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父亲的纪念章

    2021-07-10 17:51:04

      胡冀兰(四川达州)

      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父亲惊喜地收到了组织上授予他的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全家人也都跟着沉浸在荣光与喜悦之中。大家稀罕着这枚纪念章,围观、抚摸、拍照。

      父亲小心翼翼地把纪念章摆放进锦盒内,抚摸着“光荣在党50年”这几个字,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他说:“我1966年入党,已经在党55年了。其实我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只是一名平凡的党员而已”。但我知道,父亲在党生涯里的每一时期代表了不同身份的党员:农民、军人、干部,那是为党的事业坚守初心、默默奉献的一个缩影。

      青春年少时的父亲,有一个理想:跟随共产党、参加解放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念完中学的他回到家中务农,一直想寻求机会参军入伍。17岁的父亲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积极工作,表现很好,1964年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朝气蓬勃、热爱并拥护共产党的父亲,接着又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1966年,19岁的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初心执着的父亲,历经曲折,终于在1969年2月成功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父亲所在的部队就是号称“水电雄狮”的水电61支队基建工程兵部队,后转入武警序列的武警水电第一总队。父亲践行着自己忠于党、报效祖国的诤诤誓言,先后参与了四川汶川映秀湾电站、湖北宜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河北潘家口水库、广西天生桥水电站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

      参军第一课就是学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党、忠于党。作为军人,就是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甘于奉献,听从党的指挥,在他们心中,早已把生命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和人民。父亲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被部队表彰为“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

      在部队的无数个日夜里,父亲与战友们经历了酷暑严寒,体验了热度与冰冻的挑战。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间,宜昌的气温有时高达39度至41度,很多人中暑昏倒在工地,但工期并未因此而停滞,反而是战士们心中加快建设的烈焰激情把炎热的天气比超下去;后来转战到了河北唐山,投入潘家口水库建设时,战士们又体验到了来自滦河的极寒气候。冬日里雪花纷飞,寒风刺骨,工棚四面的墙上,结满了冰花,有时气温甚至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滦河之上,厚重冰封,就连重达三四十吨的汽车行驶在冰面上,也丝毫不会碾破冰层。父亲是负责搞后勤保障工作的,为了配合一线战士坚持打硬仗,他经常冒着风雪,深入高、险、滑的大坝施工现场,和大家一起探讨在恶劣环境下的材料供应与调度,以及如何科学合理下料等事项,千方百计保障物资供应,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工地上,到处彩旗飘扬,即使是严冬,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父亲所在的基建工程兵61支队的官兵们及时赶赴地震灾区。一车车的人和物资向灾区进发,随后一车又一车的地震伤员被接往部队医院。父亲当时也到达灾区,用力地搬挪一块块残砖败瓦,舍生忘死地去挖、去刨、去拯救、去接应哪怕有一线生机的老百姓。地震后的气候反常,时而暴雨骤降,时而烈日暴晒,加之余震不断,可想而知,当时抢险、救援、修复、清理等工作难度之大,但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犹豫和退缩,因为人民子弟兵的心里永远情系百姓安危。在父亲的军旅生涯里,把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赤胆忠心和党性光辉诠释在河北唐山,记刻下了难忘的一笔。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出生不久尚在襁褓的婴儿,在为我取名时,父亲特意用了“冀”字,这个“冀”既是为了纪念在河北的经历,也是充满希望的意思,是冲破一切磨难,迎来幸福的希冀之光。

      时光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又随部队从北向南转移至“十万大山”之中的广西天生桥,建设新的水电站。这支精锐部队不畏艰辛,用血肉之躯,在大江南北,建起了一座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水电设施,完成了党的重托。多年以后,当父亲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部队的报道,便自豪地拍拍胸脯: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啊!

      结束二十年的军旅生涯,父亲转业回到家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事业履职尽责,默默耕耘。父亲退休前是一名机关党务工作者,他的勇敢坚定、不畏挫折、淡泊名利、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的品质也影响了我,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前进的力量。如今,父亲年逾七旬,回归田园,常居农村老家。但只要组织上通知,他会立即赶赴到位,参加党组织生活,并积极为党的事业和家乡建设建言献策。

      在党55年,父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从农村基层走来,从嘹亮军歌中走来,从人民公仆的队伍走来,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时的初心誓言。父亲也见证了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直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党的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也正是有千千万万如他这般肩负使命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付出,默默奉献而汇聚起无穷的力量,使得这一枚枚纪念章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胡冀兰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达州市作协会员,开江县作协理事,现任国企管理干部。有散文、散文诗、诗歌作品发表于《精神文明报》《四川经济日报》《散文诗世界》《企业家日报》《龙门阵》《中国乡村》《中国民间短诗》《西南文学》《西南商报》《贵阳晚报》《中国供水节水报》《共产党员》《天府散文》《商洛作家》《达州日报》《巴山文艺》《大巴山诗刊》等全国各省市报刊及网络媒体,有作品选编入各类读本及年选,曾获各类征文比赛奖项。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父亲的纪念章

