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有些美留在途中 写在李皓组诗《风物辽宁》读后

    2021-10-28 17:26:38

      齐凤艳(辽宁)

      在《风物辽宁》的组诗中,李皓将自己浸染在岁月中,他发现、感知,他与语言互动,呈现花草树木、山色水波之变化,风物人情之多姿。诗作里,自然与诗人的个体生命的碰撞,“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发言为诗。

      《风物辽宁》组诗意象丰富,刻画景物而不止于描摹,情思与自然风物交融且突破于物外,景物之上,别有寄托。诗人是敏感的,自然中的各种光线、形态、运动,都能够被它纤毫不漏地捕捉到,他时刻做着这样的准备,并培养和锻炼着自己的这种能力以描摹景物,但是点睛之笔则是诗人的情思、智趣与精神诉求。

      一切景语皆情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读李皓这首《锦江山》时,王观的词句萦绕耳畔。诗人遍山情思,满江怀想,都凝于笔端。全诗饱满的情感,与诗歌第一节的“空”境形成张力,有一种危楼高百尺的既视感,使读者被诗人的情感震慑。

      诗人望山起兴。首句“鸟儿都飞走了”颇为突厥,与第一节末尾的“空洞”“悠远”紧紧相连,在这样的虚无氛围中,那想象中的“叩门的声音”更抽象。所以,开篇诗人远望实见之景物飘渺茫然,而后面诗节所诉心中所思却是具体生动的。诗人内心深处存着一个块垒,当诗人面对锦江山,他的情思意绪忽然冲决出胸襟,溢流而成此诗:江水可以像海水一样涨潮,诗人心湖亦波涛澎湃!

      在诗人的旅程中,有一个美留在了途中。“江山之美不在峰值”,这句话颇耐人寻味,那么江山的美在于什么?留在途中的,怀念在心里,令江山锦绣的是美好的思绪。写诗常常是一个思绪的延拓,而诗歌的根本是要以诗的方式而不是以简单大白话方式传情达意。它要有奇妙的诗趣,有回味的意指,还要立象以尽意。《锦江山》这首诗中,诗人层层推进,依着山势,将情感送上峰值,美丽的情感像江山一样锦绣。另一方面山川的名字之寓意常常会引发诗人相关情感的,《登望儿山》就是这样一首诗。

      望儿山,当饱含人伦挚爱的词汇被赋予一座山,土壤的孕育之德和大地母亲的象征之意高拔而起的同时,母爱的情态更加坚实厚重,从而山岳与亲情有了最密切的结合体,那是一座“雷打不动的塔”。并且,诗人李皓总有惊人之语,他将其比拟为母亲“从不曾散乱的发髻”,岁月铸就的母爱的丰碑历久弥坚。在这首诗里,李皓将母亲的山岳铁塔形象与儿子对母亲的柔情交织在一起。诗人想到了自己从军的日子里,母亲的期盼。哪一位母亲不都是将内心的挂念深藏:“而我倔强的妈妈对我的思念/从不肯说出口,简直惜字如金”。

      当人们给一座山命名后,就出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万物向人间迈进了一步,而人的精神、情怀也得到了一个卓然的生动的美好的显现。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总依旧,诗人是最多愁善感的。在《车过清原,想起杜鹃》中,天空虽然灰暗,但是“我的记忆渐渐清晰”,“远山 依然穿着我当年的绿军装”。早已解甲的诗人,在暗淡的光线中,重新辨认出了自己当年的军旅梦想。“我望不见山那边的军营/长山堡小站的站牌在车窗前轻轻一抹/心有灵犀的汽笛恰似一声忧伤的叹息——/前方的路 还那么长”。人生要经过多少驿站,留下多少遗憾?但是诗人把叹息交给汽笛,他还要向前。

