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草堂人日”赏梅

    2020-11-19 17:54:51

      王小小(四川)

      在杜甫草堂的大门两侧,至今挂着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相传是清朝学者何绍基所作。在咸丰四年正月初六这天,何绍基提前拟好对联。次日,初七人日,他才走进草堂,题写对联,拜祭杜甫。何绍基在人日题写对联拜祭杜甫的行动,擦亮成都人在历史深处的记忆。每年春节正月初七的“人日”这天,草堂博物馆会照例举行“草堂人日”文化活动。“人日游草堂”是成都人春节期间的重要风俗,每年“人日”,人们来杜甫草堂凭吊诗圣、吟诗赏梅以祈福。自历经千年历史变迁,梅花已成为今日草堂最富诗意的园林花木,杜甫草堂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也成为与武汉东湖梅园、南京梅花山和无锡梅园齐名的中国十大赏梅胜地,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杜甫与梅花

      梅花,自古以来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浩瀚的历史中有不少咏梅的佳作,陆游有: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描写出锦官城梅花的繁盛。蜀中梅花并不少见,但杜甫草堂的梅花,最有诗意。

      杨万里称“唐李杜以来,咏梅始盛”,其实李白的诗歌中,梅花的意象出现不少,只是诗仙浪漫,没有专门对梅花细致的观察描写的诗歌,真正对梅花着墨较多自杜甫开始。杜甫爱梅,不仅在草堂亲植梅花,在他题材众多的诗歌中,直接吟咏梅花的诗或涉及到“梅”的意向的诗共二十余首,除了留下了“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的经典诗句,更有的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更是称其“古今咏梅第一”的诗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借梅花抒情,真挚深切,体现了杜甫的文人精神世界与梅花品质的高度融合,惟妙至极。

      梅花除了被杜甫作为自己的化身,在细腻的诗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笔下,泪眼问花,自然有不一样的体会,在他的《江梅》里,梅花是他的化身,是故国故园的乱离之思。全诗如下: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因为杜甫的这首江梅,咏梅题材上把梅花作为文人感遇咏怀的审美意蕴,成了文人自我抒情的重要意象。王冕在《梅先生传》中说:甫为一代诗宗,心所赏好,众口翕然,于是(梅)先生之名闻天下。

      “草堂人日”赏梅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草堂人日赏梅,是成都人的传统,而这个传统,源自高适与杜甫二人于人日(人日,源于女娲在正月初七造人的传说,为正月初七)酬唱的友情故事。

      公元761年正月初七,时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刺史的高适,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起寓居草堂的杜甫,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全诗赠予杜甫: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那时,杜甫正沉浸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生活中并未急着回信。公元770年,时逢正月。杜甫离开成都已十年,飘泊湖湘。在故纸堆中翻出了发黄的诗页,终于读懂了高适,而此时,高适已去世5年,飘荡半生的杜甫老泪纵横,正月初七,提笔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自蒙蜀州人日作,

      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

      迸泪幽吟事如昨。

      此诗写就不足一年,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返乡的湘江途中因病逝世。

      真正在成都开祭祀杜甫文化先河的人,据明蜀献王朱椿(朱元璋的十一子)《祭杜子美文》记载:“维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酉,十二月某日,遣官以牲醴之奠,致祭于草堂先生杜公曰: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

      晚清兴起人日草堂赏梅风气,晚清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草堂,在南门外西南七里,修竹千万,梅花亦多……每年正月初七日,游人纷至。”可见当时人日草堂赏梅风气之盛。

      彼时的文人墨客也多有咏及草堂梅景的作品,如“人日残梅作雪飘,出城携酒碧溪遥。”“诗人有宅花潭北,千载梅花闲不得。翻江红雪日初晴,酒气春浓醉香国。”“西向最将人日报,草堂花发最思君。”等。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草堂人日”赏梅

    2020-11-19 17:54:51

      王小小(四川)

      在杜甫草堂的大门两侧,至今挂着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相传是清朝学者何绍基所作。在咸丰四年正月初六这天,何绍基提前拟好对联。次日,初七人日,他才走进草堂,题写对联,拜祭杜甫。何绍基在人日题写对联拜祭杜甫的行动,擦亮成都人在历史深处的记忆。每年春节正月初七的“人日”这天,草堂博物馆会照例举行“草堂人日”文化活动。“人日游草堂”是成都人春节期间的重要风俗,每年“人日”,人们来杜甫草堂凭吊诗圣、吟诗赏梅以祈福。自历经千年历史变迁,梅花已成为今日草堂最富诗意的园林花木,杜甫草堂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也成为与武汉东湖梅园、南京梅花山和无锡梅园齐名的中国十大赏梅胜地,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杜甫与梅花

      梅花,自古以来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浩瀚的历史中有不少咏梅的佳作,陆游有: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描写出锦官城梅花的繁盛。蜀中梅花并不少见,但杜甫草堂的梅花,最有诗意。

      杨万里称“唐李杜以来,咏梅始盛”,其实李白的诗歌中,梅花的意象出现不少,只是诗仙浪漫,没有专门对梅花细致的观察描写的诗歌,真正对梅花着墨较多自杜甫开始。杜甫爱梅,不仅在草堂亲植梅花,在他题材众多的诗歌中,直接吟咏梅花的诗或涉及到“梅”的意向的诗共二十余首,除了留下了“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的经典诗句,更有的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更是称其“古今咏梅第一”的诗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借梅花抒情,真挚深切,体现了杜甫的文人精神世界与梅花品质的高度融合,惟妙至极。

      梅花除了被杜甫作为自己的化身,在细腻的诗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笔下,泪眼问花,自然有不一样的体会,在他的《江梅》里,梅花是他的化身,是故国故园的乱离之思。全诗如下: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因为杜甫的这首江梅,咏梅题材上把梅花作为文人感遇咏怀的审美意蕴,成了文人自我抒情的重要意象。王冕在《梅先生传》中说:甫为一代诗宗,心所赏好,众口翕然,于是(梅)先生之名闻天下。

      “草堂人日”赏梅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草堂人日赏梅,是成都人的传统,而这个传统,源自高适与杜甫二人于人日(人日,源于女娲在正月初七造人的传说,为正月初七)酬唱的友情故事。

      公元761年正月初七,时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刺史的高适,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起寓居草堂的杜甫,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全诗赠予杜甫: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那时,杜甫正沉浸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生活中并未急着回信。公元770年,时逢正月。杜甫离开成都已十年,飘泊湖湘。在故纸堆中翻出了发黄的诗页,终于读懂了高适,而此时,高适已去世5年,飘荡半生的杜甫老泪纵横,正月初七,提笔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自蒙蜀州人日作,

      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

      迸泪幽吟事如昨。

      此诗写就不足一年,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返乡的湘江途中因病逝世。

      真正在成都开祭祀杜甫文化先河的人,据明蜀献王朱椿(朱元璋的十一子)《祭杜子美文》记载:“维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酉,十二月某日,遣官以牲醴之奠,致祭于草堂先生杜公曰: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

      晚清兴起人日草堂赏梅风气,晚清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草堂,在南门外西南七里,修竹千万,梅花亦多……每年正月初七日,游人纷至。”可见当时人日草堂赏梅风气之盛。

      彼时的文人墨客也多有咏及草堂梅景的作品,如“人日残梅作雪飘,出城携酒碧溪遥。”“诗人有宅花潭北,千载梅花闲不得。翻江红雪日初晴,酒气春浓醉香国。”“西向最将人日报,草堂花发最思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