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天府师一 初中学生习作选登

    2022-04-22 14:58:05


    编者按

      “绝知春意应如许,浩荡东风万里来。”近年来,天府师一在校长杨军的带领下,秉承“静学问道,天下关怀”的校训,抓实“双减”工作,落实活动育人举措,特别注重学生作文教学。

      学校确立了“兴趣·观察·阅读·思维·表达·修改”的科学作文教学路径,注重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及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让作文富有生活气息、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一大批优秀学生作文脱颖而出,相继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之花,开满校园。

      本期选编出该校“麓山杯”作文大赛的部分作品,特别推出,以飨读者。

      记忆中的那抹背影

      天府师一初2020级1班 庞一铃

      记忆的清风,吹皱一池春水。故乡深褐色的泥土也好,空中缠绵的双燕也罢,都是记忆中一帧帧不可替代的美好。

      于我,最深刻的不是那一幅幅灿烂明媚的图画,有的只是占据我整个脑海的一抹背影。

      打我记事起,奶奶的背影好像一直都是佝偻的。奶奶生得很平凡,没有高挑的身材,没有澄澈的眼神,也没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小时候只要同伙伴玩了一天回到家,耳边总是少不了奶奶尖锐的责骂声。“又去哪疯了?你还知道回来啊!”小时候的我每每听到这巫婆施法般接连不断的责骂,便用力关上门,佯装听不见。可是,这永无休止的责骂声却像窗外叽叽喳喳的麻雀,吵个不停,总令我心烦意乱。

      这样的生活不知持续了多久,直到那朝气蓬勃的盛夏用黯淡的皮衣紧紧地裹住了自己,褪去了她光鲜艳丽的色彩。一场令人不知所措的变故袭来,让奶奶不再叽叽喳喳,而我也一下子丢失了那只专属于我的麻雀。

      出院后的奶奶将要回到故乡。车站送别那天,阳光正好,奶奶借着灿烂的阳光对着我们憋出一丝不怎么好看的微笑。目送着她离开,奶奶的背是不是又佝偻了一些呢,我问着自己。看着奶奶被太阳拉得很长的背影,我竟伫立凝望了很久很久。

      时光飞速地往前走,我在后面不停地追。与奶奶不相见,已有半年余。记忆中的那抹背影已经逐渐模糊,完成了小学学业的我终于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了。

      下车,阳光透过树梢落在脚边,活泼的阳光跳跃着,邀约着我。穿过阳光铺洒的小路,踏进小院,我急切地找寻着那抹记忆深处的背影。猛然,抬头撞上一阵徐徐的清风,夹杂着玫瑰的芬芳,内心惊起一阵微微的漪涟。跟随着花香的指引,我爬上顶楼,几丛娇艳的玫瑰映入双眸,如同娇羞的少女在阳光下翩然起舞。玫瑰丛旁是一袭佝偻的背影,宛如这丛俏丽的玫瑰,娇小却显得生气勃勃。我缓缓向前走去,那佝偻的背影愈发完整。梳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整理得服服帖帖的衣角,还有小巧玲珑的绣花鞋。

      我惊讶得出了声:“奶奶?”那抹背影缓缓转过来,伴着阳光,挂着灿烂的微笑,如珍珠般的小眼睛闪着如朝露般明亮的眼神。一时间屏住了呼吸的我,泪水夺眶而出。奶奶急忙皱着眉走来,念叨着,“多大个人了,怎么哭了?”我笑着不出声。我知道,属于我的麻雀又回来了。

      我望向那丛玫瑰,奶奶的眼睛里盛满了如水的柔情。“那年,我不是错过了一个盛夏吗?,现在,我想我把她找回来了。”她爱惜地抚摸着我的头发,摘了一朵玫瑰,别在我的马尾上。看着她佝偻却富有生气的背影,我感觉自己的心脏漏了一拍,仿佛坠入了一片开得自由、盛大、烂漫的玫瑰丛。呀,我记忆中那褪色的夏天也有了专属于自己的颜色。

      (指导教师:高燕)

      记忆中的小巷时光

      天府师一八年级十二班 蒋佳蓓

      天宇无限,时光缠绵。

      “路上小心一点!”奶奶那唠叨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待我回头,奶奶已转过身去,夕阳照在她身上,那一刻,一种失落便涌上心头。

      望着满是沧桑,却看不出变化的小巷,时间就如停下般的寂静,唯独只听见鸟儿的鸣叫。银杏叶被风洒了一地,透过鳞次栉比的高楼间窄窄的缝隙,古老的小巷被浸在浓稠的夕阳中。

      悠闲地走在青砖铺成的小道上,阵阵的板栗香弥漫在空气中,还有那黄昏独有的醇厚气息也融入到了这条小巷。

      蓦的,韶光逝去。瞥见奶奶蹒跚在身后的巷子,不禁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我父亲的母亲,只觉岁月就这样走来,生命就这样走远。

      时间似乎永远不够我来细细品味小巷里的每一处风光。银杏树长高时,时间就去了。想起过去的岁月,鼻间便有了一阵阵的酸楚。不知是叹惋那时光,还是那远方。带着那朦胧的浅绿色的晕圈筛碎了柔润的阳光,巷口贩卖烤红薯的爷爷扇着暖炉,那烤好的红薯红红的、暖暖的,悄悄地滋润着小巷朴实的生活。夕阳投下了满地暖橘色的碎金,绵软的光线安抚着心儿。

