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14:05:50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王培哲
苗圃内,工作人员正在将嫁接好的种苗移栽到苗圃中,浇水后将盖上薄膜保持水分和湿度。 王培哲 摄
“削、切、插、掐”,眨眼间,穗芽与砧木完美贴合,一株油茶苗完成了嫁接。
5月8日,宜宾市翠屏区国有林场,51名嫁接手正在进行油茶嫁接工作。为了保证温度、提高存活率,嫁接房被铁皮和篷布围得严严实实,日光灯下,指间旋转的刀片反射出道道银光。
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油茶穗条萌发至半木质化,是开展嫁接的关键期。在宜宾市翠屏区国有林场和江安县国有林场,今年的嫁接计划在300万株左右,明年计划出圃的种苗量占到全省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就在去年,两个林场的嫁接工作量只有20万到30万株。从30万株,到300万株,油茶嫁接要过几道关?
成活关:
时间紧、任务重
提高成活率既要溯源管理、还要创新方法
“削得太厚了,这次返工,以后注意。”宜宾市翠屏区国有林场场长赵东篱随手拿起一枝穗芽检查,根部的厚度会影响与砧木的贴合程度,直接影响嫁接成活率。
庞大的任务量面前,完美嫁接并非易事。按计划,翠屏区国有林场将在气候合适的20多天的时间里,完成350万株种苗的嫁接工作,意味着每个嫁接手每天至少要嫁接3000株,大家保持着早上六点开工,晚上十点收工的节奏。
“可溯源”,是林场提高嫁接存活率的办法之一。每名嫁接手的劳动成果都装在标有编号的篮子里,从嫁接房到苗圃,每株种苗都被精准定位。“一个盆对应一个人,不论是摆在桌上,还是种到地里,发现问题都能确定责任。”赵东篱解释。
嫁接手正在操作嫁接工作。 王培哲 摄
在宜宾市江安县国有林场,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林场技术人员提前一年到云南“拜师学艺”,今年首次在嫁接过程中使用薄膜捆扎。
“传统的铝片捆扎固定,嫁接质量与铝片质量相关,偏厚的铝片在固定时不容易捏紧,换用薄膜后,既能捆扎牢固,还可以保持嫁接部位的水分,提高存活率。”江安县国有林场场长贺晓彬解释。
省林场种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川内首次利用薄膜嫁接油茶,对于使用效果还有待观察,但从云南当地的效果看,薄膜嫁接确实有一定优势。
嫁接好的油茶种苗从嫁接房运至苗圃旁接受消毒等流程后,就可以移栽。 王培哲 摄
人力关:
熟练工主要来自外省
培养本地嫁接熟手提上日程
“需要感冒药的可以到我这边来拿,别硬撑。”翠屏区国有林场的嫁接房内,工作人员招呼大家注意休息,最近的降温天气让一些嫁接手“着凉”了。
讲着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方言的嫁接手们,是林场去年就开始寻找的“香饽饽”。“这些油茶产业大省的工人每天的嫁接量能达到3000株以上,对比本地的熟练工只有1000株出头,差距很大。”赵东篱告诉记者,因为现在是全国各地油茶嫁接的高峰期,“抢人”必须提前联系,从油茶大省的各个区(县)零零散散地“拼”出一个团队。
来自江西新余的夏小方,第一次来到宜宾参与油茶嫁接,嫁接房里有20多名同乡,大家在这里工作20多天,能拿到6000多元的收入,比在老家高出两到三成。
江安县国有林场今年请来一支云南油茶嫁接团队,每人每天的嫁接量也能达到3000株以上,结合云南当地的嫁接技术,“打包”引进解决了过去人力不足、水平不一等问题。
两个林场都提到培养本地嫁接手的计划。“各省油茶发展任务都比较重,不确定明年还能招到这么多熟练工。”赵东篱告诉记者,川内油茶产业起步较华南一些地区晚,是熟练工少的主要原因,但熟能生巧,“总要开个头,慢慢培养起来。”
采用薄膜包裹固定穗芽和砧木的方法。 贺晓彬 供图
落地关:
新修水利设施抵抗高温
培育新型品种提高产量
“雨再下大点就好了。”赵东篱望着水塘感叹道。今年,林场还没有经历一场“有效降雨”,而今年嫁接成功的种苗,要到明年秋天才能出圃,用水是影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新建泵房,维护蓄水池和水塘,保证天气热起来了之后有水用;另一方面把冲洗产生的废水回收利用起来,避免浪费。”赵东篱介绍,林场在保证周边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的基础上,想办法开源节流。
为了增加用水来源,江安县国有林场今年不仅新增了6台水泵,还对林场周边的河沟进行了梳理,新建了拦水坝,增加供水设施。
林场正在准备的,除了用水,还有良种。在翠屏区国有林场,有一百余亩种质资源收集区,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数十种油茶在这里作为比照、观察的对象,帮助培育新品种。
苗圃内,嫁接好的种苗被移栽到薄膜内保持水分和温度。 王培哲 摄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主要是通过省级良种审定的翠屏15号、翠屏16号两个品种,平均亩产在600—700公斤,对比国内优秀品种仍有差距。”赵东篱介绍,目前林场正在开展10个品种的选育工作,帮助油茶种苗生产从“扩量”向“提质”转变。
江安县国有林场则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探索油茶混合栽培技术。“油茶搭配中药材或其他作物,一主一辅或一主两辅的方式,对于提高产量、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有帮助。”贺晓彬告诉记者,这种混合栽培模式有望通过专家农户结对的方式推广。
2023-05-15 14:05:50 来源:川观新闻
苗圃内,工作人员正在将嫁接好的种苗移栽到苗圃中,浇水后将盖上薄膜保持水分和湿度。 王培哲 摄
“削、切、插、掐”,眨眼间,穗芽与砧木完美贴合,一株油茶苗完成了嫁接。
5月8日,宜宾市翠屏区国有林场,51名嫁接手正在进行油茶嫁接工作。为了保证温度、提高存活率,嫁接房被铁皮和篷布围得严严实实,日光灯下,指间旋转的刀片反射出道道银光。
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油茶穗条萌发至半木质化,是开展嫁接的关键期。在宜宾市翠屏区国有林场和江安县国有林场,今年的嫁接计划在300万株左右,明年计划出圃的种苗量占到全省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就在去年,两个林场的嫁接工作量只有20万到30万株。从30万株,到300万株,油茶嫁接要过几道关?
