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人间自有诗痴 ——张宏羽诗歌欣赏

    2022-04-20 10:50:01

      王春慧(黑龙江)


      作者简介

      王春慧 笔名水之湄(扶摇、佳人在天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文墨传媒公司主编兼策划、签约作家。作品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山东文学》《延河》《唐山文学》《星星》《鸭绿江》等。主编《一树花开》《一米阳光》《一水之湄》等丛书。多场诗歌大赛获奖,有作品入书《汉诗》《诗情话谊》等。

      头枕书香诗入梦,挥毫泼墨画怡情。

      生活有浪漫,岁月有美好,我喜欢诗歌,喜欢徜徉在诗歌的海洋,欣赏学习诗友们的佳作。

      不经意间,在文学的诗苑有幸认识了张宏羽老师,并与之结下了诗文之缘。在我眼里,张老师对写诗的执着,简直就是一位诗痴。

      我们经常互相切磋,把刚写好的诗,拿给对方看,彼此之间就诗的内容和写法反复推敲打磨。长期互相学习交流中,友情不断增加的同时,作品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心灵的行吟。读张宏羽老师组诗《都市奇谈》,仿佛身临其境,跟着他的诗在现代化的大都市走了一圈,这一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读诗 要静心细品

      这座小岛的履历/长3.42公里/写满一行行锈迹//厂区吊车的铁臂/触及不到的天空/飞鸟划出骄傲的弧线//运沙船和脚踏车/从两个方向突破定海桥/留下这团交错的哲思//我在江风中找寻答案时/一只猫跃上了杉树——节选《小岛履历》

      此诗极具跳跃性,第一小节,开门见山冠题,告诉读者,我要写的就是小岛履历。于是,先从长度来写,具体到小数点后的公里数,可谓精准,足见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没有太多赘述和铺垫,寥寥两句,话锋一转,诗意的语言跃然纸上“写满一行行锈迹”,仅此一句,没有着笔自然风光,而是聚焦锈迹,足以说明,小岛饱经风霜雨雪,充满工业遗迹感。

      第二小节,张老师写的就是岛上厂区的情景。吊车的铁臂,高高地伸向天空,却永远触及不到天空,天空给人想象和希望,更寓意小岛上工业遗迹的涅槃重生。此情此景,吊车的手臂,更像是诗人张开的双臂,舒展开来,伸向天空,与飞鸟一样划出骄傲的弧线,感受风的畅快淋漓;感受云朵轻抚面颊;感受蓝天热情相拥。如此惬意,甚好。

      诗人笔法一转,赋予第三小节一定的哲思。这厢是河上的运沙船,对于诗人来说,船工的忙碌、艰辛是隐秘的、无法想象的,代表着生活中的非常态;那厢是桥上悠闲的脚踏车,与运沙船的行进方向交叉,代表着生活中的常态。诗人陷入了沉思:生活中的常态与非常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它们交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诗人或许是想在沉思中得到一丝安宁;或许是想在安宁中得到某种慰藉;抑或许是在某种慰藉中得到心灵的救赎。总之,留下一团交错的哲思。

      思忖良久,太过执着与专注。一阵江风袭来,才让诗人略微清醒。他试图在风中找寻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答案没有找到,却看到一只猫,跃上杉树。而此时,诗人到底是寻找到答案了呢,还是没有寻找到?

      也许已经豁然开朗,答案已在心中,也许,答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诗人有诗心,又何必纠结一个所谓的结果呢?

