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云上光辉》的高峰特质

    2021-05-14 23:33:17

      何建

      近几年来,为了记录新时代脱贫攻坚这一前无古人、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作家们出版了不少书,有小说,有散文,尤其是有很多报告文学。

      我最近读过的陈新的长篇报告文学《云上光辉》,可谓特质明显,该书不仅记述了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伟大过程和高海拔精准扶贫的故事,而且图书的文本以及行文架构与众多的扶贫长篇报告文学相比,也有着显著的高峰特质。

      为什么说《云上光辉》所书写的内容有高峰特质?这要从国家发出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令说起。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资源、风俗习惯、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了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条件和务实选择,也是中国建立平等幸福的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

      全民小康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件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最想做到而又最不容易做到、异常艰难之事。如果说脱贫攻坚事业是一项高原事业的话,那么西藏自治区的脱贫攻坚事业便是一项高峰事业。因为西藏的脱贫攻坚,难度更甚于全国其他省区。西藏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但是西藏却连续四年在省级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中央确定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市之一。更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可想而知,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艰难程度。陈新《云上光辉》对其进行了完整地叙述。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先后有17万扶贫干部深入一线驻村,他们的身影贴近百姓的心灵,风刀霜剑无情割裂粗糙的容貌里,是高寒缺氧摧毁不垮的铮铮铁骨。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同生产,同思同想同悲喜,然后扶贫扶心扶志更扶智。

      因为工作忙、任务重,多少扶贫干部从自己的工资中掏出钱来,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为了让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多少扶贫干部经常一个月难回一次家,几过家门而不入;多少扶贫干部为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或产业项目的建设及申报累出了病,却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愿离开工作岗位去治病、去休息;急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之所急,想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之所想,多少扶贫干部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还因此累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云上光辉》除了讲述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故事的内容具有高峰特质,该书的文本以及行文架构与众多的扶贫长篇报告文学相比,也有着显著的高峰特质。

      陈新的《云上光辉》是一部跳出了人们对报告文学传统认知的特立独行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高峰特质。其高峰特质之一便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

      脱贫攻坚与取得脱贫攻坚的成就,离不开各级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倾力帮扶。《云上光辉》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展现了西藏自治区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壮举。

      该书一开篇,就讲述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家彭蕾被当地百姓拦车的场景。彭蕾为啥被拦车?不是被一个人拦车,而是被一群人拦车?这种悬念式的写作,吸引着读者不由自主地往下仔细阅读。彭蕾先是惊讶,甚至害怕,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感动不已:这些拦车的人,几乎都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脱贫了,生活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内心感激不已,因而非常感恩——得知彭蕾一行前来检测扶贫成果,特地拦车以献哈达和酥油……这个开头哪是报告文学的开头呀?这明明就是小说式的开头,电影式的开头。

      紧接着,《云上光辉》继续以镜头切换的方式,讲述了这些百姓曾经的日子有多苦,并让读者内心生出好奇:那么,他们能摆脱贫困吗?他们如果脱贫了,又是如何脱贫的?扶贫干部都做了什么,怎样做的?陈新并未用传统报告文学那种神仙挥手一蹴而就的写法,亦抛弃套话废话和总结报告的写法,继续选择了用故事来回答疑问——

      比如拉萨市达孜区民政局的普通干部周伟。1989年出生的周伟是四川泸州人,退伍以后,他通过考试成为了达孜民政局的一名职工。当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2016年3月,他与章多乡拉木村一户户主身有残疾、名叫朗嘎的藏族贫困家庭结对子。之后,他每月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帮助朗嘎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自己的工资扶贫,不是好办法,更不会是政府希望的。要令帮扶对象脱贫,最好的办法是让其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周伟首先要解决朗嘎与丈夫洛松益西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后来,周伟在城里为洛松益西谋到了一个当保安的工作。当朗嘎跟着丈夫进城后,周伟又为朗嘎争取到一个免租金的门面,帮其开了一家茶馆;继而,又帮助朗嘎的家庭成员、从卫校毕业的洛桑找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就这样,朗嘎一家每个月收入近万元,摆脱了贫困面貌。朗嘎家脱贫了,周伟欣慰不已。然而为了这份扶贫事业,他却因总是从工资中拿出钱来扶贫,导致自己家庭破裂了。再苦再累、流血流汗,都从来没有流过泪,而离婚那一刻,周伟的眼泪却不争气地落了下来,怎么也止不住。虽然离婚了,但是考虑到前妻在婚姻存续期间跟着自己受了苦,同时她又没有工作,因而周伟又到处去借钱,一次性地给前妻补偿了3万元钱……