      在《抗联煎饼》中,风物是历史的承载和纪念。李皓用诗意的语言,重新讲述了“铁嘴钢牙/能吃棉花/咬树根”的男人吃着他们的女人将“薄如蝉翼的面糊糊”做成的“有筋骨的食物”的故事。诗人重复使用具有“刚强”与“柔软”之意的词语,要突出的是哪一个,自不必多说。通过《抗联煎饼》这首诗,李皓还告诉我,怀念是一种咀嚼,英雄事迹,战争往事,用抗联煎饼来承载和纪念,才最感染人,那是由口入心的激动和致敬。

      我个人一直都倾向于诗歌源于情感,所以一首诗中蕴藏浓烈情感的诗句,总是最吸引我。在《锦州烧烤》这首诗中,我最喜欢中间那节诗句:“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隐秘的疼痛/等不到的人,要留一把椅子,要留/一杯扎啤。当那些蔬菜和肉串渐次/在炭火上涌出体香,我要用谦卑和/敬畏去品尝,用目光去抚摸木炭里的/火”。夜色里的街头烧烤,与豪华餐厅里的精细食物相比,有一种对物质原味的追求和回到粗鄙化的意味,它最适合怀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过去时代的足音,我们要给那曾经来过的留一个位置。谁或者有什么不是“过客”呢?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诗思是奇妙的,写一首诗,表达一个情绪,瞬间闪现在头脑中的或者三思后下笔而写下的那个词语或者意象,基本定下了全诗的韵致和脉络,而常常散漫的脉络更符合写诗时思绪的神游飘逸,更能引领读者遐思。这是我读完李皓《在凤城听古琴》这首诗时,最先想到的。同时,写一座山,从琴声落笔,是怎样的感觉所致?

      遥想当年凤凰飞到丹东这座山栖息下来,山与凤凰,彼此是懂得的吗?一方面,一座山若没人闯入它就不存在。一切都是舞台,在人没有登台用他身体上快乐或悲哀充实这舞台的时候,它是空虚的。另一方面,人在天下清景之中,抛开尘世利害关系,全神贯注在事物上,宁静的心情立刻不促而至。由此我读到李皓《在凤城听古琴》中,诗人的神思飞扬和山间的琴音缭绕。读这首诗后思绪颇为复杂,这也说明了这首诗内涵的丰富性。

      “凤凰落在高高的凤凰山上/我落在低于一滴细雨的/流水里,流啊流啊/我就流成了弦外之音”“听着听着,我就老了/像一个手指纤细的古人,比一滴雨/还要单薄,比飞翔的凤凰轻盈/没有人,能够说出我的秘密”。前一节里,我看到诗人是能够成为知音的人,而后一节里,诗人在一种坐忘的神妙状态中,并且说没有人知道他的秘密,那么,他成为别人的知音的这种可能性就值得怀疑了——所以,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这组诗让我看到诗人对个体独立的向往,对孤独境界的追求,对脱俗忘我之玄意的探索。

      “如果此刻身边还有一个人/那她一定是多余的/如果此刻身边还有一个人/我视她为莲花”。自然是恒久而伟大的,其中的一切运动更为宽广,一切静息也更为单纯而寂寞。而这种单纯和寂寞是人尤其是现代人心中的一个渴望。诗中,无论是诗人独自行走莲花湖边,还是诗人想成为一朵莲花,都如一幅画,画中有一个人在独自行走,充满生命的怡然。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写到“我可以是杨柳风/可以是淡蓝色的小花/可以是一只红蜻蜓,可以是/与莲花无关的一切”,而结尾一节也同样表达了无碍无拘的自由与不粘滞的完满。

      纵观李皓组诗《风物辽宁》,我看到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充盈在山川之中,风景与人的精神互相印记。一首首看似简单的诗,是诗人从城市生活中出走后,情感的释放和思絮的畅游,诗人写下文字,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在情感与理性上的双向回顾、整饬和瞻望。而诗人的这种个体表达,是从诗人的毛孔里钻出来的浆液,是一种新鲜的经验感受,我读到它,就像得到一种财富,所以,细细品味一首诗,就是我在数家珍:生活丰富多彩,世界深不可测,诗人为我们解说。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有些美留在途中 写在李皓组诗《风物辽宁》读后