      诚然,以我想来,每一个人,尤其是诗人,看到某一件事,或者某个场景,或者突发的状况,都会激发写诗的冲动。这些看似偶然的状态,虽然不能施以终身的影响,但或多或少左右了我们此刻的思想,那些简朴的词汇,灵动的句子和发人深省的哲思,总会引起读者注意,有读下去的意愿。

      这首小诗,说简单不简单,虽然只有十一句,句句写在点上,没有多余的废话。说复杂也复杂,四个小节,三个小节每节只有短短三句,却讲了四个故事:吊车的铁臂、飞鸟划出的弧线、运沙船和脚踏车以及一只猫的“乱入”。

      静心细品张老师的诗,一字一词,彰显文字功底;一句一段,充满哲思真谛。

      读诗 要潜心琢磨

      大概是一秒钟/我的眼神走过那道门、那扇窗/射向一棵有思想的树/诗的簇,被拉向脑海的深处//笔尖死守着寒夜/闪出一句话时/诗人总把发际线举得很高//这是一棵有思想的树/脱下树叶,又穿上月光——节选《一棵有思想的树》

      万物皆有生命,生命皆有思想,一棵有思想的树,是作者赋予这棵树灵魂,使之生动形象起来。正如前面所说,诗人写诗不是时时刻刻琢磨怎样写诗,而是在某一时刻突发灵感想写,是那种呼之欲出,喷薄而泄,一发不可收拾,提笔一气呵成。

      这不,作者大概是仅在这一秒钟,当他的眼神“走”过那道门、那扇窗……

      可不可以把诗人的眼睛当成一部摄影机,他用眼睛记录着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突然,一棵树摄入镜头,顿时,诗的簇,被拉向脑海的深处。

      诗的冲动,诗的感觉来了,挡都挡不住。即便寒夜漫漫,也不觉长,用笔尖死守着这孤寂的夜晚,笔尖流淌着的是泛滥之诗情。

      跳脱的思绪弥漫在一个人的夜晚,当一句句飞扬的诗行跃然纸上,欣慰的笑容溢满眼角的皱纹。多年煮字为诗,熬夜成为习惯,后移的发际线是最好的证明。

      一棵开花的树也好,一棵面包树也罢,这一棵有思想的树,不再遵循习惯和常规,它脱下树叶,穿上月光。富有张力的语言,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似乎读懂了诗人的抽象意识,这是隐喻时光如水,季节变换,春去秋来,叶子落了,光秃秃的枝丫,在我眼里,是张牙舞爪、阴郁暗沉的寒枝枯木。在诗人眼里,这棵有思想的树,白天迎着太阳,夜晚穿着月光。

      潜心琢磨,张老师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融于树中,树有人的思想,人注入树的灵魂,那皎白的月光,如此圣洁,不就是诗人自己那一颗单纯、圣洁的心吗?

      在我看来,或许能写出如此细腻和温柔诗行的人,都是心如明月,薄凉自己,照亮他人。

      读诗 要凝神思考

      钢琴曲是一把干净的手术刀/空旷的房间,我像患了耳疾/萨克斯,爱尔兰威士忌/醉意流放我的旅途,绽放凄美//空调很低,谁把外面雨的潮湿带来/寒冷的全程只有一种呼吸/雾,猫在给雾挠痒痒/昏黄的灯光,读诗句读玫瑰馥郁//从灰尘中长出来的,流浪/是厚厚的一本书,生僻熟悉/目睹一首十四行,依偎一点夜色/熟睡熟睡,我便深深熟睡——节选《街头随想》

      “经年修史地,盛世研诗文。我待清风如明月,明月深知我诗心。”这是我对张宏羽老师的真实写照。

      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诗歌如陈年老酒,细品之下,让人充斥豪情与激昂;诗歌如清明禅茶,伴着空灵的氤氲与超然,让人回味无穷感受境界的悠远。

      我想,能把钢琴曲比作手术刀,诗歌界只此张老师一人吧,看似不符合逻辑,细细品味下,又倍觉贴切:在空旷的房间,都市青年的空心病,或许,只有起伏跳跃的钢琴曲才能治愈。

      萨克斯的曲调总是跟乡愁关联,在外的旅人思乡的愁绪在不断放大,爱尔兰的威士忌,解不了乡愁,却醉了旅人,沿途的风景虽然很美,可是啊,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在哪里都是流浪。