      在《云上光辉》中,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是《云上光辉》并不是简单地记述这些人物或故事,而是运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切换,恰如其分地渲染,以时间及时代为线,波浪式递进,让每个人每件事都在读者面前同时推进,时间空间取得极大的联动。因而,虽然人与事不同,但是不同的人与事之间,原本毫无关联的人与事之间却非但不孤立,相反还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完整,以及叙事的壮阔与宏大……这种独具匠心的结构,可谓一反人们厌倦的报告文学的传统写法,让读者顿有高峰仰视之感。

      《云上光辉》令人清新愉悦的文本是其第二个高峰特质。

      报告文学是不容易写好的,因为好的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必须会熟练地运用小说、散文、诗歌等写作手法。也就是说,你只有能够熟练地运用小说、散文、诗歌的写作手法,并采访到令人震撼的细节,才可能写出好看的报告文学作品来。

      当然,运用小说的手法,是指讲故事的手法,而不是虚构的手法,这是一部书的整体结构。结构如同一幢大楼的设计,很重要,也决定了这幢大楼是否气派吸睛。而文字和细节,是大楼的装修,饱满与否,润泽与否,可心与否,都与此有关。

      《云上光辉》有小说结构的故事讲法,有散文句子的文字张力,有诗歌语言的生动意韵,读来有着曲折、传奇、隽永的享受。报告文学不能虚构,不能自由发挥,又要写得好看,还得跳出优美的舞姿来,所以很难。读者在阅读《云上光辉》的过程中,能看到非虚构的内容,小说的架构,电影的跌宕,散文的表述,诗歌的意境,以及动人的细节,催人泪下的故事……《云上光辉》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所以与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相比,我看到了其结构与文本闪耀的高峰特质。

      《云上光辉》能如此特立独行,盖因“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陈新曾经写过诗,他在写诗的时候,今天不少名气诗人还没有写诗;他曾经写过散文,在20年前,散文便进入了全国《语文》课本;他曾经也写小说,深知小说的叙述方式。他此前已出版小说《镜像》《由浅入深的寂寥》《蝶变》,报告文学《探海蛟龙》《嫦娥揽月》《蛟龙逐梦》《九寨祥云》,散文集《绵延的光芒》等众多备受好评的作品。他在写报告文学的时候,都运用了这些文体的写法技巧。

      “清音贵于雅韵克谐,著作珍乎判微析理。”用文学手法书写脱贫攻坚,能够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变得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自己与脱贫攻坚故事发生过程中的人物之间没有距离感。这比单纯的新闻通讯以及统计材料等,更有营养,更细腻,更具张力,更容易打动人心。

      俗话说,文品如人品。作为一名媒体记者,我与陈新已相识多年,亦师亦友,感觉他文如其人,厚重而生动,严谨而洒脱。他丝毫没有名作家的架子,古道热肠。只要时间允许,凡有文化公益活动,总是有求必应,毫不马虎。更令人敬佩的是,在陈新身上,始终充盈着一种浓厚、强烈的家国情怀。他是一个从农村通过考大学进城的人,对贫穷的滋味感受很深,对从事脱贫攻坚的人们充满了无限崇敬。因而2019年,他将笔触指向了西藏,辗转行程上万公里,爬雪山过草地,走戈壁越沙漠,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山南、林芝、达孜等地的村寨采写脱贫攻坚故事,直到今天,他也一直饱受曾经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的折磨所带来的后果——落下的头晕头痛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仍在治疗中。但他却从不后悔:“作为国家重特大题材报告文学特聘作家,‘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首批签约作家,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我不能置身事外,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每一位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扶贫干部,以及他们的故事都应该被我们深深铭记。而我觉得,书写脱贫攻坚优秀报告文学的作家也应该被记住,因为他们的付出,有时候也很巨大,甚至身体留下后遗症,比如陈新。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云上光辉》的高峰特质

