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南桥背后的故事

    2020-12-23 12:08:55

      王克明(四川)

      灌县城即今天的都江堰市古城区,原南门在南街的南端。今天,这里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南桥。登临桥头,近可望离堆锁峡宝瓶飞波,远可眺岷江烟雨西岭雪峰。穿桥南渡即达川西名园——离堆公园,又是连接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古城区和玉垒山公园的重要通道,故游人甚众,热闹非凡。可是在清代的大多时期,灌县出南门,由于有内江阻隔,没有桥自然是没有路的。


      据清吴之英所撰《普济桥碑》载:光绪戊寅(1878年)冬,县令陆葆德在城南数十步处的内江河上开始建桥,几个月后,一座廊桥大功告成。新桥石柱为礅,丰楹斗拱,顶盖青瓦,桥载板道,宽二丈四尺,名之曰“普济桥”。因其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世咸称为“南桥”。于是“灌城之南,离堆之下,有桥嶷然”,成为当时重要的津梁。从此,灌县结束了“出南门无路”的历史。


      一

      说到南桥的修建背景和资金来源,史料有几种不同的记载:一说在光绪初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工峻余银二千余两,粟百斛,以此峻余修建了普济桥。二说在光绪戊寅(1878年)冬,由灌县县令陆葆德修建。第三种说法认为南桥的修建得力于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时“监粟出纳”的吴烈堂。

      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说:光绪时期,时任灌县知事陆葆德,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率领下大修都江堰。参加修筑的民工有一万多人,自上年冬天开始至次年春天结束。峻工后“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这些都是称量银粮过程中的溢余。当时监管粮食出纳的是灌县人吴烈堂,与之共事者建议按例私分这部分溢余粮食。吴烈堂坚持不允,并具实上报陆葆德。监管银两的司库也将余银上报。陆葆德叹曰:“吴烈堂尚不我欺,我敢欺丁公以欺朝廷哉!”于是,将此事报告丁宝桢,主张将此溢余钱粮用于修建南桥(普济桥)。

      但是,南桥建成后,写碑记的吴之英却把功劳记在陆、陈二位知县名下,只字未提吴烈堂。吴烈堂的儿子吴毓崧是光绪时秀才,不愿将父亲的善行湮没,于是将此事告诉其学生余定夫,希望余先生有机会时作文披露。

      自那以后,因为水灾和人祸,南桥多次受损又修复,1946年前后,灌县再次重修南桥。余定夫有感于南桥兴建的光绪时期:匹夫守义,吏不敢滥用职权,官不敢贪赃枉法,泽惠所及,历数世不朽,而正气之在两间。而此等背景却不为世人所知,于是“不以下位而不伸也”,作《南桥记》一文,感叹吴烈堂等人的品行高尚。此文受到时人赞扬,有人随即题诗发表感慨。有鉴于此,余先生发一通征文(诗)启事。后来将收到的诗文一并在《玉屏学报》上发表。于是,吴烈堂的事迹广为人知。

      当时倘为青年的李启明先生在应征诗文《南桥行》中写到:“春风二月柳青青,沱江江畔多游人。绿水红楼雁齿横,冠盖如云色欣欣。为问创桥人何名?载籍遗佚莫可征。桥上何所有?争名夺利人纷纷。桥下何所见?惊涛拍岸激怒声。此声莫作等闲听,请君看取石上文。吴公不取傥来金(意外之财),换得舆梁架要津。富贵于我如浮云,利涉千古吴公心。慷慨我歌南桥行,贪夫过此闻不闻!”

