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芒城遗址是古蜀宜居之地

    2022-09-28 14:53:16

      何民(四川)

      北纬30度线上有一个隐藏了四千多年的古蜀文明遗址,这便是位于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芒城村的芒城遗址。

      人类自古就是逐水而居。岷江,这条曾一度被认为是长江源头的河流,已经被证实是远古人类的活动地域之一。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和童恩正先生《古代的巴蜀》一书的考古论证,远古时期,一支羌人敲着羊皮鼓,吹着羌笛,牵着牛羊不断南迁,从青藏高原的东部,过黄河,穿草地,进入川西北的岷江河谷,一路寻找理想的宜居之地。4300年前,大约是尧、舜、禹原始社会时期,一支羌人就沿着岷江河谷逐渐迁徒到川西平原的西部。

      在这个过程中,古人一方面要“逐水草而居”,依靠水源而生,一方面又要不停地和水患作斗争,这时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治水先驱禹。禹因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建立了夏朝。禹就是氐羌人从川西高原往川西平原西部迁徒中出生在西羌(今四川汶川县)的蜀人先祖。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说:“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那石纽在什么地方呢?唐《括地志》中载:“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即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境内,绵虒山崖上“石纽山”三个大字至今还在。

      沿岷江河谷迁徒的氐羌人一部分随禹到黄河流域的夏生活,一部分人留在了岷江河谷,一部分人迁徒到了青城山下的芒城。古蜀先民迁徒到芒城,是人类从渔猎向农耕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空气纯净,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理想的栖居之地。1996年,在芒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陶片,经专家鉴定,主要是生活类的各种陶器,有罐、壶、豆、宽沿器等;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斧、石凿、石矛、石蔟等生产和生活工具。古蜀先民在芒城正是依托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向着农耕文明快速发展。据芒城考古研究报告,在芒城遗址的灰坑中,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专家们还发现了水稻硅酸体物质的存在,说明在青城山下的平原西部很早就开始驯化种植水稻了。

      古蜀先民们选择了在芒城居住,在不停地和自然界的各种灾害的斗争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这从考古发掘出的芒城独特的城墙建筑结构可以看出来。芒城遗址坐西向东呈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4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的四周建有内外两层城墙,俯看内外城墙,呈一个“回”字形。这种“回”字形双层城墙在史前遗址中并不多见,它的修建有什么意义呢?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芒城的双城墙和它周围的壕沟组成了一个非常科学而又实用的防水系统。须知,芒城修建的时候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两千多年的时间,而那时的川西平原还时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当一脉相承的都江堰水文化因古老的芒城遗址而延伸了历史的长度,我们不能不为四千多年前芒城的防水工程而赞叹;古蜀文明也因芒城遗址的出世而更加灿烂辉煌。

      四千多年的沧桑,芒城遗址所在的这片土地今天仍然是天府之国的粮仓,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新鲜,依然是我们首选的宜居之地。

      古蜀先民选择了芒城,就是选择了宜居。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芒城遗址是古蜀宜居之地

    2022-09-28 14:53:16

      何民(四川)

      北纬30度线上有一个隐藏了四千多年的古蜀文明遗址,这便是位于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芒城村的芒城遗址。

      人类自古就是逐水而居。岷江,这条曾一度被认为是长江源头的河流,已经被证实是远古人类的活动地域之一。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和童恩正先生《古代的巴蜀》一书的考古论证,远古时期,一支羌人敲着羊皮鼓,吹着羌笛,牵着牛羊不断南迁,从青藏高原的东部,过黄河,穿草地,进入川西北的岷江河谷,一路寻找理想的宜居之地。4300年前,大约是尧、舜、禹原始社会时期,一支羌人就沿着岷江河谷逐渐迁徒到川西平原的西部。

      在这个过程中,古人一方面要“逐水草而居”,依靠水源而生,一方面又要不停地和水患作斗争,这时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治水先驱禹。禹因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建立了夏朝。禹就是氐羌人从川西高原往川西平原西部迁徒中出生在西羌(今四川汶川县)的蜀人先祖。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说:“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那石纽在什么地方呢?唐《括地志》中载:“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即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境内,绵虒山崖上“石纽山”三个大字至今还在。

      沿岷江河谷迁徒的氐羌人一部分随禹到黄河流域的夏生活,一部分人留在了岷江河谷,一部分人迁徒到了青城山下的芒城。古蜀先民迁徒到芒城,是人类从渔猎向农耕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空气纯净,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理想的栖居之地。1996年,在芒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陶片,经专家鉴定,主要是生活类的各种陶器,有罐、壶、豆、宽沿器等;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斧、石凿、石矛、石蔟等生产和生活工具。古蜀先民在芒城正是依托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向着农耕文明快速发展。据芒城考古研究报告,在芒城遗址的灰坑中,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专家们还发现了水稻硅酸体物质的存在,说明在青城山下的平原西部很早就开始驯化种植水稻了。

      古蜀先民们选择了在芒城居住,在不停地和自然界的各种灾害的斗争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这从考古发掘出的芒城独特的城墙建筑结构可以看出来。芒城遗址坐西向东呈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4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的四周建有内外两层城墙,俯看内外城墙,呈一个“回”字形。这种“回”字形双层城墙在史前遗址中并不多见,它的修建有什么意义呢?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芒城的双城墙和它周围的壕沟组成了一个非常科学而又实用的防水系统。须知,芒城修建的时候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两千多年的时间,而那时的川西平原还时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当一脉相承的都江堰水文化因古老的芒城遗址而延伸了历史的长度,我们不能不为四千多年前芒城的防水工程而赞叹;古蜀文明也因芒城遗址的出世而更加灿烂辉煌。

      四千多年的沧桑,芒城遗址所在的这片土地今天仍然是天府之国的粮仓,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新鲜,依然是我们首选的宜居之地。

      古蜀先民选择了芒城,就是选择了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