      诗人、旅人,还是归者。一个人的旅程透着孤独的美,空调将雨水的潮湿带进寒冷的房子,对,这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没有家的温暖和依托,心如飘萍。

      野猫在雾霭中嬉戏,伸着爪子给雾挠痒痒,挠来挠去一场空。无聊的雨天,看罢窗外,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下,将诗读成香气馥郁的玫瑰,是对爱的呼唤,还是对情的向往,不得而知。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烂漫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从灰尘中萌发出来的希望,在流浪的历练过程中,渐渐明朗。这本厚厚的书,是旅者心灵放逐后回归的院落。流浪不一定要有遇见和相逢,有诗足够,一个诗痴者,行吟在路上,偎着月光……熟睡。

      张宏羽老师的诗是从灵魂深处缓缓浸出来的歌。有森林鸟语,大地花香,诗意地行走在天地间,不管身在何处,成为月球一个切片转动的《摩天轮》;有凝重的《地铁之思》;有浪漫的《雨中即景》;还有坐在宇宙公交站台发呆的《目击者》……诗意的语言充斥着蒙太奇式的纯真和浪漫。

      张老师一直将纯洁和温暖牢记心间,以此激励和鼓舞自己写诗,写好诗。他说:“从热爱诗歌写作开始,愿做一个善于盛产阳光,四季如春的人,给别人灿烂,也温暖自己。”

      心一直向阳,创作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是我对张老师的评价。

      一首首诗,一组组诗,皆是生命的律动和心灵的告白。张老师,万千才思在笔尖流淌,诸般智慧尽在文字阡陌徜徉。

      行文至此,已是凌晨一点半,披沙拣金,剥茧抽丝,张宏羽老师的诗哲思推理性强,读后欲罢不能,意犹未尽,回味绵长。

      岁月如此静好,与张宏羽老师携一路诗香,秉风雨,沐阳光,诗心的梦想,扎根春日的沃野,绽放出生命的芬芳。

      人间自有诗痴,莫过于张宏羽老师。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人间自有诗痴 ——张宏羽诗歌欣赏

    2022-04-20 10:50:01

      王春慧(黑龙江)


      作者简介

      王春慧 笔名水之湄(扶摇、佳人在天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文墨传媒公司主编兼策划、签约作家。作品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山东文学》《延河》《唐山文学》《星星》《鸭绿江》等。主编《一树花开》《一米阳光》《一水之湄》等丛书。多场诗歌大赛获奖,有作品入书《汉诗》《诗情话谊》等。

      头枕书香诗入梦,挥毫泼墨画怡情。

      生活有浪漫,岁月有美好,我喜欢诗歌,喜欢徜徉在诗歌的海洋,欣赏学习诗友们的佳作。

      不经意间,在文学的诗苑有幸认识了张宏羽老师,并与之结下了诗文之缘。在我眼里,张老师对写诗的执着,简直就是一位诗痴。

      我们经常互相切磋,把刚写好的诗,拿给对方看,彼此之间就诗的内容和写法反复推敲打磨。长期互相学习交流中,友情不断增加的同时,作品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心灵的行吟。读张宏羽老师组诗《都市奇谈》,仿佛身临其境,跟着他的诗在现代化的大都市走了一圈,这一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读诗 要静心细品

      这座小岛的履历/长3.42公里/写满一行行锈迹//厂区吊车的铁臂/触及不到的天空/飞鸟划出骄傲的弧线//运沙船和脚踏车/从两个方向突破定海桥/留下这团交错的哲思//我在江风中找寻答案时/一只猫跃上了杉树——节选《小岛履历》

      此诗极具跳跃性,第一小节,开门见山冠题,告诉读者,我要写的就是小岛履历。于是,先从长度来写,具体到小数点后的公里数,可谓精准,足见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没有太多赘述和铺垫,寥寥两句,话锋一转,诗意的语言跃然纸上“写满一行行锈迹”,仅此一句,没有着笔自然风光,而是聚焦锈迹,足以说明,小岛饱经风霜雨雪,充满工业遗迹感。

