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雪色映丹心

    2021-11-03 14:33:46

     

    雷文(四川)

      读完诗人、作家萧清的《雪域珍档——22位老兵的进藏记忆》,我眼前浮现出两种颜色,一种是西藏天然的雪色;一种是当年老兵们为了信仰,不忘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那颗丹心闪烁的红色。

      这本书“以十八军为主体的‘四路进藏’将士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为大背景,用非虚构的文体记录了22位不同籍贯的老兵,在当时共同的目标中,克服进藏路上的重重困难,后又在西藏得到全面解放后,把建设西藏作为崇高的责任,几十年,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这种将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置于历史大背景中的普通讲述和记录,看似平常的 “个体视觉”,却以“微观论证” 填补了其他作品“宏大叙事”的缝隙。

      严格地讲,《雪域珍档》22位老兵在西藏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一短一长”。“一短”指十八军从四川入藏至西藏全域解放,这个时间周期虽短,但也是最艰苦的。这“一短”中又有一个很关键的字,那就是“紧”字。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综合判断西藏的实际情况后,觉得解放西藏刻不容缓,于1950年初命令驻守川南的十八军来承担这一任务。同年2月,部队在乐山宣誓后,就开始向雪域高原挺进,这个算是“任务紧”。人们常说,干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十八军当时的情况是,三个条件一样不占。书中22位老兵除青藏公路筑路先锋贾兴义,北京的金庆云是经青海入藏的,余下的20位均是经四川入藏的,不管是从哪个方向,也不管是时间的先后不一,包括从巴塘“东藏民主青年同盟”参军的藏族女青年益西卓玛、余西志玛、洛桑志玛,他们前期都经历过在冻土上修路、粮食极度短缺、高原反应、藏区先期工作的艰难开展等诸多困难。这就是“时间紧”“任务紧”之下,外部环境对十八军将士生命极限的“挑战紧”。在赵文俊的一篇中,我读到有战士饿到吃棉花,将牦牛骨头和牛角烧后砸成粉末吃。有时为了战士的活下去,部队下令宰杀马匹充饥,战士们边吃边哭。进藏后,连当燃料的牛粪也十分短缺,可以想象当时条件的恶劣。在徐灿霞的记述中,我读到即便是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后,他们仍以吃干瘪瘪的脱水菜为主。这就是22位老兵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充满艰辛的时光。

      在这“一短”中,我充分感受到有着光荣传统的十八军将士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在紧迫的时间和任务中,仍然顽强地保持了“战斗力、组织力、凝聚力”,完成了解放西藏的任务,之后,又用4年时间,修通2000公里的川藏公路,这条生命线,如人体的一根血管,为当时贫瘠的藏区,源源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充分彰显了人民军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如雪山,虽由片片雪花堆积而成,却在寒冷的空气中高高耸立,借阳光反射出强烈的光芒。

      关于《雪域珍档》的“一短一长”中的“一长”,即西藏解放后,老兵们扎根西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散发出光和热,这里面又体现了一个“精”字。如周庆云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刚刚解放的拉萨,自学藏语,1952年成为拉萨第一小学教师;1959年参与创办拉萨三小;1976年参与创办拉萨五中;1978年任拉萨师范学校副校长;1982年任西藏自治区党校文化部副主任,直到1988年退休,被誉为“西藏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几十年,周庆云一直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不仅为西藏培养出无数的人才,自己的人生也得到升华。与周庆云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宜宾姑娘赵敏成,她有一段很感人的话:“如果时光重新来过,我还会这样选择。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往哪里。什么叫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真正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发展中,能够毫不犹豫响应使命的召唤,那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我认为,22位老兵的人生,与西藏的情缘,从“一短”的“紧”,到“一长”的“精”,是丹心可见。像17岁参军的罗念一,随军进入西藏后,用音乐的形式,歌唱西藏,赞美西藏。还有被誉为抢救珞瑜文化第一人的冀文正,收集珞瑜资料近千万字,写成专著26部。为门巴人、珞巴人设为单一民族,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可以看出,在这“一长”中,既指一代人建设西藏的“时间长”,更是22位老兵在这个过程中,西藏各行各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们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一个微缩的有活力的新藏区图景。

      掩卷之余,仿佛看到无边的雪域之上,有22簇火焰之光,与雪色互映。当今这个时代,科技发达,物质丰裕,发展瞬息万变。《雪域珍档》中那些修桥铺路、垦荒种粮的事早已成为故事。如果我们从逻辑去反推,正是有了当年无数革命者的奋斗与牺牲,才换来如此安宁的和平环境。像修川藏路,就有4963名战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和平年代,我们可以享受,但他们也不应该被忘记。

      《雪域珍档》虽记录的是22位老兵的经历,但如22面镜子,能给读者一种记忆的接续和心灵上的反思。如果在感叹今天西藏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没有回顾与追溯,也就不算真正“走进那片高天厚土的精神版图”。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雪色映丹心

