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汉阳古镇的坚守

    2021-01-29 15:16:23

      蒲光树(成都双流)

      那天,适逢大雪节气,天阴沉沉冷飕飕的,不时飘下零零碎碎稀稀拉拉的雨,古镇仿佛刚从岷江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石板街道、马头墙、小青瓦全都湿漉漉水淋淋的,冬日的寒冷在古镇上满街乱跑。也许不逢场,街上冷冷清清,不少店铺大门紧闭,开门的店铺似乎没有一个顾客,门只是开着,好像是给白天一个交代。除了我们几个,街上没有其他游客,原本狭窄的街道显得很空旷,人们可以横着走,可以竖着走,也可以倒着走,还可以斜着走,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踩到拖地的罗裙。街道空荡荡的,洞开的大门像瞪大的眼睛,一个个空空的瞳孔像看怪物一样打量着我们这一群匆匆过客。

      到忆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汉阳古镇。这个古镇就建在岷江边上。

      浩浩岷江流经青神,精心堆积了一个三面临水的“U“形地带。据说,远在汉代,一阳姓人家从外地迁徙到此,见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便在此安家落户,栽桑养蚕,缫丝织锦,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后来,陆续有一些移民沿水路迁徙上岸,做了这户阳姓人家的邻居,繁衍生息,年复一年,人们用柏木、杉木梪榫穿斗,架起一排排木架子。木架子顶上铺瓦,木板隔墙,竹篱墙上敷泥灰,造就一间间房屋,一间间房屋与房屋沾磉,顺次展开,一排排演绎为街道,渐渐形成一个村落,再长大为一个集镇,这就是汉阳镇。

      古镇大多因水而兴,汉阳镇也因岷江而繁荣。

      汉阳镇依偎岷江之滨,居眉山、乐山中心地域,是蜀中经水路去往乐山、重庆以及江南的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商业繁荣,经济活跃,舟子商贩过往游客常常塞街断巷,成为岷江流域远近闻名的水码头。

      汉阳镇通江达海,各地商贾沿长江而上,来到汉阳古镇,并把苏派徽派建筑艺术带入汉阳镇,于是黑白相映的马头墙遇上了四川民居,青砖木墙、石板街道、小青瓦房、相互毗邻的四合院、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与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相互融合,横竖递进,左右勾连,造就了汉阳古镇中正规整“井”形布局的空间形态,大“井”套小“井”,“井”“井”相连,“井”形街衢构筑了汉阳镇的古“井”风貌。

      古朴宁静的汉阳镇,将天地烟火,人情况味,装于一“井”,融于一体。

      走进古镇,走在棉花街、横正街、半边街、盐关街、米市街、后正街,仿佛盐贩子走在明清的岁月里。汉阳码头虚空的渡口,还在摆渡着南来北往的似水流年过眼云烟;老戏台上的川剧高腔,还在吼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世事风云苦乐年华;青石板上堆满了一千多年来草鞋、木屐、绣花鞋那大大小小的脚印,层层叠叠,松松软软,又结结实实,还匆匆忙忙;汉阳丝市那一卷卷光泽鲜亮的银白色的“汉阳丝”,带着蚕的体温和桑叶的清香,走在丝绸之路那幽深邈远的时空里;小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泼妇对骂声、拨浪鼓的叮当连同鸡鸣狗叫、打情骂俏混合成汉阳镇商贾云集、热闹繁华的市井图和人间至美的烟火味……一扇古铜色的老门面,就倚着一张令人怦然心动的粉面桃花般的笑脸;一爿虚空的吊脚楼,仍然悬着一汪窈窕淑女的纯情;一堵斑驳参差的马头墙,还在讲述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儿女情长;一段幽深的小巷,填满了古镇前世今生的冬去春来、草长莺飞。从一个街口拐进去,你就拐进了满街飘荡的满是陈年旧味的故事里,你就翻新了挥之不去招之即来刻满离情别绪的故事情节。

      汉阳古镇就这样续写着悠悠岁月里的昨天、今天、明天。

      码头铁匠铺是青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里挥锤敲打的邹向云15岁从师学艺,与妻子辜泽容相知相爱,共同从事铁匠技艺,打了一辈子弯刀、镰刀、斧头、火钳,经过火烧、锻打、磨口、淬火,千锤百炼,把码头铁匠铺打成了夫妻店,打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去秋来四十九载,也把自己打成了第四代传人。邹师傅埋头敲打,火星四溅,妻子聚精会神磨口,红红的火苗柔软了坚硬的铁块,店里暖意融融,起起落落的叮当声,奏响古老的韵律,敲打着古老的梦。

