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一条河流的精神向度 ——略谈郭毅的《沱江描述》

    2020-09-24 22:17:45

      雪峰(四川)

      郭毅,光光的脑袋从未培育出过丰茂的草原,但在那椭圆形的颅骨内,却深藏智慧的内核。只有读他的诗歌时,才能被发现。这组《沱江描述》的组诗便是切口。

      《沱江描述》写的是沱江,一条江,一个庞杂的沱江水系。在此我把它定义为山水诗,一组抒情的山水诗。

      山水即自然,人也是。人的情感与山水构成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山川、河流、阳光和空气,作为亘古的自然资源,以当代诗歌呈现大自然无比美好的文字,也必将区别于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诗歌血统中的纯粹精神,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寻找曾经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定的,诗人良心的不安和躁动的焦虑,把不甘于寂寞的孤独之境,化为一种内驱力,在貌似无意义的书写中,彰显其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精神价值。

      古典山水诗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技巧到遣词造句,从语感到情绪表达,由先秦两汉再到唐宋,几乎达到了无可企及的顶峰状态。那么现代山水诗如何抒写,就成为摆在当代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很显然,这不是郭毅一个人的事情,他也无力担当“研究”的大任。但从他的《沱江描述》中,可以窥探到当代诗歌语境下,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驾驭,以及山水诗新的审美意识、艺术经验、实践经验对古典抒情的反叛。

      《沱江描述》共分六章,或者说是六个小节外加小标题。沱江分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经“九顶山”“断岩头”发源,流经金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自贡、富顺、泸州汇集众多支流而后流入长江。是栖息在沱江流域的人民的母亲河。诗人将沱江人格化(自然的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介入,赋予沱江以人的形体、生命和情感,进而与物对话。“我”的强烈的主体意识,构成了本诗抒情的主色调。

      有水才有江河的命名。水兼养育与毁灭之功,人格化的水,可以柔情,可以暴虐,可喜、可怒。“从一句铿锵的誓言开始,汇聚涌起的澎湃激情/是九顶轿子抬起的喜悦,一路晶莹而下”,诗的首句诗人便赋予这条江美好的向往,无限的憧憬。从万物的永恒与生命的原始力量的策源地出发,一路曲折纡回,向东奔流而去。

      “我说我的血缘混杂,飞奔的生活/在喧闹中有多种口音……”诗中的“我”“他”“他们”“母亲”“父亲”的指代和象征与沱江、沱江流域共存亡的万物是多位一体的、合一的。由于历史的变迁,人口的迁徙,彝、藏、羌、苗等多民族混居,“血缘”“口音”和生活方式交融一体。在我虔诚的膜拜和无限的崇敬中,满含期待:

      我出生的地方

      有多余时代的陶,分批次与我身躯的完美唤醒甜蜜

      或在血液细胞分蘖肋骨的欢快,用丰盈的密草

      孕育阔大的水面,向我的源远流长寻找新的起点

      在此,沱江象征一段历史。是鲜活的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但是自然力量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不屈的意志与坚韧跋涉的象征。

      要构建这样一种庞大的气场,且用现代诗的形式来呈现,简单的叙事显然无法完成。郭毅是聪明的,美其名曰“沱江描述”,但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去描述。他心思在于他心中早已盘算好了一条“理想中的河流”,他要表达什么,心里十分清晰,而沱江就是他理想中的背景,借这条水域来完成他诗意的旅程,沱江俨然是郭毅抒情的背景材料。

      当代诗人喜欢游山玩水,每到一处景点,如过江之鲫,大汗淋漓处,于残喘休憩的片刻,就诗如泉涌。

      她母亲般抱着我,以甜美的乳汁喂进我的嘴里

      又让我在家里发着脾气,对她不尊不敬

      我不能不为自己的过失收获多余的痛苦和呓语

      从她的腋下以多种腔调去哄她,用多余她本身的美丽

      去感谢她,为她的开心端出一盘盘可口的佳肴

      作为象征意义的母亲,因啜饮她甜美的乳汁,无微不至的爱抚,“我”有时对她还不尊不敬,因此,我因自己的过错,无限惭愧。于是“我”设法去哄她开心,为她做可口的佳肴。这是人子对母亲(沱江)的补偿心理,发自肺腑,亦很真诚。在郭毅的这组诗里,都能读到这样低姿态的柔软的倾诉。以这样柔软的内心去对待水的“形、势、韵、性”实在是相得益彰。以人性之慈善观水,则水宜慈善。郭毅发现,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精神文明,亦如水的流向,归向大海,汇集成人类对山水精神达成的共识。

      在第四节,他编了一个沱江“河母”的传说,以此来证明人间还有真爱。他就不写3000多年前,古蜀国丛帝鳖灵治水的传说。

      她就是沱江河母,驱动这雨水穿过的尘世

      向更为明晰的河山表达更为闪亮的方向

      她觉得这一滴滴雨水,淘洗过的人子、世女

      离不开人间烟火,才合计着设下陷阱

      代代不可清算,不可妄自猜测……

      “河母”之有无,无需去考证了,在诗人的心中,什么都有可能存在。这是郭毅自己语境下的“灵魂之母”,是预设的唤醒意识,谁还敢去“妄自猜测”呢?

