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巴山蜀水:在文字里春暖花开 ——黎冠辰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印象

    2020-09-24 22:18:49

      吉树奎(四川)


      海,不辞滴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诗人黎冠辰几十年来,脚踏巴山,心揣蜀水,爬坡上坎,在文字里躬耕巴蜀。如今,结集出版。巴山蜀水,在他的诗意里,春暖花开。

      一口气读完黎冠辰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完成了一次对巴山蜀水的文化旅行。《仰望乡风》《巴蜀呢喃》《种入声音的记忆》《打开尘封的门》《天宇雅声》等八个景点,或从地理起伏,或从精神高度,写透了巴山蜀水几千年的文明,更展现了巴蜀子民几千年来的生命状态以及得以生存繁衍下去的理由!字里行间,蜀水牵着巴山,巴山让蜀地伟岸。这部诗集,冠辰共精选了一百二十三首散文诗,我在想,也许作者是想对他生命中,钟情的巴山蜀水和喜爱他散文诗的读者有一个一、二、三的交待;当然,也许是一种巧合吧!

      观照现实,挖掘历史,烛照生命。这是每一位有良知与担当的诗人的写作底气与责任。诗人黎冠辰做到了。诗集《巴蜀风散板》,让我们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水。诗句中透视出巴蜀子民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生死轮回的悲与喜。《谷神》《致大禹》《敬拜鱼凫王》等诗,将巴蜀人的精神依靠和巴山蜀水几千年的文脉,在《陈子昂:煮沸唐音的烟火》《薛涛:一袭道袍渡红尘深处》《苏轼:月光充盈诗词的芳踪》等篇章里源远流长。让巴山蜀水,春暖花开。

      乡愁,我们血液的源头。诗人一生都在望乡、回乡。《巴蜀三味》麻、辣、烫,熬出了巴蜀人一生的味道,没有欺骗,没有阴谋。“巴蜀居被竹垄捆得很紧,像月光把一叶莲荷紧紧抱裹,让努力和拼搏看不见艰辛与疲惫”。读到这些诗句,让我更加坚信,巴蜀居是由亲情、爱情筑成的,为巴蜀子民遮挡着永远的世间风雨。巴蜀有黄金。诗人黎冠辰发现,巴蜀更生长一本厚厚的药方:“柴扉的一片青叶,墙角下蜿蜒爬出的一条根,也是一段深奥的药名,就连山娃子打架,也是一把青草”(《巴蜀草药》)。这草药,漫山遍野,疗伤更疗乡愁!一杯红茶暖热了一个冬,一杯绿茶漂走了一个夏(《巴蜀茶楼》),摆不完的巴蜀龙门阵,在茶里闪耀着罗家坝与三星堆出土的柳叶剑、青铜器的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黎冠辰笔下的乡愁与乡风民俗,恰好是他思想的依恋和深情的回望。

      诗人黎冠辰,在蜀水中捞出了艰辛,在巴山上找到了一种精神。“船工的号子,把青山咬成河岸,山的边沿留下凹凸不平的齿痕。于是,把山寨喊出炊烟缭绕,把鱼儿喊得飞跃水中板仔,把岸边洗衣的幺妹儿喊红脸。号子,站立船头,扬起夔门的帆”。面对生活的坎坷,巴蜀子民吼着与命运抗争的号子,找到了炊烟,找到了爱情。那凹凸不平的齿痕,喊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巴蜀精神。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扎根巴蜀大地。

      诗集中,《都江堰的回声》《致大禹》为蜀水觅魂;《江姐:巴蜀的铮铮铁骨》《邱少云:潜伏在千山万水》《盘坐雪山草地的壮歌》为巴山树碑,永远滋养着巴蜀后代。

      自古以来,巴蜀人在汗水和劳动中造“神”,在跪拜里慰藉和祝福:“把对苍天的恩典,把对祖先的恩赐,把对谷神的敬仰,一同高举给天空,把人寿年丰,风调雨顺都请来啊”(《谷神:弥漫的金色之门》)。“一碗酒,装满两岸青山,却装不下山的沉默。敬山神,是敬我们的每份耕耘,每一粒汗水”(《敬山神》)。“神态”护祐巴蜀,诗句灌满祈祷!巴蜀门神,是从《山海经》《搜神记》中请出来的。巴渝爱国女将军秦良玉,用一生的战功,为巴蜀铸造了“女门神”(《巴蜀门神:英雄的舞台》)。仰望苍天,崇尚英雄,巴蜀子民,代代相传!