      还记得儿时,巷子里的老邻居们,家家户户都用土灶台,几把柴就能吃上一锅热菜。奶奶喜欢在接我前把几个自家种的红薯放在草木灰里炕着,还没走进小巷,甜蜜的红薯味就散发在巷口。随着时代的进步,土灶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烤红薯成了那个年代才有的东西……

      越走越慢,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望着满天夕阳,勾起了巷子深处的回忆。

      小巷依旧安静,一老一小的身影慢慢出现,她们手牵手,阳光透过她们映在青砖瓦上。在欢声笑语中,她们越走越远,影子越拉越长。隐约看见了奶奶笑起来残缺不齐的牙齿,以及小女孩手中冒着白烟的烤红薯,那一刻,奶奶慈祥的笑容贴满了小巷里的泥墙。

      可如今,奶奶的脚步追赶不上我了。

      我呆呆地站在那,却不知身后正在努力追赶我的奶奶。她手里捧着我最喜爱的烤红薯,默默守候在身后。我转过身,看见奶奶慈祥的笑容,在她琥珀般的眼睛里,有着巷里的银杏、夕阳,还有小女孩呢。

      我牵起奶奶苍老的手,一起走在小巷里的时光,享受那一抹带不走的回忆。

      黄昏深冬,光阴落香,岁月漫长,人间静好。在小巷的深处,细嗅爱的味道,芳香独沁我心,冬有红薯,秋有银杏,而我的四季都有你。

      小巷的时光永远最好。

    (指导教师:笑歌)

      记忆中的旧茶碗

      天府师一初2020级10班 宋佳莹

      “茶叶不是今早采的,水也不是今早烧的,你说奇不奇怪,把它们煮在一起,就成了一杯今朝泡的茶。”

      我对茶最早的记忆,是一幢藏在深山里的瓦房,让我记住它的倒不是那碗浅绿色的茶,而是外公赶集归来时,给我带的那几块小小的糍粑。本应该盖在茶碗上的瓷盖,盛上了浅浅的一层红糖,甜得腻人,黏得沾心。

      稍大一些的时候,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妈妈便带着我去给太公磕头,那几炷香的旁边,有一只精雕细刻的茶碗,不过这碗缺了一个口子,在农村里,缺口的茶碗并不罕见,像太公一样跛了腿的老人也不是少数。亲戚们拜了祖后就各自离开。每到这时,太公就要用他少了牙的口悄悄告诉我:“小幺闺儿,这茶碗就是个宝啊!你别像他们一样,等以后,我就传给你!”

      村里人都爱喝茶,至少是在太公说的“以后”到来之前的日子里。无论是大的农庆还是小的聚亲,除了亲朋们相互热闹的打趣,饭桌上少不了的,就是茶。小村庄嘛,茶叶也就是一点自种的小株子罢了,也同这热爱茶的乡人们一样,简单而淳朴。

      据村里那些有了年岁的老人们讲,很久以前他们种过名贵茶,却不知怎的,就是长不出来。后来换了小清茶,却长得一年更比一年好。没人知道为什么,只有玩耍时听到大人们摆龙门阵,大概村里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我亦到了不能随心玩耍的年纪,走亲访友,我要学着向长辈敬茶,问好。生活中也不再只有快乐,和外公同坐在茶馆里,我也要泡上一碗浅青色的茶。茶馆门口那位卖糍粑的老人也不再出现了。

      变化的似乎不只有我,小时候经常走的小泥路变硬了,变宽了,踩上去有种说不出的奇怪感觉;以前经常爬的桃树消失了,原本属于它的土地长出一棵比它更高、更壮的“树”,挂满核桃的树枝变成了又黑又长的电线。那家茶馆也陌生起来了,瓦房变成了高楼,漂亮大气的招牌上有两个醒目的大字“奶茶”,屋里面飘出好像还是茶的香气,但又好像不是……

      变化最大的还是太公,他变成了一个高高的小土堆,茶树长在他的“身上”,就像香炉上插的蜡烛……他终究还是没来得及把那个缺口的旧茶碗传给我,它陪着太公一起长睡在他们热爱的土地里。

      站在后山那片密密麻麻的茶树林中,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太公说的以后……

      (指导教师:蒋佳宇)


      咸涩的记忆

      天府师一八年级十二班 王彥博

      当你经历漫漫长夜,终于浮出海面,睁开眼睛的刹那,灿烂星空跃落眼眶,无垠波浪划过脸庞,眼泪和家的味道都是咸涩的。我对爷爷的记忆也是咸涩的,如梦一般纯洁而质朴、深厚而恒久。

      每到这个季节,迎来了夏天的脚步,蝉鸣回荡在夏夜的星空,伴着微风,拂过面颊,同金色的麦浪荡漾在我童年的梦乡。爷爷总爱摇着一把蒲扇坐在门前的摇椅上,而我就坐在他的身旁,那把蒲扇是我最深的记忆,因为它总在夏日为我送来清凉。可我不曾注意到的是,那把蒲扇朝我偏了又偏、偏了又偏……我便有了酷暑中的凉爽,有了苦夏里甜甜的梦乡。

      那时,爷爷身体硬朗,干起事来干净利落,他总是忙得满头大汗。“爷爷,汗水是什么味道?”我曾问过他。“甜的,汗水是甜的。”“你又骗我,谁不知道是咸的。”他笑着,没有再说话。一阵微风吹过,夹杂着他身上的汗味,飘入鼻腔,那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味道,有泥土混着草木的乡情,有阳光夹杂清风的和煦,有汗水伴着依恋的熟稔。那是爷爷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是血脉的味道。

