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斜江晚渡的神往

    2021-05-26 16:51:23

      潘崇军

      渔舟唱晚牧童归,古渡苍茫绕翠微。

      四面烟萝美似画,引人遐想入非非。

      这是居住斜江河边的安仁镇清末秀才安敬堂赞美斜江晚渡的诗。

      斜江晚渡在哪里?

      “斜江晚渡”是大邑县著名的八景之一。由于在县志史料记载中只是说“在县南五十里处”,于是有人说晚渡在今天的苏场一带,有人说在今天的安仁一带,还有人说在今天的唐场一带。

      斜江晚渡到底在哪里?

      我们还是从安敬堂为何会使人“想入非非”说起。

      第一个令他想入非非的是与苏场每年正月初九到十五在灯竿上挂红灯的习俗有关。

      传说苏场过去的斜江河苏家渡是一个大渡口,常停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商船,两岸布满了卖各种商品的摊点,到晚上,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从这传说中可见,这本就是一个繁华的码头。更让其出名的是这个地方还曾出过一个国王——一个叫李力的孤儿,随远方来的大船出外经商谋生,没想到流落到雁瓦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正逢国王招驸马,他冒死去应选成功,从那时起,李力为了感谢曾带他去雁瓦国的老板家人,每年正月初九到十五都要派人来苏场渡送钱财致谢。为了便于好找,老板家人就在苏家渡自己的家门口立上一根灯杆,挂上大红灯笼作为标记,以便派来的人好找。

      苏场从此有每年都要举办灯杆会的习俗缘于此地曾出过国王的传说。这传说,对于聪敏勤奋、志欲进取却又时运不济、功名无缘的安敬堂来说,没有触动么?李力孤儿鬼使神差成了国王,自己作为秀才,能力在李力之上,美丽的公主如能相遇,一定会抢先把自己看上的。为此,我们看出,斜江晚渡应当在今天的苏场。

      但又可说在今天的安仁廖营渡。

      安仁在唐代就建县了。安仁的繁华也应该得力于拥有廖营渡。唐代诗人杜甫是否来过道教的发源地鹤鸣山,我们无法考证,但大家公认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中“西岭”就是大邑的西岭雪山。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句中,泊船的江河具体在哪里,至今都还在争论。但有一点值得确定,“泊”字的含义决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杜甫写这首诗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寓居成都草堂而作的,他在功名仕途上起起伏伏,难道不像追逐财富的东吴船么?此时的杜甫难道不想像“东吴船”停“泊”下来,沉静下来么?说了半天,再回来说这给安仁廖营渡的联系。杜甫这首诗的观景点有可能就在今天的廖营渡,从而推想斜江晚渡就在安仁。

      为了说明这一点,有两个诗人更值得一提。一个是宋代的大诗人、大画家文与可,还有一个是陆放翁。他们都曾以“安仁道中行”为题留下诗句,描写了当年安仁古渡的景象,所不同的是文与可表现了当时斜江两岸“揭揭酒旗当岸立,翩翩渔舟隔溪归”的繁华景象;陆放翁表现的渡口“水退桥未葺,渡闲船自流”的悠闲与惬意。这些无疑证明了一点,安仁的斜江晚渡不逊于苏场的斜江晚渡。

      斜江晚渡在唐场永济渡一说,就更具有传奇色彩了。

      据《重修大邑县志》载:“斜江,复新石桥下唐场三河场后出大邑界,流入邛崃南河”。又据《唐场镇志》记载:相传有一位老人,在唐场的永济渡荡舟,暮则操舟济渡,昼则扬船而去,与资与否,他也不问,人逢蒙济渡者,皆获福利,人以为仙。

      我生在唐场,读初中时,在唐场老大桥未修成之前,斜江河水涨时上学全靠坐船过河,枯水期时就踏着闪悠闪悠的木板桥过河,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结束渡船过木板的历史。那时印象中的斜江永济渡,很有些神秘和令人畏惧的色彩——渡船时,我总是往船中央挤,原因是有人说这水中潜伏着一条乌龙,不高兴时它就要兴风作浪,把船上的人荡到水中。

      再回过头来说安敬堂诗句“引人遐想入非非”的内容,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斜江晚渡不止一处,它是斜江上所有渡口的总称。

      清代宋载,曾任大邑县令,专以“斜江晚渡”为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船。

      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烟。

      诗中展现的画面就是整个一条斜江河。如果哪一天,斜江河有足够的水量,重现的这个“图画”就应该是诗中的景象了。

      斜江畔、苏场渡、安仁渡、唐场渡,“看景人成了云中鹤”。看着这江景,我的思绪也不由得随鹤翩翩,想入非非了。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斜江晚渡的神往

    2021-05-26 16:51:23

      潘崇军

      渔舟唱晚牧童归,古渡苍茫绕翠微。

      四面烟萝美似画,引人遐想入非非。

      这是居住斜江河边的安仁镇清末秀才安敬堂赞美斜江晚渡的诗。

      斜江晚渡在哪里?