      山水赋形,精神作为内驱。这是郭毅想要构思和表达的。接下来,他拐了个弯,不写沱江,写川剧——高腔——川剧“资阳河”。

      这个“弯”转到沱江的某一个回水湾了。它暂时地停止了奔流,几个旋涡之后,它沉淀了下来,这沉淀的一潭清泉,就是沱江文化之一的川剧高腔——川剧“资阳河”。

      沱江哺育了“资阳河”高腔,“资阳河”高腔又成为了沱江文化繁荣昌盛的见证人。沱江,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灵感和智慧。

      这是我的延伸阅读,郭毅并没有写。他把川江号子的“呦—呵”“呦—呵”写进去了,并且以复沓的手法层层推进,反复咏叹。郭毅以为融入高腔的沱江船工号子更为写实。

      这还没完。诗人的胸膛炸开了,诗的韵律随呼吸加快,这“毫不间断的高亢,层层宣布的重力/互相承受并为之支撑”着,并“爆起更猛的催发”。

      这吉祥的雄浑

      这生命的传唱

      这灵魂的回响

      至此,诗人精疲力竭,瘫坐下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高潮过后的快感,并没有使郭毅在“得意忘形时跑调”。诗的最后一节,他对沱江说:“你必须歌唱”——必须继续歌唱下去:

      我们一代代就在父亲和母亲间亲昵

      以雄雌永驻不朽的两岸,筑起人间美景

      不管你从哪个方位,都能牵动九州华夏五千个纪年的光

      让这条河生生不息,永远流淌

      这是郭毅最终要表达的,也是《沱江描述》这组诗的精神旨归。

      当看到沱江被污染的现状时,他愤怒了,在《沱江瞬时变浑》一诗里他写道“那些满载污秽的急流,终于功德圆满/可以汪洋恣意地卷走一切”。但他无能为力,自怨自叹后,惭愧之余又充满幻想“请原谅我吧,如此行色匆匆/全凭沱江水恩赐的身体,深匿的一腔骨血/把沿途的壤土着满七色”,多么理想主义的七色花啊!

      《沱江描述》似乎没有“生态沱江”的吁请,这也许有些遗憾。但他把重心移植到沱江背后呈现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构成山水文化的核心,并最终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触发、引导人的内驱力,用顽强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走向未来。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一条河流的精神向度 ——略谈郭毅的《沱江描述》

    2020-09-24 22:17:45

      雪峰(四川)

      郭毅,光光的脑袋从未培育出过丰茂的草原,但在那椭圆形的颅骨内,却深藏智慧的内核。只有读他的诗歌时,才能被发现。这组《沱江描述》的组诗便是切口。

      《沱江描述》写的是沱江,一条江,一个庞杂的沱江水系。在此我把它定义为山水诗,一组抒情的山水诗。

      山水即自然,人也是。人的情感与山水构成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山川、河流、阳光和空气,作为亘古的自然资源,以当代诗歌呈现大自然无比美好的文字,也必将区别于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诗歌血统中的纯粹精神,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寻找曾经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定的,诗人良心的不安和躁动的焦虑,把不甘于寂寞的孤独之境,化为一种内驱力,在貌似无意义的书写中,彰显其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精神价值。

      古典山水诗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技巧到遣词造句,从语感到情绪表达,由先秦两汉再到唐宋,几乎达到了无可企及的顶峰状态。那么现代山水诗如何抒写,就成为摆在当代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很显然,这不是郭毅一个人的事情,他也无力担当“研究”的大任。但从他的《沱江描述》中,可以窥探到当代诗歌语境下,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驾驭,以及山水诗新的审美意识、艺术经验、实践经验对古典抒情的反叛。

      《沱江描述》共分六章,或者说是六个小节外加小标题。沱江分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经“九顶山”“断岩头”发源,流经金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自贡、富顺、泸州汇集众多支流而后流入长江。是栖息在沱江流域的人民的母亲河。诗人将沱江人格化(自然的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介入,赋予沱江以人的形体、生命和情感,进而与物对话。“我”的强烈的主体意识,构成了本诗抒情的主色调。

      有水才有江河的命名。水兼养育与毁灭之功,人格化的水,可以柔情,可以暴虐,可喜、可怒。“从一句铿锵的誓言开始,汇聚涌起的澎湃激情/是九顶轿子抬起的喜悦,一路晶莹而下”,诗的首句诗人便赋予这条江美好的向往,无限的憧憬。从万物的永恒与生命的原始力量的策源地出发,一路曲折纡回,向东奔流而去。

      “我说我的血缘混杂,飞奔的生活/在喧闹中有多种口音……”诗中的“我”“他”“他们”“母亲”“父亲”的指代和象征与沱江、沱江流域共存亡的万物是多位一体的、合一的。由于历史的变迁,人口的迁徙,彝、藏、羌、苗等多民族混居,“血缘”“口音”和生活方式交融一体。在我虔诚的膜拜和无限的崇敬中,满含期待:

