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苏颋: 蜀王旧台前,分明见一川

    2020-09-09 17:51:29

      许永强(四川)


      开元九年(721年),对苏颋而言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春天,身为礼部尚书的苏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巡视管理剑南诸州。

      远离宫廷,特殊的境遇,却成就了苏颋诗文的又一高峰。在蜀中,苏颋创作的写景咏怀诗,纯净、流利,焕发出浑融的气息,展示出一种昂扬的姿态,体现了唐朝诗歌由初及盛交替转换的痕迹。

      也是在这一年,苏颋成为李白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导师,苏颋的赏识、鼓励和指导,促使李白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燕许大手笔

      苏颋生于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袭父爵为许国公。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

      苏颋从小失去了父亲的欢心,便常常与仆人们生活在一起,晚上念书,没有灯烛照明。他天资聪明,千余字的文章读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他为了晚上学习,就到厩棚灶房,用炉膛里的火光照明。经历了这样的苦学,他文才出众,写出的文章雄厚有力。宰相张九龄常谈他的文卷,向同事介绍说:苏胆识过人,真是文坛上的“雄帅”。

      永昌元年(689年),19岁的苏颋进士及第,授乌程县尉,后任监察御史。神龙二年(706年),苏颋升任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又拜中书舍人,专掌文诰。当时,苏颋的父亲苏瑰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二人同在朝中掌管枢密,荣耀一时。不久,苏颋改任太常少卿。

      唐玄宗登基后,苏颋负责草拟诏书。他随口述说,让书吏抄写,不仅速度很快,而且斟酌恰当。书吏多次对他道:“请您口述稍慢一些,我们记不过来,恐怕会把手腕累坏。”宰相李峤说:“你文思泉涌,我赶不上。”不久,苏颋升任太常少卿,掌管拟定诏书。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开元四年(716年),苏颋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成为宰相,与博学多才、“唐朝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同知政事。宋璟感叹其“尽公不顾私”,二人结下莫逆之交。

      然而,这也导致了苏颋罢相迁蜀。

      开元八年正月,宋璟和苏颋一起奏疏朝廷严惩恶钱。但宋璟派到江淮区的监察御史萧隐之操之过急,强行摊派,激起民愤,触怒皇上,最终导致二人被罢相。不久,苏颋即被派任益州。

      离开长安城之前,与苏颋关系密切的宋璟、郑惟忠在自家的小院饮酒话别。政治上的落差使苏颋的内心充满感伤、无奈的情绪。他在院子的墙壁上写了《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岁穷惟益老,春至却辞家。可惜东园树,无人也作花。”宋璟、郑惟忠分别写了《送苏尚书赴益州》的同题诗相送。

      遭受了打击的苏颋被外放,对于忠心耿耿的他来说内心极为伤感,面对汾河,苏颋写了著名的咏史诗《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短短的四句,把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一种很悲情的口吻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无处诉说。心绪伤感,内心忧愁,就像这么一个树叶飘落、秋风萧瑟的秋天。

      蜀中荐李白

      离开长安城向南,苏颋和赴任陇州的李维深同行,到陈仓时分别。苏颋作诗《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途经广元昭化,苏颋作诗《经三泉路作诗》:“三月松作花,春行日渐赊。竹障山鸟路,藤蔓野人家。透石飞梁下,寻云绝磴斜。此中谁与乐,挥涕语年华。”

      在兴州作《兴州出行》:“危途晓未分,驱马傍江濆。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云。松梢半吐月,萝翳渐移曛。旅客肠应断,吟猿更使闻。”“危途晓未分”的“危” 字,既是对路途险状的客观描述,也似乎和诗人去京离家,忐忑不安的心境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滴滴泣花露”的“泣”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形象描写,更是诗人途中郁结愁苦心境的巧妙渲泄。《夜发三泉即事》云:“重纩濡莫解,悬旌冻犹揭。下奔泥栈榰,上觏云梯设。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憧憧往复还,心注思逾切。冉冉年将病,力困衰怠竭。” 这些句子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描写来折射诗人内心的愁苦。

      开元九年(721年)春末夏初,刚到成都的苏颋,便写了《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以臣颇习儒训,更超宗伯。……岂悟西南重镇,巴蜀奥壤,爰杂县道,且联军戎,付臣兼之。”

