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合和”视角下的“命运共同体” ——《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序

    2021-07-02 11:02:48

      马忠(广东清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中华文化的探索,无疑是一个宏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命题,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当出版人谢亚亮转来宋斌先生专著《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的样稿,请我为之写序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写作者会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和切入点呢?

      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认真读完了这部书稿。从前言关于写作背景、初衷和内容的说明,我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洋洋三十余万字,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探索人类共同文明”出发,对“自然之道”,重点在天、人、国之道与德进行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天之道德”分别阐释天之道、天之德和天之合和,中篇“人之道德”是关于人之道、人之德和人之合和的看法,下篇“国之道德”则围绕国之道、国之德和国之合和展开。全书共九章,五十三节,每章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各个问题可以独立成篇。“合和”思想是全书的核心,统领各篇。

      “合和”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综览全书,从三个维度诠释其新的内涵:从自然哲学视角看,他认为合和就是和而不同、合作共赢,体现了一种和生并育、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同时,合和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阴阳的平衡与统一。从社会哲学视角看,合和是自然运行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反映,是人类以自然秩序建构社会秩序的结果,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都是合和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反映。从道德哲学视角看,天地万物的基本规律是自然,自然的本质是道德,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合和。“万物以合为相互存在、发展的基础,并以和为相互各得其所、完美发展的前提。”宋斌先生的“合和”理念倡导“以合为本、以和为美,合和至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状态。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亚洲文化和东方智慧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大发展的背景下,对其某些现代阐释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共性的价值资源。宋斌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引领者、实践者、开拓者,多年来,他根据个人对中华文化所想、所思、所感、所悟写成的这部《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正是他与时俱进地对传统资源的现代转换和当代价值的发掘。书中对人类美好未来和社会形态的描述、定义、目标及实现路径等的有益探索,无不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这也是该书的主要特色和价值所在。关于这点,由“国之合和”一章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中国强调和谐发展,与人交往上讲求以和为贵,讲求“利他”的精神,追求天、地、人的世界圆融和谐。西方文明是在实力主义和丛林法则下运行的,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和”这一概念,其主流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因此,要“大同”必须面对由西方价值观长期主导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文化生态演变的历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国家难以理解和积极响应“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模式”。是以,宋斌先生提出:“人与人类,国与国同。类同而合,和而不同。合者,合聚、合作、合谋、合融、大同。和者,平也、谐也、睦也、容也、一也。自由平等,合聚共生,和平共处。谐调谐序,合作共赢,和谐共进。睦友睦好,合商共治,和睦共谋。容纳容蓄,合融共体,和戚共命。国家联合、民族融和,合一大同、和一大家,天下一体、大同一家。”并以此推断,“天下大同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极为幸福、极为美好、极为合和的社会。”我认为这些观点和看法,不仅符合中国实际,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同住“地球村”,中华优秀文化能够为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提供价值支撑,提供新思维,奠定良好心理基础。著名学者许纪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文化还能继长增高,有益于全球化的未来,有益于人类共同构建一个没有偏见和冲突的世界文明。陈斌先生《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一书即是从“合和”视角对“命运共同体”的深入解读。他所主张的,不仅是高蹈的思想创举,而且是具体而微的政治、伦理、教化和艺术活动,是日常生活的操劳和持守。

      话语表达方式指引和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是一个大题目,宋斌先生运用了化大为小,小中见大的策略,“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将天、人、国之道德诠释得精辟透彻,直戳心窝;在语言以及结构方式上,打破了写作边界,跳出了文体的束缚,既有散文的随意结构,也有评论的理性思辨。这样一种写作,使全书充满了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又不乏学术激情,无形中充当了后来者认知的阶梯,给那些愿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深掘、探险的人以教益与启迪。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合和”视角下的“命运共同体” ——《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序

    2021-07-02 11:02:48

      马忠(广东清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中华文化的探索,无疑是一个宏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命题,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当出版人谢亚亮转来宋斌先生专著《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的样稿,请我为之写序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写作者会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和切入点呢?

      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认真读完了这部书稿。从前言关于写作背景、初衷和内容的说明,我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洋洋三十余万字,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探索人类共同文明”出发,对“自然之道”,重点在天、人、国之道与德进行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天之道德”分别阐释天之道、天之德和天之合和,中篇“人之道德”是关于人之道、人之德和人之合和的看法,下篇“国之道德”则围绕国之道、国之德和国之合和展开。全书共九章,五十三节,每章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各个问题可以独立成篇。“合和”思想是全书的核心,统领各篇。

      “合和”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综览全书,从三个维度诠释其新的内涵:从自然哲学视角看,他认为合和就是和而不同、合作共赢,体现了一种和生并育、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同时,合和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阴阳的平衡与统一。从社会哲学视角看,合和是自然运行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反映,是人类以自然秩序建构社会秩序的结果,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都是合和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反映。从道德哲学视角看,天地万物的基本规律是自然,自然的本质是道德,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合和。“万物以合为相互存在、发展的基础,并以和为相互各得其所、完美发展的前提。”宋斌先生的“合和”理念倡导“以合为本、以和为美,合和至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状态。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亚洲文化和东方智慧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大发展的背景下,对其某些现代阐释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共性的价值资源。宋斌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引领者、实践者、开拓者,多年来,他根据个人对中华文化所想、所思、所感、所悟写成的这部《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正是他与时俱进地对传统资源的现代转换和当代价值的发掘。书中对人类美好未来和社会形态的描述、定义、目标及实现路径等的有益探索,无不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这也是该书的主要特色和价值所在。关于这点,由“国之合和”一章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中国强调和谐发展,与人交往上讲求以和为贵,讲求“利他”的精神,追求天、地、人的世界圆融和谐。西方文明是在实力主义和丛林法则下运行的,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和”这一概念,其主流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因此,要“大同”必须面对由西方价值观长期主导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文化生态演变的历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国家难以理解和积极响应“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模式”。是以,宋斌先生提出:“人与人类,国与国同。类同而合,和而不同。合者,合聚、合作、合谋、合融、大同。和者,平也、谐也、睦也、容也、一也。自由平等,合聚共生,和平共处。谐调谐序,合作共赢,和谐共进。睦友睦好,合商共治,和睦共谋。容纳容蓄,合融共体,和戚共命。国家联合、民族融和,合一大同、和一大家,天下一体、大同一家。”并以此推断,“天下大同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极为幸福、极为美好、极为合和的社会。”我认为这些观点和看法,不仅符合中国实际,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同住“地球村”,中华优秀文化能够为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提供价值支撑,提供新思维,奠定良好心理基础。著名学者许纪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文化还能继长增高,有益于全球化的未来,有益于人类共同构建一个没有偏见和冲突的世界文明。陈斌先生《对中华文化及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探索》一书即是从“合和”视角对“命运共同体”的深入解读。他所主张的,不仅是高蹈的思想创举,而且是具体而微的政治、伦理、教化和艺术活动,是日常生活的操劳和持守。

      话语表达方式指引和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是一个大题目,宋斌先生运用了化大为小,小中见大的策略,“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将天、人、国之道德诠释得精辟透彻,直戳心窝;在语言以及结构方式上,打破了写作边界,跳出了文体的束缚,既有散文的随意结构,也有评论的理性思辨。这样一种写作,使全书充满了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又不乏学术激情,无形中充当了后来者认知的阶梯,给那些愿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深掘、探险的人以教益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