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15:58:40
初冬,射洪瞿河镇数百亩金丝皇菊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利用菊花较高的观赏性,村里打造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近年来,遂宁多地乡村掀起了“花经济”热潮,吃起了“生态饭”,如蓬溪天福万象的郁金香,射洪双溪的芍药花等,既盘活了土地、扮靓了乡村,又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500亩菊花产值500万元
11月15日,射洪瞿河镇中皇村人头攒动,首届“中皇彩菊文化旅游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依托香菊产业和原有的3536纺织厂旧址,本次文化旅游节颇有吸引力,绵阳、成都等地的游客也纷至沓来。
金色的田野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金丝皇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三五成群的游客倘佯在花丛中,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影,或选购菊茶产品。
据介绍,金丝皇菊除了观赏性高,功效也很多,产品经过筛选、烘干后,市场价每朵在3—5元;而粉白色的香菊市场价还要更高,每朵能够达到6—10元。
2018年底,瞿河镇成功引进了四川彩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中皇村发展香菊产业园项目,一期流转土地500余亩,栽植香菊、金丝皇菊300亩,兴建扶贫车间一个,在建冻库一个。公司以保底的土地租金、种苗、技术服务、收售渠道等方式投入;村集体利用涉及的财政建设项目进行折股量化以及生产所需农资和日常田间管理等方式投入;农户则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和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
截止目前,中皇村已完成栽植的300亩香菊、金丝皇菊全部取得丰收,产值能达到300万元,带动贫困户70余人增收致富,贫困户最高增收可达万元。
距离中皇村不远的文百村,近200亩金丝皇菊也迎来了丰收,金灿灿的菊花开满山坡。
以前,文百村没有产业,许多村民只有背井离乡去外地务工赚钱。“我在外面打工挣不到多少钱,现在年龄又大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还照顾了家里。”村民林永群望着盛开的菊花笑得合不拢嘴。
“将菊花产业打造成为瞿河镇的特色扶贫产业,通过‘产业扶贫+观光旅游’的模式,延伸乡村休闲旅游链条,使其成为撬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杠杆。”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遂宁“花经济”初具规模
赏花历来是一种雅事,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生活,昔日简单的踏青赏花正催生出不容小觑的“花经济”。正因如此,近年来,遂宁各式各样的“花节”便如雨后春笋般热闹了起来。
在遂宁,说起郁金香,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蓬溪县天福镇万象现代农业博览园内的郁金香花海,因为这里的郁金香不但品种齐全,并且颇具规模;共有138个品种,70余万株。每年3月,红色、紫色、白色、黄色、玫瑰色的郁金香将整个园区装扮得色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
每年郁金香节期间,园区外村民摆设售卖小吃、快餐,或蔬菜、鸡鸭等土特产的小摊就多达三十四家。这些摊位主的收入多则上万元,少则也有三四千元。
而凤来镇槐花沟村以本村数百株特色果树“脱骨李”为基础,新栽优质李树1000余亩,一到春天,满山遍野的李花盛开,造就了一个美不胜收的雪白世界。今年3月20日上午,射洪县凤来镇首届李花节召开。
从凤来镇走出去的著名军旅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听说家乡要举办“李花节”,欣然准备了10多首歌曲,不远千里回乡为父老乡亲演唱。当天,游客从四面大方涌来,让原本宁静的槐花沟村热闹空前。
“李花节开幕当天,我们回到镇上时,已是下午4点,大家都饿坏了,但去餐馆吃饭时才发现,镇上所有餐馆的食物都售卖一空了。”凤来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到当时盛况仍然激动不已。
除此之外,我市还有罗家桥桃花节、双溪芍药花节等声名在外,“花经济”已初具规模。
以花为媒做出“大文章”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我市”以花为媒“的乡村旅游节已经形成了一条集赏花、娱乐、购物、餐饮一条龙的产业链,实现了林果种植与休闲观光的有机结合。因为具有大众化、多种生活体验、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原始淳朴生活的特点,而深受市民游客的欢迎。去年,我市乡村旅游收入达106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28.29%。遂宁乡村旅游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遂宁农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增加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方式,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素质。
农村中的空气、河流、田野、一草一木,农村的风俗民情、农耕文化、农副产品,皆可成为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按照《遂宁市173公里乡村旅游新环线总体规划》,未来5—8年,遂宁市将以全市农环线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业态延伸、服务提高,促进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乡村旅游转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乡村旅游,逐渐把农环线建成乡村旅游新环线,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中国最美乡村旅游黄金走廊。农环线上,目前已建成开放景区10个(含4A级景区2个),在建重点乡村旅游项目4个、省级乡村旅游品牌19个。
如今,“花经济”已成为遂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文/王锡刚)