      爷爷做饭总是喜欢放很多调料和盐,小孩子对味道比较敏感,因此我不爱吃他做的菜,因为他做的菜实在是咸。但我们不愿打击他的积极性,因此没有告诉他,他却以为我们爱吃,从此就没少放盐。可直到许久之后,我才发现他宁愿吃剩菜也不愿少放盐和各种调料,他还把吃剩下的油又倒回锅中“炼”一下自己接着吃。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慷慨大方”之人,那咸味中还掺杂着爱。

      后来,我尝过很多美食,没有一样不比他做的菜美味,但我始终忘却不了那会儿厌恶的咸味。到最后,我才明白,原来菜里加入的盐中还混入了爱与温暖的味道。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快到了,似乎和往常的三天小长假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身边却少了点味道,少了些叫我皱眉的汗味,少了些让我排斥的咸涩,还少了些叫人安心的温暖。

      可能我并没有“借一浮生逃浮生”的悲观,但确有些“人间归离复归离”的感叹。明明我还没有长得比你高,明明我的手也没有比你大,可那些美好的记忆也只能留在记忆中,活在每一个盛夏,渗进每一餐的饭菜里,又咸又涩。每当我汗流满面的时候,每当我拂过泪水的时候,我总会记起,记起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咸涩。

      爷爷,吝啬的小老头,一次也不曾来我的梦里……

    (指导教师:笑歌)


      手掌心的温度

      天府师一初2020级11班 李林鲜

      沉伦锦年只如初见,岁月静好生生欢颜。

      细雨打枝头,海棠花未眠。枝芽遮住暮色的昏沉,更显夜初的静谧,身旁簇簇海棠相拥,只留我独自伫立寒夜。

      天空覆上一抹黑,在我的心头涌上浓浓的悲情色调,丝丝细雨如期而至,溅起路边水花,拨动我心头的弦。雨中有车驶过,驶过暮色苍茫。风声雨声齐入耳,空中若有黄沙席卷而起,呼啸声车笛声宛若将我与世界隔离,我望着空气中氤氲黑白交织的哀伤,遥远的繁荣将我吞噬。

      一向胆小的我,被这天气突然的恶劣给镇住了。寒风袭击我的心,心跳怦怦加速得快要掉出来似的。家离此处不远,但这天气如同大石般碍住了我回家的路。“妈妈现在一定还在公司开会吧,肯定不能接电话,爸爸也出差了,我一人在家还需他们担心,真没用,算了再等等雨也该停了。”我的牙齿抖个不停,手指的关节冻得通红无比,我却在这无人的树荫下毫无办法。

      阵阵脚步声传入耳内,我正思忖着要不要给妈妈打电话,手指缠绕在一起,感觉无助透了,脚步声嗒嗒地越来越靠近我,突然变得更加急促,是个女人穿着高跟鞋的声音。猛地我的手被别人拽去,我只感觉到滚烫的布满老茧的手掌心,好熟悉的感觉。像是——妈妈!

      妈妈一只手握伞柄,另一只手紧紧握住我的手,身上还穿着公司制服,我看见妈妈眼中泛着泪花,一句话没说便紧紧抱住我,妈妈掌心的温度不停地传递着温暖,在寒风中尤其可贵,我握得更紧了。妈妈突然看着我,蹲在我跟前,眼泪不停地翻涌着,翻涌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暮色在田野上肆无忌惮地蔓延,黄昏在太阳归于海平面之前散发着自己最后的余温,晚霞拖起长长的红缎。一名小女孩在稻田里,辛勤地劳作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地的新芳与香草味交融的味道,女孩的手脚不停地劳作着,汗水大粒大粒地落下来,与土地相拥。小女孩的脸黝黑又通红,割谷子的动作快速又利索,不知哪位调皮的小孩,在调色盘中沾了一抹黑涂在空中,丝丝细雨随之飘散,狂风阵阵宣告着自己的到来,小女孩迟钝地反应过来,用手吃力地擦着脑袋上的汗珠。

      “囡囡,快走,暴风雨要来了!”一位妇女粗犷的声音回荡在田野。小女孩立即放下工具,拔腿就向屋舍跑去,暴雨却不等人反应,骤然忽下,妇女一见也慌了神,立马向女孩冲去,两人在田野中相逢,妇女紧握着女孩的双手,女孩的神情显然是被暴雨吓坏了,妇女便一手遮住女孩的头,一首紧握着女孩的手,女孩抓住了这田野中唯一温暖的东西——母亲的手掌。母女俩越来越远,背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我轻唤了一声“妈妈,妈妈——”母亲恍惚地一下回过神来,我看见母亲眼中噙满了泪水。“怎么了呀,妈妈,是你早退要被公司扣工资了吗?”我天真地问。

      “不是的,乖宝,妈妈只是想到了一些往事罢了。”妈妈的语气温柔得不像话。

      母亲的手携起我的手走过田间小路,走向回家的路……

      此时,彼时,阳光微淡,岁月静好,安然若素。岁月冗长,在这物事横流的世界却抵不过那母女情深,代代相传,生生世世……抵不过那记忆中母亲手掌心滚烫的温度。

      (指导教师:杨莉萍)

      故乡的黄角兰

      天府师一初2020级3班 李依瑾

      我的故乡在一条大江边上,江水曲折浩瀚,缓缓流向远方。

      家旁的旧街,有一棵树,一棵老树,一棵四季常绿的老树。那是一棵黄角兰树,一棵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树。