    2021-05-14 23:33:17

      何建

      近几年来,为了记录新时代脱贫攻坚这一前无古人、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作家们出版了不少书,有小说,有散文,尤其是有很多报告文学。

      我最近读过的陈新的长篇报告文学《云上光辉》,可谓特质明显,该书不仅记述了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伟大过程和高海拔精准扶贫的故事,而且图书的文本以及行文架构与众多的扶贫长篇报告文学相比,也有着显著的高峰特质。

      为什么说《云上光辉》所书写的内容有高峰特质?这要从国家发出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令说起。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资源、风俗习惯、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了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条件和务实选择,也是中国建立平等幸福的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

      全民小康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件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最想做到而又最不容易做到、异常艰难之事。如果说脱贫攻坚事业是一项高原事业的话,那么西藏自治区的脱贫攻坚事业便是一项高峰事业。因为西藏的脱贫攻坚,难度更甚于全国其他省区。西藏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但是西藏却连续四年在省级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被中央确定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市之一。更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

      可想而知,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艰难程度。陈新《云上光辉》对其进行了完整地叙述。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先后有17万扶贫干部深入一线驻村,他们的身影贴近百姓的心灵,风刀霜剑无情割裂粗糙的容貌里,是高寒缺氧摧毁不垮的铮铮铁骨。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同生产,同思同想同悲喜,然后扶贫扶心扶志更扶智。

      因为工作忙、任务重,多少扶贫干部从自己的工资中掏出钱来,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为了让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多少扶贫干部经常一个月难回一次家,几过家门而不入;多少扶贫干部为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或产业项目的建设及申报累出了病,却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愿离开工作岗位去治病、去休息;急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之所急,想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之所想,多少扶贫干部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还因此累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云上光辉》除了讲述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故事的内容具有高峰特质,该书的文本以及行文架构与众多的扶贫长篇报告文学相比,也有着显著的高峰特质。

      陈新的《云上光辉》是一部跳出了人们对报告文学传统认知的特立独行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高峰特质。其高峰特质之一便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

      脱贫攻坚与取得脱贫攻坚的成就,离不开各级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倾力帮扶。《云上光辉》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展现了西藏自治区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壮举。

      该书一开篇,就讲述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家彭蕾被当地百姓拦车的场景。彭蕾为啥被拦车?不是被一个人拦车,而是被一群人拦车?这种悬念式的写作,吸引着读者不由自主地往下仔细阅读。彭蕾先是惊讶,甚至害怕,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感动不已:这些拦车的人,几乎都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脱贫了,生活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内心感激不已,因而非常感恩——得知彭蕾一行前来检测扶贫成果,特地拦车以献哈达和酥油……这个开头哪是报告文学的开头呀?这明明就是小说式的开头,电影式的开头。

      紧接着,《云上光辉》继续以镜头切换的方式,讲述了这些百姓曾经的日子有多苦,并让读者内心生出好奇:那么,他们能摆脱贫困吗?他们如果脱贫了,又是如何脱贫的?扶贫干部都做了什么,怎样做的?陈新并未用传统报告文学那种神仙挥手一蹴而就的写法,亦抛弃套话废话和总结报告的写法,继续选择了用故事来回答疑问——

      比如拉萨市达孜区民政局的普通干部周伟。1989年出生的周伟是四川泸州人,退伍以后,他通过考试成为了达孜民政局的一名职工。当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2016年3月,他与章多乡拉木村一户户主身有残疾、名叫朗嘎的藏族贫困家庭结对子。之后,他每月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帮助朗嘎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自己的工资扶贫,不是好办法,更不会是政府希望的。要令帮扶对象脱贫,最好的办法是让其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周伟首先要解决朗嘎与丈夫洛松益西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后来,周伟在城里为洛松益西谋到了一个当保安的工作。当朗嘎跟着丈夫进城后,周伟又为朗嘎争取到一个免租金的门面,帮其开了一家茶馆;继而,又帮助朗嘎的家庭成员、从卫校毕业的洛桑找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就这样,朗嘎一家每个月收入近万元,摆脱了贫困面貌。朗嘎家脱贫了,周伟欣慰不已。然而为了这份扶贫事业,他却因总是从工资中拿出钱来扶贫,导致自己家庭破裂了。再苦再累、流血流汗,都从来没有流过泪,而离婚那一刻,周伟的眼泪却不争气地落了下来,怎么也止不住。虽然离婚了,但是考虑到前妻在婚姻存续期间跟着自己受了苦,同时她又没有工作,因而周伟又到处去借钱,一次性地给前妻补偿了3万元钱……

