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23:01:12
空灵部落(四川)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已成为我国傲世的世界“双遗”。近日,著名诗人李永才以高古的精神气质,在时空的超越之中获得灵性的自由,以精彩纷呈的意象和怀古沧桑之笔,完成了组诗《南桥的岁月》,彰显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和博爱的人格魅力。
敬畏生命
灵魂默守其历史滩涂
自古历史是教科书,而历史的现实存在便是博物馆。诗人在《古城的黄昏》中,用上帝的视角,以其 “精神屋檐,以无限的想象/勾勒了人间有限的轮廓”。历史的进程总是在不断的修改中循序渐进的,诗人确乎想找到其根源以揭秘而获得新的认知,然而时间抹去了旧迹,“故事的线索和情节/已无法辨认。”真相仅存的野史也被遮蔽在荒草之中。诗人感慨于乱云飞渡,人情世故的流俗,而思索、探寻“人类的命运”。所见即所得,现实的古城落入“黄昏的道场”,如“阅读一种市井生活的经卷”。诗人以其高贵气质呈现了一种苍凉之气,从精神上的悲苦,到现实对历史文化的荒腔走板,流露了其惋惜与无奈的痛楚心情。
诗人的精神生活永远高于物质生活。诗人不是诗意生活的人,而是具有精神气质,善于在司空见惯的万物之中获得顿悟的人。观察与思辨是诗人的两大法宝。李永才在《南桥的假日》之中以南桥记忆切入现实语境而获得形而上学的顿悟:“比如李冰筑堰,可以改变一种流向/却改变不了,一个旅者的心情”。纵观来来往往的旅者,都是时光的过客,人间的流水。热闹是他们的,而李冰父子孤守两千多年的历史滩涂,为成都平原输送了充足的水源而使其成为富甲天下的天府之国。人不是以获取得多而体现其价值,而是以你奉献的多少来获得人们的敬重和历史的肯定。
重返故地,诗人会获得灵魂的再造。温故而知新,重游而钟情。李永才在《又回龙潭湾》和《过安澜索桥》的诗作之中,以他乡寻亲的心情,体察民风民俗和一草一木,将深情之爱在此涤荡开来,于是他在龙潭湾发现:“小城到了秋天,总有一种爱/辽阔,而弥足珍贵”。而他在过安澜索桥与其互动之际获得了情感的认同与介入:“一些轻快的节奏,从此岸流向彼岸/仿佛整个秋天,都在微微颤动”。由此可见,诗人的博爱来自于对浸润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和跨越历史而传承的桥梁的敬畏与热爱。
雕刻生命
临水成就其千秋大业
千秋大业,江水是生命最为充沛的情感。李永才牢牢抓住这李冰治水的伟业,从《秋分鱼嘴》之处,看江水的文韬武略,既是一幅穿越时光的立体山水画,又是岷江之流水惠民的一曲高歌,确乎是“高山流水诵知音,千年不绝/水旱从人的故事,在万家灯火中/一章一节地流传下来”。笔者生于长江零公里的岷江入归之处的宜宾,我曾有诗句以表对岷江的感恩:“我是喝岷江水长骨头的人”和“我的身体里有岷江的水位”,岷江给了我以生命,我乃岷江奔跑的江水。
诗人掠影怀古,仿佛看到自己的前世。生命从来没有错误,这不是宿命论,而所谓的错误也许其本身就是你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美丽的部分。因而诗人在《伏龙观剪影》之中将影子视为旧事的印痕,在孤单中对视自己的灵魂,从而获得其存在的片刻宁静。当他回首《南桥的岁月》,将鸽子作为核心意象,以其一对翅膀找到飞翔之域:“如果岷江是一面镜子/每一只鸽子,都会在波光粼粼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色”。如此曼妙之笔,则是诗人在悲情之中获得了灵魂的安慰。
生命的轮回潜伏在生活的碎片之中。诗人在《生活的片断》中如数家珍,将入目的、走心的、无聊的、荒诞的人和事呈现出来,在存在与合理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世界本圆融而大同,阴阳而太极,但局部的尖锐与对立又客观存在于生活的场景之中,他担心:“那一束白光,从乳房斜逸而出/像一条漏网之鱼,闯进了凛冽的歌剧院/不空是一声呐喊/是为乱世的红颜,种养一些苦难”。诗人睿智与高古的气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安顿生命