      上幼儿园的时候,它就像老人似的,微微躬着它那粗壮的老腰,枝干伸向街的两头,向从街两头过来的小孩子问好,简单礼貌地回过礼后,我便踏进它正前的校门。

      远远看去,一团绿色的云,停在屋宇之间。树的枝干是粗壮的,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细小的气根缠绕在树干上,延伸到树的枝头,垂下缕缕青丝。叶,手掌般细长,四季常绿,无论风雨,叶总是坚强地站在枝干上遮住了炽热的太阳,纷纷杂杂,阳光穿过叶间的缝隙,留下斑驳的光影,似星辰般投影在黑色的马路上。茂密的枝叶形成一把遮阳大伞,绿叶送出阵阵凉爽。还有雀儿,叽叽喳喳在叶缝间喧闹,它们大概是麻雀,并不擅长歌颂这棵为人纳凉的好树,但它们却学会了小城人民之间的“唠家常”,一刻也不停地畅聊——用它们自己的语言。我固然是听不真切的,但这种喧闹却从未让我觉得烦闷,只留下舒爽与亲切。

      春天,天气渐渐暖起来,树上的花苞也渐渐绽放。不久树上就缀满朵朵淡黄的、细长的小花,散发出阵阵幽香,弥漫了整个春夏。

      树下有一些阿公阿婆,坐在路边,脚边摆着几个竹篮,里面是串好的黄角兰与针线,公公婆婆们并不着急,手持针线,慢悠悠地串起黄角兰:往往是四五个为一串,静静等着行人来购买。

      每逢此时,我便掏钱购买——真是值当:用这么少的钱却能买到夏天的一份惬意。用别针别在胸口,细长的黄花散发出来的浓郁的香味,不仅使人心胸舒畅,还有驱蚊之效,小城里人们的夏日就充满了芬芳。

      老黄角兰树就这样静静地生长在路边,周围是多年的老友,也有新生。它看着一代人长大,目送着下一代离开。故乡的小城是沉静的,人们来往匆匆,不着一点痕迹,小城里的往事都随江水流向远方,最后只留下老树与寂寞。

      父母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可我却觉得,我还是那个会在黄角兰树下听雀儿聊天的小孩。

      后来我离开了。我常常会梦到浩浩大江缓缓东流,梦到那挺拔葱郁的老树,梦到在老树下惬意的家乡人。夏天来临的时候,我的黄角兰在梦里馥郁芬芳、落英缤纷,无数次芬芳了我的故乡,芬芳了我的梦乡。此情未央,此意难忘。

      (指导教师:邝瑶)

      母亲的青粿

      天府师一初二二班 赵欣怡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东山》

      母亲是闽越乡下人,到成都已有6年多,她一有空就给我们讲她的故乡。她说起溪头的荠菜,成片的梯田与金穗;说起枝头惊起的黄鹂,说起她眷恋的故乡,她眼瞳的井泉就开始潋滟。

      每年清明,她总会一边做清明粿,一边聊她的童年记忆。

      四月清明,她儿时有长者做青粿,用于待客或祭祀。

      她说,农村早晨六七点钟,定然已有炊烟袅袅,她如今再看炊烟,就如同看兄弟姊妹的漂泊,可她仍爱那炊烟。

      但若要做青粿,还需再早一些,我儿时,爸带我去河边摘青草,上到山腰处,因着早,能享受到半壁见海月的美景。到了河边,往往薄雾弥漫,又总有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我在旁信步闲游赏景,父亲则摘青草,那草蜿蜒匍匐于地,野蛮生长,甚至不一定叫青草,却总有枝丫能茂盛生长,与主根相去甚远。

      下山时,朝阳刚刚升起,叶尖攒了一夜的露支撑不住了,摔开万道金光;到村中,看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禁生出温馨之感,可叹洗尽古今人不倦。

      到家中,踏过铺在穿梭于家家户户的溪水上的青石板,穿过前院,爸便拿去泡了一夜,又蒸了一晨的糯米;妈便接过青草洗净,过水烫酝;爸在石槽中打细糯米粉,又加入青草,和成面,妈分出一块,用器具刻出纹样,致密神秘。哥哥在前院,扰梁上燕的清静,姐姐窝在藤椅中,椅背上油漆悄然剥落,轻微一动,“吱呀”作响,手边矮桌上一本未合的游记,一盏清茗,她约莫又看书看困倦了。我则去南竹编笼里抱小兔子,看瓦檐,看蓝天。

      邻里陆续传来方言,同一句,是吃青粿了。我家总最迟,因妈总要煨一锅汤,野菜香,将那亲情熬烂,暖入腹,寄过骨,透过肠。青粿不同清明粿,不放蔗糖,没有甜腻,只是清香,悠悠地飘散在家家炊烟中,飘散在小小村庄里。

      可是后来……听者无言。

      可是后来,她心中想,母亲急病去世,父亲半年后也阖然长逝,她都未曾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赶到时只余一口棺木,一坛骨灰。她想着发展没那么快多好,兄弟姊妹不会各自背井离乡。她不会远走求学,最后在蜀地结婚生子,好似不曾有过遗憾。

      她与听者道别,交浅无可言深。

      她如今儿女双全,时常与兄长姐姐见面。

      她也吃过清明粿,却没有了那种味道。村中老人去世,渐渐荒芜。

      她只在梦中见回故乡路上,零雨其濛。梦见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梦见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她只是年年清明为儿女做青粿,教闽南话,希望他们不忘。希望未来还有青粿的味道。

