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江畔捣衣声

    2021-09-29 12:16:24

      马宇龙(甘肃)

      嗒嗒。嗒嗒。我竟然听到了捣衣声。

      这是在万州,长江边上,密密的冷雨针尖一样随风飘飞。站在岸边的石阶上,举目,一片空濛和萧索。当那嗒嗒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循声而去,看到了岸边一男两女正在那里躬身捣衣,古朴、光亮的暗红色捣衣棰一遍遍击打着不知谁的衣服,雨水和江水混合在一起,水花飞溅,水珠挂满了他们的发梢……

      这是怎样一幅场景?又是怎样一种声音?

      捣衣,这旧时人家利用江河水手持棒槌敲打衣物的洗衣方式,竟然在重庆这么前沿的地方出现,我怀疑我是眼花了,又怀疑我是走错了路,不小心走到了多年以前,甚至很久很久以前……这些衣着现代的人突然换成了宽袍大袖,布衣荆钗,他们的胳膊裸露在冷雨里,江水与雨水浸泡着厚厚的衣物,浸泡着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在唐朝,李白如我,站在江畔的斜风细雨中,闻捣衣声声,睹思妇堕泪,远处或有琴曲响起,扣人心弦,其名《捣衣曲》:“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臂弱不胜砧杵重,心忙惟恐捣声迟。妾身不是商人妻,商人贸易东复西。妾身不是荡子妇,寂寞空房为谁苦。妾夫为国戍边头,黄金锁甲跨紫骝。从梁一去三十秋,死当庙食生封侯。如此别离尤不恶,为君捣衣与君着。”这歌声,凄楚,哀怨,让闻者心碎……

      为什么捣衣的人总是充满了悲伤?长江浩渺,离人苦泪,思念与怨恨击打在江水上,击打在离人的衣服上,这时候,衣服就是离人,江水就是泪水。难怪到了诗人张若虚眼里,月光照在闺房上,风动的门帘怎么也卷不走清凉的月光,就连捣衣石上的月亮,挥起衣袖怎么赶都赶不走。相思若此,美好得让人心痛!关于捣衣石,据说来自屈原,它又名“女须砧”。相传屈原的母亲死得早,一直是大他十岁的姐姐女须照顾他,屈府虽不乏佣人,但给屈原洗衣这件事都是女须亲为。位于秭归东北女须庙前的捣衣石就是女须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斯人已逝,青石守望,长江滚滚,留下多少人世流转、颠沛流离的故事。重庆自古是个多雨的城市,多雨便多愁,而处于长江中上游的万州,有巴蜀之束缚,有夔巫之控制,虽万川毕汇,却千峰高簇,身不能至。到达的第一夜,我就遭遇了一场冬尽的冷雨,之后未见明色,夜卧山间大厦,江水湿气铺天盖地,梦里坐了一艘船,荡在没有尽头的江面上,不知何处停泊。次日,冒雨赴江边观景,却被时密时疏的捣衣声弄得忧伤……雨“嗒嗒”地响,捣衣棒也在“嗒嗒”地敲。冷雨中,我不断打着寒战,尽管这原始朴拙的行为充满了诗意,但我还是思绪飘忽,目光迷离。他们是谁?难道他们敲打的还是旧时李白笔下的征夫泪?还是张若虚的相思伤?女须砧上,写满了爱者与思者斑驳的泪光。

      长江对面,高楼林立,小车如织。捣衣的人,不是出没于高楼大厦中的一员,也不是进出于小车里的一个,他们属于万州郊县的农村,同行万州的亲戚告诉我,因为城市高楼的一步一步攀升而让农村的民房更加低矮,于是走出去成了他们改变自己和追赶繁华的出路,四百万人轰轰烈烈加入了外出务工的洪流。留下一个个捣衣人,在江边守着他们的衣服,在江雾里迷茫着远方。我看到,捣衣人并不年轻,也不伟岸,浸泡、揉搓、棒击、冲刷、甩打,这些不断重复的体力劳动让整个过程毫无新意。透过雨雾,我看到了他们小的时候,跟着父母在江边上洗衣服,那时候要去得很早,去迟了便没了位置。母亲在洗衣,他们在旁边玩,帮着拧水,捣衣声“嗒,嗒,嗒”,声声传进心里,仿佛是母亲在耳边低语。很快,年华流逝,他们长大了,母亲已经不在了,他们的孩子却走远了,渐渐地,江边消失了很久的捣衣声又回来了。

      “人世迫秋寒,处处砧声早。”离开江边的时候,雨还在下,捣衣人淋着雨收拾着塑料桶准备离开,他们走上台阶的时候有些趔趄。我知道,此时,他们的腰是酸的,背是痛的,双手也是冰凉而又麻木的。看着他们远去,我摸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想给他们在江那边的孩子们说:记得旧时好,跟着阿娘浣衣纱……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江畔捣衣声

    2021-09-29 12:16:24

      马宇龙(甘肃)

      嗒嗒。嗒嗒。我竟然听到了捣衣声。

      这是在万州,长江边上,密密的冷雨针尖一样随风飘飞。站在岸边的石阶上,举目,一片空濛和萧索。当那嗒嗒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循声而去,看到了岸边一男两女正在那里躬身捣衣,古朴、光亮的暗红色捣衣棰一遍遍击打着不知谁的衣服,雨水和江水混合在一起,水花飞溅,水珠挂满了他们的发梢……

      这是怎样一幅场景?又是怎样一种声音?