      第二小节,张老师写的就是岛上厂区的情景。吊车的铁臂,高高地伸向天空,却永远触及不到天空,天空给人想象和希望,更寓意小岛上工业遗迹的涅槃重生。此情此景,吊车的手臂,更像是诗人张开的双臂,舒展开来,伸向天空,与飞鸟一样划出骄傲的弧线,感受风的畅快淋漓;感受云朵轻抚面颊;感受蓝天热情相拥。如此惬意,甚好。

      诗人笔法一转,赋予第三小节一定的哲思。这厢是河上的运沙船,对于诗人来说,船工的忙碌、艰辛是隐秘的、无法想象的,代表着生活中的非常态;那厢是桥上悠闲的脚踏车,与运沙船的行进方向交叉,代表着生活中的常态。诗人陷入了沉思:生活中的常态与非常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它们交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诗人或许是想在沉思中得到一丝安宁;或许是想在安宁中得到某种慰藉;抑或许是在某种慰藉中得到心灵的救赎。总之,留下一团交错的哲思。

      思忖良久,太过执着与专注。一阵江风袭来,才让诗人略微清醒。他试图在风中找寻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答案没有找到,却看到一只猫,跃上杉树。而此时,诗人到底是寻找到答案了呢,还是没有寻找到?

      也许已经豁然开朗,答案已在心中,也许,答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诗人有诗心,又何必纠结一个所谓的结果呢?

      诚然,以我想来,每一个人,尤其是诗人,看到某一件事,或者某个场景,或者突发的状况,都会激发写诗的冲动。这些看似偶然的状态,虽然不能施以终身的影响,但或多或少左右了我们此刻的思想,那些简朴的词汇,灵动的句子和发人深省的哲思,总会引起读者注意,有读下去的意愿。

      这首小诗,说简单不简单,虽然只有十一句,句句写在点上,没有多余的废话。说复杂也复杂,四个小节,三个小节每节只有短短三句,却讲了四个故事:吊车的铁臂、飞鸟划出的弧线、运沙船和脚踏车以及一只猫的“乱入”。

      静心细品张老师的诗,一字一词,彰显文字功底;一句一段,充满哲思真谛。

      读诗 要潜心琢磨

      大概是一秒钟/我的眼神走过那道门、那扇窗/射向一棵有思想的树/诗的簇,被拉向脑海的深处//笔尖死守着寒夜/闪出一句话时/诗人总把发际线举得很高//这是一棵有思想的树/脱下树叶,又穿上月光——节选《一棵有思想的树》

      万物皆有生命,生命皆有思想,一棵有思想的树,是作者赋予这棵树灵魂,使之生动形象起来。正如前面所说,诗人写诗不是时时刻刻琢磨怎样写诗,而是在某一时刻突发灵感想写,是那种呼之欲出,喷薄而泄,一发不可收拾,提笔一气呵成。

      这不,作者大概是仅在这一秒钟,当他的眼神“走”过那道门、那扇窗……

      可不可以把诗人的眼睛当成一部摄影机,他用眼睛记录着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突然,一棵树摄入镜头,顿时,诗的簇,被拉向脑海的深处。

      诗的冲动,诗的感觉来了,挡都挡不住。即便寒夜漫漫,也不觉长,用笔尖死守着这孤寂的夜晚,笔尖流淌着的是泛滥之诗情。

      跳脱的思绪弥漫在一个人的夜晚,当一句句飞扬的诗行跃然纸上,欣慰的笑容溢满眼角的皱纹。多年煮字为诗,熬夜成为习惯,后移的发际线是最好的证明。

      一棵开花的树也好,一棵面包树也罢,这一棵有思想的树,不再遵循习惯和常规,它脱下树叶,穿上月光。富有张力的语言,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似乎读懂了诗人的抽象意识,这是隐喻时光如水,季节变换,春去秋来,叶子落了,光秃秃的枝丫,在我眼里,是张牙舞爪、阴郁暗沉的寒枝枯木。在诗人眼里,这棵有思想的树,白天迎着太阳,夜晚穿着月光。

      潜心琢磨,张老师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融于树中,树有人的思想,人注入树的灵魂,那皎白的月光,如此圣洁,不就是诗人自己那一颗单纯、圣洁的心吗?