      在益州,苏颋善于发现人才,乐于奖掖后进。蜀尉颜春卿,卓异豪爽,洒脱不拘,通当世务。从犀浦主薄调任蜀尉后,被人所谮而入狱,在狱中作《棕榈赋》自况。苏颋阅后将颜春卿释放出狱。

      721年春天,弱冠之年的李白拜别了家人,在蜀中游历。李白自幼就十分羡慕司马相如,立志作赋超过司马相如。他在《大猎赋》的序中云:“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诋讦。臣谓语其略,窃或褊其用心。”超然凌越之慨显然可见。李白将此赋和即兴诗《春感》自荐给苏颋。苏颋看了李白的诗文后,当即设宴,亲自款待,夸奖李白 “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并预言他将来“可以相如比肩”。

      当年秋,苏颋随驾北巡,祭汾阴后土。

      开元十一年(723年)初夏,苏颋再次入蜀。《题礼部尚书厅后鹊》:“怀印喜将归,窥巢恋且依。自知栖不定,还欲向南飞。”清楚表明了自己虽然依恋朝廷和家室,但身不由己,还得向南入蜀。途经利州,苏颋写了《利州北题佛龛记》一文和诗《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诗耀盛唐气

      苏颋两次入蜀,共创作诗作17首。这些诗歌因为没有了宫廷应制诗模式化的限制,在创作上更加自由,情之所致,景之所至。并且情感上得到了解放,更多地体现了愁苦的心绪和爱国的情怀。同时大量展现蜀地山水风光的壮美,语言清新、风格刚健,显露出盛唐诗歌的端倪。

      苏颋第二次入蜀途经兴州(今陕西汉中)时写有《晓发兴州入陈平路》:“旌节指巴岷,年年行且巡。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邑祠犹是汉,溪道即名陈。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在成都,苏颋登望蜀台写有《九月九日望蜀台》:“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诗歌中对于自己赴任益州之事怀有婉曲的不满,这些不满是通过对路途艰辛的描写来体现的,并用了一句“恒情厌苦辛”来说明自己这种情绪的合理性。用 “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作为诗歌的完结,使整诗的基调为之一转, 凸现出一种政治理性精神支配下的刚健风格。后首诗再次提出“独闻忠孝两能传”,诗人不再是以“谒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指望,而是以更为博大的政治情怀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和价值定位,他所理解的“忠”已不再是所谓的鞍前马后、娱宾遣兴的“谒”忠,而是负恩听命、忠于职守的“践”忠。这些诗歌体现出了诗人一种独立的政治人格和健康的政治追求。

      苏颋入蜀诗中,“兴”的语言已经出现并得到自觉地运用。《晓发方骞驿》:“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蜀地奇特的自然气候使诗人感到陌生、隔膜,诗人从外表到内心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应,加重了诗人彷徨迷茫的心情。“方知向蜀者, 偏识子规啼”,表达了诗人子规血啼般思念长安的心情。结构层层推进,情绪层层深入,物的描写为情的流露作了很好的铺垫。其次,苏颋入蜀诗言辞简约、意向集中、意蕴含蓄,透露出某种盛唐气息。《山驿闲卧即事》:“息燕归檐静,飞花落院闲。不愁愁自著,谁道忆乡关。”以“息燕” “飞花”等物象为依托,引出自身的怅然之情,简约含蓄的对比手法表达了深婉的思乡之情。

      与以往同题材诗作不一样,苏颋咏爱情的《武担山寺》,通过吟咏武担山来歌颂蜀王及其王妃的爱情,进而歌颂爱情的永恒不灭。

      《赠彭州权别驾》:“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首句中叠词“脉脉”,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诗人最后希望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以动写静,情景交融,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落景催”,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

      此外,苏颋在成都还写了《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长乐花赋并序》 《蜀城哭台州乐安少府》等诗。

      开元十二年(724年)夏秋之际,苏颋离开成都返回长安,跟随皇帝到泰山封禅,皇帝下诏让他撰写了世人赞叹的颂文《朝觐坛颂》。开元十五年(727年),苏颋病逝于长安,终年五十八岁。唐玄宗在洛阳南门举哀,并废朝两日,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苏颋: 蜀王旧台前,分明见一川