成活关:
时间紧、任务重
提高成活率既要溯源管理、还要创新方法
“削得太厚了,这次返工,以后注意。”宜宾市翠屏区国有林场场长赵东篱随手拿起一枝穗芽检查,根部的厚度会影响与砧木的贴合程度,直接影响嫁接成活率。
庞大的任务量面前,完美嫁接并非易事。按计划,翠屏区国有林场将在气候合适的20多天的时间里,完成350万株种苗的嫁接工作,意味着每个嫁接手每天至少要嫁接3000株,大家保持着早上六点开工,晚上十点收工的节奏。
“可溯源”,是林场提高嫁接存活率的办法之一。每名嫁接手的劳动成果都装在标有编号的篮子里,从嫁接房到苗圃,每株种苗都被精准定位。“一个盆对应一个人,不论是摆在桌上,还是种到地里,发现问题都能确定责任。”赵东篱解释。
嫁接手正在操作嫁接工作。 王培哲 摄
在宜宾市江安县国有林场,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林场技术人员提前一年到云南“拜师学艺”,今年首次在嫁接过程中使用薄膜捆扎。
“传统的铝片捆扎固定,嫁接质量与铝片质量相关,偏厚的铝片在固定时不容易捏紧,换用薄膜后,既能捆扎牢固,还可以保持嫁接部位的水分,提高存活率。”江安县国有林场场长贺晓彬解释。
省林场种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川内首次利用薄膜嫁接油茶,对于使用效果还有待观察,但从云南当地的效果看,薄膜嫁接确实有一定优势。
嫁接好的油茶种苗从嫁接房运至苗圃旁接受消毒等流程后,就可以移栽。 王培哲 摄
人力关:
熟练工主要来自外省
培养本地嫁接熟手提上日程
“需要感冒药的可以到我这边来拿,别硬撑。”翠屏区国有林场的嫁接房内,工作人员招呼大家注意休息,最近的降温天气让一些嫁接手“着凉”了。
讲着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方言的嫁接手们,是林场去年就开始寻找的“香饽饽”。“这些油茶产业大省的工人每天的嫁接量能达到3000株以上,对比本地的熟练工只有1000株出头,差距很大。”赵东篱告诉记者,因为现在是全国各地油茶嫁接的高峰期,“抢人”必须提前联系,从油茶大省的各个区(县)零零散散地“拼”出一个团队。
来自江西新余的夏小方,第一次来到宜宾参与油茶嫁接,嫁接房里有20多名同乡,大家在这里工作20多天,能拿到6000多元的收入,比在老家高出两到三成。
江安县国有林场今年请来一支云南油茶嫁接团队,每人每天的嫁接量也能达到3000株以上,结合云南当地的嫁接技术,“打包”引进解决了过去人力不足、水平不一等问题。
两个林场都提到培养本地嫁接手的计划。“各省油茶发展任务都比较重,不确定明年还能招到这么多熟练工。”赵东篱告诉记者,川内油茶产业起步较华南一些地区晚,是熟练工少的主要原因,但熟能生巧,“总要开个头,慢慢培养起来。”
采用薄膜包裹固定穗芽和砧木的方法。 贺晓彬 供图
落地关:
新修水利设施抵抗高温
培育新型品种提高产量
“雨再下大点就好了。”赵东篱望着水塘感叹道。今年,林场还没有经历一场“有效降雨”,而今年嫁接成功的种苗,要到明年秋天才能出圃,用水是影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新建泵房,维护蓄水池和水塘,保证天气热起来了之后有水用;另一方面把冲洗产生的废水回收利用起来,避免浪费。”赵东篱介绍,林场在保证周边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的基础上,想办法开源节流。
为了增加用水来源,江安县国有林场今年不仅新增了6台水泵,还对林场周边的河沟进行了梳理,新建了拦水坝,增加供水设施。
林场正在准备的,除了用水,还有良种。在翠屏区国有林场,有一百余亩种质资源收集区,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数十种油茶在这里作为比照、观察的对象,帮助培育新品种。
苗圃内,嫁接好的种苗被移栽到薄膜内保持水分和温度。 王培哲 摄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主要是通过省级良种审定的翠屏15号、翠屏16号两个品种,平均亩产在600—700公斤,对比国内优秀品种仍有差距。”赵东篱介绍,目前林场正在开展10个品种的选育工作,帮助油茶种苗生产从“扩量”向“提质”转变。
江安县国有林场则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探索油茶混合栽培技术。“油茶搭配中药材或其他作物,一主一辅或一主两辅的方式,对于提高产量、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有帮助。”贺晓彬告诉记者,这种混合栽培模式有望通过专家农户结对的方式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