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16:09:59
罗昭伦(重庆)
大凡读书人到山东曲阜,一定要去孔庙。而到了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也一定不会放弃去寻访杜甫草堂的。
坐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园林式农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从有诗圣、诗史之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可以看出,当年这里只不过是几间避风遮雨的破茅庐罢了。昔日的几间破茅庐演变成为如今园林式的旅游胜地,这是当年穷困潦倒的杜甫未曾想到的。
成都自古为富庶之地,又是中国历史上经历战乱最少的地方之一。有那么多的帝王宫殿、将相府第、富豪华宅,几间茅屋实在是寒碜而渺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车轮常常不循常规,让那些豪宅华府转眼便消失了,而让几间茅屋得以流传于世,由后人加以渲染美化,正应验了那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古训。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草堂正门的这副对联,便是出自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冒雨步入草堂,透过茫茫雨帘,满目尽是参天古木和青翠葱郁。庄严肃穆而又古朴典雅的祠宇,掩映在苍楠翠竹之间,在雨雾中显得朦胧而又幽深静谧。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草堂的建筑、园林、藏品和积聚的文化内涵,已不仅仅是诗圣一人的纪念祠,而更是后人缅怀一代诗宗,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方旅游胜地。
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古朴庄重,栩栩如生。铜像呈跪姿状,身材略显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表现了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不懈情怀。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觉时光已经倒流回到1200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重慨叹。
草堂内,扑面而来的绿,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其中。除各种树木外,竹算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了。苦竹、金竹、斑竹、绵竹……而最多的可能要算楠木了,株株楠木就像巨人似的。一株株,一片片,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尤其是这里的慈竹,一垄一垄的,满目皆是。这里的每一个建筑几乎都掩映在浓绿丛中,就像被一个硕大的绿盖子罩着一样。穿行其中,让人既可发思古之幽思,又可享大自然之浪漫。
在大廨内,我看到了杜甫草堂全景国画,以及他的生平事迹介绍。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翠县。公元759年,49岁的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从陕西流亡至成都。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盖了这三间茅房,从此结束了长达一年的漂泊生活。草堂便是杜甫的最后一个定居点。在这里,杜甫断断续续住了五年时间,多少享受到了一点生活的乐趣。从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可以看出:“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他也曾看到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尽管杜甫热爱山水,但他更热爱的是生活,有别于陶渊明、王维等人,他没有沉湎于山水田园之中,逃避于现实生活之外。公元765年,严武去世后,杜甫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从此又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
草堂内的诗史堂,是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该建筑也因此而得名。厅堂中央安放的杜甫半身铜像,系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塑像两侧,是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草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杜甫一生足迹遍及九州,早年游历齐赵、吴越,晚年流离巴蜀、荆湘。居住在草堂以后的十一年间,他的人生虽跌入了最低谷,但创作却达到了顶峰。入川后作诗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其思想境界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走出大廨,与古楠苍莽气势相衬的是清翠欲滴、清幽宜人的郁郁笼竹。掩映在竹林树丛中的茅屋景区,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徜徉在这里,看到的是依杜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意境而开凿的浣花溪景点;有依杜诗“柴门不正逐江开”“柴门古道旁”而建的低矮的柴门;有依杜诗“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而建的茅亭、楠树和药圃;更有依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建的写意景点“西岭”。而我看到的庄严肃穆、气势不凡的草堂,早已不是杜诗圣亲手结茅为庐,暂得安生之地了。
草堂的小径十分幽雅,大多是一些竹子和无名古树,一阵微风吹来,飒飒作响的竹叶散发着清凉的感觉。在曲径旁,亭亭玉立着一池荷叶。只可惜这个季节没有荷花,找来找去,满池的荷叶中连一朵荷花也看不见。有幅荷花画得很让我感动,其他荷花的叶子大多是画的脉络清晰,绿油油的,即使大写意的墨荷也看得出荷的生气,这幅画画的就是“残荷”,谷黄的荷叶倒垂着,似乎荷的根茎不堪重负,低下了它的头。白色的荷有一片花瓣斜伸出来,有些楚楚可怜地绽开着,虽比不上那些荷的多彩多姿,但却打动了我的心。
站在草堂旧址门口,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却没有敢进去。希望还是保留它在我心里的古老和历史,尽管后人已经把它破坏得没有什么可值得怀念的东西了。可它在我心目中,还是有着一如往常的诗情画意。并不遗憾没有看见它的真容,倒是怕看过了才会真正的遗憾。于是,很平静地沿着盆景园窄窄的小路走着。小路虽小,抬头却能望见树叶间斑斑驳驳的蓝天和白云……
草堂园林编印的小册子告诉我,从五代的韦庄重建开始,经过宋、元、明、清历代的修葺扩建,草堂屡废屡兴。如今,粉墙青瓦、简朴无华的建筑,虽早已没有宫殿庙宇的恢宏气势,但丰富的内涵,诗人故居和纪念祠的独特性,和庭园内楠木的青冥苍翠、竹的清幽秀丽、柏的质朴细腻、荷的幽雅素洁,真正令我深深感受到草堂在喧嚣尘世中的返璞归真。
其实,草堂是否为杜诗圣当年所建已不重要了。来到这里的人们心中一定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简朴的茅屋,一定会为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而有所感获。