      (指导教师:邝瑶)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天府师一 初中学生习作选登

    2022-04-22 14:58:05


    编者按

      “绝知春意应如许,浩荡东风万里来。”近年来,天府师一在校长杨军的带领下,秉承“静学问道,天下关怀”的校训,抓实“双减”工作,落实活动育人举措,特别注重学生作文教学。

      学校确立了“兴趣·观察·阅读·思维·表达·修改”的科学作文教学路径,注重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及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让作文富有生活气息、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一大批优秀学生作文脱颖而出,相继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之花,开满校园。

      本期选编出该校“麓山杯”作文大赛的部分作品,特别推出,以飨读者。

      记忆中的那抹背影

      天府师一初2020级1班 庞一铃

      记忆的清风,吹皱一池春水。故乡深褐色的泥土也好,空中缠绵的双燕也罢,都是记忆中一帧帧不可替代的美好。

      于我,最深刻的不是那一幅幅灿烂明媚的图画,有的只是占据我整个脑海的一抹背影。

      打我记事起,奶奶的背影好像一直都是佝偻的。奶奶生得很平凡,没有高挑的身材,没有澄澈的眼神,也没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小时候只要同伙伴玩了一天回到家,耳边总是少不了奶奶尖锐的责骂声。“又去哪疯了?你还知道回来啊!”小时候的我每每听到这巫婆施法般接连不断的责骂,便用力关上门,佯装听不见。可是,这永无休止的责骂声却像窗外叽叽喳喳的麻雀,吵个不停,总令我心烦意乱。

      这样的生活不知持续了多久,直到那朝气蓬勃的盛夏用黯淡的皮衣紧紧地裹住了自己,褪去了她光鲜艳丽的色彩。一场令人不知所措的变故袭来,让奶奶不再叽叽喳喳,而我也一下子丢失了那只专属于我的麻雀。

      出院后的奶奶将要回到故乡。车站送别那天,阳光正好,奶奶借着灿烂的阳光对着我们憋出一丝不怎么好看的微笑。目送着她离开,奶奶的背是不是又佝偻了一些呢,我问着自己。看着奶奶被太阳拉得很长的背影,我竟伫立凝望了很久很久。

      时光飞速地往前走,我在后面不停地追。与奶奶不相见,已有半年余。记忆中的那抹背影已经逐渐模糊,完成了小学学业的我终于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了。

      下车,阳光透过树梢落在脚边,活泼的阳光跳跃着,邀约着我。穿过阳光铺洒的小路,踏进小院,我急切地找寻着那抹记忆深处的背影。猛然,抬头撞上一阵徐徐的清风,夹杂着玫瑰的芬芳,内心惊起一阵微微的漪涟。跟随着花香的指引,我爬上顶楼,几丛娇艳的玫瑰映入双眸,如同娇羞的少女在阳光下翩然起舞。玫瑰丛旁是一袭佝偻的背影,宛如这丛俏丽的玫瑰,娇小却显得生气勃勃。我缓缓向前走去,那佝偻的背影愈发完整。梳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整理得服服帖帖的衣角,还有小巧玲珑的绣花鞋。

      我惊讶得出了声:“奶奶?”那抹背影缓缓转过来,伴着阳光,挂着灿烂的微笑,如珍珠般的小眼睛闪着如朝露般明亮的眼神。一时间屏住了呼吸的我,泪水夺眶而出。奶奶急忙皱着眉走来,念叨着,“多大个人了,怎么哭了?”我笑着不出声。我知道,属于我的麻雀又回来了。

      我望向那丛玫瑰,奶奶的眼睛里盛满了如水的柔情。“那年,我不是错过了一个盛夏吗?,现在,我想我把她找回来了。”她爱惜地抚摸着我的头发,摘了一朵玫瑰,别在我的马尾上。看着她佝偻却富有生气的背影,我感觉自己的心脏漏了一拍,仿佛坠入了一片开得自由、盛大、烂漫的玫瑰丛。呀,我记忆中那褪色的夏天也有了专属于自己的颜色。

      (指导教师:高燕)

      记忆中的小巷时光

      天府师一八年级十二班 蒋佳蓓

      天宇无限,时光缠绵。

      “路上小心一点!”奶奶那唠叨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待我回头,奶奶已转过身去,夕阳照在她身上,那一刻,一种失落便涌上心头。

      望着满是沧桑,却看不出变化的小巷,时间就如停下般的寂静,唯独只听见鸟儿的鸣叫。银杏叶被风洒了一地,透过鳞次栉比的高楼间窄窄的缝隙,古老的小巷被浸在浓稠的夕阳中。

      悠闲地走在青砖铺成的小道上,阵阵的板栗香弥漫在空气中,还有那黄昏独有的醇厚气息也融入到了这条小巷。

      蓦的,韶光逝去。瞥见奶奶蹒跚在身后的巷子,不禁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我父亲的母亲,只觉岁月就这样走来,生命就这样走远。

      时间似乎永远不够我来细细品味小巷里的每一处风光。银杏树长高时,时间就去了。想起过去的岁月,鼻间便有了一阵阵的酸楚。不知是叹惋那时光,还是那远方。带着那朦胧的浅绿色的晕圈筛碎了柔润的阳光,巷口贩卖烤红薯的爷爷扇着暖炉,那烤好的红薯红红的、暖暖的,悄悄地滋润着小巷朴实的生活。夕阳投下了满地暖橘色的碎金,绵软的光线安抚着心儿。

