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1:57:27
张建(四川)
成都的老街好些在以前都是集市,慢慢成街后以集市取名,如有草市街、糠市街、乡农市街、浆洗街等。成都汽配一条街为什么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于纱帽街呢?纱帽街在过去的历史上也不可能有汽车配件市场。在纱帽街的北段,曾有条与之垂直相连的街道,那就是棉花街。如今在成都地图上已查找不到了,蜀都大道建成后,已全部覆盖了它。棉花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属于东城区书院西街派出所的辖区。而在民国时期,棉花街已形成汽修汽配一条街。汽车修理商行在棉花街落了户,汽车配件就有了需求,众多的汽配商行和汽配摊点也就自然选择了棉花街。它们彼此的共生关系,共同铸造了民国版的汽修汽配一条街。
在民国时期,棉花街的汽修汽配业是逐步形成的,但它并不是成都第一家汽车修理厂和汽配商的始发地。1926年,成都成为了四川汽车运输业的发祥地,虽然时处四川军阀割据时期,但成都的运输业仍呈增加趋势,进口汽车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汽车装配和修理的需求。1929年,也就是成都在川内开先河有了汽车运输业的第三年,原成灌马路长途汽车公司和成都华达公司的技师郑悦亭和段津一发现,川内的民营汽车公司无力解决自身车辆的装配和维修,于是俩人合伙集资400个大洋,选址成都青石桥租赁铺面,筹办汽修商行并选吉日,于1929年8月18日正式开业,商行取名为“西方汽车装修公司”。
郑悦亭和段津一敢于创办四川首家汽车装修公司,也得力于他们的本事和底气。早在1925年9月,成灌马路长途汽车公司和成都华达汽车公司向上海美商怡昌洋行定购福特汽车底盘总成,洋行就推荐他俩担任该批车辆入川的技师。俩人经3年的汽修技术积累,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西方汽车装修公司的生意如日中天,声名远扬。1932年,做汽车生意的外资洋行不断涌入成都,开始直接经营汽车销售和汽车维修,成都也诞生了民国版的4S店经营方式,其中就有曾经和西方汽车装修公司合作的美商美信洋行。最初,该洋行把福特汽车的华西经理处设址于西玉龙街91号。西方汽车装修公司资本小,维修设备也无法与外资洋行竞争,终在1932年底,被英商亚细亚公司吞并。亚细亚公司吞下了西方汽车装修公司的一切实物资产,也包括它的品牌,但却未吞下其川内首家汽修汽配公司的美誉度,以及它带给成都汽车业的向往。
这之后,成都的民族资本和实业迅速补上其位,棉花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汽修汽配一条街。据1938年成都发布的调查报告,成都已有汽车修理厂8家。1940年颁布了《战时管制经销汽车公司、商行及修理汽车厂暂行办法》,其中对汽车修理厂、行有明确要求,其内容有“经营汽车修理厂、行应有主要修理工具及停放4辆汽车的厂房,并优先为军用汽车修理服务。”此办法给予棉花街的汽车修理商家以巨大压力,但同时也迫使他们为了生存,对汽车修理的硬件设备和业务管理做了扎实升级。
据考,成就棉花街的汽修汽配业,应当是四川的抗战时期。1926年至1935年,川内民营汽车运输正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正值四川军阀割据时代,四川各地被各大军阀列为防区制,其防区内成立的马路局并开设的客运班车互不相通,进而其他防区内运行的车辆也不可能来成都进行修理,况且当时川内的大小汽车拥有量也不足500辆。但在四川的抗战时期,正是民营汽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被称为民营汽车发展的“黄金期”。抗战大后方的四川,汽车公路运输需求猛增,加之四川公路局奉命开放公路,力主民营汽车开办运输公司并上路营业,并与民营汽车签约租用于军需运输,使川内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到2500辆以上。特别在1943年前后,民国政府在四川实施“特种工程”,即在成都周边修建扩建20余个机场,大量征用民营汽车用于沙石等建材物资的抢运,汽车损坏抛锚极为严重,车辆修理和汽车配件供给大幅度增加,极大地刺激了汽车修理业和汽车配件商的资金投入,而棉花街就在此时此刻,形成了川内第一条汽修汽配一条街。
