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对生态的诗意关切 ——读胡伟诗歌《在人工修建的公园里》

    2022-08-10 16:36:20

      汪 洋(江苏)

      胡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标题《在人工修建的公园里》,在寻常的“公园”前面置上一个“人工修建”这样一个定语,特别抢眼,一下子就让读者的视野前移。诗人显然是在强调这个公园的性质,不是来源于自然、生发于自然,而是一个人为制造的“仿制品”。为什么作者要刻意突出公园这一非自然的特性,显然作者是心有深思的。诗人置身于现场,却引领我们踏上一次并不轻松愉悦的精神之旅。

      一首好的诗歌,都会有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有大江奔流式的豪迈宣泄,也有涓涓细流式的含蓄表达。胡伟的作品无疑属于后者。他的思虑都潜藏在文字的底层,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往往需要细心体会,才能触摸到其文字柔软的内核。诗的开篇是这样写的:“在人工修建的郊区公园/步道整齐划线蜿蜒而行”,这是一种白描式的手法,交代了公园的位置、性质,而“步道整齐划线”似乎在释放出某种暗示,人工的痕迹已取代了公园乃至于大地的自然属性。而事物一旦失去自然的属性,看上去就不再真切。作者继续写到“两侧细细树木高低参差/郁金香无香青骨如杯盏”,这是作者在公园里看到的真实景象,细细的树木、无香的郁金香,这种近乎病态的生态场景,与大自然中固有的参天树木、飘香花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事物的反差,同样,也是一个人心灵的反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细述眼前之景,实是抒发心中之情。诗人,天生就具备悲天悯人的性格。作者俯下身子,以贴近尘埃的姿态去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真真切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态的忧思、对自然的向往。

      “人工水系流水清澈见底/新生黑蝌蚪被网操追逐/自然在人的欲望下葳蕤”,写到这里,作者的情感才有所表露。清澈见底的人工水系,终归是人造的,而不是自然的河流,无法孕育一个流域的生态,更不能承担一条河流的自然品质和文化属性。而新生的蝌蚪出现在人工水系中,更多表达出生物对于现实的妥协,没有自然河流所蕴含的丰富养分,它的生存、它的成长同样令人揪心。“网操”则象征着人的行为对于生态的干预和破坏,引发诗人对于人类自身的担忧。

      精神质地是这首诗歌所蕴藏的价值所在,这也是胡伟不遗余力追求的文本气息。如果一首诗流于泛泛的抒情,其写作的动机就值得怀疑。在这首诗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胡伟所营造的精神空间、所展现的精神立场。诗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红桃白梨黄连翘高海棠/绿草坪上歇着赏春主人/柔风飞鸟野花才是客人”。作者一下子罗列出公园里的四种植物,却笔锋一转,切换到“绿草坪上歇着赏春主人”身上,这赏春主人是谁,是游客、是作者?诗中没有交代,我们也不必细究。一个“主人”已经凸显了其凌驾于自然高高在上的地位,他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这可能是诗人的自嘲,也可能是诗人的反讽。这首诗的结句颇耐人寻味,本来是大自然主人的“柔风飞鸟野花”,却在人工建造的公园里彻底丧失了主人的地位,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客人”。主客关系微妙的变化是否暗喻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可以说,这个结尾是深沉有力的,也是令人警醒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到底要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无疑是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主旨所在。而这首诗的可贵之处,是它把更多的空间、话语权留给读者,在风轻云淡之间,与读者构建了一次精神层面上的共振。

      可以说,整首诗构思缜密,层层推进,充满画面感。诗中采取了大量的隐喻,用一种近乎冷抒情、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对于自然、对于生态的关切之心、深切之爱。

      作者胡伟的诗歌作品大多从自然中萃取灵感,自觉地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敏感敬畏之心,表达出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境况的反思和忧虑。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对生态的诗意关切 ——读胡伟诗歌《在人工修建的公园里》

    2022-08-10 16:36:20

      汪 洋(江苏)

      胡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标题《在人工修建的公园里》,在寻常的“公园”前面置上一个“人工修建”这样一个定语,特别抢眼,一下子就让读者的视野前移。诗人显然是在强调这个公园的性质,不是来源于自然、生发于自然,而是一个人为制造的“仿制品”。为什么作者要刻意突出公园这一非自然的特性,显然作者是心有深思的。诗人置身于现场,却引领我们踏上一次并不轻松愉悦的精神之旅。

      一首好的诗歌,都会有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有大江奔流式的豪迈宣泄,也有涓涓细流式的含蓄表达。胡伟的作品无疑属于后者。他的思虑都潜藏在文字的底层,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往往需要细心体会,才能触摸到其文字柔软的内核。诗的开篇是这样写的:“在人工修建的郊区公园/步道整齐划线蜿蜒而行”,这是一种白描式的手法,交代了公园的位置、性质,而“步道整齐划线”似乎在释放出某种暗示,人工的痕迹已取代了公园乃至于大地的自然属性。而事物一旦失去自然的属性,看上去就不再真切。作者继续写到“两侧细细树木高低参差/郁金香无香青骨如杯盏”,这是作者在公园里看到的真实景象,细细的树木、无香的郁金香,这种近乎病态的生态场景,与大自然中固有的参天树木、飘香花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事物的反差,同样,也是一个人心灵的反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细述眼前之景,实是抒发心中之情。诗人,天生就具备悲天悯人的性格。作者俯下身子,以贴近尘埃的姿态去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真真切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态的忧思、对自然的向往。

      “人工水系流水清澈见底/新生黑蝌蚪被网操追逐/自然在人的欲望下葳蕤”,写到这里,作者的情感才有所表露。清澈见底的人工水系,终归是人造的,而不是自然的河流,无法孕育一个流域的生态,更不能承担一条河流的自然品质和文化属性。而新生的蝌蚪出现在人工水系中,更多表达出生物对于现实的妥协,没有自然河流所蕴含的丰富养分,它的生存、它的成长同样令人揪心。“网操”则象征着人的行为对于生态的干预和破坏,引发诗人对于人类自身的担忧。

      精神质地是这首诗歌所蕴藏的价值所在,这也是胡伟不遗余力追求的文本气息。如果一首诗流于泛泛的抒情,其写作的动机就值得怀疑。在这首诗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胡伟所营造的精神空间、所展现的精神立场。诗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红桃白梨黄连翘高海棠/绿草坪上歇着赏春主人/柔风飞鸟野花才是客人”。作者一下子罗列出公园里的四种植物,却笔锋一转,切换到“绿草坪上歇着赏春主人”身上,这赏春主人是谁,是游客、是作者?诗中没有交代,我们也不必细究。一个“主人”已经凸显了其凌驾于自然高高在上的地位,他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这可能是诗人的自嘲,也可能是诗人的反讽。这首诗的结句颇耐人寻味,本来是大自然主人的“柔风飞鸟野花”,却在人工建造的公园里彻底丧失了主人的地位,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客人”。主客关系微妙的变化是否暗喻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可以说,这个结尾是深沉有力的,也是令人警醒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到底要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无疑是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主旨所在。而这首诗的可贵之处,是它把更多的空间、话语权留给读者,在风轻云淡之间,与读者构建了一次精神层面上的共振。

      可以说,整首诗构思缜密,层层推进,充满画面感。诗中采取了大量的隐喻,用一种近乎冷抒情、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对于自然、对于生态的关切之心、深切之爱。

      作者胡伟的诗歌作品大多从自然中萃取灵感,自觉地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敏感敬畏之心,表达出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境况的反思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