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父亲是个“犟拐拐”

    2022-06-01 14:34:41

      魏言(四川)

      四川方言中,有一种顽固叫“犟拐拐”,意指脾气很倔、固执己见的人。父亲就是一个“犟拐拐”。

      (一)

      老家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年近八旬的父亲来到村支书办公室,声称要与孤寡老人王大爷结对认亲,其实这位王大爷比父亲还小好几岁,终身未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村支书当即反对:“魏老师,你年纪都比他大,就别操心了,这事由我们负责。”父亲一听这话,急了:“扶贫不分年龄,帮困不分多少,作为老党员老教师,就应该尽一份责任,哪怕是一点点!”村支书是父亲的学生,自知拗不过他那犟脾气,无奈之下,赶紧派出一名村干部协助父亲与王大爷结对。

      改善王大爷居住条件是首要任务,父亲的建议得到了乡村两级同意。修房子前,父亲把王大爷接到家里,吃住在一起,并承担了所有开销。

      三个月过去了,王大爷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变成了新砖房,父亲把家里闲置的一些桌椅板凳、棉被床单等送到了王大爷家里,并掏钱为他买来餐具、油盐酱醋等,还把这些年我买给他的好几件大衣送给了王大爷,自己却穿着我在部队时寄给他的那些陈旧的军大衣。

      老屋前三十米处是一条通往另外一个村的水泥路。这条路是十年前修建的,路面早已坑坑洼洼。前年底,这条路确定为乡村旅游环线,改建为沥青路。家乡沸腾了,山上山下,房前屋后,机器声隆隆,父亲高兴得像一个老小孩,每天在工地上来回转悠,好像在思考什么。

      一天,父亲喊住了修公路的李老板:“你帮我算算,从这里到我家院坝硬化需要多少钱?”

      “老人家你就别管了,就两包水泥的事情。”李老板笑眯眯地回答。

      “小伙子,先说断后不乱,这是我家的事情,不能占公家便宜,私是私,公是公,千万不要公私不分。”父亲提高了嗓门。

      邻居们都围过来看热闹,他们悄悄告诉李老板这是个出了名的“犟拐拐”,说一不二的,赶紧给他算算吧。情急之下,李老板顺口一说“一万吧!”

      “这么长的距离,我早就找人预算过,一万是肯定不够的,一万五如何?如果你不同意,我今后就找其他人来修。”父亲边说边要离开。“好,好!我修,我修!”李老板跟着父亲连连说道。

      结算那天,父亲在乡村两级干部和乡亲们的见证下,把一万五千元的修路款一分不少地交给了李老板。

      “还真是个犟拐拐!”李老板拿着钱喃喃自语。

      (二)

      3年前,我被派到甘孜州援藏。

      甘孜是我第二故乡,我在那里从军12年。离开成都前,父亲给我足足打了半小时电话,他反反复复说道:“要干为党争光的事,绝不能干给党抹黑之事……切记,切记!”

      父亲的叮嘱我牢记于心,一直奔走在基层,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刻也不敢懈怠,一秒也不敢停歇,夙兴夜寐,披星戴月。

      10年前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人独居老屋,两个哥嫂各有工作,也只能抽空陪陪他,而我更是一年难见一次面。到甘孜不久,我有了把父亲接到康定生活的想法,父亲一开始不同意,在我软磨硬泡下,他还是答应了。

      父亲来康定那天,刚好是小满,细雨霏霏,乍暖还寒,万物生长,这个季节高原正是花草树木跟人类竞争氧气的时候。二哥开车一大早从大巴山老家出发,过川东丘陵,穿成都平原,入横断山脉。行程800多公里,虽然全程高速公路,但从海拔只有几百米的家乡一路攀升到海拔近3000米的康定,对于从未上过高原的耄耋老人来说,着实是一大考验。

      父亲刚下车,一股旋风突然刮来,父亲险些倒地,我赶紧去扶他,他摆摆手示意别管他,几秒钟后站稳后笑着对我说,“嘿嘿,硬是你常说的道孚的葱,康定的风,这个见面礼还不错嘛。”

      我给他租了一套离单位较近的小户型,但凡我不出差,就要给他做饭,陪他散步。利用周末游玩跑马山、木格措、泸定桥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要与我争着买门票、给饭钱。他总爱说“我有退休工资”。

      我长期出差,陪他的时间甚少,跟他在老家时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从未埋怨过,相反倍感欣慰。

      他深深地喜欢上了康巴高原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和迤逦的风光,他把所见所闻所想变成诗文,一篇篇佳作频频见诸报端。

