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丁宫保大修都江堰与川菜宫保鸡丁

    2021-03-24 14:46:01

      王克明(四川)

      宫保鸡丁,又称宫爆鸡丁,是川菜传统名菜,由鸡丁(或猪肉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受到大众喜爱。尤其在西方国家,宫保鸡丁广受大众欢迎,成中国菜代名词。这道蜀中名菜出自清代的四川总督丁保桢家的厨房。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他整顿吏治,大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办四川机器局,又改良盐法,年增财政收入百余万。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励精图治,社会安定。光绪十一年(1886年),丁保桢病故,享年66岁。由于朝廷发放的俸禄被多数用于救济贫困百姓,病危时已债台高筑。病逝后由身边的随员们集资帮助办理丧事,才能扶柩回故里。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也称“宫保”。

      为官清廉的丁总督,在生活中却富有情趣和创新精神。据说丁宝桢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定型,也未出名。

      丁保桢到任四川时,都江堰水利工程因经费短绌,工程顾此失彼,多年累积,致使江底愈淤愈高。每到洪水季节,江水泛溢,冲刷堤堰。“沿江田亩时报坍淹,小民失业,空赔粮赋,迭经赴省控诉。”丁保桢刚一到任就接到成都各界官民纷纷呈诉,请恳拨款对淤垫过甚之江心进行淘浚。于是,丁保桢到任当年农历九月间就轻车简从,随带熟悉水利之官员,亲赴都江堰详细履勘。收集灌县及沿江各地官民以及都江堰水利署等各方意见,向朝廷请款,采用条石替换竹笼的“坚筑之法”,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各渠道进行了一次大修。可是,就在完成大修当年就遇到百年难遇之洪灾,大修工程多处被毁。因“未遵旧制”,丁保桢遭到朝廷责难,被“革职留用”。丁保桢及相关官员用自已的俸禄重修了水毁工程,并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留下了沿用至今的分水鱼嘴和石砌河岸等工程,仰天窝等处的分水工程至今仍被称为“丁公鱼嘴”。

      在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几年里,丁保桢时常到工地视察督促。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就餐时,常在一小肆用餐,厨师根据丁保桢日常口味,结合灌县的川菜做法,特为总督大人制作一道拿手好菜——以油酥花生米爆炒的辣子鸡丁,创造出最受丁总督和大家都欢迎的口味。丁保桢叫家厨因材烹制,常在家中待客会友。因其鲜嫩清爽,香脆可口,丁宝桢钟爱有加。于是,此道菜在川内广为流传,成为一道著名川菜,并被称为“宫保鸡丁”。

      现在,贵州、山东和四川三地对这道菜的做法不完全一样,称呼也有差异。贵州以前叫“糊辣子鸡丁”,山东则叫“酱爆鸡丁”,只有四川才叫“宫保鸡丁”。贵州的做法是以“糍粑辣椒”炒鸡丁。所谓“糍粑辣椒”,是将辣椒舂茸成糍粑状。炒这道菜时,放大勺“糍粑”过油,炒散成糊状,所以是“糊辣子鸡丁”;山东做法不用辣椒,主要佐料是当地的豆酱,而豆酱微甜,所以炒出的鸡肉与贵州的辣味相去甚远;四川的做法应该是最正宗和地道的,因为这道菜发展到后面,工艺成熟了,定型定味了。在形制方面,它以干红辣椒为基础,再加适量的花椒,配以油炸过的花生米;在味道方面,它是在咸的基础上加入了适量的白糖和醋,故味道是稍有甜酸,微带麻味,但仍以辣味为主,是川菜中被叫做“荔枝味”类型的菜肴。

      现在闻名遐迩的,既不是贵州的“糊辣子鸡丁”,也不是山东的“酱爆鸡丁”,而是四川这款荔枝味型的“宫保鸡丁”。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丁宫保大修都江堰与川菜宫保鸡丁

    2021-03-24 14:46:01

      王克明(四川)

      宫保鸡丁,又称宫爆鸡丁,是川菜传统名菜,由鸡丁(或猪肉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受到大众喜爱。尤其在西方国家,宫保鸡丁广受大众欢迎,成中国菜代名词。这道蜀中名菜出自清代的四川总督丁保桢家的厨房。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他整顿吏治,大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办四川机器局,又改良盐法,年增财政收入百余万。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励精图治,社会安定。光绪十一年(1886年),丁保桢病故,享年66岁。由于朝廷发放的俸禄被多数用于救济贫困百姓,病危时已债台高筑。病逝后由身边的随员们集资帮助办理丧事,才能扶柩回故里。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也称“宫保”。

      为官清廉的丁总督,在生活中却富有情趣和创新精神。据说丁宝桢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定型,也未出名。

      丁保桢到任四川时,都江堰水利工程因经费短绌,工程顾此失彼,多年累积,致使江底愈淤愈高。每到洪水季节,江水泛溢,冲刷堤堰。“沿江田亩时报坍淹,小民失业,空赔粮赋,迭经赴省控诉。”丁保桢刚一到任就接到成都各界官民纷纷呈诉,请恳拨款对淤垫过甚之江心进行淘浚。于是,丁保桢到任当年农历九月间就轻车简从,随带熟悉水利之官员,亲赴都江堰详细履勘。收集灌县及沿江各地官民以及都江堰水利署等各方意见,向朝廷请款,采用条石替换竹笼的“坚筑之法”,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各渠道进行了一次大修。可是,就在完成大修当年就遇到百年难遇之洪灾,大修工程多处被毁。因“未遵旧制”,丁保桢遭到朝廷责难,被“革职留用”。丁保桢及相关官员用自已的俸禄重修了水毁工程,并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留下了沿用至今的分水鱼嘴和石砌河岸等工程,仰天窝等处的分水工程至今仍被称为“丁公鱼嘴”。

      在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几年里,丁保桢时常到工地视察督促。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就餐时,常在一小肆用餐,厨师根据丁保桢日常口味,结合灌县的川菜做法,特为总督大人制作一道拿手好菜——以油酥花生米爆炒的辣子鸡丁,创造出最受丁总督和大家都欢迎的口味。丁保桢叫家厨因材烹制,常在家中待客会友。因其鲜嫩清爽,香脆可口,丁宝桢钟爱有加。于是,此道菜在川内广为流传,成为一道著名川菜,并被称为“宫保鸡丁”。

      现在,贵州、山东和四川三地对这道菜的做法不完全一样,称呼也有差异。贵州以前叫“糊辣子鸡丁”,山东则叫“酱爆鸡丁”,只有四川才叫“宫保鸡丁”。贵州的做法是以“糍粑辣椒”炒鸡丁。所谓“糍粑辣椒”,是将辣椒舂茸成糍粑状。炒这道菜时,放大勺“糍粑”过油,炒散成糊状,所以是“糊辣子鸡丁”;山东做法不用辣椒,主要佐料是当地的豆酱,而豆酱微甜,所以炒出的鸡肉与贵州的辣味相去甚远;四川的做法应该是最正宗和地道的,因为这道菜发展到后面,工艺成熟了,定型定味了。在形制方面,它以干红辣椒为基础,再加适量的花椒,配以油炸过的花生米;在味道方面,它是在咸的基础上加入了适量的白糖和醋,故味道是稍有甜酸,微带麻味,但仍以辣味为主,是川菜中被叫做“荔枝味”类型的菜肴。

      现在闻名遐迩的,既不是贵州的“糊辣子鸡丁”,也不是山东的“酱爆鸡丁”,而是四川这款荔枝味型的“宫保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