      还记得儿时,巷子里的老邻居们,家家户户都用土灶台,几把柴就能吃上一锅热菜。奶奶喜欢在接我前把几个自家种的红薯放在草木灰里炕着,还没走进小巷,甜蜜的红薯味就散发在巷口。随着时代的进步,土灶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烤红薯成了那个年代才有的东西……

      越走越慢,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望着满天夕阳,勾起了巷子深处的回忆。

      小巷依旧安静,一老一小的身影慢慢出现,她们手牵手,阳光透过她们映在青砖瓦上。在欢声笑语中,她们越走越远,影子越拉越长。隐约看见了奶奶笑起来残缺不齐的牙齿,以及小女孩手中冒着白烟的烤红薯,那一刻,奶奶慈祥的笑容贴满了小巷里的泥墙。

      可如今,奶奶的脚步追赶不上我了。

      我呆呆地站在那,却不知身后正在努力追赶我的奶奶。她手里捧着我最喜爱的烤红薯,默默守候在身后。我转过身,看见奶奶慈祥的笑容,在她琥珀般的眼睛里,有着巷里的银杏、夕阳,还有小女孩呢。

      我牵起奶奶苍老的手,一起走在小巷里的时光,享受那一抹带不走的回忆。

      黄昏深冬,光阴落香,岁月漫长,人间静好。在小巷的深处,细嗅爱的味道,芳香独沁我心,冬有红薯,秋有银杏,而我的四季都有你。

      小巷的时光永远最好。

    (指导教师:笑歌)

      记忆中的旧茶碗

      天府师一初2020级10班 宋佳莹

      “茶叶不是今早采的,水也不是今早烧的,你说奇不奇怪,把它们煮在一起,就成了一杯今朝泡的茶。”

      我对茶最早的记忆,是一幢藏在深山里的瓦房,让我记住它的倒不是那碗浅绿色的茶,而是外公赶集归来时,给我带的那几块小小的糍粑。本应该盖在茶碗上的瓷盖,盛上了浅浅的一层红糖,甜得腻人,黏得沾心。

      稍大一些的时候,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妈妈便带着我去给太公磕头,那几炷香的旁边,有一只精雕细刻的茶碗,不过这碗缺了一个口子,在农村里,缺口的茶碗并不罕见,像太公一样跛了腿的老人也不是少数。亲戚们拜了祖后就各自离开。每到这时,太公就要用他少了牙的口悄悄告诉我:“小幺闺儿,这茶碗就是个宝啊!你别像他们一样,等以后,我就传给你!”

      村里人都爱喝茶,至少是在太公说的“以后”到来之前的日子里。无论是大的农庆还是小的聚亲,除了亲朋们相互热闹的打趣,饭桌上少不了的,就是茶。小村庄嘛,茶叶也就是一点自种的小株子罢了,也同这热爱茶的乡人们一样,简单而淳朴。

      据村里那些有了年岁的老人们讲,很久以前他们种过名贵茶,却不知怎的,就是长不出来。后来换了小清茶,却长得一年更比一年好。没人知道为什么,只有玩耍时听到大人们摆龙门阵,大概村里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我亦到了不能随心玩耍的年纪,走亲访友,我要学着向长辈敬茶,问好。生活中也不再只有快乐,和外公同坐在茶馆里,我也要泡上一碗浅青色的茶。茶馆门口那位卖糍粑的老人也不再出现了。

      变化的似乎不只有我,小时候经常走的小泥路变硬了,变宽了,踩上去有种说不出的奇怪感觉;以前经常爬的桃树消失了,原本属于它的土地长出一棵比它更高、更壮的“树”,挂满核桃的树枝变成了又黑又长的电线。那家茶馆也陌生起来了,瓦房变成了高楼,漂亮大气的招牌上有两个醒目的大字“奶茶”,屋里面飘出好像还是茶的香气,但又好像不是……

      变化最大的还是太公,他变成了一个高高的小土堆,茶树长在他的“身上”,就像香炉上插的蜡烛……他终究还是没来得及把那个缺口的旧茶碗传给我,它陪着太公一起长睡在他们热爱的土地里。

      站在后山那片密密麻麻的茶树林中,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太公说的以后……

      (指导教师:蒋佳宇)


      咸涩的记忆

      天府师一八年级十二班 王彥博

      当你经历漫漫长夜,终于浮出海面,睁开眼睛的刹那,灿烂星空跃落眼眶,无垠波浪划过脸庞,眼泪和家的味道都是咸涩的。我对爷爷的记忆也是咸涩的,如梦一般纯洁而质朴、深厚而恒久。

      每到这个季节,迎来了夏天的脚步,蝉鸣回荡在夏夜的星空,伴着微风,拂过面颊,同金色的麦浪荡漾在我童年的梦乡。爷爷总爱摇着一把蒲扇坐在门前的摇椅上,而我就坐在他的身旁,那把蒲扇是我最深的记忆,因为它总在夏日为我送来清凉。可我不曾注意到的是,那把蒲扇朝我偏了又偏、偏了又偏……我便有了酷暑中的凉爽,有了苦夏里甜甜的梦乡。

      那时,爷爷身体硬朗,干起事来干净利落,他总是忙得满头大汗。“爷爷,汗水是什么味道?”我曾问过他。“甜的,汗水是甜的。”“你又骗我,谁不知道是咸的。”他笑着,没有再说话。一阵微风吹过,夹杂着他身上的汗味,飘入鼻腔,那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味道,有泥土混着草木的乡情,有阳光夹杂清风的和煦,有汗水伴着依恋的熟稔。那是爷爷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是血脉的味道。

