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客观写实与主观神思的水乳交融 ——白林中短篇小说集《仰望雪宝鼎》读后

    2020-12-14 10:07:56

      峻冰(四川大学)

      一如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七)一文中所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对阿坝作家白林的中短篇小说集《仰望雪宝鼎》(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阿坝作家书系之一种)亦可作如是观。

      雪宝鼎又名雪宝顶、雪栏山,为岷山山脉主峰,海拔5588米,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山峰终年积雪,挺拔奇伟,峭壁陡立,险峻巍峨。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多被在地人们誉为伟大、崇高、圣洁之象征,藏族乡民甚至尊其为“神山”。无疑,对雪宝鼎乃至于阿坝大地,既写散文、诗歌(曾出版散文集《九寨缘》,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也事小说的白林是熟悉的,因为这是其长期生活、行走、感悟、抒情、神思之地。在某种意义上,写作者已与其观察、抒写的对象融为一体了,作为主体,也作为客体。

      白林在《仰望雪宝鼎》一书的自序中这样写道:“命中注定,我是要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隅消磨自己的这一生时光”“岁月磨蚀的或许是我的青春与热血,但,在我的内心却是在渐渐地安静中无比地宽广了起来”“在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之间,我曾穿行于风暴的草原、暴雨的峡谷、暴雪的夜晚,那是生命赐予我的广大与富有”“穿越历史的天空,每一处村落先民的身影闪现在我的神思中、文字笔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从一个小地方正在走向一个宽广的大地方”。诚如是,《仰望雪宝鼎》所辑录的《仰望雪宝鼎》《仰望天空》《简单生活》《北边轶事》《那些无聊的日子》《穆大爷的葬礼》等篇什中,作者将思绪聚焦于他熟悉的边缘、自然、村落与乡野,书写其形态,体味其灵魂,记录着中华民族内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仰望雪宝鼎》的封面上,有这么一段出自作者作品的题字:“风中的雪宝鼎在碧空之中发出了呜咽。使河水的源头地带充满着亮丽的悲壮。啊,这最后的色彩像空中的长虹美丽而易于飘散。”有似于此,作者于书中一方面以客观的视点进行着不无写实色彩的原生态写作,另一方面又以主观视点的自我介入(评价、议论或幽默)不停地打断那些显得可信的故事叙述,使小说在事件的自我陈述中,间有想象、联想、梦境或令人难以捉摸的心理状态的话语言说。这显然揭示出作者的内心真实:在拥抱现实的同时,又想挣脱它的束缚,进而以某种精神的、神性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或建构它。其实,这一特色在其散文集《九寨缘》中已有所体现。王开志在《守护心灵的家园——白林散文随笔集<九寨缘>读后》(《当代文坛》2016年第4期)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阿坝作家白林的散文集《九寨缘》以‘九寨山水’为母题,以文人视角去打量‘人间天堂’,在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中呈现了一个‘放逐’文人的心路历程。文人的坚守,文人的担当,文人的情怀尽在那美轮美奂的山水文字中。”

      也正因客观写实与主观神思的水乳交融,或者说,作者散文、诗歌、小说的多体裁写作样态,《仰望雪宝鼎》一书的叙事不太注重事物本事、情节因果、性格嬗变的叙述、描写与刻画,更多地是把笔触集中于习惯性现象、事实的精彩片段与典型表征,遂在一定程度上显出碎片化、疏离感及陌生化效果。很明显,这体现出作者对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领悟与运用。具体说来,其鲜明地体现出新写实小说,抑或浪漫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学作品的某些特征。

      不得不说的是,白林小说对细节的把握较为准确。作者擅长运用通感、拟人、比喻等散文、诗歌比较常用的修辞,对自然人文环境、人物形体动作、复杂心理状态加以描述,既带有某种诗意,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阅读吸引力。如在中篇小说《简单生活》中,他这样描写冰湖解冻的声音:“‘啪啪’。湖面传来冰裂的声音。这声音在冬天的夜晚像是一个孩子,挥动着皮鞭不知疲倦地抽打着飞速旋转的陀螺。”又如在短篇小说《仰望雪宝鼎》里,他惟妙惟肖地写出锯杨槐树的情形:“杨槐树在锯子的拉动之中,开始剧烈地颤抖,冠形的树啊,把最后一个秋天最完美的树叶像纸币般抛撒;金色的叶子,在风中纷纷扬扬坠落,锯子还在拉动,锯末从杨槐树根部的伤处均匀地漫涌出来,散发出潮湿的味道。”

      当然,之于较为人文化、历史化、厚重化的现实(人物命途、环境风貌、风情习俗、传统仪式、本土韵味等),主观不断介入原生态写实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因题材亟需被充分的因果或多维建构而使本文显出力所不逮的尴尬,并会自觉不自觉地颠覆读者由人物、故事直达意义的正向审美。之于小说写作,这是需要创作者审慎思考、理性面对且策略性完善的。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客观写实与主观神思的水乳交融 ——白林中短篇小说集《仰望雪宝鼎》读后