    2020-09-09 17:51:29

      许永强(四川)


      开元九年(721年),对苏颋而言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春天,身为礼部尚书的苏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巡视管理剑南诸州。

      远离宫廷,特殊的境遇,却成就了苏颋诗文的又一高峰。在蜀中,苏颋创作的写景咏怀诗,纯净、流利,焕发出浑融的气息,展示出一种昂扬的姿态,体现了唐朝诗歌由初及盛交替转换的痕迹。

      也是在这一年,苏颋成为李白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导师,苏颋的赏识、鼓励和指导,促使李白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燕许大手笔

      苏颋生于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袭父爵为许国公。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

      苏颋从小失去了父亲的欢心,便常常与仆人们生活在一起,晚上念书,没有灯烛照明。他天资聪明,千余字的文章读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他为了晚上学习,就到厩棚灶房,用炉膛里的火光照明。经历了这样的苦学,他文才出众,写出的文章雄厚有力。宰相张九龄常谈他的文卷,向同事介绍说:苏胆识过人,真是文坛上的“雄帅”。

      永昌元年(689年),19岁的苏颋进士及第,授乌程县尉,后任监察御史。神龙二年(706年),苏颋升任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又拜中书舍人,专掌文诰。当时,苏颋的父亲苏瑰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二人同在朝中掌管枢密,荣耀一时。不久,苏颋改任太常少卿。

      唐玄宗登基后,苏颋负责草拟诏书。他随口述说,让书吏抄写,不仅速度很快,而且斟酌恰当。书吏多次对他道:“请您口述稍慢一些,我们记不过来,恐怕会把手腕累坏。”宰相李峤说:“你文思泉涌,我赶不上。”不久,苏颋升任太常少卿,掌管拟定诏书。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开元四年(716年),苏颋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成为宰相,与博学多才、“唐朝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同知政事。宋璟感叹其“尽公不顾私”,二人结下莫逆之交。

      然而,这也导致了苏颋罢相迁蜀。

      开元八年正月,宋璟和苏颋一起奏疏朝廷严惩恶钱。但宋璟派到江淮区的监察御史萧隐之操之过急,强行摊派,激起民愤,触怒皇上,最终导致二人被罢相。不久,苏颋即被派任益州。

      离开长安城之前,与苏颋关系密切的宋璟、郑惟忠在自家的小院饮酒话别。政治上的落差使苏颋的内心充满感伤、无奈的情绪。他在院子的墙壁上写了《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岁穷惟益老,春至却辞家。可惜东园树,无人也作花。”宋璟、郑惟忠分别写了《送苏尚书赴益州》的同题诗相送。

      遭受了打击的苏颋被外放,对于忠心耿耿的他来说内心极为伤感,面对汾河,苏颋写了著名的咏史诗《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短短的四句,把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一种很悲情的口吻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无处诉说。心绪伤感,内心忧愁,就像这么一个树叶飘落、秋风萧瑟的秋天。

      蜀中荐李白

      离开长安城向南,苏颋和赴任陇州的李维深同行,到陈仓时分别。苏颋作诗《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途经广元昭化,苏颋作诗《经三泉路作诗》:“三月松作花,春行日渐赊。竹障山鸟路,藤蔓野人家。透石飞梁下,寻云绝磴斜。此中谁与乐,挥涕语年华。”

      在兴州作《兴州出行》:“危途晓未分,驱马傍江濆。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云。松梢半吐月,萝翳渐移曛。旅客肠应断,吟猿更使闻。”“危途晓未分”的“危” 字,既是对路途险状的客观描述,也似乎和诗人去京离家,忐忑不安的心境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滴滴泣花露”的“泣”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形象描写,更是诗人途中郁结愁苦心境的巧妙渲泄。《夜发三泉即事》云:“重纩濡莫解,悬旌冻犹揭。下奔泥栈榰,上觏云梯设。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憧憧往复还,心注思逾切。冉冉年将病,力困衰怠竭。” 这些句子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描写来折射诗人内心的愁苦。

      开元九年(721年)春末夏初,刚到成都的苏颋,便写了《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以臣颇习儒训,更超宗伯。……岂悟西南重镇,巴蜀奥壤,爰杂县道,且联军戎,付臣兼之。”