      在我看来,或许能写出如此细腻和温柔诗行的人,都是心如明月,薄凉自己,照亮他人。

      读诗 要凝神思考

      钢琴曲是一把干净的手术刀/空旷的房间,我像患了耳疾/萨克斯,爱尔兰威士忌/醉意流放我的旅途,绽放凄美//空调很低,谁把外面雨的潮湿带来/寒冷的全程只有一种呼吸/雾,猫在给雾挠痒痒/昏黄的灯光,读诗句读玫瑰馥郁//从灰尘中长出来的,流浪/是厚厚的一本书,生僻熟悉/目睹一首十四行,依偎一点夜色/熟睡熟睡,我便深深熟睡——节选《街头随想》

      “经年修史地,盛世研诗文。我待清风如明月,明月深知我诗心。”这是我对张宏羽老师的真实写照。

      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诗歌如陈年老酒,细品之下,让人充斥豪情与激昂;诗歌如清明禅茶,伴着空灵的氤氲与超然,让人回味无穷感受境界的悠远。

      我想,能把钢琴曲比作手术刀,诗歌界只此张老师一人吧,看似不符合逻辑,细细品味下,又倍觉贴切:在空旷的房间,都市青年的空心病,或许,只有起伏跳跃的钢琴曲才能治愈。

      萨克斯的曲调总是跟乡愁关联,在外的旅人思乡的愁绪在不断放大,爱尔兰的威士忌,解不了乡愁,却醉了旅人,沿途的风景虽然很美,可是啊,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在哪里都是流浪。

      诗人、旅人,还是归者。一个人的旅程透着孤独的美,空调将雨水的潮湿带进寒冷的房子,对,这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没有家的温暖和依托,心如飘萍。

      野猫在雾霭中嬉戏,伸着爪子给雾挠痒痒,挠来挠去一场空。无聊的雨天,看罢窗外,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下,将诗读成香气馥郁的玫瑰,是对爱的呼唤,还是对情的向往,不得而知。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烂漫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从灰尘中萌发出来的希望,在流浪的历练过程中,渐渐明朗。这本厚厚的书,是旅者心灵放逐后回归的院落。流浪不一定要有遇见和相逢,有诗足够,一个诗痴者,行吟在路上,偎着月光……熟睡。

      张宏羽老师的诗是从灵魂深处缓缓浸出来的歌。有森林鸟语,大地花香,诗意地行走在天地间,不管身在何处,成为月球一个切片转动的《摩天轮》;有凝重的《地铁之思》;有浪漫的《雨中即景》;还有坐在宇宙公交站台发呆的《目击者》……诗意的语言充斥着蒙太奇式的纯真和浪漫。

      张老师一直将纯洁和温暖牢记心间,以此激励和鼓舞自己写诗,写好诗。他说:“从热爱诗歌写作开始,愿做一个善于盛产阳光,四季如春的人,给别人灿烂,也温暖自己。”

      心一直向阳,创作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是我对张老师的评价。

      一首首诗,一组组诗,皆是生命的律动和心灵的告白。张老师,万千才思在笔尖流淌,诸般智慧尽在文字阡陌徜徉。

      行文至此,已是凌晨一点半,披沙拣金,剥茧抽丝,张宏羽老师的诗哲思推理性强,读后欲罢不能,意犹未尽,回味绵长。

      岁月如此静好,与张宏羽老师携一路诗香,秉风雨,沐阳光,诗心的梦想,扎根春日的沃野,绽放出生命的芬芳。

      人间自有诗痴,莫过于张宏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