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张大千与青城大千梅林

    2020-10-28 22:09:06

      王克明(四川)

      张大千酷爱梅花,一生与梅为伴,植梅、赏梅、品梅、画梅,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自称“梅痴”。晚年在台北居住的张大千,专门在“摩耶精舍”后院开辟一块地建“梅丘”。1983年病逝后,其家人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他葬在梅丘之下。一代国画大师,死后依然与梅花相守,做了“梅花树下魂”,也圆了他“梅痴”的美名。在青城山寓居期间,张大千还在上清宫旁种植梅林,为青城增添了一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代梅痴 寄居青城


      1938年,张大千寻着丹梯、踏着幽意、伴着花香、随着鸟鸣,走上青城山,饱经颠沛之苦,国土沦丧之痛的张大千,身处国内已经少有的净山静土,百感交集,写了一首《上清借居》藉以抒怀:

      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

      小儿捕蝶知宜画,中妇调琴与辩声。

      食粟不谋腰脚健,酿梨长令肺肝清。

      归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

      自来到青城山后,青城山的古迹与美景激发他的诗情画意,张大千先后在山上寓居长达10年,自号“青城客”并制“青城客”“上清寄居”等图章,在此作画1000余幅和一批古典诗作。

      在青城期间,张大千生活得十分平静,并富有情趣。白天,他与朋友或道士们一块儿出外逛山观景,到太平场赶场,去布金寺等附近的寺观参观临摹塑像,或对物写生;晚上,他在灯下吟诗作画,或写字读书。张大千在青城期间,正是他年富力强、精力最旺、笔墨最勤、创作最丰的阶段。他还以青城为基地,南游峨眉,北游剑门,更给他箧中增添了许多画稿,蜀中山水,尽入腹中,创作了大量优美的画幅与诗词。据统计,张大千在住居青城期间,作画不下千幅,其勤奋可想而知。

      1940年代末,张大千离开家乡。在浪迹天涯的岁月里,大千先生魂牵梦绕青城山。在巴西圣保罗的“八德园”、美国蒙特瑞“环荜庵”等地先后画了《青城山第一峰》《青城山全景》《青城全景墨笔山水》《青城山全图》《长江万里图》长卷《青城第一峰》《泼墨青城山水》等,还题写一批青城山诗词,寄托他思乡之情。他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可见青城山与张大千先生的不解情缘。

      再上青城 放鸟种梅


      1943年12月,从敦煌归来的张大千先生携家至青城山上清宫居住,特意将从甘肃天水带回的红嘴玉鸦十多只放在青城喂养繁殖,更添鸟鸣之幽。1944年10月,爱梅如痴的张大千见山上梅树已老,梅花稀少,为了使青城山能与梅相谐,梅花与青山与松竹共荣,张大千请人从远处寻找梅花精品一百株,亲率家人和子弟,自己动手在上清宫附近种植梅花百株,来年蔚然成林,为青城又增添了鸟语花香,留驻梅花精神。每当冬春之交,山上白雪纷飞,红梅绽放,先生总是邀家人朋友与梅花作伴,在苍松翠柏下,在寒梅白雪中品茶赏花,吟诗作画。青城梅花为大千注入多少画作灵感,留下多少真切诗情。

      残桩老梅 梦结青城


      晚年居住台北的张大千,身处一水之隔却是有家归不得,先生遥望家乡,思乡之情逾切,他拼着最后的余力作了一幅巨型的《泼墨青城山水》,用最后的思恋在图上题下了他最强烈的心声:“寰海风光笔底春,看山还是故乡青;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屐苔痕画里情。”

      1981年,为慰父亲思乡之情,张大千女儿张心瑞、女婿萧建初去美国探亲,请人将他们在青城山拍的张大千过去在青城的故居照片及碑碣拓片以及青城山道长送的道家拂尘等物辗转送到了台北。病中的张大千收到这些礼物喜不自禁,视为至宝,坚持要从医院回到家中,为青城山上清宫题字。张大千在护士的护理下回到摩耶精舍后,当即取出文房四宝,在宣纸上用红笔画好方格,题写了“内江市志”“内江县志”以及“青城山上清宫”的条幅,落款为“大千居士张爱”。他对青城山的一生挚爱,成为他一生无法纾解的思乡情节,为青城山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大千先生当年在青城栽种的一百多株梅树,曾经在上清宫旁蔚然成林,株株梅树高过屋顶。每当冬至春来,它们便傲寒开放,枝头朵朵,笑迎游人,暗香阵阵,沁人心脾,成了青城山上自然与文化相融相生弥足珍贵的一大景观。无论春夏秋冬,游人来到青城山,总要在张大千当年亲手种植的梅花树下驻足观赏,摄影留念,欣赏其虬曲的树干,苍劲树枝,鲜红的花朵和沁人的馨香。感受大千先生的诗情画意和灵秀飘逸的自然美景,表达家乡人民对一代艺术大师的景仰与崇敬!