江水映照其前世今生
《清明开水》是对万物生命的安顿。春雨贵如油,在万物复苏、稻种下田、秧苗遍插之际,岷江源头的雪水圣洁高清,清明开水的仪式便有了生命延续而国泰民安的重要意义。在李永才的笔下,诗意奔腾,颇有唐朝盛世的遗韵,对功臣李冰褒奖有加。作为一名诗人,在《岸寂鸟声落》一诗中,他“一个人在自己的岸边行走/与一条河的流向,保持一致/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诗人从自然之象跳跃到象外之象,将人生走向归于这两千多年流水的定力,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度和心灵境界。
“乘一抹月色/我的马蹄,沿着岷江的沧桑/缓缓而来 踏响平原的春天”。这是诗人的意中之象,他在《锦城走马》对历史长廊的神思向往之中,唤醒了天府大地一切美妙的事物,“若是摘取岷江的水声/做一段锦绣/那西岭的积雪,正好用来烛照”唯美而富丽,诗人奇特的想象力把受益于岷江之水的锦城,从九眼桥到青羊宫再到浣花溪,茶铺、寺院、宽窄巷子,无处不受江水的恩泽。诗人以他的视角与思辨,在丰收之际托物言志:“习惯于秋天的枝头/两个黄鹂,正以某种角度/仰望西蜀的天空”。
沧桑之魂身不由己,随波逐流于世道之上。诗人以其价值观审视过往,愧疚在《轻如棉花的日子》一诗之中,如此凄美的抒情,美好转瞬即逝,“夜色让空空的房间失眠/脱缰而去的野马,在南山辽阔无边”,他纠结在同一种乐器与同一种女人之间,只能端坐南山,瞭望“更远处,只有阴影一样的扬尘”。前世今生也只是流水与石头,在黄昏中诉说无尽的忧伤。李永才甚有东方美学的扎实根基,擅长捕获自然之象与其心之象,道法自然而尊崇内心的艺术追求,情感浓郁专注,并对旧时光苍老易逝而缠绵悱恻。但对于李冰父子以水利工程造福于世人,尤使诗人感慨万端,流连忘返。但愿诗人沿着千年水路而走出自己独特的诗路,去抵达他梦寐以求的灵魂之乡。
2020-10-21 23:01:12
空灵部落(四川)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已成为我国傲世的世界“双遗”。近日,著名诗人李永才以高古的精神气质,在时空的超越之中获得灵性的自由,以精彩纷呈的意象和怀古沧桑之笔,完成了组诗《南桥的岁月》,彰显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和博爱的人格魅力。
敬畏生命
灵魂默守其历史滩涂
自古历史是教科书,而历史的现实存在便是博物馆。诗人在《古城的黄昏》中,用上帝的视角,以其 “精神屋檐,以无限的想象/勾勒了人间有限的轮廓”。历史的进程总是在不断的修改中循序渐进的,诗人确乎想找到其根源以揭秘而获得新的认知,然而时间抹去了旧迹,“故事的线索和情节/已无法辨认。”真相仅存的野史也被遮蔽在荒草之中。诗人感慨于乱云飞渡,人情世故的流俗,而思索、探寻“人类的命运”。所见即所得,现实的古城落入“黄昏的道场”,如“阅读一种市井生活的经卷”。诗人以其高贵气质呈现了一种苍凉之气,从精神上的悲苦,到现实对历史文化的荒腔走板,流露了其惋惜与无奈的痛楚心情。
诗人的精神生活永远高于物质生活。诗人不是诗意生活的人,而是具有精神气质,善于在司空见惯的万物之中获得顿悟的人。观察与思辨是诗人的两大法宝。李永才在《南桥的假日》之中以南桥记忆切入现实语境而获得形而上学的顿悟:“比如李冰筑堰,可以改变一种流向/却改变不了,一个旅者的心情”。纵观来来往往的旅者,都是时光的过客,人间的流水。热闹是他们的,而李冰父子孤守两千多年的历史滩涂,为成都平原输送了充足的水源而使其成为富甲天下的天府之国。人不是以获取得多而体现其价值,而是以你奉献的多少来获得人们的敬重和历史的肯定。