      南桥的修建,算不得大工程,但纵观其兴建背景,可以解读为光绪初年灌县官史清正廉洁的表现,更是身为四川总督的丁宝桢清廉自省,纯洁操守,以上率下的结果。史载,1886年,67岁的丁宝桢于四川总督任所去世。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衔环以报”。丁宝桢灵柩运其前任地山东济南安葬。丧归时,靠僚属集资方能成行。


      二

      自光绪四年(1878年),普济桥修成20年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岷江大水,将普济桥墩冲毁,廊房倾颓,县宰陈伟勋,于当年冬进行了一次大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驻军旅长郑世斌“重(改)南桥,稍加宽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在成都展开毗河战争,殃及灌县。当时驻灌县的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为阻止刘文辉的进攻,将灌县境内的柏条河一线桥梁全部拆毁,南桥中洞也被拆除,两岸交通中断,灌县南门外再次无路。战后修复南桥,增建“寨门”,白天开放,夜晚关闭。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叠溪发生7.5级地震,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截断岷江形成堰塞湖,当地人俗称“海子”。1933年10月9日,叠溪海子溃决,洪水奔腾而下,10日凌晨1时,洪峰到达灌县(今都江堰市),紫坪铺水文站水位上涨2丈2尺(合7.4米),相应洪峰流量达10200㎡/秒。紫坪铺、白沙沿岸堆放的上万件木料漂没无遗,白沙近河岸居民数十家,田庐房舍悉被冲走。水至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被冲去,索桥被冲毁,水至宝瓶口,水位达最高刻度21划,旋即堵塞,人字堤被冲开,洪水自公园开河,沿外江外泄而去。都江堰下游外江泄洪道两岸大片受灾,沿江居民因灾死亡两千多人。南桥及内江沿河桥梁因宝瓶口堵塞而幸免。

      1958年8月19日至21日,岷江上游普降暴雨,水位迅速上升。20日,宝瓶口水位达17.7划(最高21划),上游漂木持续以每分钟两百件的密度流下,经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宝瓶口,过南桥,在水运诱导工程漂子(漂浮于河面的固定木筏)的导引下过南桥流入柏条河。南桥河段一日过材量最高达九万多件。大量木材损坏下游诱导工程,四万多立方木材流失毗河,损毁柏条河下游毗河桥堰数座。南桥在这次洪水中受到严重冲击,但经受了考验。

      9月4日,岷江再涨,出现1933年以来最大洪水。七小时内,水位即由16.5划上升到19.5划,岷江总流量达3900㎡/秒,上游待发及堆放木材大部分被洪水裹挟汹涌而下,最高密度接近每分钟1000件,远远超过沿河桥堰和水运设施的设计能力,岷江水运处的收漂工程遭到部分损坏无法收漂,都江堰上游盐井滩漂子主钢缆折断,两节漂子流往外江。

      水入内江,南桥上游及桥下走马河上游的诱导工程漂子损坏,满河木材完全失去了控制,迅速在南桥及走马桥插垛——纵横穿插的木材形成巨大的木垛,洪水和木材继续络绎而下,洪水漫过河堤,淹没部分街道,冲毁部分房屋。随着压力进一步增加,南桥桥桩被一一折断,木制廊桥訇然倒塌。约20万㎡木材流失内外江各河堰。最近漂至新津眉山以下。这次洪水损毁大小桥梁约四十余座,大小堤堰工程三百多处,水毁工程经济损失180万元,其中南桥损失约10万元。


      在随后的重建中,普济桥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

      1979年重建南桥,加宽了桥面,拓展了翼廊,加高了桥身及通道。通道宽13米,长5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桥面为混凝土(后增装饰木板条),换机制瓦为琉璃瓦,桥头增建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有三列走廊的古廊桥式风景桥。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主走廊内壁上精工绘制的二十幅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与十八幅书法作品相间排列。全桥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有楹联作品34幅。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2008年,“5·12”大地震给南桥造成了严重损害,屋瓦震掉,彩塑倾倒,壁画和装饰脱落,被鉴定为危桥。震后的南桥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的紧张施工,于2009年改建完毕,在桥梁左右两端增设了共八个龙头。如今南桥桥头楼阁飞檐凌空,重檐彩绘雕梁画栋鲜艳夺目,屋顶的民间传说人物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现代彩灯装饰使夜晚的南桥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图片由都江堰档案馆提供)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南桥背后的故事

