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乡场记忆

    2020-07-31 23:05:56

      魏奎德(四川巴中)

      川东北的粉壁镇是我的家乡。这里山壑纵横,风景优美,人烟稠密,民风淳朴。一个不大不小的乡场,坐落在马鞍山和顺天寨两山相握的阙口梁子上。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是南面的驷马、雷山等乡镇,北出巴州,西面的金碑、芦山等乡镇北上汉中的必经之道,商贾兵马,旅客行人,无不在此落脚餐宿,然后汇入米仓古道,奔向天南海北。

      乡场如亲,被时光改变了的昔日容颜让我难以忘怀,特别是相对于周边几个乡镇来说,这个旱码头显示出来的几大优势尚能使我记忆犹新。

      先说街面优势。街子虽不长,仅仅四百米,一条独街走到头,但很宽阔,平均十五米左右。路面虽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智慧的人们却把它做成石梯。石梯取“发”的谐音而设为八处,四五处的接头点,刚好将这条街的长度一分为二,于是粉壁场就有了“上八街”和“下八街”的爱称;于是生意人和休闲者也就有了理想的坐凳躺椅。

      尤为吸人眼球的是,街道的一边从上至下全是连接不断的空通瓦房,其间没有任何障碍物影响人们穿行,只有檐下立了柱子,而柱子之间又用横木紧紧连结(下文要提到的中街戏坝也是如此)。因而,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寒暑饥渴,这里便是赶集人和生意人的平静港湾,买卖乐园。这种人性化的思考和规模化的建造,在附近几个乡场上是难得一见的奇观,所以三山四码头的人都乐于来此经商游玩。

      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更使这个乡场商贸发达,市场繁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历史长河里,附近的三四个乡场一直建不起猪市牛市,一到赶集之日,买卖猪牛的人们,两脚生风地从十几里几十里外潮水般地涌进这里的猪牛市场。黑压压的市场上,几十几百的大小猪牛的叫声,与人们的讨价还价之声交织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时而平静时而喧嚣,时而争吵时而朗笑的气氛,这劲儿,这场面,往往会从天刚拂晓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方才落幕。

      十几年前,粉壁场周边的外县三个乡都撤了。那些地方的人们更爱他们自古以来就离不开的这个“油盐场”,或摆摊设店,或送子读书,或跑车接送货物人客,或办理邮电信用业务等,再加上县外省外频来客商,乡场上赶集的人们常常是挥汗如雨,举手成幕。

      文化优势是这个乡场上又一道光彩照人的独特风景。

      明清时代修建的两个戏楼(中街戏楼和南街戏楼)、两个一千多平方米的戏坝、三座宫庙(禹王宫、文庙、武庙),古色古香,气势恢宏,虽已早作他用,但部分物件还至今存留,如字碑、石狮等等。魏学敏三弟兄祖传的制银工艺,陈绍初药师的中药房及茶馆,叶世莲老人的年画国画,陈国元老先生的书法及醪糟汤圆,何长春老伯的麻饼麻花烧酒店,陈家沟耸入云霄的高空衔花喷火钻圈表演,叶代于的泥塑诗文,韩光远带领的龙狮团队,堪称天香绝色,美名远播。其他如金钱板、莲花落等曲艺表演也给乡场增加了良多乐趣。

      更有值得怀念至今的,是乡场上的川剧和皮影演出队,它们使这里成了闻名全县的戏剧曲艺之乡。解放伊始,我的堂伯魏天焕、魏天贵兄弟俩便联系他们的胞爹魏学守和他们的亲戚谯汉儒,自筹经费,自请名师,办了一个川剧班和皮影班,要为新中国而歌而演。1958年,便成为全乡群众俱乐部的顶梁柱,而他们的司鼓、锣钹、演出、操影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绝对堪称上乘。更可喜的是,堂伯魏天贵的儿子魏举德,他多才多艺,醉心于大众文艺演出传播。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便挑起两个班子的重担,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凡吉庆年节,农闲假日,必定演出,而且好戏连台,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向乡场聚拢。这时的乡场上,火树银花,人山人海,一派昌隆景象。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乡场以它前所未有的娇美新姿呈现在人们面前。街道变成了三条,油路取代了石板,高楼摩天,店铺林立。公路上,停车场,是各种车辆的海洋;地摊上,菜市场,是人头攒动的海洋;茶楼上,酒馆里,是美味飘香的海洋,我和人们一样,荣幸地成了这片海洋里的一朵浪花……