      古镇留存着原有的生活方式,留存着历史的记忆。走在古街上,视线里,总会有一件小物件勾起你对过往的依恋,门店里的笆笼、虾笆、草鞋都能把人拉回如烟的岁月。下正街商铺墙上那块“彭家大院”的牌子,就让我饶有兴趣又心生疑惑:在我的思维里,古城古镇大凡冠以“大院”的院子,一定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可眼前明明是灰头土脑的水泥楼房啊,这是什么“彭家大院”?正当我望着牌子疑惑不解,店里一位大嫂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

      我们饶有兴味穿过店铺进到里间,几间穿斗结构大坡度悬山顶的小青瓦房,昏暗地被隔壁的马头墙、水泥墙困在中间,动弹不得,由于年久失修,风雨浸蚀,已经破烂不堪,只剩下了木头架子和房顶的瓦片。房主在里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种着蔬菜,靠外一间,一边养着猪,一边养着鸡,猪和鸡没收了昔日大户人家的气派。

      热情的大嫂零零碎碎地述说着买房经历,我一边听一边望着风雨飘摇的彭家大院,那屋檐、那椽子、那梁、那檩子上面明清以来的蛛网、灰尘,似乎也在述说着落寞的岁月。

      汉阳古镇没有了楼台庭榭、青砖木墙、小青瓦房,没有了相互毗邻的四合院、高高的风火墙、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没有了“井”形街道构筑的独特的古“井”风貌,汉阳古镇拿什么来报答先人面对世人?

      铁匠铺在坚守。龙头拐杖在坚守。汉阳古镇在坚守。我看到了汉阳古镇在历史长河中与世并存的婉约风姿。

      正是这样的善举,正是对历史文化古迹的敬畏,才能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幸运地穿越时空,登临长城,走进曲阜“三孔”,走进紫禁城,走进莫高窟,走进阆中古城,走进平遥古城,走进苏州园林,走进一个个古朴沧桑的四合院,走进历史的记忆,感知古迹古镇古建筑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灵魂。

      我想剪一段今天的时光,把汉阳古镇的故事连同岷江的涛声打包,快递给那一户阳姓人家,让他们慢慢咀嚼和美好的回味。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汉阳古镇的坚守

    2021-01-29 15:16:23

      蒲光树(成都双流)

      那天,适逢大雪节气,天阴沉沉冷飕飕的,不时飘下零零碎碎稀稀拉拉的雨,古镇仿佛刚从岷江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石板街道、马头墙、小青瓦全都湿漉漉水淋淋的,冬日的寒冷在古镇上满街乱跑。也许不逢场,街上冷冷清清,不少店铺大门紧闭,开门的店铺似乎没有一个顾客,门只是开着,好像是给白天一个交代。除了我们几个,街上没有其他游客,原本狭窄的街道显得很空旷,人们可以横着走,可以竖着走,也可以倒着走,还可以斜着走,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踩到拖地的罗裙。街道空荡荡的,洞开的大门像瞪大的眼睛,一个个空空的瞳孔像看怪物一样打量着我们这一群匆匆过客。

      到忆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汉阳古镇。这个古镇就建在岷江边上。

      浩浩岷江流经青神,精心堆积了一个三面临水的“U“形地带。据说,远在汉代,一阳姓人家从外地迁徙到此,见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便在此安家落户,栽桑养蚕,缫丝织锦,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后来,陆续有一些移民沿水路迁徙上岸,做了这户阳姓人家的邻居,繁衍生息,年复一年,人们用柏木、杉木梪榫穿斗,架起一排排木架子。木架子顶上铺瓦,木板隔墙,竹篱墙上敷泥灰,造就一间间房屋,一间间房屋与房屋沾磉,顺次展开,一排排演绎为街道,渐渐形成一个村落,再长大为一个集镇,这就是汉阳镇。

      古镇大多因水而兴,汉阳镇也因岷江而繁荣。

      汉阳镇依偎岷江之滨,居眉山、乐山中心地域,是蜀中经水路去往乐山、重庆以及江南的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商业繁荣,经济活跃,舟子商贩过往游客常常塞街断巷,成为岷江流域远近闻名的水码头。

      汉阳镇通江达海,各地商贾沿长江而上,来到汉阳古镇,并把苏派徽派建筑艺术带入汉阳镇,于是黑白相映的马头墙遇上了四川民居,青砖木墙、石板街道、小青瓦房、相互毗邻的四合院、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与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相互融合,横竖递进,左右勾连,造就了汉阳古镇中正规整“井”形布局的空间形态,大“井”套小“井”,“井”“井”相连,“井”形街衢构筑了汉阳镇的古“井”风貌。