      捣衣,这旧时人家利用江河水手持棒槌敲打衣物的洗衣方式,竟然在重庆这么前沿的地方出现,我怀疑我是眼花了,又怀疑我是走错了路,不小心走到了多年以前,甚至很久很久以前……这些衣着现代的人突然换成了宽袍大袖,布衣荆钗,他们的胳膊裸露在冷雨里,江水与雨水浸泡着厚厚的衣物,浸泡着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在唐朝,李白如我,站在江畔的斜风细雨中,闻捣衣声声,睹思妇堕泪,远处或有琴曲响起,扣人心弦,其名《捣衣曲》:“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臂弱不胜砧杵重,心忙惟恐捣声迟。妾身不是商人妻,商人贸易东复西。妾身不是荡子妇,寂寞空房为谁苦。妾夫为国戍边头,黄金锁甲跨紫骝。从梁一去三十秋,死当庙食生封侯。如此别离尤不恶,为君捣衣与君着。”这歌声,凄楚,哀怨,让闻者心碎……

      为什么捣衣的人总是充满了悲伤?长江浩渺,离人苦泪,思念与怨恨击打在江水上,击打在离人的衣服上,这时候,衣服就是离人,江水就是泪水。难怪到了诗人张若虚眼里,月光照在闺房上,风动的门帘怎么也卷不走清凉的月光,就连捣衣石上的月亮,挥起衣袖怎么赶都赶不走。相思若此,美好得让人心痛!关于捣衣石,据说来自屈原,它又名“女须砧”。相传屈原的母亲死得早,一直是大他十岁的姐姐女须照顾他,屈府虽不乏佣人,但给屈原洗衣这件事都是女须亲为。位于秭归东北女须庙前的捣衣石就是女须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斯人已逝,青石守望,长江滚滚,留下多少人世流转、颠沛流离的故事。重庆自古是个多雨的城市,多雨便多愁,而处于长江中上游的万州,有巴蜀之束缚,有夔巫之控制,虽万川毕汇,却千峰高簇,身不能至。到达的第一夜,我就遭遇了一场冬尽的冷雨,之后未见明色,夜卧山间大厦,江水湿气铺天盖地,梦里坐了一艘船,荡在没有尽头的江面上,不知何处停泊。次日,冒雨赴江边观景,却被时密时疏的捣衣声弄得忧伤……雨“嗒嗒”地响,捣衣棒也在“嗒嗒”地敲。冷雨中,我不断打着寒战,尽管这原始朴拙的行为充满了诗意,但我还是思绪飘忽,目光迷离。他们是谁?难道他们敲打的还是旧时李白笔下的征夫泪?还是张若虚的相思伤?女须砧上,写满了爱者与思者斑驳的泪光。

      长江对面,高楼林立,小车如织。捣衣的人,不是出没于高楼大厦中的一员,也不是进出于小车里的一个,他们属于万州郊县的农村,同行万州的亲戚告诉我,因为城市高楼的一步一步攀升而让农村的民房更加低矮,于是走出去成了他们改变自己和追赶繁华的出路,四百万人轰轰烈烈加入了外出务工的洪流。留下一个个捣衣人,在江边守着他们的衣服,在江雾里迷茫着远方。我看到,捣衣人并不年轻,也不伟岸,浸泡、揉搓、棒击、冲刷、甩打,这些不断重复的体力劳动让整个过程毫无新意。透过雨雾,我看到了他们小的时候,跟着父母在江边上洗衣服,那时候要去得很早,去迟了便没了位置。母亲在洗衣,他们在旁边玩,帮着拧水,捣衣声“嗒,嗒,嗒”,声声传进心里,仿佛是母亲在耳边低语。很快,年华流逝,他们长大了,母亲已经不在了,他们的孩子却走远了,渐渐地,江边消失了很久的捣衣声又回来了。

      “人世迫秋寒,处处砧声早。”离开江边的时候,雨还在下,捣衣人淋着雨收拾着塑料桶准备离开,他们走上台阶的时候有些趔趄。我知道,此时,他们的腰是酸的,背是痛的,双手也是冰凉而又麻木的。看着他们远去,我摸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想给他们在江那边的孩子们说:记得旧时好,跟着阿娘浣衣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