      “斜江晚渡”是大邑县著名的八景之一。由于在县志史料记载中只是说“在县南五十里处”,于是有人说晚渡在今天的苏场一带,有人说在今天的安仁一带,还有人说在今天的唐场一带。

      斜江晚渡到底在哪里?

      我们还是从安敬堂为何会使人“想入非非”说起。

      第一个令他想入非非的是与苏场每年正月初九到十五在灯竿上挂红灯的习俗有关。

      传说苏场过去的斜江河苏家渡是一个大渡口,常停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商船,两岸布满了卖各种商品的摊点,到晚上,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从这传说中可见,这本就是一个繁华的码头。更让其出名的是这个地方还曾出过一个国王——一个叫李力的孤儿,随远方来的大船出外经商谋生,没想到流落到雁瓦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正逢国王招驸马,他冒死去应选成功,从那时起,李力为了感谢曾带他去雁瓦国的老板家人,每年正月初九到十五都要派人来苏场渡送钱财致谢。为了便于好找,老板家人就在苏家渡自己的家门口立上一根灯杆,挂上大红灯笼作为标记,以便派来的人好找。

      苏场从此有每年都要举办灯杆会的习俗缘于此地曾出过国王的传说。这传说,对于聪敏勤奋、志欲进取却又时运不济、功名无缘的安敬堂来说,没有触动么?李力孤儿鬼使神差成了国王,自己作为秀才,能力在李力之上,美丽的公主如能相遇,一定会抢先把自己看上的。为此,我们看出,斜江晚渡应当在今天的苏场。

      但又可说在今天的安仁廖营渡。

      安仁在唐代就建县了。安仁的繁华也应该得力于拥有廖营渡。唐代诗人杜甫是否来过道教的发源地鹤鸣山,我们无法考证,但大家公认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中“西岭”就是大邑的西岭雪山。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句中,泊船的江河具体在哪里,至今都还在争论。但有一点值得确定,“泊”字的含义决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杜甫写这首诗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寓居成都草堂而作的,他在功名仕途上起起伏伏,难道不像追逐财富的东吴船么?此时的杜甫难道不想像“东吴船”停“泊”下来,沉静下来么?说了半天,再回来说这给安仁廖营渡的联系。杜甫这首诗的观景点有可能就在今天的廖营渡,从而推想斜江晚渡就在安仁。

      为了说明这一点,有两个诗人更值得一提。一个是宋代的大诗人、大画家文与可,还有一个是陆放翁。他们都曾以“安仁道中行”为题留下诗句,描写了当年安仁古渡的景象,所不同的是文与可表现了当时斜江两岸“揭揭酒旗当岸立,翩翩渔舟隔溪归”的繁华景象;陆放翁表现的渡口“水退桥未葺,渡闲船自流”的悠闲与惬意。这些无疑证明了一点,安仁的斜江晚渡不逊于苏场的斜江晚渡。

      斜江晚渡在唐场永济渡一说,就更具有传奇色彩了。

      据《重修大邑县志》载:“斜江,复新石桥下唐场三河场后出大邑界,流入邛崃南河”。又据《唐场镇志》记载:相传有一位老人,在唐场的永济渡荡舟,暮则操舟济渡,昼则扬船而去,与资与否,他也不问,人逢蒙济渡者,皆获福利,人以为仙。

      我生在唐场,读初中时,在唐场老大桥未修成之前,斜江河水涨时上学全靠坐船过河,枯水期时就踏着闪悠闪悠的木板桥过河,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结束渡船过木板的历史。那时印象中的斜江永济渡,很有些神秘和令人畏惧的色彩——渡船时,我总是往船中央挤,原因是有人说这水中潜伏着一条乌龙,不高兴时它就要兴风作浪,把船上的人荡到水中。

      再回过头来说安敬堂诗句“引人遐想入非非”的内容,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斜江晚渡不止一处,它是斜江上所有渡口的总称。

      清代宋载,曾任大邑县令,专以“斜江晚渡”为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船。

      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烟。

      诗中展现的画面就是整个一条斜江河。如果哪一天,斜江河有足够的水量,重现的这个“图画”就应该是诗中的景象了。

      斜江畔、苏场渡、安仁渡、唐场渡,“看景人成了云中鹤”。看着这江景,我的思绪也不由得随鹤翩翩,想入非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