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舌尖上的滋味

    2020-12-09 12:24:23

      文君(四川)

      “民以食为天”,看似寻常的一日三餐,却蕴含着人世间的万般滋味。而烟火氤氲处,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悲欢离合,都被一个“食”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记忆里的郫都区,更是与一道道美妙的滋味分不开的。

      那还是生活在千里之外的高寒藏地之时,每年一到春节,在藏区工作了一年的人们便候鸟般蜂拥着赶回内地休假。

      那时的郫都区还未划县为区,我们叫这里为郫县。

      或许因为郫县正好矗立在高山峡谷出口处的前方,在藏地奔波了一生的退休老人,大多喜欢居住在此养老,这里既有都市繁华的余韵,又能时常与到都市出差公干的子女相见,所以,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各级单位,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干休所,这里也就成为了那些候鸟们来去的驻足地。

      在这种养老模式的影响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母亲在郫县犀浦镇的若尔盖干休所购买了一套几十平方米的小屋颐养天年。自此以后,郫县的犀浦镇,也就成了我家散落在雪域藏区五姊妹心心念念的归宿。

      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那些年,在各种物质高度匮乏的边远藏区,母亲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抚慰,更多的是衣食上的关怀。那时,每有姐弟回到犀浦镇,母亲就会费尽心思为儿女们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或者买回一道本地的特色美食以示犒劳。

      那道名叫王大笨的冒鸭子就是在这个时候邂逅的。

      当我面对一盆浸泡在浓稠卤汁里的鸭肉垂涎长流时,早已忍受不住美味诱惑的我,直接丢弃双箸改用五指上阵,转瞬间便风卷残云般将盆里的食物清扫一空。记得那个时候,当我将配菜里的最后一根豆芽丢进嘴里时,还不忘将手指放进嘴里使劲吸吮一番,那可是刻入骨子里的一段绝版记忆。

      这之后,回到藏地工作,一说起内地,说起郫县,便是道不尽的美味,有人说郫县的豆瓣,犀浦的酱油,云桥的萝卜干,而我津津乐道的总是离不开这款冒鸭子。

      那些年,母亲隔三差五总会站在干休所门前的马路边,等待去往若尔盖的客车路过,找熟人带回一两只冒鸭子,为此,母亲还专门买了一个食盒便于装卤汁。

      由于母亲时常给我们带冒鸭子,这道美味也就成了我们家平时待客的传统节目。

      有一年,丈夫就读邮电学校时的老师到若尔盖游玩,正好遇见母亲带来的冒鸭子,这位老师吃后简直赞不绝口,说是走南闯北那么多年,吃过无数的鸭肉,没想到在藏地竟然能够吃到如此的美味。为此,这位老师写了一篇相关的文字发在《四川通讯报》,末了,不忘写上,郫县犀浦镇,便是这道美味的所在地。

      不过,这位老师有所不知的是,郫都不止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极其厚重的人文历史,从蜀王杜宇、鳖灵建都邑,到古蜀国数千年的沉浮,郫都这片土地留下过多少浩瀚的文化艺术,珍贵的名胜古迹,独特的传统美食,而这道普通的冒鸭子,不过是万千美食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而已。

      相对于美食而言,我更看重和感动的是郫都所具有的包容性与接纳性。正因为它用博大的胸襟拥抱着来来去去的异乡人,才有了我们留居的身影,也才有了我们与这些美景、美食相遇的机会。

      晃眼,几十年过去,我也与母亲一样回到了内地,定居在与郫都区毗邻的都江堰市。闲来除了读书写字,时与周围的文人诗词唱合,接触得最多的还是郫都区的一帮友人。诗文交流之余,每有聚会,无论天远地远都会欣然前往,不为别的,就为散落于郫都区四乡八里的那一道道美食。

      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郫都区的友人,自然深谙此道,那些隐于民间的美食,就这样一次次抛入我的眼眸,令我无法拒绝这种致命的诱惑。

      前不久,因疫情在家数月的我,实在耐不住寂寞,与郫都区作协的几位老师在网上闲聊,兴起处,几位老师邀约我前往郫都区去吃火锅串串,说是没吃过郫都释迦桥九签九串串香的人,根本就不配称之为成都人。

      好吧,既然如此,我也不能辜负了吃货的名声不是,随即义无反顾地起身、穿衣、打的。而那个午后,身陷竹里湾里的时光,早被一杯香茗的清欢所笼罩,在竹叶婆娑的林间,那是一种抛却人世繁华的返璞归真,是一份坦然相对的推心置腹,更是一道“望帝春心托杜鹃”般的古意与忧伤。

      实际上,这些年来,行走过许多著名或不著名的城市,吃过的美食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为何对郫都区如此眷恋,不外乎此地流淌而出的那份人情味。因为在这块土地上,不止有母亲居住的身影,更有那些因文字而寻回今世的亲人。如此,这舌尖上的郫都,便成了人情里的郫都。因为,舌尖上的滋味,就是流淌于人世间的人情味。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舌尖上的滋味