      爷爷做饭总是喜欢放很多调料和盐,小孩子对味道比较敏感,因此我不爱吃他做的菜,因为他做的菜实在是咸。但我们不愿打击他的积极性,因此没有告诉他,他却以为我们爱吃,从此就没少放盐。可直到许久之后,我才发现他宁愿吃剩菜也不愿少放盐和各种调料,他还把吃剩下的油又倒回锅中“炼”一下自己接着吃。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慷慨大方”之人,那咸味中还掺杂着爱。

      后来,我尝过很多美食,没有一样不比他做的菜美味,但我始终忘却不了那会儿厌恶的咸味。到最后,我才明白,原来菜里加入的盐中还混入了爱与温暖的味道。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快到了,似乎和往常的三天小长假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身边却少了点味道,少了些叫我皱眉的汗味,少了些让我排斥的咸涩,还少了些叫人安心的温暖。

      可能我并没有“借一浮生逃浮生”的悲观,但确有些“人间归离复归离”的感叹。明明我还没有长得比你高,明明我的手也没有比你大,可那些美好的记忆也只能留在记忆中,活在每一个盛夏,渗进每一餐的饭菜里,又咸又涩。每当我汗流满面的时候,每当我拂过泪水的时候,我总会记起,记起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咸涩。

      爷爷,吝啬的小老头,一次也不曾来我的梦里……

    (指导教师:笑歌)


      手掌心的温度

      天府师一初2020级11班 李林鲜

      沉伦锦年只如初见,岁月静好生生欢颜。

      细雨打枝头,海棠花未眠。枝芽遮住暮色的昏沉,更显夜初的静谧,身旁簇簇海棠相拥,只留我独自伫立寒夜。

      天空覆上一抹黑,在我的心头涌上浓浓的悲情色调,丝丝细雨如期而至,溅起路边水花,拨动我心头的弦。雨中有车驶过,驶过暮色苍茫。风声雨声齐入耳,空中若有黄沙席卷而起,呼啸声车笛声宛若将我与世界隔离,我望着空气中氤氲黑白交织的哀伤,遥远的繁荣将我吞噬。

      一向胆小的我,被这天气突然的恶劣给镇住了。寒风袭击我的心,心跳怦怦加速得快要掉出来似的。家离此处不远,但这天气如同大石般碍住了我回家的路。“妈妈现在一定还在公司开会吧,肯定不能接电话,爸爸也出差了,我一人在家还需他们担心,真没用,算了再等等雨也该停了。”我的牙齿抖个不停,手指的关节冻得通红无比,我却在这无人的树荫下毫无办法。

      阵阵脚步声传入耳内,我正思忖着要不要给妈妈打电话,手指缠绕在一起,感觉无助透了,脚步声嗒嗒地越来越靠近我,突然变得更加急促,是个女人穿着高跟鞋的声音。猛地我的手被别人拽去,我只感觉到滚烫的布满老茧的手掌心,好熟悉的感觉。像是——妈妈!

      妈妈一只手握伞柄,另一只手紧紧握住我的手,身上还穿着公司制服,我看见妈妈眼中泛着泪花,一句话没说便紧紧抱住我,妈妈掌心的温度不停地传递着温暖,在寒风中尤其可贵,我握得更紧了。妈妈突然看着我,蹲在我跟前,眼泪不停地翻涌着,翻涌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暮色在田野上肆无忌惮地蔓延,黄昏在太阳归于海平面之前散发着自己最后的余温,晚霞拖起长长的红缎。一名小女孩在稻田里,辛勤地劳作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地的新芳与香草味交融的味道,女孩的手脚不停地劳作着,汗水大粒大粒地落下来,与土地相拥。小女孩的脸黝黑又通红,割谷子的动作快速又利索,不知哪位调皮的小孩,在调色盘中沾了一抹黑涂在空中,丝丝细雨随之飘散,狂风阵阵宣告着自己的到来,小女孩迟钝地反应过来,用手吃力地擦着脑袋上的汗珠。

      “囡囡,快走,暴风雨要来了!”一位妇女粗犷的声音回荡在田野。小女孩立即放下工具,拔腿就向屋舍跑去,暴雨却不等人反应,骤然忽下,妇女一见也慌了神,立马向女孩冲去,两人在田野中相逢,妇女紧握着女孩的双手,女孩的神情显然是被暴雨吓坏了,妇女便一手遮住女孩的头,一首紧握着女孩的手,女孩抓住了这田野中唯一温暖的东西——母亲的手掌。母女俩越来越远,背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我轻唤了一声“妈妈,妈妈——”母亲恍惚地一下回过神来,我看见母亲眼中噙满了泪水。“怎么了呀,妈妈,是你早退要被公司扣工资了吗?”我天真地问。

      “不是的,乖宝,妈妈只是想到了一些往事罢了。”妈妈的语气温柔得不像话。

      母亲的手携起我的手走过田间小路,走向回家的路……

      此时,彼时,阳光微淡,岁月静好,安然若素。岁月冗长,在这物事横流的世界却抵不过那母女情深,代代相传,生生世世……抵不过那记忆中母亲手掌心滚烫的温度。

      (指导教师:杨莉萍)

      故乡的黄角兰

      天府师一初2020级3班 李依瑾

      我的故乡在一条大江边上,江水曲折浩瀚,缓缓流向远方。

      家旁的旧街,有一棵树,一棵老树,一棵四季常绿的老树。那是一棵黄角兰树,一棵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树。