      我以为,父亲会按照我最初的计划,在康定生活至我援藏任务结束。殊不知,他只待了五个多月,就嚷着要回老家。

      是不是还不适应气候?他摇头。

      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太少?他继续摇头。

      短暂的沉默过后,他说,“我在这里多呆一天,你的经济负担就会加重一些,我怕你有压力;还有,我在这里多呆一天,你就会分心照顾我,一分心,工作就要遭耽误……”

      我知道父亲的犟脾气,有时候甚至几头牛都拉不回来,只有作罢,便通知老家二哥开车过来又把他接回去。

      久违的阳光照射在康定城,澄澈明达。车在狭长的街道缓行,父亲打开车窗,折多河、雅拉河、瓦斯沟河、一座座桥、一栋栋建筑物、一树树垂柳向后退去。车内无语,父亲用纸巾擦拭着眼角,我知道,他心里还是有些不舍。

      车刚上高速,我便收到了他的短信:我在你运动鞋盒里藏了一万块钱,那是租房子的费用,你一定要收下,太少,别介意。

      我的情绪有些激动,不争气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我快速地拨打父亲的电话,但“犟拐拐”的他却始终没有接听。

      (三)

      老屋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修建的土坯房,母亲去世后不久,为了让父亲住得舒服一些,我们兄弟三人决定对老房子进行改造,父亲爽快地答应我们的想法,但前提是用他的钱。

      父亲退休前是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工资并不高,存折里的五万多块钱是他退休十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我们坚决不同意,无论如何也要平摊费用。父亲急了,“你们负担那么重,如果你们还觉得我是一家之主,那就必须听我的。”

      哎,谁让我们“摊”上了这一个“犟拐拐”父亲呢?

      几个月后,土坯房的墙体里里外外贴上了白色的瓷砖,屋顶变成了琉璃瓦,青石板取代了石板院坝,房前屋后种上了紫薇、丁香、桂花、茶花、菊花等花木,花花绿绿,郁郁芊芊,香气扑鼻,蜂蝶成片,整个小院充满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前几天,我打开老家远程监控视频,看见父亲头戴草帽,精神抖擞地打理着菜园子,一地蔬菜绿油油地散发着光芒。

      老屋离镇上只有几分钟路程,买菜十分便捷,而且电话一拨,就有菜农送菜上门,但父亲每年都坚持着种这块菜地。

      “爸,你都八十岁了,咋还这么犟呢?”我问。

      “我就是个犟拐拐,奈何我也!”视频里,父亲哈哈大笑着。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父亲是个“犟拐拐”

    2022-06-01 14:34:41

      魏言(四川)

      四川方言中,有一种顽固叫“犟拐拐”,意指脾气很倔、固执己见的人。父亲就是一个“犟拐拐”。

      (一)

      老家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年近八旬的父亲来到村支书办公室,声称要与孤寡老人王大爷结对认亲,其实这位王大爷比父亲还小好几岁,终身未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村支书当即反对:“魏老师,你年纪都比他大,就别操心了,这事由我们负责。”父亲一听这话,急了:“扶贫不分年龄,帮困不分多少,作为老党员老教师,就应该尽一份责任,哪怕是一点点!”村支书是父亲的学生,自知拗不过他那犟脾气,无奈之下,赶紧派出一名村干部协助父亲与王大爷结对。

      改善王大爷居住条件是首要任务,父亲的建议得到了乡村两级同意。修房子前,父亲把王大爷接到家里,吃住在一起,并承担了所有开销。

      三个月过去了,王大爷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变成了新砖房,父亲把家里闲置的一些桌椅板凳、棉被床单等送到了王大爷家里,并掏钱为他买来餐具、油盐酱醋等,还把这些年我买给他的好几件大衣送给了王大爷,自己却穿着我在部队时寄给他的那些陈旧的军大衣。

      老屋前三十米处是一条通往另外一个村的水泥路。这条路是十年前修建的,路面早已坑坑洼洼。前年底,这条路确定为乡村旅游环线,改建为沥青路。家乡沸腾了,山上山下,房前屋后,机器声隆隆,父亲高兴得像一个老小孩,每天在工地上来回转悠,好像在思考什么。

      一天,父亲喊住了修公路的李老板:“你帮我算算,从这里到我家院坝硬化需要多少钱?”

      “老人家你就别管了,就两包水泥的事情。”李老板笑眯眯地回答。

      “小伙子,先说断后不乱,这是我家的事情,不能占公家便宜,私是私,公是公,千万不要公私不分。”父亲提高了嗓门。

      邻居们都围过来看热闹,他们悄悄告诉李老板这是个出了名的“犟拐拐”,说一不二的,赶紧给他算算吧。情急之下,李老板顺口一说“一万吧!”