    2020-12-09 12:24:23

      文君(四川)

      “民以食为天”,看似寻常的一日三餐,却蕴含着人世间的万般滋味。而烟火氤氲处,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悲欢离合,都被一个“食”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记忆里的郫都区,更是与一道道美妙的滋味分不开的。

      那还是生活在千里之外的高寒藏地之时,每年一到春节,在藏区工作了一年的人们便候鸟般蜂拥着赶回内地休假。

      那时的郫都区还未划县为区,我们叫这里为郫县。

      或许因为郫县正好矗立在高山峡谷出口处的前方,在藏地奔波了一生的退休老人,大多喜欢居住在此养老,这里既有都市繁华的余韵,又能时常与到都市出差公干的子女相见,所以,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各级单位,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干休所,这里也就成为了那些候鸟们来去的驻足地。

      在这种养老模式的影响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母亲在郫县犀浦镇的若尔盖干休所购买了一套几十平方米的小屋颐养天年。自此以后,郫县的犀浦镇,也就成了我家散落在雪域藏区五姊妹心心念念的归宿。

      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那些年,在各种物质高度匮乏的边远藏区,母亲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抚慰,更多的是衣食上的关怀。那时,每有姐弟回到犀浦镇,母亲就会费尽心思为儿女们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或者买回一道本地的特色美食以示犒劳。

      那道名叫王大笨的冒鸭子就是在这个时候邂逅的。

      当我面对一盆浸泡在浓稠卤汁里的鸭肉垂涎长流时,早已忍受不住美味诱惑的我,直接丢弃双箸改用五指上阵,转瞬间便风卷残云般将盆里的食物清扫一空。记得那个时候,当我将配菜里的最后一根豆芽丢进嘴里时,还不忘将手指放进嘴里使劲吸吮一番,那可是刻入骨子里的一段绝版记忆。

      这之后,回到藏地工作,一说起内地,说起郫县,便是道不尽的美味,有人说郫县的豆瓣,犀浦的酱油,云桥的萝卜干,而我津津乐道的总是离不开这款冒鸭子。

      那些年,母亲隔三差五总会站在干休所门前的马路边,等待去往若尔盖的客车路过,找熟人带回一两只冒鸭子,为此,母亲还专门买了一个食盒便于装卤汁。

      由于母亲时常给我们带冒鸭子,这道美味也就成了我们家平时待客的传统节目。

      有一年,丈夫就读邮电学校时的老师到若尔盖游玩,正好遇见母亲带来的冒鸭子,这位老师吃后简直赞不绝口,说是走南闯北那么多年,吃过无数的鸭肉,没想到在藏地竟然能够吃到如此的美味。为此,这位老师写了一篇相关的文字发在《四川通讯报》,末了,不忘写上,郫县犀浦镇,便是这道美味的所在地。

      不过,这位老师有所不知的是,郫都不止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极其厚重的人文历史,从蜀王杜宇、鳖灵建都邑,到古蜀国数千年的沉浮,郫都这片土地留下过多少浩瀚的文化艺术,珍贵的名胜古迹,独特的传统美食,而这道普通的冒鸭子,不过是万千美食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而已。

      相对于美食而言,我更看重和感动的是郫都所具有的包容性与接纳性。正因为它用博大的胸襟拥抱着来来去去的异乡人,才有了我们留居的身影,也才有了我们与这些美景、美食相遇的机会。

      晃眼,几十年过去,我也与母亲一样回到了内地,定居在与郫都区毗邻的都江堰市。闲来除了读书写字,时与周围的文人诗词唱合,接触得最多的还是郫都区的一帮友人。诗文交流之余,每有聚会,无论天远地远都会欣然前往,不为别的,就为散落于郫都区四乡八里的那一道道美食。

      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郫都区的友人,自然深谙此道,那些隐于民间的美食,就这样一次次抛入我的眼眸,令我无法拒绝这种致命的诱惑。

      前不久,因疫情在家数月的我,实在耐不住寂寞,与郫都区作协的几位老师在网上闲聊,兴起处,几位老师邀约我前往郫都区去吃火锅串串,说是没吃过郫都释迦桥九签九串串香的人,根本就不配称之为成都人。

      好吧,既然如此,我也不能辜负了吃货的名声不是,随即义无反顾地起身、穿衣、打的。而那个午后,身陷竹里湾里的时光,早被一杯香茗的清欢所笼罩,在竹叶婆娑的林间,那是一种抛却人世繁华的返璞归真,是一份坦然相对的推心置腹,更是一道“望帝春心托杜鹃”般的古意与忧伤。

      实际上,这些年来,行走过许多著名或不著名的城市,吃过的美食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为何对郫都区如此眷恋,不外乎此地流淌而出的那份人情味。因为在这块土地上,不止有母亲居住的身影,更有那些因文字而寻回今世的亲人。如此,这舌尖上的郫都,便成了人情里的郫都。因为,舌尖上的滋味,就是流淌于人世间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