    2021-07-10 17:51:04

      胡冀兰(四川达州)

      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父亲惊喜地收到了组织上授予他的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全家人也都跟着沉浸在荣光与喜悦之中。大家稀罕着这枚纪念章,围观、抚摸、拍照。

      父亲小心翼翼地把纪念章摆放进锦盒内,抚摸着“光荣在党50年”这几个字,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他说:“我1966年入党,已经在党55年了。其实我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只是一名平凡的党员而已”。但我知道,父亲在党生涯里的每一时期代表了不同身份的党员:农民、军人、干部,那是为党的事业坚守初心、默默奉献的一个缩影。

      青春年少时的父亲,有一个理想:跟随共产党、参加解放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念完中学的他回到家中务农,一直想寻求机会参军入伍。17岁的父亲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积极工作,表现很好,1964年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朝气蓬勃、热爱并拥护共产党的父亲,接着又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1966年,19岁的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初心执着的父亲,历经曲折,终于在1969年2月成功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父亲所在的部队就是号称“水电雄狮”的水电61支队基建工程兵部队,后转入武警序列的武警水电第一总队。父亲践行着自己忠于党、报效祖国的诤诤誓言,先后参与了四川汶川映秀湾电站、湖北宜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河北潘家口水库、广西天生桥水电站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

      参军第一课就是学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党、忠于党。作为军人,就是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甘于奉献,听从党的指挥,在他们心中,早已把生命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和人民。父亲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被部队表彰为“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

      在部队的无数个日夜里,父亲与战友们经历了酷暑严寒,体验了热度与冰冻的挑战。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间,宜昌的气温有时高达39度至41度,很多人中暑昏倒在工地,但工期并未因此而停滞,反而是战士们心中加快建设的烈焰激情把炎热的天气比超下去;后来转战到了河北唐山,投入潘家口水库建设时,战士们又体验到了来自滦河的极寒气候。冬日里雪花纷飞,寒风刺骨,工棚四面的墙上,结满了冰花,有时气温甚至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滦河之上,厚重冰封,就连重达三四十吨的汽车行驶在冰面上,也丝毫不会碾破冰层。父亲是负责搞后勤保障工作的,为了配合一线战士坚持打硬仗,他经常冒着风雪,深入高、险、滑的大坝施工现场,和大家一起探讨在恶劣环境下的材料供应与调度,以及如何科学合理下料等事项,千方百计保障物资供应,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工地上,到处彩旗飘扬,即使是严冬,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父亲所在的基建工程兵61支队的官兵们及时赶赴地震灾区。一车车的人和物资向灾区进发,随后一车又一车的地震伤员被接往部队医院。父亲当时也到达灾区,用力地搬挪一块块残砖败瓦,舍生忘死地去挖、去刨、去拯救、去接应哪怕有一线生机的老百姓。地震后的气候反常,时而暴雨骤降,时而烈日暴晒,加之余震不断,可想而知,当时抢险、救援、修复、清理等工作难度之大,但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犹豫和退缩,因为人民子弟兵的心里永远情系百姓安危。在父亲的军旅生涯里,把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赤胆忠心和党性光辉诠释在河北唐山,记刻下了难忘的一笔。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出生不久尚在襁褓的婴儿,在为我取名时,父亲特意用了“冀”字,这个“冀”既是为了纪念在河北的经历,也是充满希望的意思,是冲破一切磨难,迎来幸福的希冀之光。

      时光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又随部队从北向南转移至“十万大山”之中的广西天生桥,建设新的水电站。这支精锐部队不畏艰辛,用血肉之躯,在大江南北,建起了一座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水电设施,完成了党的重托。多年以后,当父亲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部队的报道,便自豪地拍拍胸脯: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啊!

      结束二十年的军旅生涯,父亲转业回到家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事业履职尽责,默默耕耘。父亲退休前是一名机关党务工作者,他的勇敢坚定、不畏挫折、淡泊名利、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的品质也影响了我,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前进的力量。如今,父亲年逾七旬,回归田园,常居农村老家。但只要组织上通知,他会立即赶赴到位,参加党组织生活,并积极为党的事业和家乡建设建言献策。

      在党55年,父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从农村基层走来,从嘹亮军歌中走来,从人民公仆的队伍走来,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时的初心誓言。父亲也见证了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直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党的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也正是有千千万万如他这般肩负使命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付出,默默奉献而汇聚起无穷的力量,使得这一枚枚纪念章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胡冀兰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达州市作协会员,开江县作协理事,现任国企管理干部。有散文、散文诗、诗歌作品发表于《精神文明报》《四川经济日报》《散文诗世界》《企业家日报》《龙门阵》《中国乡村》《中国民间短诗》《西南文学》《西南商报》《贵阳晚报》《中国供水节水报》《共产党员》《天府散文》《商洛作家》《达州日报》《巴山文艺》《大巴山诗刊》等全国各省市报刊及网络媒体,有作品选编入各类读本及年选,曾获各类征文比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