      历经八十年风雨后,当年的大千梅林仅残存老桩数株。为抢救文化遗产,问花村与有关方面达成传承历史文化共识,特聘请蜀地知名园艺匠人从大千手植梅花树上取穗嫁接培育,在问花村梅园留下大千梅血脉,保护和传递大千先生的文化基因。

      大千梅林也是问花村梅园的种植基因圃,这里保存着数百个梅花品种,是业界梅花品种的集大成者。冬去春来,百花竞放,花姿百态,彰显大千世界风采。(本文图片由都江堰市档案馆提供)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张大千与青城大千梅林

    2020-10-28 22:09:06

      王克明(四川)

      张大千酷爱梅花,一生与梅为伴,植梅、赏梅、品梅、画梅,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自称“梅痴”。晚年在台北居住的张大千,专门在“摩耶精舍”后院开辟一块地建“梅丘”。1983年病逝后,其家人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他葬在梅丘之下。一代国画大师,死后依然与梅花相守,做了“梅花树下魂”,也圆了他“梅痴”的美名。在青城山寓居期间,张大千还在上清宫旁种植梅林,为青城增添了一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代梅痴 寄居青城


      1938年,张大千寻着丹梯、踏着幽意、伴着花香、随着鸟鸣,走上青城山,饱经颠沛之苦,国土沦丧之痛的张大千,身处国内已经少有的净山静土,百感交集,写了一首《上清借居》藉以抒怀:

      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

      小儿捕蝶知宜画,中妇调琴与辩声。

      食粟不谋腰脚健,酿梨长令肺肝清。

      归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

      自来到青城山后,青城山的古迹与美景激发他的诗情画意,张大千先后在山上寓居长达10年,自号“青城客”并制“青城客”“上清寄居”等图章,在此作画1000余幅和一批古典诗作。

      在青城期间,张大千生活得十分平静,并富有情趣。白天,他与朋友或道士们一块儿出外逛山观景,到太平场赶场,去布金寺等附近的寺观参观临摹塑像,或对物写生;晚上,他在灯下吟诗作画,或写字读书。张大千在青城期间,正是他年富力强、精力最旺、笔墨最勤、创作最丰的阶段。他还以青城为基地,南游峨眉,北游剑门,更给他箧中增添了许多画稿,蜀中山水,尽入腹中,创作了大量优美的画幅与诗词。据统计,张大千在住居青城期间,作画不下千幅,其勤奋可想而知。

      1940年代末,张大千离开家乡。在浪迹天涯的岁月里,大千先生魂牵梦绕青城山。在巴西圣保罗的“八德园”、美国蒙特瑞“环荜庵”等地先后画了《青城山第一峰》《青城山全景》《青城全景墨笔山水》《青城山全图》《长江万里图》长卷《青城第一峰》《泼墨青城山水》等,还题写一批青城山诗词,寄托他思乡之情。他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可见青城山与张大千先生的不解情缘。

      再上青城 放鸟种梅


      1943年12月,从敦煌归来的张大千先生携家至青城山上清宫居住,特意将从甘肃天水带回的红嘴玉鸦十多只放在青城喂养繁殖,更添鸟鸣之幽。1944年10月,爱梅如痴的张大千见山上梅树已老,梅花稀少,为了使青城山能与梅相谐,梅花与青山与松竹共荣,张大千请人从远处寻找梅花精品一百株,亲率家人和子弟,自己动手在上清宫附近种植梅花百株,来年蔚然成林,为青城又增添了鸟语花香,留驻梅花精神。每当冬春之交,山上白雪纷飞,红梅绽放,先生总是邀家人朋友与梅花作伴,在苍松翠柏下,在寒梅白雪中品茶赏花,吟诗作画。青城梅花为大千注入多少画作灵感,留下多少真切诗情。

      残桩老梅 梦结青城


      晚年居住台北的张大千,身处一水之隔却是有家归不得,先生遥望家乡,思乡之情逾切,他拼着最后的余力作了一幅巨型的《泼墨青城山水》,用最后的思恋在图上题下了他最强烈的心声:“寰海风光笔底春,看山还是故乡青;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屐苔痕画里情。”

      1981年,为慰父亲思乡之情,张大千女儿张心瑞、女婿萧建初去美国探亲,请人将他们在青城山拍的张大千过去在青城的故居照片及碑碣拓片以及青城山道长送的道家拂尘等物辗转送到了台北。病中的张大千收到这些礼物喜不自禁,视为至宝,坚持要从医院回到家中,为青城山上清宫题字。张大千在护士的护理下回到摩耶精舍后,当即取出文房四宝,在宣纸上用红笔画好方格,题写了“内江市志”“内江县志”以及“青城山上清宫”的条幅,落款为“大千居士张爱”。他对青城山的一生挚爱,成为他一生无法纾解的思乡情节,为青城山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大千先生当年在青城栽种的一百多株梅树,曾经在上清宫旁蔚然成林,株株梅树高过屋顶。每当冬至春来,它们便傲寒开放,枝头朵朵,笑迎游人,暗香阵阵,沁人心脾,成了青城山上自然与文化相融相生弥足珍贵的一大景观。无论春夏秋冬,游人来到青城山,总要在张大千当年亲手种植的梅花树下驻足观赏,摄影留念,欣赏其虬曲的树干,苍劲树枝,鲜红的花朵和沁人的馨香。感受大千先生的诗情画意和灵秀飘逸的自然美景,表达家乡人民对一代艺术大师的景仰与崇敬!

      历经八十年风雨后,当年的大千梅林仅残存老桩数株。为抢救文化遗产,问花村与有关方面达成传承历史文化共识,特聘请蜀地知名园艺匠人从大千手植梅花树上取穗嫁接培育,在问花村梅园留下大千梅血脉,保护和传递大千先生的文化基因。

      大千梅林也是问花村梅园的种植基因圃,这里保存着数百个梅花品种,是业界梅花品种的集大成者。冬去春来,百花竞放,花姿百态,彰显大千世界风采。(本文图片由都江堰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