      上幼儿园的时候,它就像老人似的,微微躬着它那粗壮的老腰,枝干伸向街的两头,向从街两头过来的小孩子问好,简单礼貌地回过礼后,我便踏进它正前的校门。

      远远看去,一团绿色的云,停在屋宇之间。树的枝干是粗壮的,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细小的气根缠绕在树干上,延伸到树的枝头,垂下缕缕青丝。叶,手掌般细长,四季常绿,无论风雨,叶总是坚强地站在枝干上遮住了炽热的太阳,纷纷杂杂,阳光穿过叶间的缝隙,留下斑驳的光影,似星辰般投影在黑色的马路上。茂密的枝叶形成一把遮阳大伞,绿叶送出阵阵凉爽。还有雀儿,叽叽喳喳在叶缝间喧闹,它们大概是麻雀,并不擅长歌颂这棵为人纳凉的好树,但它们却学会了小城人民之间的“唠家常”,一刻也不停地畅聊——用它们自己的语言。我固然是听不真切的,但这种喧闹却从未让我觉得烦闷,只留下舒爽与亲切。

      春天,天气渐渐暖起来,树上的花苞也渐渐绽放。不久树上就缀满朵朵淡黄的、细长的小花,散发出阵阵幽香,弥漫了整个春夏。

      树下有一些阿公阿婆,坐在路边,脚边摆着几个竹篮,里面是串好的黄角兰与针线,公公婆婆们并不着急,手持针线,慢悠悠地串起黄角兰:往往是四五个为一串,静静等着行人来购买。

      每逢此时,我便掏钱购买——真是值当:用这么少的钱却能买到夏天的一份惬意。用别针别在胸口,细长的黄花散发出来的浓郁的香味,不仅使人心胸舒畅,还有驱蚊之效,小城里人们的夏日就充满了芬芳。

      老黄角兰树就这样静静地生长在路边,周围是多年的老友,也有新生。它看着一代人长大,目送着下一代离开。故乡的小城是沉静的,人们来往匆匆,不着一点痕迹,小城里的往事都随江水流向远方,最后只留下老树与寂寞。

      父母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可我却觉得,我还是那个会在黄角兰树下听雀儿聊天的小孩。

      后来我离开了。我常常会梦到浩浩大江缓缓东流,梦到那挺拔葱郁的老树,梦到在老树下惬意的家乡人。夏天来临的时候,我的黄角兰在梦里馥郁芬芳、落英缤纷,无数次芬芳了我的故乡,芬芳了我的梦乡。此情未央,此意难忘。

      (指导教师:邝瑶)

      母亲的青粿

      天府师一初二二班 赵欣怡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东山》

      母亲是闽越乡下人,到成都已有6年多,她一有空就给我们讲她的故乡。她说起溪头的荠菜,成片的梯田与金穗;说起枝头惊起的黄鹂,说起她眷恋的故乡,她眼瞳的井泉就开始潋滟。

      每年清明,她总会一边做清明粿,一边聊她的童年记忆。

      四月清明,她儿时有长者做青粿,用于待客或祭祀。

      她说,农村早晨六七点钟,定然已有炊烟袅袅,她如今再看炊烟,就如同看兄弟姊妹的漂泊,可她仍爱那炊烟。

      但若要做青粿,还需再早一些,我儿时,爸带我去河边摘青草,上到山腰处,因着早,能享受到半壁见海月的美景。到了河边,往往薄雾弥漫,又总有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我在旁信步闲游赏景,父亲则摘青草,那草蜿蜒匍匐于地,野蛮生长,甚至不一定叫青草,却总有枝丫能茂盛生长,与主根相去甚远。

      下山时,朝阳刚刚升起,叶尖攒了一夜的露支撑不住了,摔开万道金光;到村中,看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禁生出温馨之感,可叹洗尽古今人不倦。

      到家中,踏过铺在穿梭于家家户户的溪水上的青石板,穿过前院,爸便拿去泡了一夜,又蒸了一晨的糯米;妈便接过青草洗净,过水烫酝;爸在石槽中打细糯米粉,又加入青草,和成面,妈分出一块,用器具刻出纹样,致密神秘。哥哥在前院,扰梁上燕的清静,姐姐窝在藤椅中,椅背上油漆悄然剥落,轻微一动,“吱呀”作响,手边矮桌上一本未合的游记,一盏清茗,她约莫又看书看困倦了。我则去南竹编笼里抱小兔子,看瓦檐,看蓝天。

      邻里陆续传来方言,同一句,是吃青粿了。我家总最迟,因妈总要煨一锅汤,野菜香,将那亲情熬烂,暖入腹,寄过骨,透过肠。青粿不同清明粿,不放蔗糖,没有甜腻,只是清香,悠悠地飘散在家家炊烟中,飘散在小小村庄里。

      可是后来……听者无言。

      可是后来,她心中想,母亲急病去世,父亲半年后也阖然长逝,她都未曾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赶到时只余一口棺木,一坛骨灰。她想着发展没那么快多好,兄弟姊妹不会各自背井离乡。她不会远走求学,最后在蜀地结婚生子,好似不曾有过遗憾。

      她与听者道别,交浅无可言深。

      她如今儿女双全,时常与兄长姐姐见面。

      她也吃过清明粿,却没有了那种味道。村中老人去世,渐渐荒芜。

      她只在梦中见回故乡路上,零雨其濛。梦见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梦见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她只是年年清明为儿女做青粿,教闽南话,希望他们不忘。希望未来还有青粿的味道。

      (指导教师: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