      诗集中,巴蜀文脉,如巴山绵延千里,似蜀水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耀眼的群星。“以石为基,以石为墙,以石为瓦,以石为名,筑人类第一所官办学挍,两千年,成都石室中学不改名,不搬迁。文翁,是巴蜀的名望,石头,是文翁的代词”(《文翁:承建石头里的房屋》)。成都,中国官办教育的源头。初唐,从四川射洪县走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凭一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吊古伤今的悲歌,穿越了时间”(《陈子昂:煮沸唐音的烟火》)。《杜甫:以文字熨烫阴冷的路程》《秦九韶:以数学通神明、顺性命》《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诗中,让我们看到了:巴山蜀水,中华文化的源头。

      从内容的角度品读,诗集《巴蜀风散板》,诗人为读者,从巴山蜀水的过往中淘洗出了黄金,从巴蜀子民的汗水里捞出了太阳,从巴蜀的呢喃里,舀出了耀眼的星辰。

      散文诗,既有散的特点,更有诗意发现与凝炼的要求。冠辰先生的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在对巴山蜀水挖掘的深度,情感的浓度,表现的力度,立意的高度这几方面都把握与拿捏得恰到好处。整部诗集,选材厚重,表达灵动。在当代新诗创作意识的观照下,折射出深厚的写实功底,语言有张有弛。比如《仰望乡风》《种入声音的记忆》《岁月皮书》等辑中的诸多语句,如同蜀水,灵动而透明,润养着读者眼中的两岸青山。

      并非题外话。那天与冠辰先生通电话,我们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中央提出,实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自古巴渝一家人,自古巴山连蜀水。由此我想,冠辰这部诗集《巴蜀风散板》,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触合,更是一种文化贡献!

      我与冠辰三十多年的交往。于我,亦师亦友,更仰望其才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报刊上,零零星星读到他创作的散文诗《巴蜀风散板》。如今结集出版,有幸先睹为快,作为朋友,作为普通读者,写下这篇拙文,每一颗文字,都饱含深情。只是因为:巴山蜀水,在冠辰先生的诗意里,春暖花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巴山蜀水:在文字里春暖花开 ——黎冠辰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印象

    2020-09-24 22:18:49

      吉树奎(四川)


      海,不辞滴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诗人黎冠辰几十年来,脚踏巴山,心揣蜀水,爬坡上坎,在文字里躬耕巴蜀。如今,结集出版。巴山蜀水,在他的诗意里,春暖花开。

      一口气读完黎冠辰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完成了一次对巴山蜀水的文化旅行。《仰望乡风》《巴蜀呢喃》《种入声音的记忆》《打开尘封的门》《天宇雅声》等八个景点,或从地理起伏,或从精神高度,写透了巴山蜀水几千年的文明,更展现了巴蜀子民几千年来的生命状态以及得以生存繁衍下去的理由!字里行间,蜀水牵着巴山,巴山让蜀地伟岸。这部诗集,冠辰共精选了一百二十三首散文诗,我在想,也许作者是想对他生命中,钟情的巴山蜀水和喜爱他散文诗的读者有一个一、二、三的交待;当然,也许是一种巧合吧!

      观照现实,挖掘历史,烛照生命。这是每一位有良知与担当的诗人的写作底气与责任。诗人黎冠辰做到了。诗集《巴蜀风散板》,让我们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水。诗句中透视出巴蜀子民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生死轮回的悲与喜。《谷神》《致大禹》《敬拜鱼凫王》等诗,将巴蜀人的精神依靠和巴山蜀水几千年的文脉,在《陈子昂:煮沸唐音的烟火》《薛涛:一袭道袍渡红尘深处》《苏轼:月光充盈诗词的芳踪》等篇章里源远流长。让巴山蜀水,春暖花开。