    2021-11-03 14:33:46

     

    雷文(四川)

      读完诗人、作家萧清的《雪域珍档——22位老兵的进藏记忆》,我眼前浮现出两种颜色,一种是西藏天然的雪色;一种是当年老兵们为了信仰,不忘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那颗丹心闪烁的红色。

      这本书“以十八军为主体的‘四路进藏’将士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为大背景,用非虚构的文体记录了22位不同籍贯的老兵,在当时共同的目标中,克服进藏路上的重重困难,后又在西藏得到全面解放后,把建设西藏作为崇高的责任,几十年,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这种将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置于历史大背景中的普通讲述和记录,看似平常的 “个体视觉”,却以“微观论证” 填补了其他作品“宏大叙事”的缝隙。

      严格地讲,《雪域珍档》22位老兵在西藏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一短一长”。“一短”指十八军从四川入藏至西藏全域解放,这个时间周期虽短,但也是最艰苦的。这“一短”中又有一个很关键的字,那就是“紧”字。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综合判断西藏的实际情况后,觉得解放西藏刻不容缓,于1950年初命令驻守川南的十八军来承担这一任务。同年2月,部队在乐山宣誓后,就开始向雪域高原挺进,这个算是“任务紧”。人们常说,干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十八军当时的情况是,三个条件一样不占。书中22位老兵除青藏公路筑路先锋贾兴义,北京的金庆云是经青海入藏的,余下的20位均是经四川入藏的,不管是从哪个方向,也不管是时间的先后不一,包括从巴塘“东藏民主青年同盟”参军的藏族女青年益西卓玛、余西志玛、洛桑志玛,他们前期都经历过在冻土上修路、粮食极度短缺、高原反应、藏区先期工作的艰难开展等诸多困难。这就是“时间紧”“任务紧”之下,外部环境对十八军将士生命极限的“挑战紧”。在赵文俊的一篇中,我读到有战士饿到吃棉花,将牦牛骨头和牛角烧后砸成粉末吃。有时为了战士的活下去,部队下令宰杀马匹充饥,战士们边吃边哭。进藏后,连当燃料的牛粪也十分短缺,可以想象当时条件的恶劣。在徐灿霞的记述中,我读到即便是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后,他们仍以吃干瘪瘪的脱水菜为主。这就是22位老兵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充满艰辛的时光。

      在这“一短”中,我充分感受到有着光荣传统的十八军将士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在紧迫的时间和任务中,仍然顽强地保持了“战斗力、组织力、凝聚力”,完成了解放西藏的任务,之后,又用4年时间,修通2000公里的川藏公路,这条生命线,如人体的一根血管,为当时贫瘠的藏区,源源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充分彰显了人民军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就如雪山,虽由片片雪花堆积而成,却在寒冷的空气中高高耸立,借阳光反射出强烈的光芒。

      关于《雪域珍档》的“一短一长”中的“一长”,即西藏解放后,老兵们扎根西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散发出光和热,这里面又体现了一个“精”字。如周庆云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刚刚解放的拉萨,自学藏语,1952年成为拉萨第一小学教师;1959年参与创办拉萨三小;1976年参与创办拉萨五中;1978年任拉萨师范学校副校长;1982年任西藏自治区党校文化部副主任,直到1988年退休,被誉为“西藏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几十年,周庆云一直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不仅为西藏培养出无数的人才,自己的人生也得到升华。与周庆云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宜宾姑娘赵敏成,她有一段很感人的话:“如果时光重新来过,我还会这样选择。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往哪里。什么叫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真正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发展中,能够毫不犹豫响应使命的召唤,那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我认为,22位老兵的人生,与西藏的情缘,从“一短”的“紧”,到“一长”的“精”,是丹心可见。像17岁参军的罗念一,随军进入西藏后,用音乐的形式,歌唱西藏,赞美西藏。还有被誉为抢救珞瑜文化第一人的冀文正,收集珞瑜资料近千万字,写成专著26部。为门巴人、珞巴人设为单一民族,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可以看出,在这“一长”中,既指一代人建设西藏的“时间长”,更是22位老兵在这个过程中,西藏各行各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们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一个微缩的有活力的新藏区图景。

      掩卷之余,仿佛看到无边的雪域之上,有22簇火焰之光,与雪色互映。当今这个时代,科技发达,物质丰裕,发展瞬息万变。《雪域珍档》中那些修桥铺路、垦荒种粮的事早已成为故事。如果我们从逻辑去反推,正是有了当年无数革命者的奋斗与牺牲,才换来如此安宁的和平环境。像修川藏路,就有4963名战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和平年代,我们可以享受,但他们也不应该被忘记。

      《雪域珍档》虽记录的是22位老兵的经历,但如22面镜子,能给读者一种记忆的接续和心灵上的反思。如果在感叹今天西藏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没有回顾与追溯,也就不算真正“走进那片高天厚土的精神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