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龙透关散记(散文)

    2022-10-28 15:05:12

      章科才

      暮春的一个上午,雨后天晴,风清气爽,我再次走进龙透关。

      走到龙透关中心活动广场,只见宽阔的广场上,一百多名少先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踩着通向龙透关山顶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听老师讲,带着这些小学生参观龙透关,就是要让他们知晓泸州起义这一革命历史,缅怀先烈,从小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富强祖国的坚强信心。我看着这群活泼可爱的“祖国花朵”,看着他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耳边蓦然响起当年戴着红领巾,唱响的歌,“穿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

      是啊,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这和谐、幸福的年代,应该铭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牺牲的先烈,让他们看到年轻一代对他们的敬仰。

      太阳从云层中钻出,柔和的光芒洒在龙透关,郁郁葱葱的山林,碧绿青翠。树林中,绿草茵茵,空气清新宜人。徐徐吹来的风,摇动着树枝翩翩起舞;小鸟时而发出的啁啾声音,宛若悦耳的歌声在林中回响。

      我行走在林中石梯上,迎着清爽的风,聆听欢乐的歌,登上龙透关山顶,穿过威严高大的山门,走到高耸云天的“泸州起义纪念碑”前,深情地凝视一会儿后,信步在右前方的石碑林。“英烈不朽激发革命豪情,浩气长存鼓舞中华奋进”“泸州武装起义举义旗,唤起巴蜀儿女”……看着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的题词,九十多年前,泸州城里,龙透关上发生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瞬间浮现脑海。

      始建于蜀汉的龙透关,离泸州城区三公里(如今已成为城中心),山崖陡峭,地势险要。婉蜒曲折的沱江从山下缓缓流过涌入长江,与长江形成运输之冲要。龙透关险要的地理位置,发挥着扼守泸州城的重要作用。

      1926年12月1日,清脆的枪声划破天穹,泸州起义像一道闪电,照亮了乌云密布的天空,让黑暗中的大地见到了光明,使彷徨于黑暗中的人看清了前进的方向。

      当惊心动魄的战斗打响后,面对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敌军,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白天还是晚上,起义部队将士同仇敌忾,奋勇反击。

      不甘失败的敌军加快了进攻的次数,增加了进攻的人数,从陆路鼓嗓而前,直扑龙透关。

      在战斗最激烈的危急关头,泸州城里的群众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有的肩挑,有的背背,将起义军将士急需的生活物资送到龙透关,热情慰问,细心照顾负伤的起义部队战士。群众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慰问,极大地鼓舞了起义部队将士。他们更加英勇顽强,奋力杀敌。敌军见龙透关似铜墙、如磐石,久攻不下,便对泸州城区采取围困,切断通往城里的各条道路,使粮食不能运进城里,以断粮摧毁军民的信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里缺失了生活物资的补充,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为了城里群众的安全,为了革命火种不被扼杀,坚持了167天的起义部队,在既无外援支持,又无弹药、粮食补充的重重困难下,依依不舍地告别泸州人民, 怀揣遗憾心情离开了泸州。

      起义部队将士不畏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泸州人民,革命的火种不停地在泸州城里、乡村传播。贾若愚、穆青、刘振美等泸州儿女前仆后继,投身革命,抒写新的光辉篇章……

      一阵春风将我从往事中拉回,云层散去,天空更洁净更明亮,我仰望熠熠生辉的“泸州起义纪念碑”,刹那间,仿佛看到长眠龙透关的先烈们,站立纪念碑上,传颂着“泸州起义”那高亢激越的壮丽诗篇,赞美今日伟大祖国的灿烂辉煌……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龙透关散记(散文)

    2022-10-28 15:05:12

      章科才

      暮春的一个上午,雨后天晴,风清气爽,我再次走进龙透关。

      走到龙透关中心活动广场,只见宽阔的广场上,一百多名少先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踩着通向龙透关山顶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听老师讲,带着这些小学生参观龙透关,就是要让他们知晓泸州起义这一革命历史,缅怀先烈,从小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富强祖国的坚强信心。我看着这群活泼可爱的“祖国花朵”,看着他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耳边蓦然响起当年戴着红领巾,唱响的歌,“穿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

      是啊,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这和谐、幸福的年代,应该铭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牺牲的先烈,让他们看到年轻一代对他们的敬仰。

      太阳从云层中钻出,柔和的光芒洒在龙透关,郁郁葱葱的山林,碧绿青翠。树林中,绿草茵茵,空气清新宜人。徐徐吹来的风,摇动着树枝翩翩起舞;小鸟时而发出的啁啾声音,宛若悦耳的歌声在林中回响。

      我行走在林中石梯上,迎着清爽的风,聆听欢乐的歌,登上龙透关山顶,穿过威严高大的山门,走到高耸云天的“泸州起义纪念碑”前,深情地凝视一会儿后,信步在右前方的石碑林。“英烈不朽激发革命豪情,浩气长存鼓舞中华奋进”“泸州武装起义举义旗,唤起巴蜀儿女”……看着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的题词,九十多年前,泸州城里,龙透关上发生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瞬间浮现脑海。

      始建于蜀汉的龙透关,离泸州城区三公里(如今已成为城中心),山崖陡峭,地势险要。婉蜒曲折的沱江从山下缓缓流过涌入长江,与长江形成运输之冲要。龙透关险要的地理位置,发挥着扼守泸州城的重要作用。

      1926年12月1日,清脆的枪声划破天穹,泸州起义像一道闪电,照亮了乌云密布的天空,让黑暗中的大地见到了光明,使彷徨于黑暗中的人看清了前进的方向。

      当惊心动魄的战斗打响后,面对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敌军,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白天还是晚上,起义部队将士同仇敌忾,奋勇反击。

      不甘失败的敌军加快了进攻的次数,增加了进攻的人数,从陆路鼓嗓而前,直扑龙透关。

      在战斗最激烈的危急关头,泸州城里的群众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有的肩挑,有的背背,将起义军将士急需的生活物资送到龙透关,热情慰问,细心照顾负伤的起义部队战士。群众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慰问,极大地鼓舞了起义部队将士。他们更加英勇顽强,奋力杀敌。敌军见龙透关似铜墙、如磐石,久攻不下,便对泸州城区采取围困,切断通往城里的各条道路,使粮食不能运进城里,以断粮摧毁军民的信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里缺失了生活物资的补充,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为了城里群众的安全,为了革命火种不被扼杀,坚持了167天的起义部队,在既无外援支持,又无弹药、粮食补充的重重困难下,依依不舍地告别泸州人民, 怀揣遗憾心情离开了泸州。

      起义部队将士不畏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泸州人民,革命的火种不停地在泸州城里、乡村传播。贾若愚、穆青、刘振美等泸州儿女前仆后继,投身革命,抒写新的光辉篇章……

      一阵春风将我从往事中拉回,云层散去,天空更洁净更明亮,我仰望熠熠生辉的“泸州起义纪念碑”,刹那间,仿佛看到长眠龙透关的先烈们,站立纪念碑上,传颂着“泸州起义”那高亢激越的壮丽诗篇,赞美今日伟大祖国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