      乡愁,我们血液的源头。诗人一生都在望乡、回乡。《巴蜀三味》麻、辣、烫,熬出了巴蜀人一生的味道,没有欺骗,没有阴谋。“巴蜀居被竹垄捆得很紧,像月光把一叶莲荷紧紧抱裹,让努力和拼搏看不见艰辛与疲惫”。读到这些诗句,让我更加坚信,巴蜀居是由亲情、爱情筑成的,为巴蜀子民遮挡着永远的世间风雨。巴蜀有黄金。诗人黎冠辰发现,巴蜀更生长一本厚厚的药方:“柴扉的一片青叶,墙角下蜿蜒爬出的一条根,也是一段深奥的药名,就连山娃子打架,也是一把青草”(《巴蜀草药》)。这草药,漫山遍野,疗伤更疗乡愁!一杯红茶暖热了一个冬,一杯绿茶漂走了一个夏(《巴蜀茶楼》),摆不完的巴蜀龙门阵,在茶里闪耀着罗家坝与三星堆出土的柳叶剑、青铜器的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黎冠辰笔下的乡愁与乡风民俗,恰好是他思想的依恋和深情的回望。

      诗人黎冠辰,在蜀水中捞出了艰辛,在巴山上找到了一种精神。“船工的号子,把青山咬成河岸,山的边沿留下凹凸不平的齿痕。于是,把山寨喊出炊烟缭绕,把鱼儿喊得飞跃水中板仔,把岸边洗衣的幺妹儿喊红脸。号子,站立船头,扬起夔门的帆”。面对生活的坎坷,巴蜀子民吼着与命运抗争的号子,找到了炊烟,找到了爱情。那凹凸不平的齿痕,喊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巴蜀精神。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扎根巴蜀大地。

      诗集中,《都江堰的回声》《致大禹》为蜀水觅魂;《江姐:巴蜀的铮铮铁骨》《邱少云:潜伏在千山万水》《盘坐雪山草地的壮歌》为巴山树碑,永远滋养着巴蜀后代。

      自古以来,巴蜀人在汗水和劳动中造“神”,在跪拜里慰藉和祝福:“把对苍天的恩典,把对祖先的恩赐,把对谷神的敬仰,一同高举给天空,把人寿年丰,风调雨顺都请来啊”(《谷神:弥漫的金色之门》)。“一碗酒,装满两岸青山,却装不下山的沉默。敬山神,是敬我们的每份耕耘,每一粒汗水”(《敬山神》)。“神态”护祐巴蜀,诗句灌满祈祷!巴蜀门神,是从《山海经》《搜神记》中请出来的。巴渝爱国女将军秦良玉,用一生的战功,为巴蜀铸造了“女门神”(《巴蜀门神:英雄的舞台》)。仰望苍天,崇尚英雄,巴蜀子民,代代相传!

      诗集中,巴蜀文脉,如巴山绵延千里,似蜀水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耀眼的群星。“以石为基,以石为墙,以石为瓦,以石为名,筑人类第一所官办学挍,两千年,成都石室中学不改名,不搬迁。文翁,是巴蜀的名望,石头,是文翁的代词”(《文翁:承建石头里的房屋》)。成都,中国官办教育的源头。初唐,从四川射洪县走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凭一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吊古伤今的悲歌,穿越了时间”(《陈子昂:煮沸唐音的烟火》)。《杜甫:以文字熨烫阴冷的路程》《秦九韶:以数学通神明、顺性命》《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诗中,让我们看到了:巴山蜀水,中华文化的源头。

      从内容的角度品读,诗集《巴蜀风散板》,诗人为读者,从巴山蜀水的过往中淘洗出了黄金,从巴蜀子民的汗水里捞出了太阳,从巴蜀的呢喃里,舀出了耀眼的星辰。

      散文诗,既有散的特点,更有诗意发现与凝炼的要求。冠辰先生的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在对巴山蜀水挖掘的深度,情感的浓度,表现的力度,立意的高度这几方面都把握与拿捏得恰到好处。整部诗集,选材厚重,表达灵动。在当代新诗创作意识的观照下,折射出深厚的写实功底,语言有张有弛。比如《仰望乡风》《种入声音的记忆》《岁月皮书》等辑中的诸多语句,如同蜀水,灵动而透明,润养着读者眼中的两岸青山。

      并非题外话。那天与冠辰先生通电话,我们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中央提出,实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自古巴渝一家人,自古巴山连蜀水。由此我想,冠辰这部诗集《巴蜀风散板》,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触合,更是一种文化贡献!

      我与冠辰三十多年的交往。于我,亦师亦友,更仰望其才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报刊上,零零星星读到他创作的散文诗《巴蜀风散板》。如今结集出版,有幸先睹为快,作为朋友,作为普通读者,写下这篇拙文,每一颗文字,都饱含深情。只是因为:巴山蜀水,在冠辰先生的诗意里,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