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诗意的生活汇聚力量 ——诗人红狼乡土诗赏析

    2022-05-13 15:21:09

      王慧骐(江苏南京)

      诗人李国仁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笔名:红狼。记得齐秦当年曾唱过一首很著名的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我不知道国仁兄是不是受到这个启发?红狼,除了奔逐、勇猛,似乎还多了点吉祥和喜庆的色彩。

      这个红狼不在北方,在四川。他出版过长篇小说,还出过两部散文集和三部诗歌集,属于十八般兵器全能使的那种。不过我孤陋寡闻直至近年才知道他。他和我所敬重的评论家秦兆基先生是熟识多年的忘年交。秦先生为他的小说写过评论,并且发给我看了。我和国仁兄于是互加了微信,彼此有了交流。他把他的组诗《乡村帖》发给我,我读了,发现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乡土诗人。他虽在成都生活多年,但他的魂魄,在我看来却是留在了那块从小生长的土地之上。他的诗没有半点雕琢,信手写来的,是一幅幅最原始最古朴也最本真的乡村风俗画。生活在他这儿不做任何粉饰,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他给他的乡人画的素描,全都是活生生的,就像你曾经见过的一些真人一样。跟着他笔下的那些场面,你感觉到你的脚已踏进了那座山里的那个村子,和诗人一块,听一群操着浓厚乡音的农人在讲话,在哭笑,甚至感受到他们背负生活的喘息之声。

      试挑一首《乡村帖》里的诗,来领略红狼独具一格的诗歌风采。这首诗的诗名叫《白杨塆,半年死了六个人》,完全一副直白、写实的笔法:

      白杨塆在海拔800米的山塆里/是一个不足百人的居民小组/平常在家的,加上在县城做零工的/也只有二三十人……

      这是一首叙事特征比较明显的诗,叙述中,在详略的把握上能见出功力。只讲事情本身,而不展开来龙去脉;情愫的注入,贴切自然,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起首一节,拉开场景,营造气氛,不玩花头,近乎新闻通讯的单刀直入。接下来故事进入内核,先写“荣华子的娘”“因患肝癌,死于六月”“荣华子从福建的工地”赶回来,“穿上了孝衣,还感觉冷”,这里的“冷”尽泻一种悲凉,诗人试图把“荣华子”的感觉传递给每一个读诗的人。作者在描述上所显现的冷静,恰恰让我从字行里读出了四下飞溅的泪水。诗的后节他以简笔写三位老人的死:“我”的“岳父”“狗娃儿的爹”“中华子他娘”,短短一个月里,“先走的”“坟上还没长出草来”,“后面又添两座新坟”,悲伤接着悲伤,苦难撵着苦难,“小小的白杨塆”“已盛不下那么多的泪水”,悲情的浪涛在其笔墨间可谓一浪高过一浪。

      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我以为是真实的;阅读上没有任何障碍,因此无疑也是通俗的。它是生活的一种还原和再现。无需做什么艺术性的虚构,诗人清楚,最强的力量正是在于生活本身,而这样的写法反倒构成了特定情境下凸现民俗特质的原生态风貌。“该吃则吃,该笑还笑”,是本真的,更是辛酸的,它所阐释的其实是此处的山民不为悲哀所压倒的生活态度;“来不及哭泣”,道出的是他们内在的情感;“赶快让死者/入土为安”,则是一种顺应天道的朴素的祈愿。

      平素偶尔读一些诗,对那种平白如话风格的会更容易接受和亲近。红狼的诗歌,他对生活的切入表现出他的学养,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他的深刻,常常就在那些不动声色的对最平凡事物的观照与描述之中,反映出人性的美而露出诗歌的光芒。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诗意的生活汇聚力量 ——诗人红狼乡土诗赏析

    2022-05-13 15:21:09

      王慧骐(江苏南京)

      诗人李国仁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笔名:红狼。记得齐秦当年曾唱过一首很著名的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我不知道国仁兄是不是受到这个启发?红狼,除了奔逐、勇猛,似乎还多了点吉祥和喜庆的色彩。

      这个红狼不在北方,在四川。他出版过长篇小说,还出过两部散文集和三部诗歌集,属于十八般兵器全能使的那种。不过我孤陋寡闻直至近年才知道他。他和我所敬重的评论家秦兆基先生是熟识多年的忘年交。秦先生为他的小说写过评论,并且发给我看了。我和国仁兄于是互加了微信,彼此有了交流。他把他的组诗《乡村帖》发给我,我读了,发现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乡土诗人。他虽在成都生活多年,但他的魂魄,在我看来却是留在了那块从小生长的土地之上。他的诗没有半点雕琢,信手写来的,是一幅幅最原始最古朴也最本真的乡村风俗画。生活在他这儿不做任何粉饰,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他给他的乡人画的素描,全都是活生生的,就像你曾经见过的一些真人一样。跟着他笔下的那些场面,你感觉到你的脚已踏进了那座山里的那个村子,和诗人一块,听一群操着浓厚乡音的农人在讲话,在哭笑,甚至感受到他们背负生活的喘息之声。

      试挑一首《乡村帖》里的诗,来领略红狼独具一格的诗歌风采。这首诗的诗名叫《白杨塆,半年死了六个人》,完全一副直白、写实的笔法:

      白杨塆在海拔800米的山塆里/是一个不足百人的居民小组/平常在家的,加上在县城做零工的/也只有二三十人……

      这是一首叙事特征比较明显的诗,叙述中,在详略的把握上能见出功力。只讲事情本身,而不展开来龙去脉;情愫的注入,贴切自然,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起首一节,拉开场景,营造气氛,不玩花头,近乎新闻通讯的单刀直入。接下来故事进入内核,先写“荣华子的娘”“因患肝癌,死于六月”“荣华子从福建的工地”赶回来,“穿上了孝衣,还感觉冷”,这里的“冷”尽泻一种悲凉,诗人试图把“荣华子”的感觉传递给每一个读诗的人。作者在描述上所显现的冷静,恰恰让我从字行里读出了四下飞溅的泪水。诗的后节他以简笔写三位老人的死:“我”的“岳父”“狗娃儿的爹”“中华子他娘”,短短一个月里,“先走的”“坟上还没长出草来”,“后面又添两座新坟”,悲伤接着悲伤,苦难撵着苦难,“小小的白杨塆”“已盛不下那么多的泪水”,悲情的浪涛在其笔墨间可谓一浪高过一浪。

      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我以为是真实的;阅读上没有任何障碍,因此无疑也是通俗的。它是生活的一种还原和再现。无需做什么艺术性的虚构,诗人清楚,最强的力量正是在于生活本身,而这样的写法反倒构成了特定情境下凸现民俗特质的原生态风貌。“该吃则吃,该笑还笑”,是本真的,更是辛酸的,它所阐释的其实是此处的山民不为悲哀所压倒的生活态度;“来不及哭泣”,道出的是他们内在的情感;“赶快让死者/入土为安”,则是一种顺应天道的朴素的祈愿。

      平素偶尔读一些诗,对那种平白如话风格的会更容易接受和亲近。红狼的诗歌,他对生活的切入表现出他的学养,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他的深刻,常常就在那些不动声色的对最平凡事物的观照与描述之中,反映出人性的美而露出诗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