      在益州,苏颋善于发现人才,乐于奖掖后进。蜀尉颜春卿,卓异豪爽,洒脱不拘,通当世务。从犀浦主薄调任蜀尉后,被人所谮而入狱,在狱中作《棕榈赋》自况。苏颋阅后将颜春卿释放出狱。

      721年春天,弱冠之年的李白拜别了家人,在蜀中游历。李白自幼就十分羡慕司马相如,立志作赋超过司马相如。他在《大猎赋》的序中云:“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诋讦。臣谓语其略,窃或褊其用心。”超然凌越之慨显然可见。李白将此赋和即兴诗《春感》自荐给苏颋。苏颋看了李白的诗文后,当即设宴,亲自款待,夸奖李白 “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并预言他将来“可以相如比肩”。

      当年秋,苏颋随驾北巡,祭汾阴后土。

      开元十一年(723年)初夏,苏颋再次入蜀。《题礼部尚书厅后鹊》:“怀印喜将归,窥巢恋且依。自知栖不定,还欲向南飞。”清楚表明了自己虽然依恋朝廷和家室,但身不由己,还得向南入蜀。途经利州,苏颋写了《利州北题佛龛记》一文和诗《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诗耀盛唐气

      苏颋两次入蜀,共创作诗作17首。这些诗歌因为没有了宫廷应制诗模式化的限制,在创作上更加自由,情之所致,景之所至。并且情感上得到了解放,更多地体现了愁苦的心绪和爱国的情怀。同时大量展现蜀地山水风光的壮美,语言清新、风格刚健,显露出盛唐诗歌的端倪。

      苏颋第二次入蜀途经兴州(今陕西汉中)时写有《晓发兴州入陈平路》:“旌节指巴岷,年年行且巡。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邑祠犹是汉,溪道即名陈。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在成都,苏颋登望蜀台写有《九月九日望蜀台》:“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诗歌中对于自己赴任益州之事怀有婉曲的不满,这些不满是通过对路途艰辛的描写来体现的,并用了一句“恒情厌苦辛”来说明自己这种情绪的合理性。用 “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作为诗歌的完结,使整诗的基调为之一转, 凸现出一种政治理性精神支配下的刚健风格。后首诗再次提出“独闻忠孝两能传”,诗人不再是以“谒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指望,而是以更为博大的政治情怀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和价值定位,他所理解的“忠”已不再是所谓的鞍前马后、娱宾遣兴的“谒”忠,而是负恩听命、忠于职守的“践”忠。这些诗歌体现出了诗人一种独立的政治人格和健康的政治追求。

      苏颋入蜀诗中,“兴”的语言已经出现并得到自觉地运用。《晓发方骞驿》:“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蜀地奇特的自然气候使诗人感到陌生、隔膜,诗人从外表到内心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应,加重了诗人彷徨迷茫的心情。“方知向蜀者, 偏识子规啼”,表达了诗人子规血啼般思念长安的心情。结构层层推进,情绪层层深入,物的描写为情的流露作了很好的铺垫。其次,苏颋入蜀诗言辞简约、意向集中、意蕴含蓄,透露出某种盛唐气息。《山驿闲卧即事》:“息燕归檐静,飞花落院闲。不愁愁自著,谁道忆乡关。”以“息燕” “飞花”等物象为依托,引出自身的怅然之情,简约含蓄的对比手法表达了深婉的思乡之情。

      与以往同题材诗作不一样,苏颋咏爱情的《武担山寺》,通过吟咏武担山来歌颂蜀王及其王妃的爱情,进而歌颂爱情的永恒不灭。

      《赠彭州权别驾》:“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首句中叠词“脉脉”,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诗人最后希望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以动写静,情景交融,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落景催”,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

      此外,苏颋在成都还写了《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长乐花赋并序》 《蜀城哭台州乐安少府》等诗。

      开元十二年(724年)夏秋之际,苏颋离开成都返回长安,跟随皇帝到泰山封禅,皇帝下诏让他撰写了世人赞叹的颂文《朝觐坛颂》。开元十五年(727年),苏颋病逝于长安,终年五十八岁。唐玄宗在洛阳南门举哀,并废朝两日,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