      在《云上光辉》中,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是《云上光辉》并不是简单地记述这些人物或故事,而是运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切换,恰如其分地渲染,以时间及时代为线,波浪式递进,让每个人每件事都在读者面前同时推进,时间空间取得极大的联动。因而,虽然人与事不同,但是不同的人与事之间,原本毫无关联的人与事之间却非但不孤立,相反还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完整,以及叙事的壮阔与宏大……这种独具匠心的结构,可谓一反人们厌倦的报告文学的传统写法,让读者顿有高峰仰视之感。

      《云上光辉》令人清新愉悦的文本是其第二个高峰特质。

      报告文学是不容易写好的,因为好的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必须会熟练地运用小说、散文、诗歌等写作手法。也就是说,你只有能够熟练地运用小说、散文、诗歌的写作手法,并采访到令人震撼的细节,才可能写出好看的报告文学作品来。

      当然,运用小说的手法,是指讲故事的手法,而不是虚构的手法,这是一部书的整体结构。结构如同一幢大楼的设计,很重要,也决定了这幢大楼是否气派吸睛。而文字和细节,是大楼的装修,饱满与否,润泽与否,可心与否,都与此有关。

      《云上光辉》有小说结构的故事讲法,有散文句子的文字张力,有诗歌语言的生动意韵,读来有着曲折、传奇、隽永的享受。报告文学不能虚构,不能自由发挥,又要写得好看,还得跳出优美的舞姿来,所以很难。读者在阅读《云上光辉》的过程中,能看到非虚构的内容,小说的架构,电影的跌宕,散文的表述,诗歌的意境,以及动人的细节,催人泪下的故事……《云上光辉》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所以与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相比,我看到了其结构与文本闪耀的高峰特质。

      《云上光辉》能如此特立独行,盖因“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陈新曾经写过诗,他在写诗的时候,今天不少名气诗人还没有写诗;他曾经写过散文,在20年前,散文便进入了全国《语文》课本;他曾经也写小说,深知小说的叙述方式。他此前已出版小说《镜像》《由浅入深的寂寥》《蝶变》,报告文学《探海蛟龙》《嫦娥揽月》《蛟龙逐梦》《九寨祥云》,散文集《绵延的光芒》等众多备受好评的作品。他在写报告文学的时候,都运用了这些文体的写法技巧。

      “清音贵于雅韵克谐,著作珍乎判微析理。”用文学手法书写脱贫攻坚,能够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变得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自己与脱贫攻坚故事发生过程中的人物之间没有距离感。这比单纯的新闻通讯以及统计材料等,更有营养,更细腻,更具张力,更容易打动人心。

      俗话说,文品如人品。作为一名媒体记者,我与陈新已相识多年,亦师亦友,感觉他文如其人,厚重而生动,严谨而洒脱。他丝毫没有名作家的架子,古道热肠。只要时间允许,凡有文化公益活动,总是有求必应,毫不马虎。更令人敬佩的是,在陈新身上,始终充盈着一种浓厚、强烈的家国情怀。他是一个从农村通过考大学进城的人,对贫穷的滋味感受很深,对从事脱贫攻坚的人们充满了无限崇敬。因而2019年,他将笔触指向了西藏,辗转行程上万公里,爬雪山过草地,走戈壁越沙漠,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山南、林芝、达孜等地的村寨采写脱贫攻坚故事,直到今天,他也一直饱受曾经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的折磨所带来的后果——落下的头晕头痛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仍在治疗中。但他却从不后悔:“作为国家重特大题材报告文学特聘作家,‘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首批签约作家,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我不能置身事外,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每一位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扶贫干部,以及他们的故事都应该被我们深深铭记。而我觉得,书写脱贫攻坚优秀报告文学的作家也应该被记住,因为他们的付出,有时候也很巨大,甚至身体留下后遗症,比如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