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 15:49:35
马忠(广东清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著名作家贾平凹写下了大量山水游记、生活感悟类的散文,最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万物有灵》就是他40年散文创作全新精选,收录自1981年至2019年的六十六篇随笔,可谓各美其美,熠熠生辉。
当然,“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学百科全书》中说,审美注意“需要以审美主体的美感经验、审美需要以及某种心理定势为契机,同时又需要一个不带功利目的的审美态度,即一种静观的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特别是人性美,都需要审美者比常人更敏锐的眼光发现它。贾平凹正是以他的特有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来静观密察“自然美”,思考和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描述审美的对象。
对自然的深情抒写一直是贾平凹写作的基本母题,他通过对自然的关照去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开篇《一棵小桃树》表面上写小桃树经历风风雨雨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苦难、贫弱,然而却盼望幸福、追求幸福的生命的象征。在这里,湿漉漉地散淡、渗透着,作家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以及温情,折射着人性之光。“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是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有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落叶》)则从一片片落叶的凋零中,寄托了对生命的感悟: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细读贾平凹的散文会发现,这些都是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与交融,从对自然的关照中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关照——关怀其他生命即是关怀人类自己。
贾平凹注重“让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进入散文,因而他的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创作针对性。这在散文集《万物有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记人、写事,还是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都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比如,他在地域风情散文《入川小记》中的描写,就真实、立体地勾画出了成都这个城市节奏“是可爱的缓慢”“洋溢着人情味”,生活安逸、舒静的特点,通篇散发着浓浓的“川味”。但我更喜欢这样的文字,“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干净、利落,无需任何渲染,就把那种天寒地冻的感觉渗入骨髓。还有《静虚村记》《白夜》等篇什,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洋溢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仿佛那人,那树,那山,那水,就在眼前。
贾平凹性偏阴柔、笃静,好老庄,喜佛禅。从老庄、佛禅探讨社会与人生问题的形式具体特征来看,讲究的是对天地万物的顿悟,追求在一刹那间中感悟出事理,而且认为瞬息间悟出的事理往往是深刻的,富有哲思内蕴。散文集《万物有灵》中不少篇章将生活的道理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之间,自然贴切,读了令人有所感悟,回味无穷。一只看毫不起眼的贝,经受了磨难,血肉磨成了硕大的珍珠。在丑陋的外表下,埋藏的却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于是,作者这样深情地描述,“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一只贝》)你不由得会赞美这卑微生命的伟大。诸如此类的哲理,多出自作家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但在行文时既没有玄奥的言辞,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
“自由抒写真情”是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我们从散文集《万物有灵》中可以领略到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质,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他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质朴的语言,跟着感觉走,舒畅自然,又以俗为雅、以拙为巧,于朴素中见真情、蕴哲理、出诗画,是真正的美文。
作者简介:马忠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南江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诗集十余种。
2021-06-04 15:49:35
马忠(广东清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著名作家贾平凹写下了大量山水游记、生活感悟类的散文,最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万物有灵》就是他40年散文创作全新精选,收录自1981年至2019年的六十六篇随笔,可谓各美其美,熠熠生辉。
当然,“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学百科全书》中说,审美注意“需要以审美主体的美感经验、审美需要以及某种心理定势为契机,同时又需要一个不带功利目的的审美态度,即一种静观的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特别是人性美,都需要审美者比常人更敏锐的眼光发现它。贾平凹正是以他的特有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来静观密察“自然美”,思考和探索着“人类生存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描述审美的对象。
对自然的深情抒写一直是贾平凹写作的基本母题,他通过对自然的关照去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开篇《一棵小桃树》表面上写小桃树经历风风雨雨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苦难、贫弱,然而却盼望幸福、追求幸福的生命的象征。在这里,湿漉漉地散淡、渗透着,作家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以及温情,折射着人性之光。“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是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有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落叶》)则从一片片落叶的凋零中,寄托了对生命的感悟: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细读贾平凹的散文会发现,这些都是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与交融,从对自然的关照中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关照——关怀其他生命即是关怀人类自己。
贾平凹注重“让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进入散文,因而他的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创作针对性。这在散文集《万物有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记人、写事,还是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都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比如,他在地域风情散文《入川小记》中的描写,就真实、立体地勾画出了成都这个城市节奏“是可爱的缓慢”“洋溢着人情味”,生活安逸、舒静的特点,通篇散发着浓浓的“川味”。但我更喜欢这样的文字,“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干净、利落,无需任何渲染,就把那种天寒地冻的感觉渗入骨髓。还有《静虚村记》《白夜》等篇什,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洋溢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仿佛那人,那树,那山,那水,就在眼前。
贾平凹性偏阴柔、笃静,好老庄,喜佛禅。从老庄、佛禅探讨社会与人生问题的形式具体特征来看,讲究的是对天地万物的顿悟,追求在一刹那间中感悟出事理,而且认为瞬息间悟出的事理往往是深刻的,富有哲思内蕴。散文集《万物有灵》中不少篇章将生活的道理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之间,自然贴切,读了令人有所感悟,回味无穷。一只看毫不起眼的贝,经受了磨难,血肉磨成了硕大的珍珠。在丑陋的外表下,埋藏的却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于是,作者这样深情地描述,“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一只贝》)你不由得会赞美这卑微生命的伟大。诸如此类的哲理,多出自作家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但在行文时既没有玄奥的言辞,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
“自由抒写真情”是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我们从散文集《万物有灵》中可以领略到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质,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他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质朴的语言,跟着感觉走,舒畅自然,又以俗为雅、以拙为巧,于朴素中见真情、蕴哲理、出诗画,是真正的美文。
作者简介:马忠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南江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诗集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