      我出生的地方

      有多余时代的陶,分批次与我身躯的完美唤醒甜蜜

      或在血液细胞分蘖肋骨的欢快,用丰盈的密草

      孕育阔大的水面,向我的源远流长寻找新的起点

      在此,沱江象征一段历史。是鲜活的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但是自然力量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不屈的意志与坚韧跋涉的象征。

      要构建这样一种庞大的气场,且用现代诗的形式来呈现,简单的叙事显然无法完成。郭毅是聪明的,美其名曰“沱江描述”,但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去描述。他心思在于他心中早已盘算好了一条“理想中的河流”,他要表达什么,心里十分清晰,而沱江就是他理想中的背景,借这条水域来完成他诗意的旅程,沱江俨然是郭毅抒情的背景材料。

      当代诗人喜欢游山玩水,每到一处景点,如过江之鲫,大汗淋漓处,于残喘休憩的片刻,就诗如泉涌。

      她母亲般抱着我,以甜美的乳汁喂进我的嘴里

      又让我在家里发着脾气,对她不尊不敬

      我不能不为自己的过失收获多余的痛苦和呓语

      从她的腋下以多种腔调去哄她,用多余她本身的美丽

      去感谢她,为她的开心端出一盘盘可口的佳肴

      作为象征意义的母亲,因啜饮她甜美的乳汁,无微不至的爱抚,“我”有时对她还不尊不敬,因此,我因自己的过错,无限惭愧。于是“我”设法去哄她开心,为她做可口的佳肴。这是人子对母亲(沱江)的补偿心理,发自肺腑,亦很真诚。在郭毅的这组诗里,都能读到这样低姿态的柔软的倾诉。以这样柔软的内心去对待水的“形、势、韵、性”实在是相得益彰。以人性之慈善观水,则水宜慈善。郭毅发现,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精神文明,亦如水的流向,归向大海,汇集成人类对山水精神达成的共识。

      在第四节,他编了一个沱江“河母”的传说,以此来证明人间还有真爱。他就不写3000多年前,古蜀国丛帝鳖灵治水的传说。

      她就是沱江河母,驱动这雨水穿过的尘世

      向更为明晰的河山表达更为闪亮的方向

      她觉得这一滴滴雨水,淘洗过的人子、世女

      离不开人间烟火,才合计着设下陷阱

      代代不可清算,不可妄自猜测……

      “河母”之有无,无需去考证了,在诗人的心中,什么都有可能存在。这是郭毅自己语境下的“灵魂之母”,是预设的唤醒意识,谁还敢去“妄自猜测”呢?

      山水赋形,精神作为内驱。这是郭毅想要构思和表达的。接下来,他拐了个弯,不写沱江,写川剧——高腔——川剧“资阳河”。

      这个“弯”转到沱江的某一个回水湾了。它暂时地停止了奔流,几个旋涡之后,它沉淀了下来,这沉淀的一潭清泉,就是沱江文化之一的川剧高腔——川剧“资阳河”。

      沱江哺育了“资阳河”高腔,“资阳河”高腔又成为了沱江文化繁荣昌盛的见证人。沱江,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灵感和智慧。

      这是我的延伸阅读,郭毅并没有写。他把川江号子的“呦—呵”“呦—呵”写进去了,并且以复沓的手法层层推进,反复咏叹。郭毅以为融入高腔的沱江船工号子更为写实。

      这还没完。诗人的胸膛炸开了,诗的韵律随呼吸加快,这“毫不间断的高亢,层层宣布的重力/互相承受并为之支撑”着,并“爆起更猛的催发”。

      这吉祥的雄浑

      这生命的传唱

      这灵魂的回响

      至此,诗人精疲力竭,瘫坐下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高潮过后的快感,并没有使郭毅在“得意忘形时跑调”。诗的最后一节,他对沱江说:“你必须歌唱”——必须继续歌唱下去:

      我们一代代就在父亲和母亲间亲昵

      以雄雌永驻不朽的两岸,筑起人间美景

      不管你从哪个方位,都能牵动九州华夏五千个纪年的光

      让这条河生生不息,永远流淌

      这是郭毅最终要表达的,也是《沱江描述》这组诗的精神旨归。

      当看到沱江被污染的现状时,他愤怒了,在《沱江瞬时变浑》一诗里他写道“那些满载污秽的急流,终于功德圆满/可以汪洋恣意地卷走一切”。但他无能为力,自怨自叹后,惭愧之余又充满幻想“请原谅我吧,如此行色匆匆/全凭沱江水恩赐的身体,深匿的一腔骨血/把沿途的壤土着满七色”,多么理想主义的七色花啊!

      《沱江描述》似乎没有“生态沱江”的吁请,这也许有些遗憾。但他把重心移植到沱江背后呈现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构成山水文化的核心,并最终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触发、引导人的内驱力,用顽强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