    2021-10-28 17:26:38

      齐凤艳(辽宁)

      在《风物辽宁》的组诗中,李皓将自己浸染在岁月中,他发现、感知,他与语言互动,呈现花草树木、山色水波之变化,风物人情之多姿。诗作里,自然与诗人的个体生命的碰撞,“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发言为诗。

      《风物辽宁》组诗意象丰富,刻画景物而不止于描摹,情思与自然风物交融且突破于物外,景物之上,别有寄托。诗人是敏感的,自然中的各种光线、形态、运动,都能够被它纤毫不漏地捕捉到,他时刻做着这样的准备,并培养和锻炼着自己的这种能力以描摹景物,但是点睛之笔则是诗人的情思、智趣与精神诉求。

      一切景语皆情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读李皓这首《锦江山》时,王观的词句萦绕耳畔。诗人遍山情思,满江怀想,都凝于笔端。全诗饱满的情感,与诗歌第一节的“空”境形成张力,有一种危楼高百尺的既视感,使读者被诗人的情感震慑。

      诗人望山起兴。首句“鸟儿都飞走了”颇为突厥,与第一节末尾的“空洞”“悠远”紧紧相连,在这样的虚无氛围中,那想象中的“叩门的声音”更抽象。所以,开篇诗人远望实见之景物飘渺茫然,而后面诗节所诉心中所思却是具体生动的。诗人内心深处存着一个块垒,当诗人面对锦江山,他的情思意绪忽然冲决出胸襟,溢流而成此诗:江水可以像海水一样涨潮,诗人心湖亦波涛澎湃!

      在诗人的旅程中,有一个美留在了途中。“江山之美不在峰值”,这句话颇耐人寻味,那么江山的美在于什么?留在途中的,怀念在心里,令江山锦绣的是美好的思绪。写诗常常是一个思绪的延拓,而诗歌的根本是要以诗的方式而不是以简单大白话方式传情达意。它要有奇妙的诗趣,有回味的意指,还要立象以尽意。《锦江山》这首诗中,诗人层层推进,依着山势,将情感送上峰值,美丽的情感像江山一样锦绣。另一方面山川的名字之寓意常常会引发诗人相关情感的,《登望儿山》就是这样一首诗。

      望儿山,当饱含人伦挚爱的词汇被赋予一座山,土壤的孕育之德和大地母亲的象征之意高拔而起的同时,母爱的情态更加坚实厚重,从而山岳与亲情有了最密切的结合体,那是一座“雷打不动的塔”。并且,诗人李皓总有惊人之语,他将其比拟为母亲“从不曾散乱的发髻”,岁月铸就的母爱的丰碑历久弥坚。在这首诗里,李皓将母亲的山岳铁塔形象与儿子对母亲的柔情交织在一起。诗人想到了自己从军的日子里,母亲的期盼。哪一位母亲不都是将内心的挂念深藏:“而我倔强的妈妈对我的思念/从不肯说出口,简直惜字如金”。

      当人们给一座山命名后,就出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万物向人间迈进了一步,而人的精神、情怀也得到了一个卓然的生动的美好的显现。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总依旧,诗人是最多愁善感的。在《车过清原,想起杜鹃》中,天空虽然灰暗,但是“我的记忆渐渐清晰”,“远山 依然穿着我当年的绿军装”。早已解甲的诗人,在暗淡的光线中,重新辨认出了自己当年的军旅梦想。“我望不见山那边的军营/长山堡小站的站牌在车窗前轻轻一抹/心有灵犀的汽笛恰似一声忧伤的叹息——/前方的路 还那么长”。人生要经过多少驿站,留下多少遗憾?但是诗人把叹息交给汽笛,他还要向前。