    2020-12-23 12:08:55

      王克明(四川)

      灌县城即今天的都江堰市古城区,原南门在南街的南端。今天,这里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南桥。登临桥头,近可望离堆锁峡宝瓶飞波,远可眺岷江烟雨西岭雪峰。穿桥南渡即达川西名园——离堆公园,又是连接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古城区和玉垒山公园的重要通道,故游人甚众,热闹非凡。可是在清代的大多时期,灌县出南门,由于有内江阻隔,没有桥自然是没有路的。


      据清吴之英所撰《普济桥碑》载:光绪戊寅(1878年)冬,县令陆葆德在城南数十步处的内江河上开始建桥,几个月后,一座廊桥大功告成。新桥石柱为礅,丰楹斗拱,顶盖青瓦,桥载板道,宽二丈四尺,名之曰“普济桥”。因其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世咸称为“南桥”。于是“灌城之南,离堆之下,有桥嶷然”,成为当时重要的津梁。从此,灌县结束了“出南门无路”的历史。


      一

      说到南桥的修建背景和资金来源,史料有几种不同的记载:一说在光绪初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工峻余银二千余两,粟百斛,以此峻余修建了普济桥。二说在光绪戊寅(1878年)冬,由灌县县令陆葆德修建。第三种说法认为南桥的修建得力于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时“监粟出纳”的吴烈堂。

      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说:光绪时期,时任灌县知事陆葆德,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率领下大修都江堰。参加修筑的民工有一万多人,自上年冬天开始至次年春天结束。峻工后“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这些都是称量银粮过程中的溢余。当时监管粮食出纳的是灌县人吴烈堂,与之共事者建议按例私分这部分溢余粮食。吴烈堂坚持不允,并具实上报陆葆德。监管银两的司库也将余银上报。陆葆德叹曰:“吴烈堂尚不我欺,我敢欺丁公以欺朝廷哉!”于是,将此事报告丁宝桢,主张将此溢余钱粮用于修建南桥(普济桥)。

      但是,南桥建成后,写碑记的吴之英却把功劳记在陆、陈二位知县名下,只字未提吴烈堂。吴烈堂的儿子吴毓崧是光绪时秀才,不愿将父亲的善行湮没,于是将此事告诉其学生余定夫,希望余先生有机会时作文披露。

      自那以后,因为水灾和人祸,南桥多次受损又修复,1946年前后,灌县再次重修南桥。余定夫有感于南桥兴建的光绪时期:匹夫守义,吏不敢滥用职权,官不敢贪赃枉法,泽惠所及,历数世不朽,而正气之在两间。而此等背景却不为世人所知,于是“不以下位而不伸也”,作《南桥记》一文,感叹吴烈堂等人的品行高尚。此文受到时人赞扬,有人随即题诗发表感慨。有鉴于此,余先生发一通征文(诗)启事。后来将收到的诗文一并在《玉屏学报》上发表。于是,吴烈堂的事迹广为人知。

      当时倘为青年的李启明先生在应征诗文《南桥行》中写到:“春风二月柳青青,沱江江畔多游人。绿水红楼雁齿横,冠盖如云色欣欣。为问创桥人何名?载籍遗佚莫可征。桥上何所有?争名夺利人纷纷。桥下何所见?惊涛拍岸激怒声。此声莫作等闲听,请君看取石上文。吴公不取傥来金(意外之财),换得舆梁架要津。富贵于我如浮云,利涉千古吴公心。慷慨我歌南桥行,贪夫过此闻不闻!”