    2020-12-14 10:07:56

      峻冰(四川大学)

      一如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七)一文中所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对阿坝作家白林的中短篇小说集《仰望雪宝鼎》(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阿坝作家书系之一种)亦可作如是观。

      雪宝鼎又名雪宝顶、雪栏山,为岷山山脉主峰,海拔5588米,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山峰终年积雪,挺拔奇伟,峭壁陡立,险峻巍峨。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多被在地人们誉为伟大、崇高、圣洁之象征,藏族乡民甚至尊其为“神山”。无疑,对雪宝鼎乃至于阿坝大地,既写散文、诗歌(曾出版散文集《九寨缘》,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也事小说的白林是熟悉的,因为这是其长期生活、行走、感悟、抒情、神思之地。在某种意义上,写作者已与其观察、抒写的对象融为一体了,作为主体,也作为客体。

      白林在《仰望雪宝鼎》一书的自序中这样写道:“命中注定,我是要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隅消磨自己的这一生时光”“岁月磨蚀的或许是我的青春与热血,但,在我的内心却是在渐渐地安静中无比地宽广了起来”“在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之间,我曾穿行于风暴的草原、暴雨的峡谷、暴雪的夜晚,那是生命赐予我的广大与富有”“穿越历史的天空,每一处村落先民的身影闪现在我的神思中、文字笔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从一个小地方正在走向一个宽广的大地方”。诚如是,《仰望雪宝鼎》所辑录的《仰望雪宝鼎》《仰望天空》《简单生活》《北边轶事》《那些无聊的日子》《穆大爷的葬礼》等篇什中,作者将思绪聚焦于他熟悉的边缘、自然、村落与乡野,书写其形态,体味其灵魂,记录着中华民族内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仰望雪宝鼎》的封面上,有这么一段出自作者作品的题字:“风中的雪宝鼎在碧空之中发出了呜咽。使河水的源头地带充满着亮丽的悲壮。啊,这最后的色彩像空中的长虹美丽而易于飘散。”有似于此,作者于书中一方面以客观的视点进行着不无写实色彩的原生态写作,另一方面又以主观视点的自我介入(评价、议论或幽默)不停地打断那些显得可信的故事叙述,使小说在事件的自我陈述中,间有想象、联想、梦境或令人难以捉摸的心理状态的话语言说。这显然揭示出作者的内心真实:在拥抱现实的同时,又想挣脱它的束缚,进而以某种精神的、神性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或建构它。其实,这一特色在其散文集《九寨缘》中已有所体现。王开志在《守护心灵的家园——白林散文随笔集<九寨缘>读后》(《当代文坛》2016年第4期)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阿坝作家白林的散文集《九寨缘》以‘九寨山水’为母题,以文人视角去打量‘人间天堂’,在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中呈现了一个‘放逐’文人的心路历程。文人的坚守,文人的担当,文人的情怀尽在那美轮美奂的山水文字中。”

      也正因客观写实与主观神思的水乳交融,或者说,作者散文、诗歌、小说的多体裁写作样态,《仰望雪宝鼎》一书的叙事不太注重事物本事、情节因果、性格嬗变的叙述、描写与刻画,更多地是把笔触集中于习惯性现象、事实的精彩片段与典型表征,遂在一定程度上显出碎片化、疏离感及陌生化效果。很明显,这体现出作者对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领悟与运用。具体说来,其鲜明地体现出新写实小说,抑或浪漫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学作品的某些特征。

      不得不说的是,白林小说对细节的把握较为准确。作者擅长运用通感、拟人、比喻等散文、诗歌比较常用的修辞,对自然人文环境、人物形体动作、复杂心理状态加以描述,既带有某种诗意,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阅读吸引力。如在中篇小说《简单生活》中,他这样描写冰湖解冻的声音:“‘啪啪’。湖面传来冰裂的声音。这声音在冬天的夜晚像是一个孩子,挥动着皮鞭不知疲倦地抽打着飞速旋转的陀螺。”又如在短篇小说《仰望雪宝鼎》里,他惟妙惟肖地写出锯杨槐树的情形:“杨槐树在锯子的拉动之中,开始剧烈地颤抖,冠形的树啊,把最后一个秋天最完美的树叶像纸币般抛撒;金色的叶子,在风中纷纷扬扬坠落,锯子还在拉动,锯末从杨槐树根部的伤处均匀地漫涌出来,散发出潮湿的味道。”

      当然,之于较为人文化、历史化、厚重化的现实(人物命途、环境风貌、风情习俗、传统仪式、本土韵味等),主观不断介入原生态写实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因题材亟需被充分的因果或多维建构而使本文显出力所不逮的尴尬,并会自觉不自觉地颠覆读者由人物、故事直达意义的正向审美。之于小说写作,这是需要创作者审慎思考、理性面对且策略性完善的。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