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论语·侍坐》学术杂记

    2022-08-31 15:34:14

      河南大学文学院 张雨露 

      《论语·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它以孔子与弟子“论志”交谈的形式寓理于教,实际在本质上体现了孔子修身治国的儒家思想,同时,结合孔子是教育家的身份背景,在其与弟子的交流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关于《侍坐》,我将从问志、论志、评志三个层面阐述我对孔子的治国思想、教育方法及理念的认识。

      孔子问志

      首先,“如果有人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会如何施展抱负”,这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提问,也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孔子对自己可以得到重用,在国家实行仁政、推行礼乐教化的理想构思。

      其次,在问志环节,孔子独具“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初步展现。侍坐中他没有干巴巴地直接提问,而是联系实际,巧妙设问,利用“如果有人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会如何施展抱负”这一假设场景成功引起了弟子们回答问题的兴趣,引导弟子们生发治国思考。并且“侍坐”本身就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氛围,师徒偶然闲聊的教学形式也为弟子们打破拘束、畅谈心志提供了有利条件。

      弟子论志

      在“论志”过程中,四位弟子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志在治大国、冉有志在治小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虽然三人态度和回答内容迥然相异,但在本质上三人都志在积极救世,以礼治国、教化治国,学生既如此,老师的志向当然也毋庸置疑。而曾皙的“暮春咏而归”也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礼仪之邦、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其淡泊致远的高雅情怀。

      再者,弟子们的发言是整个“侍坐”教学的主体,孔子只是充当了鼓励者、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在弟子发言时,孔子耐心倾听,循循善诱,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是互相尊重、平等对话的关系,所以弟子们的思想理念才得以充分的表达。

      孔子评志

      通过孔子对弟子的点评,我认为,他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点评都体现了其提倡统治者推行礼乐仁政、才德并济、教化治国的理念,而对曾皙作出“吾与点也”的评价,也与其自身的治国思想观念密不可分。首先,大多数学者认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正是孔子所主张的积极救世、礼乐教成的结果和他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其次,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由于他的主张在诸国屡屡碰壁,晚年回鲁国后也生发了一定的消极避世思想,所以在另一种说法中,曾皙所描绘的悠然得乐的生活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思想不谋而合,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吾与点也”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在点评弟子发言时,没有制定统一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肯定了他们的可取之处,也点明了各自的问题所在,指向明确,评价客观,有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

      作为《论语》篇的经典章节,《侍坐》不仅以师徒论志的形式传递出了孔子倡导实施仁政和礼乐教化以达到天下大同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念,并且,其引导学生立志的启发性教学和寓教于乐、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教育思想也对当今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论语·侍坐》学术杂记

    2022-08-31 15:34:14

      河南大学文学院 张雨露 

      《论语·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它以孔子与弟子“论志”交谈的形式寓理于教,实际在本质上体现了孔子修身治国的儒家思想,同时,结合孔子是教育家的身份背景,在其与弟子的交流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关于《侍坐》,我将从问志、论志、评志三个层面阐述我对孔子的治国思想、教育方法及理念的认识。

      孔子问志

      首先,“如果有人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会如何施展抱负”,这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提问,也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孔子对自己可以得到重用,在国家实行仁政、推行礼乐教化的理想构思。

      其次,在问志环节,孔子独具“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初步展现。侍坐中他没有干巴巴地直接提问,而是联系实际,巧妙设问,利用“如果有人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会如何施展抱负”这一假设场景成功引起了弟子们回答问题的兴趣,引导弟子们生发治国思考。并且“侍坐”本身就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氛围,师徒偶然闲聊的教学形式也为弟子们打破拘束、畅谈心志提供了有利条件。

      弟子论志

      在“论志”过程中,四位弟子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志在治大国、冉有志在治小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虽然三人态度和回答内容迥然相异,但在本质上三人都志在积极救世,以礼治国、教化治国,学生既如此,老师的志向当然也毋庸置疑。而曾皙的“暮春咏而归”也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礼仪之邦、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其淡泊致远的高雅情怀。

      再者,弟子们的发言是整个“侍坐”教学的主体,孔子只是充当了鼓励者、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在弟子发言时,孔子耐心倾听,循循善诱,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是互相尊重、平等对话的关系,所以弟子们的思想理念才得以充分的表达。

      孔子评志

      通过孔子对弟子的点评,我认为,他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点评都体现了其提倡统治者推行礼乐仁政、才德并济、教化治国的理念,而对曾皙作出“吾与点也”的评价,也与其自身的治国思想观念密不可分。首先,大多数学者认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正是孔子所主张的积极救世、礼乐教成的结果和他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其次,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由于他的主张在诸国屡屡碰壁,晚年回鲁国后也生发了一定的消极避世思想,所以在另一种说法中,曾皙所描绘的悠然得乐的生活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思想不谋而合,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吾与点也”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在点评弟子发言时,没有制定统一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肯定了他们的可取之处,也点明了各自的问题所在,指向明确,评价客观,有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

      作为《论语》篇的经典章节,《侍坐》不仅以师徒论志的形式传递出了孔子倡导实施仁政和礼乐教化以达到天下大同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念,并且,其引导学生立志的启发性教学和寓教于乐、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教育思想也对当今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