      我热爱乡场上的今天,也同样热恋乡场上的昨天。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乡场记忆

    2020-07-31 23:05:56

      魏奎德(四川巴中)

      川东北的粉壁镇是我的家乡。这里山壑纵横,风景优美,人烟稠密,民风淳朴。一个不大不小的乡场,坐落在马鞍山和顺天寨两山相握的阙口梁子上。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是南面的驷马、雷山等乡镇,北出巴州,西面的金碑、芦山等乡镇北上汉中的必经之道,商贾兵马,旅客行人,无不在此落脚餐宿,然后汇入米仓古道,奔向天南海北。

      乡场如亲,被时光改变了的昔日容颜让我难以忘怀,特别是相对于周边几个乡镇来说,这个旱码头显示出来的几大优势尚能使我记忆犹新。

      先说街面优势。街子虽不长,仅仅四百米,一条独街走到头,但很宽阔,平均十五米左右。路面虽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智慧的人们却把它做成石梯。石梯取“发”的谐音而设为八处,四五处的接头点,刚好将这条街的长度一分为二,于是粉壁场就有了“上八街”和“下八街”的爱称;于是生意人和休闲者也就有了理想的坐凳躺椅。

      尤为吸人眼球的是,街道的一边从上至下全是连接不断的空通瓦房,其间没有任何障碍物影响人们穿行,只有檐下立了柱子,而柱子之间又用横木紧紧连结(下文要提到的中街戏坝也是如此)。因而,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寒暑饥渴,这里便是赶集人和生意人的平静港湾,买卖乐园。这种人性化的思考和规模化的建造,在附近几个乡场上是难得一见的奇观,所以三山四码头的人都乐于来此经商游玩。

      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更使这个乡场商贸发达,市场繁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历史长河里,附近的三四个乡场一直建不起猪市牛市,一到赶集之日,买卖猪牛的人们,两脚生风地从十几里几十里外潮水般地涌进这里的猪牛市场。黑压压的市场上,几十几百的大小猪牛的叫声,与人们的讨价还价之声交织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时而平静时而喧嚣,时而争吵时而朗笑的气氛,这劲儿,这场面,往往会从天刚拂晓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方才落幕。

      十几年前,粉壁场周边的外县三个乡都撤了。那些地方的人们更爱他们自古以来就离不开的这个“油盐场”,或摆摊设店,或送子读书,或跑车接送货物人客,或办理邮电信用业务等,再加上县外省外频来客商,乡场上赶集的人们常常是挥汗如雨,举手成幕。

      文化优势是这个乡场上又一道光彩照人的独特风景。

      明清时代修建的两个戏楼(中街戏楼和南街戏楼)、两个一千多平方米的戏坝、三座宫庙(禹王宫、文庙、武庙),古色古香,气势恢宏,虽已早作他用,但部分物件还至今存留,如字碑、石狮等等。魏学敏三弟兄祖传的制银工艺,陈绍初药师的中药房及茶馆,叶世莲老人的年画国画,陈国元老先生的书法及醪糟汤圆,何长春老伯的麻饼麻花烧酒店,陈家沟耸入云霄的高空衔花喷火钻圈表演,叶代于的泥塑诗文,韩光远带领的龙狮团队,堪称天香绝色,美名远播。其他如金钱板、莲花落等曲艺表演也给乡场增加了良多乐趣。

      更有值得怀念至今的,是乡场上的川剧和皮影演出队,它们使这里成了闻名全县的戏剧曲艺之乡。解放伊始,我的堂伯魏天焕、魏天贵兄弟俩便联系他们的胞爹魏学守和他们的亲戚谯汉儒,自筹经费,自请名师,办了一个川剧班和皮影班,要为新中国而歌而演。1958年,便成为全乡群众俱乐部的顶梁柱,而他们的司鼓、锣钹、演出、操影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绝对堪称上乘。更可喜的是,堂伯魏天贵的儿子魏举德,他多才多艺,醉心于大众文艺演出传播。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便挑起两个班子的重担,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凡吉庆年节,农闲假日,必定演出,而且好戏连台,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向乡场聚拢。这时的乡场上,火树银花,人山人海,一派昌隆景象。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乡场以它前所未有的娇美新姿呈现在人们面前。街道变成了三条,油路取代了石板,高楼摩天,店铺林立。公路上,停车场,是各种车辆的海洋;地摊上,菜市场,是人头攒动的海洋;茶楼上,酒馆里,是美味飘香的海洋,我和人们一样,荣幸地成了这片海洋里的一朵浪花……

      我热爱乡场上的今天,也同样热恋乡场上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