      南桥的修建,算不得大工程,但纵观其兴建背景,可以解读为光绪初年灌县官史清正廉洁的表现,更是身为四川总督的丁宝桢清廉自省,纯洁操守,以上率下的结果。史载,1886年,67岁的丁宝桢于四川总督任所去世。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衔环以报”。丁宝桢灵柩运其前任地山东济南安葬。丧归时,靠僚属集资方能成行。


      二

      自光绪四年(1878年),普济桥修成20年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岷江大水,将普济桥墩冲毁,廊房倾颓,县宰陈伟勋,于当年冬进行了一次大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驻军旅长郑世斌“重(改)南桥,稍加宽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在成都展开毗河战争,殃及灌县。当时驻灌县的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为阻止刘文辉的进攻,将灌县境内的柏条河一线桥梁全部拆毁,南桥中洞也被拆除,两岸交通中断,灌县南门外再次无路。战后修复南桥,增建“寨门”,白天开放,夜晚关闭。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叠溪发生7.5级地震,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截断岷江形成堰塞湖,当地人俗称“海子”。1933年10月9日,叠溪海子溃决,洪水奔腾而下,10日凌晨1时,洪峰到达灌县(今都江堰市),紫坪铺水文站水位上涨2丈2尺(合7.4米),相应洪峰流量达10200㎡/秒。紫坪铺、白沙沿岸堆放的上万件木料漂没无遗,白沙近河岸居民数十家,田庐房舍悉被冲走。水至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被冲去,索桥被冲毁,水至宝瓶口,水位达最高刻度21划,旋即堵塞,人字堤被冲开,洪水自公园开河,沿外江外泄而去。都江堰下游外江泄洪道两岸大片受灾,沿江居民因灾死亡两千多人。南桥及内江沿河桥梁因宝瓶口堵塞而幸免。

      1958年8月19日至21日,岷江上游普降暴雨,水位迅速上升。20日,宝瓶口水位达17.7划(最高21划),上游漂木持续以每分钟两百件的密度流下,经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宝瓶口,过南桥,在水运诱导工程漂子(漂浮于河面的固定木筏)的导引下过南桥流入柏条河。南桥河段一日过材量最高达九万多件。大量木材损坏下游诱导工程,四万多立方木材流失毗河,损毁柏条河下游毗河桥堰数座。南桥在这次洪水中受到严重冲击,但经受了考验。

      9月4日,岷江再涨,出现1933年以来最大洪水。七小时内,水位即由16.5划上升到19.5划,岷江总流量达3900㎡/秒,上游待发及堆放木材大部分被洪水裹挟汹涌而下,最高密度接近每分钟1000件,远远超过沿河桥堰和水运设施的设计能力,岷江水运处的收漂工程遭到部分损坏无法收漂,都江堰上游盐井滩漂子主钢缆折断,两节漂子流往外江。

      水入内江,南桥上游及桥下走马河上游的诱导工程漂子损坏,满河木材完全失去了控制,迅速在南桥及走马桥插垛——纵横穿插的木材形成巨大的木垛,洪水和木材继续络绎而下,洪水漫过河堤,淹没部分街道,冲毁部分房屋。随着压力进一步增加,南桥桥桩被一一折断,木制廊桥訇然倒塌。约20万㎡木材流失内外江各河堰。最近漂至新津眉山以下。这次洪水损毁大小桥梁约四十余座,大小堤堰工程三百多处,水毁工程经济损失180万元,其中南桥损失约10万元。


      在随后的重建中,普济桥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

      1979年重建南桥,加宽了桥面,拓展了翼廊,加高了桥身及通道。通道宽13米,长5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桥面为混凝土(后增装饰木板条),换机制瓦为琉璃瓦,桥头增建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有三列走廊的古廊桥式风景桥。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主走廊内壁上精工绘制的二十幅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与十八幅书法作品相间排列。全桥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有楹联作品34幅。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2008年,“5·12”大地震给南桥造成了严重损害,屋瓦震掉,彩塑倾倒,壁画和装饰脱落,被鉴定为危桥。震后的南桥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的紧张施工,于2009年改建完毕,在桥梁左右两端增设了共八个龙头。如今南桥桥头楼阁飞檐凌空,重檐彩绘雕梁画栋鲜艳夺目,屋顶的民间传说人物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现代彩灯装饰使夜晚的南桥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图片由都江堰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