      在《抗联煎饼》中,风物是历史的承载和纪念。李皓用诗意的语言,重新讲述了“铁嘴钢牙/能吃棉花/咬树根”的男人吃着他们的女人将“薄如蝉翼的面糊糊”做成的“有筋骨的食物”的故事。诗人重复使用具有“刚强”与“柔软”之意的词语,要突出的是哪一个,自不必多说。通过《抗联煎饼》这首诗,李皓还告诉我,怀念是一种咀嚼,英雄事迹,战争往事,用抗联煎饼来承载和纪念,才最感染人,那是由口入心的激动和致敬。

      我个人一直都倾向于诗歌源于情感,所以一首诗中蕴藏浓烈情感的诗句,总是最吸引我。在《锦州烧烤》这首诗中,我最喜欢中间那节诗句:“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隐秘的疼痛/等不到的人,要留一把椅子,要留/一杯扎啤。当那些蔬菜和肉串渐次/在炭火上涌出体香,我要用谦卑和/敬畏去品尝,用目光去抚摸木炭里的/火”。夜色里的街头烧烤,与豪华餐厅里的精细食物相比,有一种对物质原味的追求和回到粗鄙化的意味,它最适合怀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过去时代的足音,我们要给那曾经来过的留一个位置。谁或者有什么不是“过客”呢?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诗思是奇妙的,写一首诗,表达一个情绪,瞬间闪现在头脑中的或者三思后下笔而写下的那个词语或者意象,基本定下了全诗的韵致和脉络,而常常散漫的脉络更符合写诗时思绪的神游飘逸,更能引领读者遐思。这是我读完李皓《在凤城听古琴》这首诗时,最先想到的。同时,写一座山,从琴声落笔,是怎样的感觉所致?

      遥想当年凤凰飞到丹东这座山栖息下来,山与凤凰,彼此是懂得的吗?一方面,一座山若没人闯入它就不存在。一切都是舞台,在人没有登台用他身体上快乐或悲哀充实这舞台的时候,它是空虚的。另一方面,人在天下清景之中,抛开尘世利害关系,全神贯注在事物上,宁静的心情立刻不促而至。由此我读到李皓《在凤城听古琴》中,诗人的神思飞扬和山间的琴音缭绕。读这首诗后思绪颇为复杂,这也说明了这首诗内涵的丰富性。

      “凤凰落在高高的凤凰山上/我落在低于一滴细雨的/流水里,流啊流啊/我就流成了弦外之音”“听着听着,我就老了/像一个手指纤细的古人,比一滴雨/还要单薄,比飞翔的凤凰轻盈/没有人,能够说出我的秘密”。前一节里,我看到诗人是能够成为知音的人,而后一节里,诗人在一种坐忘的神妙状态中,并且说没有人知道他的秘密,那么,他成为别人的知音的这种可能性就值得怀疑了——所以,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这组诗让我看到诗人对个体独立的向往,对孤独境界的追求,对脱俗忘我之玄意的探索。

      “如果此刻身边还有一个人/那她一定是多余的/如果此刻身边还有一个人/我视她为莲花”。自然是恒久而伟大的,其中的一切运动更为宽广,一切静息也更为单纯而寂寞。而这种单纯和寂寞是人尤其是现代人心中的一个渴望。诗中,无论是诗人独自行走莲花湖边,还是诗人想成为一朵莲花,都如一幅画,画中有一个人在独自行走,充满生命的怡然。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写到“我可以是杨柳风/可以是淡蓝色的小花/可以是一只红蜻蜓,可以是/与莲花无关的一切”,而结尾一节也同样表达了无碍无拘的自由与不粘滞的完满。

      纵观李皓组诗《风物辽宁》,我看到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充盈在山川之中,风景与人的精神互相印记。一首首看似简单的诗,是诗人从城市生活中出走后,情感的释放和思絮的畅游,诗人写下文字,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在情感与理性上的双向回顾、整饬和瞻望。而诗人的这种个体表达,是从诗人的毛孔里钻出来的浆液,是一种新鲜的经验感受,我读到它,就像得到一种财富,所以,细细品味一首诗,就是我在数家珍:生活丰富多彩,世界深不可测,诗人为我们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