      “这么长的距离,我早就找人预算过,一万是肯定不够的,一万五如何?如果你不同意,我今后就找其他人来修。”父亲边说边要离开。“好,好!我修,我修!”李老板跟着父亲连连说道。

      结算那天,父亲在乡村两级干部和乡亲们的见证下,把一万五千元的修路款一分不少地交给了李老板。

      “还真是个犟拐拐!”李老板拿着钱喃喃自语。

      (二)

      3年前,我被派到甘孜州援藏。

      甘孜是我第二故乡,我在那里从军12年。离开成都前,父亲给我足足打了半小时电话,他反反复复说道:“要干为党争光的事,绝不能干给党抹黑之事……切记,切记!”

      父亲的叮嘱我牢记于心,一直奔走在基层,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刻也不敢懈怠,一秒也不敢停歇,夙兴夜寐,披星戴月。

      10年前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人独居老屋,两个哥嫂各有工作,也只能抽空陪陪他,而我更是一年难见一次面。到甘孜不久,我有了把父亲接到康定生活的想法,父亲一开始不同意,在我软磨硬泡下,他还是答应了。

      父亲来康定那天,刚好是小满,细雨霏霏,乍暖还寒,万物生长,这个季节高原正是花草树木跟人类竞争氧气的时候。二哥开车一大早从大巴山老家出发,过川东丘陵,穿成都平原,入横断山脉。行程800多公里,虽然全程高速公路,但从海拔只有几百米的家乡一路攀升到海拔近3000米的康定,对于从未上过高原的耄耋老人来说,着实是一大考验。

      父亲刚下车,一股旋风突然刮来,父亲险些倒地,我赶紧去扶他,他摆摆手示意别管他,几秒钟后站稳后笑着对我说,“嘿嘿,硬是你常说的道孚的葱,康定的风,这个见面礼还不错嘛。”

      我给他租了一套离单位较近的小户型,但凡我不出差,就要给他做饭,陪他散步。利用周末游玩跑马山、木格措、泸定桥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要与我争着买门票、给饭钱。他总爱说“我有退休工资”。

      我长期出差,陪他的时间甚少,跟他在老家时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从未埋怨过,相反倍感欣慰。

      他深深地喜欢上了康巴高原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和迤逦的风光,他把所见所闻所想变成诗文,一篇篇佳作频频见诸报端。

      我以为,父亲会按照我最初的计划,在康定生活至我援藏任务结束。殊不知,他只待了五个多月,就嚷着要回老家。

      是不是还不适应气候?他摇头。

      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太少?他继续摇头。

      短暂的沉默过后,他说,“我在这里多呆一天,你的经济负担就会加重一些,我怕你有压力;还有,我在这里多呆一天,你就会分心照顾我,一分心,工作就要遭耽误……”

      我知道父亲的犟脾气,有时候甚至几头牛都拉不回来,只有作罢,便通知老家二哥开车过来又把他接回去。

      久违的阳光照射在康定城,澄澈明达。车在狭长的街道缓行,父亲打开车窗,折多河、雅拉河、瓦斯沟河、一座座桥、一栋栋建筑物、一树树垂柳向后退去。车内无语,父亲用纸巾擦拭着眼角,我知道,他心里还是有些不舍。

      车刚上高速,我便收到了他的短信:我在你运动鞋盒里藏了一万块钱,那是租房子的费用,你一定要收下,太少,别介意。

      我的情绪有些激动,不争气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我快速地拨打父亲的电话,但“犟拐拐”的他却始终没有接听。

      (三)

      老屋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修建的土坯房,母亲去世后不久,为了让父亲住得舒服一些,我们兄弟三人决定对老房子进行改造,父亲爽快地答应我们的想法,但前提是用他的钱。

      父亲退休前是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工资并不高,存折里的五万多块钱是他退休十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我们坚决不同意,无论如何也要平摊费用。父亲急了,“你们负担那么重,如果你们还觉得我是一家之主,那就必须听我的。”

      哎,谁让我们“摊”上了这一个“犟拐拐”父亲呢?

      几个月后,土坯房的墙体里里外外贴上了白色的瓷砖,屋顶变成了琉璃瓦,青石板取代了石板院坝,房前屋后种上了紫薇、丁香、桂花、茶花、菊花等花木,花花绿绿,郁郁芊芊,香气扑鼻,蜂蝶成片,整个小院充满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前几天,我打开老家远程监控视频,看见父亲头戴草帽,精神抖擞地打理着菜园子,一地蔬菜绿油油地散发着光芒。

      老屋离镇上只有几分钟路程,买菜十分便捷,而且电话一拨,就有菜农送菜上门,但父亲每年都坚持着种这块菜地。

      “爸,你都八十岁了,咋还这么犟呢?”我问。

      “我就是个犟拐拐,奈何我也!”视频里,父亲哈哈大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