      古朴宁静的汉阳镇,将天地烟火,人情况味,装于一“井”,融于一体。

      走进古镇,走在棉花街、横正街、半边街、盐关街、米市街、后正街,仿佛盐贩子走在明清的岁月里。汉阳码头虚空的渡口,还在摆渡着南来北往的似水流年过眼云烟;老戏台上的川剧高腔,还在吼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世事风云苦乐年华;青石板上堆满了一千多年来草鞋、木屐、绣花鞋那大大小小的脚印,层层叠叠,松松软软,又结结实实,还匆匆忙忙;汉阳丝市那一卷卷光泽鲜亮的银白色的“汉阳丝”,带着蚕的体温和桑叶的清香,走在丝绸之路那幽深邈远的时空里;小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泼妇对骂声、拨浪鼓的叮当连同鸡鸣狗叫、打情骂俏混合成汉阳镇商贾云集、热闹繁华的市井图和人间至美的烟火味……一扇古铜色的老门面,就倚着一张令人怦然心动的粉面桃花般的笑脸;一爿虚空的吊脚楼,仍然悬着一汪窈窕淑女的纯情;一堵斑驳参差的马头墙,还在讲述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儿女情长;一段幽深的小巷,填满了古镇前世今生的冬去春来、草长莺飞。从一个街口拐进去,你就拐进了满街飘荡的满是陈年旧味的故事里,你就翻新了挥之不去招之即来刻满离情别绪的故事情节。

      汉阳古镇就这样续写着悠悠岁月里的昨天、今天、明天。

      码头铁匠铺是青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里挥锤敲打的邹向云15岁从师学艺,与妻子辜泽容相知相爱,共同从事铁匠技艺,打了一辈子弯刀、镰刀、斧头、火钳,经过火烧、锻打、磨口、淬火,千锤百炼,把码头铁匠铺打成了夫妻店,打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去秋来四十九载,也把自己打成了第四代传人。邹师傅埋头敲打,火星四溅,妻子聚精会神磨口,红红的火苗柔软了坚硬的铁块,店里暖意融融,起起落落的叮当声,奏响古老的韵律,敲打着古老的梦。

      古镇留存着原有的生活方式,留存着历史的记忆。走在古街上,视线里,总会有一件小物件勾起你对过往的依恋,门店里的笆笼、虾笆、草鞋都能把人拉回如烟的岁月。下正街商铺墙上那块“彭家大院”的牌子,就让我饶有兴趣又心生疑惑:在我的思维里,古城古镇大凡冠以“大院”的院子,一定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可眼前明明是灰头土脑的水泥楼房啊,这是什么“彭家大院”?正当我望着牌子疑惑不解,店里一位大嫂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

      我们饶有兴味穿过店铺进到里间,几间穿斗结构大坡度悬山顶的小青瓦房,昏暗地被隔壁的马头墙、水泥墙困在中间,动弹不得,由于年久失修,风雨浸蚀,已经破烂不堪,只剩下了木头架子和房顶的瓦片。房主在里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种着蔬菜,靠外一间,一边养着猪,一边养着鸡,猪和鸡没收了昔日大户人家的气派。

      热情的大嫂零零碎碎地述说着买房经历,我一边听一边望着风雨飘摇的彭家大院,那屋檐、那椽子、那梁、那檩子上面明清以来的蛛网、灰尘,似乎也在述说着落寞的岁月。

      汉阳古镇没有了楼台庭榭、青砖木墙、小青瓦房,没有了相互毗邻的四合院、高高的风火墙、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没有了“井”形街道构筑的独特的古“井”风貌,汉阳古镇拿什么来报答先人面对世人?

      铁匠铺在坚守。龙头拐杖在坚守。汉阳古镇在坚守。我看到了汉阳古镇在历史长河中与世并存的婉约风姿。

      正是这样的善举,正是对历史文化古迹的敬畏,才能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幸运地穿越时空,登临长城,走进曲阜“三孔”,走进紫禁城,走进莫高窟,走进阆中古城,走进平遥古城,走进苏州园林,走进一个个古朴沧桑的四合院,走进历史的记忆,感知古迹古镇古建筑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灵魂。

      我想剪一段今天的时光,把汉阳古镇的故事连同岷江的涛声打包,快递给那一户阳姓人家,让他们慢慢咀嚼和美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