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2 12:44:36
赵家明(四川)
《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诗歌宝典,描绘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面貌。
它歌咏的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黍、稷、麦、牛、羊、鸡、桃、李、梨、杏、芹等是人们的日用生活食品。
而食鱼则是高端生活的必须,标志着生活水平和地位,鱼不只靠捕获,还开始池养,宫廷为此专设“渔人”职务的官员,以管理天子膳食和宴席所需鱼品的饲养、采购和供给。
鱼在《诗经》中不仅成为显贵的佳肴,还是祭拜天地先祖的祀品,也是一种言志抒情的比喻物。
鳣,自古就是一种美食鱼,《诗经》中它从不单独出现,和鲔、鲦、鲿、鰋、鲤等一起登场。到了三国时期,它做成“肉羹”“鱼子酱”供人享用,它在《红楼梦》里作为病美人林黛玉的进补佳品。
鳣是既是江味海鲜美食,也是营养保健佳品,更是一种中药,《中华草本》《中药大辞典》将其描述为:味甘,性平,无毒,补虚,壮筋骨,长气力,利五藏,肥美人,益气养血,令人肥健。
鳣在《诗经》中的三首诗篇中共提及三次;《小雅·四月》提及一次: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不是雕不是鹰,不能飞高到天上。我不是鳣不是鲔,不能潜逃入深洋。蕨菜薇菜长山里,杞树桋树长洼地。我今作首歌儿唱,满腔悲哀诉说起。
赏析:《四月》是一首借鳣鲔两鱼抒发悲愤情怀的诗篇,相当有深度和广度,揭露了黑暗与残暴。苍雕和雄鹰能够翱翔在高空之上,鲤和鲔能在深水中潜游,它们都能够避开猎人和渔夫的围猎,安宁地生活。
另外,《周颂·潜》提及一次: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卫风·硕人》提及一次: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在上面三首诗中,鳣除了它的本身是一种美食,也是祭祀天地的佳品,更是诗人抒发感情的比喻物。
《诗经》中的鳣是怎样一种鱼呢?
鳣,“鲟、鳇鱼”的古代统称。由于鲟、鳇两种鱼较为相似,人们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统称鲟鳇鱼。其生活于江河中下层,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漩涡处,分布于东北等广大流域。它体长无鳞,头略呈三角形,表面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两对,吻长而尖锐;眼小,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尾鳍歪形;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棕灰或褐色。其性成熟期需要17-20年,溯江产卵为深灰色卵,一般成鱼约2米,最大个体长可达5米,寿命最高可达100余年。
江东人称鳣为“黄鱼”,汉《尔雅》给它取了个诨名“长鼻鱼”,三国时《临海异物志》中称之为“含光、蜡鱼”,元朝宫廷食谱《饮膳正要》里的名字有点古怪,叫它“阿八儿忽鱼”,明朝李榳《医学入门》叫它“颊鱼”,《本草纲目》又叫它“玉版鱼、鲟蟥鱼”。《尔雅·释鱼》这样描述它:“鳣,大鱼,似鱏(鲟)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斜)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三国吴地,今长江南京以下段南岸地区)呼为黄鱼。”
我们常常提及的“中华鲟”就是古代鳣鱼的一种(目前鳣鱼约有20余种,我国约有8种),成年体重一般50千克至300千克,最大可达600千克,为长江中最大的鱼,寿命可达40年,冠称“长江鱼王”。辽宁侏罗纪地层中曾发现过约1.4亿年前的鲟鱼化石,所以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别说明一点,现代“中华鲟”和“鲟鳇鱼”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产地、生活习性、繁殖期等都不相同。
2022-03-02 12:44:36
赵家明(四川)
《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诗歌宝典,描绘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面貌。
它歌咏的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黍、稷、麦、牛、羊、鸡、桃、李、梨、杏、芹等是人们的日用生活食品。
而食鱼则是高端生活的必须,标志着生活水平和地位,鱼不只靠捕获,还开始池养,宫廷为此专设“渔人”职务的官员,以管理天子膳食和宴席所需鱼品的饲养、采购和供给。
鱼在《诗经》中不仅成为显贵的佳肴,还是祭拜天地先祖的祀品,也是一种言志抒情的比喻物。
鳣,自古就是一种美食鱼,《诗经》中它从不单独出现,和鲔、鲦、鲿、鰋、鲤等一起登场。到了三国时期,它做成“肉羹”“鱼子酱”供人享用,它在《红楼梦》里作为病美人林黛玉的进补佳品。
鳣是既是江味海鲜美食,也是营养保健佳品,更是一种中药,《中华草本》《中药大辞典》将其描述为:味甘,性平,无毒,补虚,壮筋骨,长气力,利五藏,肥美人,益气养血,令人肥健。
鳣在《诗经》中的三首诗篇中共提及三次;《小雅·四月》提及一次: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不是雕不是鹰,不能飞高到天上。我不是鳣不是鲔,不能潜逃入深洋。蕨菜薇菜长山里,杞树桋树长洼地。我今作首歌儿唱,满腔悲哀诉说起。
赏析:《四月》是一首借鳣鲔两鱼抒发悲愤情怀的诗篇,相当有深度和广度,揭露了黑暗与残暴。苍雕和雄鹰能够翱翔在高空之上,鲤和鲔能在深水中潜游,它们都能够避开猎人和渔夫的围猎,安宁地生活。
另外,《周颂·潜》提及一次: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卫风·硕人》提及一次: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在上面三首诗中,鳣除了它的本身是一种美食,也是祭祀天地的佳品,更是诗人抒发感情的比喻物。
《诗经》中的鳣是怎样一种鱼呢?
鳣,“鲟、鳇鱼”的古代统称。由于鲟、鳇两种鱼较为相似,人们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统称鲟鳇鱼。其生活于江河中下层,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漩涡处,分布于东北等广大流域。它体长无鳞,头略呈三角形,表面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两对,吻长而尖锐;眼小,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尾鳍歪形;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棕灰或褐色。其性成熟期需要17-20年,溯江产卵为深灰色卵,一般成鱼约2米,最大个体长可达5米,寿命最高可达100余年。
江东人称鳣为“黄鱼”,汉《尔雅》给它取了个诨名“长鼻鱼”,三国时《临海异物志》中称之为“含光、蜡鱼”,元朝宫廷食谱《饮膳正要》里的名字有点古怪,叫它“阿八儿忽鱼”,明朝李榳《医学入门》叫它“颊鱼”,《本草纲目》又叫它“玉版鱼、鲟蟥鱼”。《尔雅·释鱼》这样描述它:“鳣,大鱼,似鱏(鲟)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斜)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三国吴地,今长江南京以下段南岸地区)呼为黄鱼。”
我们常常提及的“中华鲟”就是古代鳣鱼的一种(目前鳣鱼约有20余种,我国约有8种),成年体重一般50千克至300千克,最大可达600千克,为长江中最大的鱼,寿命可达40年,冠称“长江鱼王”。辽宁侏罗纪地层中曾发现过约1.4亿年前的鲟鱼化石,所以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特别说明一点,现代“中华鲟”和“鲟鳇鱼”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产地、生活习性、繁殖期等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