2022-11-15 18:11:18
本报讯(记者 李鹏飞)近日,记者从德阳市委组织部获悉,德阳市坚持“人才指数”就是“发展指数”理念,以人才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的生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德阳迎来了新的人才集聚高峰期,人才集聚态势从“孔雀东南飞”向“西南”转向。该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3万人,较“十三五”初期增长39.61%,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长14.1%、28.5%。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增长92.09%,投入强度提升到3.2%,稳居全省第二位。
放权松绑
政策“红利”激发活力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德阳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秉持放管结合理念,创新推动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在人才资源配置、人才素质提升、人才评价与激励等要素活动中彰显市场活力,始终保持奋力向前的“德阳脚步”。
建立人才发展试验区,支持试验区企业自主引才,给予每年最高40万元安家补助,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省内首创人才经纪人,在德阳市范围内择优选聘225人组建人才经纪人队伍,明确政策宣讲、人才招引、平台创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7项具体职责,下发平台创建、项目申报、政策认定等18项职能部门权限,整合100余家市校战略合作高校资源和3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量,关联1291家规上工业企业招聘需求和人才供给。68名博士后、4000余名学子、5000余名技能人才选择德阳、扎根德阳。
德阳每年投入人才经费2亿余元。出台“科创十条”等高含金量人才政策18项,给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高800万元资金支持,引进培育院士专家给予500万元综合支持。领军人才带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24项,获国省科技进步奖51项,重型燃气轮机等自主研发成果突破“卡脖子”技术,直接带动新增产值超百亿。
搭建人才成长通道,在各行业领域评选“德阳英才”451人,给予资金资助、项目支持、平台支持、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支持。实施“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68个,培育技能人才21.42万人、高技能人才7.12万人。向用人主体和市场放权,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承接人才评价职能,75名专业技术人员破格取得相应级别职称。
筑巢引凤
聚才“磁场”迸发效应
近年来,德阳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建设,一大批平台载体强劲发力,促进人才不断集聚,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德阳市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结构层次优、投入产出效率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德阳市与清华、北大等近10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落地合作项目300余个,搭建产学研用平台200余个。持续开展“知名高校德阳人才活动周”“德阳实习生训练营”,近三年先后吸引500余名在校生到德阳实习实践、考察调研,提高了德阳在青年群体中的城市知名度。联合打造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带动企业投资达75.2亿元,新增产值超过380亿元。
德阳市积极融入区协同发展大格局,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健全区域型、产业型、平台型人才共享机制。推进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8市职称互认,构建干部人才交流互派、两地英才对等互认、人才共享公共资源等机制。
服务至上
人才“沃土”汇聚动能
让一流人才享一流待遇。德阳市坚持“人才所需、服务所至”,在事业上支持、在生活上关怀,以“心”暖人,为人才做好坚实后盾,多措并举打造有温度的人才服务体系。
建立人才“专属金融”服务体系,设立1.5亿元“天使投资”基金,助力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健康发展,为企业和人才赋能续航。在全省率先推出人才科研险、人才创业险等4款“人才保险”产品,增强人才干事创业“安全感”。
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补并举的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各类“拎包免费入住”的人才公寓1506套,分类发放人才安居补贴,提供最高1200元/月租房补贴、最高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创新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从缴存、提取、贷款、服务等方面构建综合优惠体系。
着力打造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健康体检等活动,直接服务专家人才8700余人次,协调解决专家问题200余个,全面落实“天府英才卡”制度,精耕细作医疗、文旅、交通、政务等服务事项,全市累计发放“天府英才卡”B卡、C卡932张,提供各类服务3000余人次,开展“遇见”系列青年交流活动、人才宣讲报告会、中秋座谈会等活动,增加人才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进入新时代,德阳将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纳四海之智,聚八方之力,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把各类人才团结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的伟大进程中来。
(德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2022-11-15 18:11:18
本报讯(记者 李鹏飞)近日,记者从德阳市委组织部获悉,德阳市坚持“人才指数”就是“发展指数”理念,以人才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的生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德阳迎来了新的人才集聚高峰期,人才集聚态势从“孔雀东南飞”向“西南”转向。该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3万人,较“十三五”初期增长39.61%,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长14.1%、28.5%。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增长92.09%,投入强度提升到3.2%,稳居全省第二位。
放权松绑
政策“红利”激发活力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德阳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秉持放管结合理念,创新推动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在人才资源配置、人才素质提升、人才评价与激励等要素活动中彰显市场活力,始终保持奋力向前的“德阳脚步”。
建立人才发展试验区,支持试验区企业自主引才,给予每年最高40万元安家补助,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省内首创人才经纪人,在德阳市范围内择优选聘225人组建人才经纪人队伍,明确政策宣讲、人才招引、平台创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7项具体职责,下发平台创建、项目申报、政策认定等18项职能部门权限,整合100余家市校战略合作高校资源和3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量,关联1291家规上工业企业招聘需求和人才供给。68名博士后、4000余名学子、5000余名技能人才选择德阳、扎根德阳。
德阳每年投入人才经费2亿余元。出台“科创十条”等高含金量人才政策18项,给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高800万元资金支持,引进培育院士专家给予500万元综合支持。领军人才带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24项,获国省科技进步奖51项,重型燃气轮机等自主研发成果突破“卡脖子”技术,直接带动新增产值超百亿。
搭建人才成长通道,在各行业领域评选“德阳英才”451人,给予资金资助、项目支持、平台支持、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支持。实施“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68个,培育技能人才21.42万人、高技能人才7.12万人。向用人主体和市场放权,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承接人才评价职能,75名专业技术人员破格取得相应级别职称。
筑巢引凤
聚才“磁场”迸发效应
近年来,德阳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建设,一大批平台载体强劲发力,促进人才不断集聚,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德阳市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结构层次优、投入产出效率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德阳市与清华、北大等近10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落地合作项目300余个,搭建产学研用平台200余个。持续开展“知名高校德阳人才活动周”“德阳实习生训练营”,近三年先后吸引500余名在校生到德阳实习实践、考察调研,提高了德阳在青年群体中的城市知名度。联合打造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带动企业投资达75.2亿元,新增产值超过380亿元。
德阳市积极融入区协同发展大格局,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健全区域型、产业型、平台型人才共享机制。推进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8市职称互认,构建干部人才交流互派、两地英才对等互认、人才共享公共资源等机制。
服务至上
人才“沃土”汇聚动能
让一流人才享一流待遇。德阳市坚持“人才所需、服务所至”,在事业上支持、在生活上关怀,以“心”暖人,为人才做好坚实后盾,多措并举打造有温度的人才服务体系。
建立人才“专属金融”服务体系,设立1.5亿元“天使投资”基金,助力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健康发展,为企业和人才赋能续航。在全省率先推出人才科研险、人才创业险等4款“人才保险”产品,增强人才干事创业“安全感”。
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补并举的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各类“拎包免费入住”的人才公寓1506套,分类发放人才安居补贴,提供最高1200元/月租房补贴、最高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创新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从缴存、提取、贷款、服务等方面构建综合优惠体系。
着力打造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健康体检等活动,直接服务专家人才8700余人次,协调解决专家问题200余个,全面落实“天府英才卡”制度,精耕细作医疗、文旅、交通、政务等服务事项,全市累计发放“天府英才卡”B卡、C卡932张,提供各类服务3000余人次,开展“遇见”系列青年交流活动、人才宣讲报告会、中秋座谈会等活动,增加人才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进入新时代,德阳将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纳四海之智,聚八方之力,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把各类人才团结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的伟大进程中来。
(德阳市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