从笔者收藏的数份棉花街汽修商和汽车配件经销商在民国时候开出的发票上看,其发票填写的内容和规范程度已远超一般想象。窥一斑知全貌,开出发票的水准就是他们最为直接的商家形象。发票制作精良,对于民国时期的印制水平而言,已属相当不易了。发票表格填写信息完整,讫章完备,粘有税花票,厂址地名一应俱全。其地址有棉花街58号的“云一铁工厂”、棉花街江西馆内东首的“协记建中机器制造汽车修理厂”、棉花街50号的“新华车行”、棉花街43号的“顺昌五金汽车材料行”等。
在成都外东大田坎有家“红旗铁工厂”,并在棉花街拥有全资的汽车修理部,而且颇有名气。1949年,有家同在棉花街的交通汽车修理厂,其老板张震华是连人带资产并入了红旗铁工厂。当年10月至12月,临成都解放前夕的混乱之时,张震华等人大肆盗窃红旗铁工厂的汽车配件和机械工业材料。红旗铁工厂汽车配件大量被盗,从另一个侧面显示,民国时的棉花街已不仅仅是汽修一条街,更是汽车配件一条街,就连棉花街的地摊市场上,也在交易着汽车的新旧配件。上世纪八十年代纱帽街忽成汽车配件一条街,就根本不是偶然的了。
笔者庆幸读到终身汽车职业人苏茂于1952年11月写出的一份自传,其自传中表述着几段有关棉花街的故事:“我于三月转业(1950年3月),和弟苏文合伙先在南门三巷子做旧汽车零件生意。”“八月到九月(1950年8月到9月)又在棉花街邓绍云、邹泽原的旧汽车零件地摊帮忙着摊子,十月份汽车工会介绍考入川西军区后勤运输处汽车连任技工。”苏茂的自传又说:“五弟苏文是失业汽车工人,现在住棉花街火巷子徐家祠,还是在做汽车零件生意。”从民国时期到成都解放后的初期,棉花街上不知有多少人在做汽车配件的买卖,那时的棉花街就是汽配一条街了。
在棉花街成都红旗铁工厂的汽车修理部里,有一个人值得一述,他就是惠志强。惠志强于1949年底被分配到成都红旗铁工厂工作,并在该厂棉花街的汽车修理部任技师。成都解放后,惠志强所在的成都红旗铁工厂被人民政府接管,而在棉花街的汽车修理部则忙碌起来,修车业务最为集中的是市政府各大部门的公务汽车和市政工程汽车。惠志强发挥修车驾车的一技之长,1951年11月被调往正在筹建中的成都公共汽车公司任副经理,还被批准带走了19名棉花街汽修部的技师和技工。其实,他们工作的主要地方还是在棉花街汽修部里,只是他们的身份变成了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的职工。惠志强到任时,前任刘义允副经理已在棉花街汽修部里改造拼装了几辆长头式公共汽车,用的全是市政府当时调拨的46辆“万国”“道奇”等老旧货车的底盘和旧零件,车厢骨架大都用青冈木,车厢蒙皮用美孚汽油桶敲平使用。继而,惠志强带领的团队扎扎实实地打造出了一批短头式公共汽车。短头式公共汽车的设计极具超前的时代感,车内座椅靠背全用牛皮绷制,车身外体制作平滑,涂装分为两种,分别是全红涂装和全黄涂装,最后一道车身工序就是打蜡抛光。按市上领导的要求,1952年上半年,完成第一批16辆公共汽车的打造任务,全部投入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
1952年3月,市领导来到棉花街汽修部验收试车时,还带来了苏联专家参与鉴定。其评价就是“车不错,坐起来平稳舒服,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新成都,让棉花街终于熬到了它最为辉煌的时刻,从来就只会修车和买卖汽车零件的一条街,竟然还诞生了成都第一批全新的公共汽车。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创新、有干劲的汽车技术员工队伍。后来就是这批人,亲手打造出成都乃至全国的第一辆双联式公共汽车和三联式公共汽车“锦江号”,以及全国第一辆双层公共汽车“火炬号”。从棉花街走出来的这群人成为了新闻人物,他们的事迹于1960年登上了《人民日报》。
时至今日,成都的公共汽车无一例外是短头式,双联式的公共汽车更是比比皆是,这时才想到,原来短头式和双联式公共汽车的鼻祖就诞生于当年的棉花街。