2021-06-09 16:09:59
罗昭伦(重庆)
大凡读书人到山东曲阜,一定要去孔庙。而到了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也一定不会放弃去寻访杜甫草堂的。
坐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园林式农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从有诗圣、诗史之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可以看出,当年这里只不过是几间避风遮雨的破茅庐罢了。昔日的几间破茅庐演变成为如今园林式的旅游胜地,这是当年穷困潦倒的杜甫未曾想到的。
成都自古为富庶之地,又是中国历史上经历战乱最少的地方之一。有那么多的帝王宫殿、将相府第、富豪华宅,几间茅屋实在是寒碜而渺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车轮常常不循常规,让那些豪宅华府转眼便消失了,而让几间茅屋得以流传于世,由后人加以渲染美化,正应验了那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古训。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草堂正门的这副对联,便是出自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冒雨步入草堂,透过茫茫雨帘,满目尽是参天古木和青翠葱郁。庄严肃穆而又古朴典雅的祠宇,掩映在苍楠翠竹之间,在雨雾中显得朦胧而又幽深静谧。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草堂的建筑、园林、藏品和积聚的文化内涵,已不仅仅是诗圣一人的纪念祠,而更是后人缅怀一代诗宗,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方旅游胜地。
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古朴庄重,栩栩如生。铜像呈跪姿状,身材略显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表现了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不懈情怀。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觉时光已经倒流回到1200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重慨叹。
草堂内,扑面而来的绿,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其中。除各种树木外,竹算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了。苦竹、金竹、斑竹、绵竹……而最多的可能要算楠木了,株株楠木就像巨人似的。一株株,一片片,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尤其是这里的慈竹,一垄一垄的,满目皆是。这里的每一个建筑几乎都掩映在浓绿丛中,就像被一个硕大的绿盖子罩着一样。穿行其中,让人既可发思古之幽思,又可享大自然之浪漫。
在大廨内,我看到了杜甫草堂全景国画,以及他的生平事迹介绍。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翠县。公元759年,49岁的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从陕西流亡至成都。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盖了这三间茅房,从此结束了长达一年的漂泊生活。草堂便是杜甫的最后一个定居点。在这里,杜甫断断续续住了五年时间,多少享受到了一点生活的乐趣。从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可以看出:“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他也曾看到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尽管杜甫热爱山水,但他更热爱的是生活,有别于陶渊明、王维等人,他没有沉湎于山水田园之中,逃避于现实生活之外。公元765年,严武去世后,杜甫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从此又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
草堂内的诗史堂,是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该建筑也因此而得名。厅堂中央安放的杜甫半身铜像,系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塑像两侧,是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草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杜甫一生足迹遍及九州,早年游历齐赵、吴越,晚年流离巴蜀、荆湘。居住在草堂以后的十一年间,他的人生虽跌入了最低谷,但创作却达到了顶峰。入川后作诗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其思想境界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走出大廨,与古楠苍莽气势相衬的是清翠欲滴、清幽宜人的郁郁笼竹。掩映在竹林树丛中的茅屋景区,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徜徉在这里,看到的是依杜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意境而开凿的浣花溪景点;有依杜诗“柴门不正逐江开”“柴门古道旁”而建的低矮的柴门;有依杜诗“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而建的茅亭、楠树和药圃;更有依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建的写意景点“西岭”。而我看到的庄严肃穆、气势不凡的草堂,早已不是杜诗圣亲手结茅为庐,暂得安生之地了。
草堂的小径十分幽雅,大多是一些竹子和无名古树,一阵微风吹来,飒飒作响的竹叶散发着清凉的感觉。在曲径旁,亭亭玉立着一池荷叶。只可惜这个季节没有荷花,找来找去,满池的荷叶中连一朵荷花也看不见。有幅荷花画得很让我感动,其他荷花的叶子大多是画的脉络清晰,绿油油的,即使大写意的墨荷也看得出荷的生气,这幅画画的就是“残荷”,谷黄的荷叶倒垂着,似乎荷的根茎不堪重负,低下了它的头。白色的荷有一片花瓣斜伸出来,有些楚楚可怜地绽开着,虽比不上那些荷的多彩多姿,但却打动了我的心。
站在草堂旧址门口,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却没有敢进去。希望还是保留它在我心里的古老和历史,尽管后人已经把它破坏得没有什么可值得怀念的东西了。可它在我心目中,还是有着一如往常的诗情画意。并不遗憾没有看见它的真容,倒是怕看过了才会真正的遗憾。于是,很平静地沿着盆景园窄窄的小路走着。小路虽小,抬头却能望见树叶间斑斑驳驳的蓝天和白云……
草堂园林编印的小册子告诉我,从五代的韦庄重建开始,经过宋、元、明、清历代的修葺扩建,草堂屡废屡兴。如今,粉墙青瓦、简朴无华的建筑,虽早已没有宫殿庙宇的恢宏气势,但丰富的内涵,诗人故居和纪念祠的独特性,和庭园内楠木的青冥苍翠、竹的清幽秀丽、柏的质朴细腻、荷的幽雅素洁,真正令我深深感受到草堂在喧嚣尘世中的返璞归真。
其实,草堂是否为杜诗圣当年所建已不重要了。来到这里的人们心中一定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简朴的茅屋,一定会为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而有所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