重返故地,诗人会获得灵魂的再造。温故而知新,重游而钟情。李永才在《又回龙潭湾》和《过安澜索桥》的诗作之中,以他乡寻亲的心情,体察民风民俗和一草一木,将深情之爱在此涤荡开来,于是他在龙潭湾发现:“小城到了秋天,总有一种爱/辽阔,而弥足珍贵”。而他在过安澜索桥与其互动之际获得了情感的认同与介入:“一些轻快的节奏,从此岸流向彼岸/仿佛整个秋天,都在微微颤动”。由此可见,诗人的博爱来自于对浸润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和跨越历史而传承的桥梁的敬畏与热爱。
雕刻生命
临水成就其千秋大业
千秋大业,江水是生命最为充沛的情感。李永才牢牢抓住这李冰治水的伟业,从《秋分鱼嘴》之处,看江水的文韬武略,既是一幅穿越时光的立体山水画,又是岷江之流水惠民的一曲高歌,确乎是“高山流水诵知音,千年不绝/水旱从人的故事,在万家灯火中/一章一节地流传下来”。笔者生于长江零公里的岷江入归之处的宜宾,我曾有诗句以表对岷江的感恩:“我是喝岷江水长骨头的人”和“我的身体里有岷江的水位”,岷江给了我以生命,我乃岷江奔跑的江水。
诗人掠影怀古,仿佛看到自己的前世。生命从来没有错误,这不是宿命论,而所谓的错误也许其本身就是你人生阅历中不可或缺的美丽的部分。因而诗人在《伏龙观剪影》之中将影子视为旧事的印痕,在孤单中对视自己的灵魂,从而获得其存在的片刻宁静。当他回首《南桥的岁月》,将鸽子作为核心意象,以其一对翅膀找到飞翔之域:“如果岷江是一面镜子/每一只鸽子,都会在波光粼粼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色”。如此曼妙之笔,则是诗人在悲情之中获得了灵魂的安慰。
生命的轮回潜伏在生活的碎片之中。诗人在《生活的片断》中如数家珍,将入目的、走心的、无聊的、荒诞的人和事呈现出来,在存在与合理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世界本圆融而大同,阴阳而太极,但局部的尖锐与对立又客观存在于生活的场景之中,他担心:“那一束白光,从乳房斜逸而出/像一条漏网之鱼,闯进了凛冽的歌剧院/不空是一声呐喊/是为乱世的红颜,种养一些苦难”。诗人睿智与高古的气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安顿生命
江水映照其前世今生
《清明开水》是对万物生命的安顿。春雨贵如油,在万物复苏、稻种下田、秧苗遍插之际,岷江源头的雪水圣洁高清,清明开水的仪式便有了生命延续而国泰民安的重要意义。在李永才的笔下,诗意奔腾,颇有唐朝盛世的遗韵,对功臣李冰褒奖有加。作为一名诗人,在《岸寂鸟声落》一诗中,他“一个人在自己的岸边行走/与一条河的流向,保持一致/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诗人从自然之象跳跃到象外之象,将人生走向归于这两千多年流水的定力,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度和心灵境界。
“乘一抹月色/我的马蹄,沿着岷江的沧桑/缓缓而来 踏响平原的春天”。这是诗人的意中之象,他在《锦城走马》对历史长廊的神思向往之中,唤醒了天府大地一切美妙的事物,“若是摘取岷江的水声/做一段锦绣/那西岭的积雪,正好用来烛照”唯美而富丽,诗人奇特的想象力把受益于岷江之水的锦城,从九眼桥到青羊宫再到浣花溪,茶铺、寺院、宽窄巷子,无处不受江水的恩泽。诗人以他的视角与思辨,在丰收之际托物言志:“习惯于秋天的枝头/两个黄鹂,正以某种角度/仰望西蜀的天空”。
沧桑之魂身不由己,随波逐流于世道之上。诗人以其价值观审视过往,愧疚在《轻如棉花的日子》一诗之中,如此凄美的抒情,美好转瞬即逝,“夜色让空空的房间失眠/脱缰而去的野马,在南山辽阔无边”,他纠结在同一种乐器与同一种女人之间,只能端坐南山,瞭望“更远处,只有阴影一样的扬尘”。前世今生也只是流水与石头,在黄昏中诉说无尽的忧伤。李永才甚有东方美学的扎实根基,擅长捕获自然之象与其心之象,道法自然而尊崇内心的艺术追求,情感浓郁专注,并对旧时光苍老易逝而缠绵悱恻。但对于李冰父子以水利工程造福于世人,尤使诗人感慨万端,流连忘返。但愿诗人沿着千年水路而走出自己独特的诗路,去抵达他梦寐以求的灵魂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