2020-12-23 11:57:27
张建(四川)
成都的老街好些在以前都是集市,慢慢成街后以集市取名,如有草市街、糠市街、乡农市街、浆洗街等。成都汽配一条街为什么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于纱帽街呢?纱帽街在过去的历史上也不可能有汽车配件市场。在纱帽街的北段,曾有条与之垂直相连的街道,那就是棉花街。如今在成都地图上已查找不到了,蜀都大道建成后,已全部覆盖了它。棉花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属于东城区书院西街派出所的辖区。而在民国时期,棉花街已形成汽修汽配一条街。汽车修理商行在棉花街落了户,汽车配件就有了需求,众多的汽配商行和汽配摊点也就自然选择了棉花街。它们彼此的共生关系,共同铸造了民国版的汽修汽配一条街。
在民国时期,棉花街的汽修汽配业是逐步形成的,但它并不是成都第一家汽车修理厂和汽配商的始发地。1926年,成都成为了四川汽车运输业的发祥地,虽然时处四川军阀割据时期,但成都的运输业仍呈增加趋势,进口汽车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汽车装配和修理的需求。1929年,也就是成都在川内开先河有了汽车运输业的第三年,原成灌马路长途汽车公司和成都华达公司的技师郑悦亭和段津一发现,川内的民营汽车公司无力解决自身车辆的装配和维修,于是俩人合伙集资400个大洋,选址成都青石桥租赁铺面,筹办汽修商行并选吉日,于1929年8月18日正式开业,商行取名为“西方汽车装修公司”。
郑悦亭和段津一敢于创办四川首家汽车装修公司,也得力于他们的本事和底气。早在1925年9月,成灌马路长途汽车公司和成都华达汽车公司向上海美商怡昌洋行定购福特汽车底盘总成,洋行就推荐他俩担任该批车辆入川的技师。俩人经3年的汽修技术积累,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西方汽车装修公司的生意如日中天,声名远扬。1932年,做汽车生意的外资洋行不断涌入成都,开始直接经营汽车销售和汽车维修,成都也诞生了民国版的4S店经营方式,其中就有曾经和西方汽车装修公司合作的美商美信洋行。最初,该洋行把福特汽车的华西经理处设址于西玉龙街91号。西方汽车装修公司资本小,维修设备也无法与外资洋行竞争,终在1932年底,被英商亚细亚公司吞并。亚细亚公司吞下了西方汽车装修公司的一切实物资产,也包括它的品牌,但却未吞下其川内首家汽修汽配公司的美誉度,以及它带给成都汽车业的向往。
这之后,成都的民族资本和实业迅速补上其位,棉花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汽修汽配一条街。据1938年成都发布的调查报告,成都已有汽车修理厂8家。1940年颁布了《战时管制经销汽车公司、商行及修理汽车厂暂行办法》,其中对汽车修理厂、行有明确要求,其内容有“经营汽车修理厂、行应有主要修理工具及停放4辆汽车的厂房,并优先为军用汽车修理服务。”此办法给予棉花街的汽车修理商家以巨大压力,但同时也迫使他们为了生存,对汽车修理的硬件设备和业务管理做了扎实升级。
据考,成就棉花街的汽修汽配业,应当是四川的抗战时期。1926年至1935年,川内民营汽车运输正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正值四川军阀割据时代,四川各地被各大军阀列为防区制,其防区内成立的马路局并开设的客运班车互不相通,进而其他防区内运行的车辆也不可能来成都进行修理,况且当时川内的大小汽车拥有量也不足500辆。但在四川的抗战时期,正是民营汽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被称为民营汽车发展的“黄金期”。抗战大后方的四川,汽车公路运输需求猛增,加之四川公路局奉命开放公路,力主民营汽车开办运输公司并上路营业,并与民营汽车签约租用于军需运输,使川内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到2500辆以上。特别在1943年前后,民国政府在四川实施“特种工程”,即在成都周边修建扩建20余个机场,大量征用民营汽车用于沙石等建材物资的抢运,汽车损坏抛锚极为严重,车辆修理和汽车配件供给大幅度增加,极大地刺激了汽车修理业和汽车配件商的资金投入,而棉花街就在此时此刻,形成了川内第一条汽修汽配一条街。