2019-12-05 15:58:40
初冬,射洪瞿河镇数百亩金丝皇菊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利用菊花较高的观赏性,村里打造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近年来,遂宁多地乡村掀起了“花经济”热潮,吃起了“生态饭”,如蓬溪天福万象的郁金香,射洪双溪的芍药花等,既盘活了土地、扮靓了乡村,又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500亩菊花产值500万元
11月15日,射洪瞿河镇中皇村人头攒动,首届“中皇彩菊文化旅游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依托香菊产业和原有的3536纺织厂旧址,本次文化旅游节颇有吸引力,绵阳、成都等地的游客也纷至沓来。
金色的田野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金丝皇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三五成群的游客倘佯在花丛中,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影,或选购菊茶产品。
据介绍,金丝皇菊除了观赏性高,功效也很多,产品经过筛选、烘干后,市场价每朵在3—5元;而粉白色的香菊市场价还要更高,每朵能够达到6—10元。
2018年底,瞿河镇成功引进了四川彩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中皇村发展香菊产业园项目,一期流转土地500余亩,栽植香菊、金丝皇菊300亩,兴建扶贫车间一个,在建冻库一个。公司以保底的土地租金、种苗、技术服务、收售渠道等方式投入;村集体利用涉及的财政建设项目进行折股量化以及生产所需农资和日常田间管理等方式投入;农户则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和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
截止目前,中皇村已完成栽植的300亩香菊、金丝皇菊全部取得丰收,产值能达到300万元,带动贫困户70余人增收致富,贫困户最高增收可达万元。
距离中皇村不远的文百村,近200亩金丝皇菊也迎来了丰收,金灿灿的菊花开满山坡。
以前,文百村没有产业,许多村民只有背井离乡去外地务工赚钱。“我在外面打工挣不到多少钱,现在年龄又大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还照顾了家里。”村民林永群望着盛开的菊花笑得合不拢嘴。
“将菊花产业打造成为瞿河镇的特色扶贫产业,通过‘产业扶贫+观光旅游’的模式,延伸乡村休闲旅游链条,使其成为撬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杠杆。”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遂宁“花经济”初具规模
赏花历来是一种雅事,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生活,昔日简单的踏青赏花正催生出不容小觑的“花经济”。正因如此,近年来,遂宁各式各样的“花节”便如雨后春笋般热闹了起来。
在遂宁,说起郁金香,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蓬溪县天福镇万象现代农业博览园内的郁金香花海,因为这里的郁金香不但品种齐全,并且颇具规模;共有138个品种,70余万株。每年3月,红色、紫色、白色、黄色、玫瑰色的郁金香将整个园区装扮得色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
每年郁金香节期间,园区外村民摆设售卖小吃、快餐,或蔬菜、鸡鸭等土特产的小摊就多达三十四家。这些摊位主的收入多则上万元,少则也有三四千元。
而凤来镇槐花沟村以本村数百株特色果树“脱骨李”为基础,新栽优质李树1000余亩,一到春天,满山遍野的李花盛开,造就了一个美不胜收的雪白世界。今年3月20日上午,射洪县凤来镇首届李花节召开。
从凤来镇走出去的著名军旅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听说家乡要举办“李花节”,欣然准备了10多首歌曲,不远千里回乡为父老乡亲演唱。当天,游客从四面大方涌来,让原本宁静的槐花沟村热闹空前。
“李花节开幕当天,我们回到镇上时,已是下午4点,大家都饿坏了,但去餐馆吃饭时才发现,镇上所有餐馆的食物都售卖一空了。”凤来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到当时盛况仍然激动不已。
除此之外,我市还有罗家桥桃花节、双溪芍药花节等声名在外,“花经济”已初具规模。
以花为媒做出“大文章”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我市”以花为媒“的乡村旅游节已经形成了一条集赏花、娱乐、购物、餐饮一条龙的产业链,实现了林果种植与休闲观光的有机结合。因为具有大众化、多种生活体验、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原始淳朴生活的特点,而深受市民游客的欢迎。去年,我市乡村旅游收入达106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28.29%。遂宁乡村旅游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遂宁农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增加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方式,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素质。
农村中的空气、河流、田野、一草一木,农村的风俗民情、农耕文化、农副产品,皆可成为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按照《遂宁市173公里乡村旅游新环线总体规划》,未来5—8年,遂宁市将以全市农环线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业态延伸、服务提高,促进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乡村旅游转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乡村旅游,逐渐把农环线建成乡村旅游新环线,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中国最美乡村旅游黄金走廊。农环线上,目前已建成开放景区10个(含4A级景区2个),在建重点乡村旅游项目4个、省级乡村旅游品牌19个。
如今,“花经济”已成为遂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文/王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