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名人当铭记

    2021-10-02 18:46:23

      何开四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巴中,曾留学美国,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奉献70年。晏阳初曾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之一。我长年从事文学工作,多次到晏阳初的故乡巴中采访,对他毕生从事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感佩于心。

      细读文本,我徜徉在一行行真切婉曲的文字里,胸中除了涌动更多的感慨,还情不自禁地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为此,我就来谈点自己读后的看法和感想。兹拈出三点,以概其余。

      延续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写作自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小说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为辅线,以饱满的激情、细腻婉约的笔触,艺术性地再现了晏阳初匍匐于大地、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的传奇一生。可以说,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延续着一种精神,在让人全方位地了解这一场乡村变革的伟大实践的同时,还得以将这种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以真诚和感人的文学方式流传下去,真正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特别是从晏阳初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到新时代投身乡村振兴的奋进力量。小说立意高远,跟随时代的节拍,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文学的至美与传奇人生的华丽相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娴熟的叙述技巧,围绕主人公成长的足迹,综合采用线状叙事结构,并综合运用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方式,对情节进行了巧妙处理,运用事件、人物和场景,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机心巧妙、引人入胜。特别是很强的故事性和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读完小说顿感酣畅淋漓,益人心智。比如,无论是文艺教育,还是生计教育,抑或是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作者在书中不是干巴巴地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又如,描写主人公晏阳初的家国情怀,作者是以晏阳初与底层人民特别是与“背二哥”交往作为重要的感情背景线,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侧面来体现,从而达到了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效果。

      苗勇在写作中时时流露出来的诗性语言,也为本书增添了可读性和绚丽的文学色彩。语言,是文学的肌肤。很多传记体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事实,而轻视了语言,新闻式的介绍或概念化的议论,常常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苗勇的语言除了流畅之外,生动且极具感染力。比如,小说的开篇就极富特色:“迤逦绵延的大巴山,西接八百里秦川,东连高耸的巫岭,横贯千里。山就是这里的特色,重峦叠嶂,起伏绵延,一眼望去,群山如海,万峰如戟,太阳欲坠未坠。” 这样的诗性语言,既有“大漠孤烟直”的雄壮,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与灵动,行云流水,给人遐想,且极具画面感。

      尊重史实与完整再现历史的高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晏阳初从1890年出生到1990年在美国病逝,刚好100个年头。本小说采用编年体形式,生动描绘了晏阳初从出生到幼时进入私塾学习儒家典籍、少年独自外出求学,再到走出巴山远渡重洋留学美国的艰辛历程,以及扎根定县,献身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的绝大部分经历以及一生的其他重要事件,对其史诗般的一生进行再现,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勇是一个写作态度极其认真的作家。据我了解,他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获取完备的资料,大量阅读了世面上有关晏阳初的书。他又实地走访了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纪念馆、晏阳初亲属以及定县、重庆乡村学院等,力图尽可能多地获取原始资料。2007年初稿完成后,他又广泛征求专门研究晏阳初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10多年间数易其稿、精心打磨。书中描绘的故事大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苗勇努力做到言必有征、语无虚发,做到故事真(真人、真事、真情节)、语言真,绝不因为小说情节需要而虚构篇幅。故本书在人文情怀浓烈的同时,传奇又有志史功能,显得尤为可贵。

      以上三点,只是自己的陋见,不足以概括这部历时十多年40余万言的力作。我相信这部作品,以其出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希望苗勇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何开四,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辞赋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当代文坛》主编,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顾问。)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名人当铭记

    2021-10-02 18:46:23

      何开四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巴中,曾留学美国,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奉献70年。晏阳初曾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之一。我长年从事文学工作,多次到晏阳初的故乡巴中采访,对他毕生从事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感佩于心。

      细读文本,我徜徉在一行行真切婉曲的文字里,胸中除了涌动更多的感慨,还情不自禁地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为此,我就来谈点自己读后的看法和感想。兹拈出三点,以概其余。

      延续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写作自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小说以晏阳初一生拼搏奋进为主线,以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实践探索为副线,以爱国爱家爱平民为辅线,以饱满的激情、细腻婉约的笔触,艺术性地再现了晏阳初匍匐于大地、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史诗般的传奇一生。可以说,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延续着一种精神,在让人全方位地了解这一场乡村变革的伟大实践的同时,还得以将这种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思想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以真诚和感人的文学方式流传下去,真正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特别是从晏阳初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到新时代投身乡村振兴的奋进力量。小说立意高远,跟随时代的节拍,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文学的至美与传奇人生的华丽相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娴熟的叙述技巧,围绕主人公成长的足迹,综合采用线状叙事结构,并综合运用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方式,对情节进行了巧妙处理,运用事件、人物和场景,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机心巧妙、引人入胜。特别是很强的故事性和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读完小说顿感酣畅淋漓,益人心智。比如,无论是文艺教育,还是生计教育,抑或是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作者在书中不是干巴巴地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又如,描写主人公晏阳初的家国情怀,作者是以晏阳初与底层人民特别是与“背二哥”交往作为重要的感情背景线,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侧面来体现,从而达到了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效果。

      苗勇在写作中时时流露出来的诗性语言,也为本书增添了可读性和绚丽的文学色彩。语言,是文学的肌肤。很多传记体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事实,而轻视了语言,新闻式的介绍或概念化的议论,常常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苗勇的语言除了流畅之外,生动且极具感染力。比如,小说的开篇就极富特色:“迤逦绵延的大巴山,西接八百里秦川,东连高耸的巫岭,横贯千里。山就是这里的特色,重峦叠嶂,起伏绵延,一眼望去,群山如海,万峰如戟,太阳欲坠未坠。” 这样的诗性语言,既有“大漠孤烟直”的雄壮,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与灵动,行云流水,给人遐想,且极具画面感。

      尊重史实与完整再现历史的高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晏阳初从1890年出生到1990年在美国病逝,刚好100个年头。本小说采用编年体形式,生动描绘了晏阳初从出生到幼时进入私塾学习儒家典籍、少年独自外出求学,再到走出巴山远渡重洋留学美国的艰辛历程,以及扎根定县,献身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的绝大部分经历以及一生的其他重要事件,对其史诗般的一生进行再现,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勇是一个写作态度极其认真的作家。据我了解,他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获取完备的资料,大量阅读了世面上有关晏阳初的书。他又实地走访了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纪念馆、晏阳初亲属以及定县、重庆乡村学院等,力图尽可能多地获取原始资料。2007年初稿完成后,他又广泛征求专门研究晏阳初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10多年间数易其稿、精心打磨。书中描绘的故事大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苗勇努力做到言必有征、语无虚发,做到故事真(真人、真事、真情节)、语言真,绝不因为小说情节需要而虚构篇幅。故本书在人文情怀浓烈的同时,传奇又有志史功能,显得尤为可贵。

      以上三点,只是自己的陋见,不足以概括这部历时十多年40余万言的力作。我相信这部作品,以其出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希望苗勇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何开四,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辞赋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当代文坛》主编,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