从笔者收藏的数份棉花街汽修商和汽车配件经销商在民国时候开出的发票上看,其发票填写的内容和规范程度已远超一般想象。窥一斑知全貌,开出发票的水准就是他们最为直接的商家形象。发票制作精良,对于民国时期的印制水平而言,已属相当不易了。发票表格填写信息完整,讫章完备,粘有税花票,厂址地名一应俱全。其地址有棉花街58号的“云一铁工厂”、棉花街江西馆内东首的“协记建中机器制造汽车修理厂”、棉花街50号的“新华车行”、棉花街43号的“顺昌五金汽车材料行”等。
在成都外东大田坎有家“红旗铁工厂”,并在棉花街拥有全资的汽车修理部,而且颇有名气。1949年,有家同在棉花街的交通汽车修理厂,其老板张震华是连人带资产并入了红旗铁工厂。当年10月至12月,临成都解放前夕的混乱之时,张震华等人大肆盗窃红旗铁工厂的汽车配件和机械工业材料。红旗铁工厂汽车配件大量被盗,从另一个侧面显示,民国时的棉花街已不仅仅是汽修一条街,更是汽车配件一条街,就连棉花街的地摊市场上,也在交易着汽车的新旧配件。上世纪八十年代纱帽街忽成汽车配件一条街,就根本不是偶然的了。
笔者庆幸读到终身汽车职业人苏茂于1952年11月写出的一份自传,其自传中表述着几段有关棉花街的故事:“我于三月转业(1950年3月),和弟苏文合伙先在南门三巷子做旧汽车零件生意。”“八月到九月(1950年8月到9月)又在棉花街邓绍云、邹泽原的旧汽车零件地摊帮忙着摊子,十月份汽车工会介绍考入川西军区后勤运输处汽车连任技工。”苏茂的自传又说:“五弟苏文是失业汽车工人,现在住棉花街火巷子徐家祠,还是在做汽车零件生意。”从民国时期到成都解放后的初期,棉花街上不知有多少人在做汽车配件的买卖,那时的棉花街就是汽配一条街了。
在棉花街成都红旗铁工厂的汽车修理部里,有一个人值得一述,他就是惠志强。惠志强于1949年底被分配到成都红旗铁工厂工作,并在该厂棉花街的汽车修理部任技师。成都解放后,惠志强所在的成都红旗铁工厂被人民政府接管,而在棉花街的汽车修理部则忙碌起来,修车业务最为集中的是市政府各大部门的公务汽车和市政工程汽车。惠志强发挥修车驾车的一技之长,1951年11月被调往正在筹建中的成都公共汽车公司任副经理,还被批准带走了19名棉花街汽修部的技师和技工。其实,他们工作的主要地方还是在棉花街汽修部里,只是他们的身份变成了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的职工。惠志强到任时,前任刘义允副经理已在棉花街汽修部里改造拼装了几辆长头式公共汽车,用的全是市政府当时调拨的46辆“万国”“道奇”等老旧货车的底盘和旧零件,车厢骨架大都用青冈木,车厢蒙皮用美孚汽油桶敲平使用。继而,惠志强带领的团队扎扎实实地打造出了一批短头式公共汽车。短头式公共汽车的设计极具超前的时代感,车内座椅靠背全用牛皮绷制,车身外体制作平滑,涂装分为两种,分别是全红涂装和全黄涂装,最后一道车身工序就是打蜡抛光。按市上领导的要求,1952年上半年,完成第一批16辆公共汽车的打造任务,全部投入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
1952年3月,市领导来到棉花街汽修部验收试车时,还带来了苏联专家参与鉴定。其评价就是“车不错,坐起来平稳舒服,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新成都,让棉花街终于熬到了它最为辉煌的时刻,从来就只会修车和买卖汽车零件的一条街,竟然还诞生了成都第一批全新的公共汽车。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创新、有干劲的汽车技术员工队伍。后来就是这批人,亲手打造出成都乃至全国的第一辆双联式公共汽车和三联式公共汽车“锦江号”,以及全国第一辆双层公共汽车“火炬号”。从棉花街走出来的这群人成为了新闻人物,他们的事迹于1960年登上了《人民日报》。
时至今日,成都的公共汽车无一例外是短头式,双联式的公共汽车更是比比皆是,这时才想到,原来短头式和双联式公共汽车的鼻祖就诞生于当年的棉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