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小处落笔墨 人性闪光辉 ——评崔加荣小说《心事》

    2019-08-16 17:00:26

      李建毅

      我在《让爱永驻人间》中说“人类总在幸和不幸之中穿行……我们除了从生活中看到人们的喜悦和幸福,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苦难和悲惨。”而从作家的角度来说,所能做的就是呼吁人们热爱慈善,还有另一种职责就是挖掘人性的光辉。崔加荣的《心事》无疑是一次对人性光辉的最好切入。而这种对人性的光辉的切入和讴歌则是作者通过他的巧妙构思与写作而获得。

      首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连环动作,极度地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情境。《心事》这篇只有短短2300多字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平凡到再不能平凡的普通百姓家——以在外地打工的柱子的奶奶作为写作的主要人物。而柱子的奶奶则是一个和绝大多数老年人一样经历过贫苦时代的典型农村妇女。也许这样说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可当我们打开小说,从作者一开头就渲染紧张的气氛,所有的字行里都透露着紧张、焦虑和人性的本来面目时,我们很快被这篇小说吸引住了。

      作者一开头就用了“接到电话”“柱子心急如焚”“赶快请假”“便匆匆忙忙赶去车站”“买票,上车”等一系列接二连三的动作表现了时间的紧迫性。而后面的“飞奔下车”“赶到”“劈头就问”等语汇则再次推高了故事的紧张情境。可以说这一段的文字和布局都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是作者使用了模糊的注脚“肉”字,并使其成为整个故事推进的线索的“关键匙”,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悬念。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作者采用了如电影线索中的“关键匙”方法,展现了柱子的奶奶在“坏的时候只剩下呼吸,好的时候就反复说一个字:肉。”而正是奶奶口中吐出的“肉”字让柱子的母亲、大姑等亲人产生了各种联想。如“妈妈接过话茬:这么多年,我伺候得好不好,都看得到,临终了还一直叫肉,好像我没给她吃肉……大姑继续说:一辈子好吃肉,上午好那一阵子,我买了一个卤鸡腿放她眼前,她看一眼,头一歪,闭上眼睛,眼泪汪汪的。过一会儿,还是叫肉……”

      理所当然,从昏迷不醒的奶奶口中吐出的“肉”字,一再成为大家各种猜测和解释理由的时候,也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谜面。当读者读到此处也不免展开各种联想。这才是小说的奇妙之处。而当我们读到“泪水顺着奶奶眼角的褶皱里流下,她突然看着小舅爷,手臂慢慢抬起来,指着窗外:肉……山……”这一段话时,作为线索“关键匙”的事物眼看就开了一个口。我们读者会屏住呼吸——似乎等待的结果就要出现了——然而结果始终没有出现,而是在“奶奶急促地呼吸着,终于没有说出话来,手臂也在小舅爷的手里慢慢垂下来。”这种描述中落下了帷幕。这意味着作为线索“关键匙”的“肉”很可能失去“钥匙”本身的意义,这才是悬念所在。不过这次与前面单独的“肉”字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山”字。进而产生了新的“关键匙”。小说的其他人物正是通过“肉”与“山”的关联找到了“马山肉铺子”,进而期待从中揭示答案。而这正是为升华一个贫困老人,和作为淳朴的农村妇女的优良传统——感恩、诚信和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所埋下的伏笔。

      其三是,作品戏剧性的结局,成为作者构筑小说故事的重要构件之一,从而增加了戏剧的可读性。由于作者在故事的前半部分推进中设置了一个“肉”的注脚,故而看到这个“关键匙”是如何解开谜底成为读者最为关注的视点之一。因而整个后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直至与“肉”字关联的注脚“肉……山……”作为新的线索“关键匙”。同时大家把看似毫不关联的人物“马山”请出场,让他成为揭示答案的关键人物时,于是再次给人们揭开谜底找到新的希望。可作者并没有马上满足读者的要求,当马山弯下腰,低声说:“二大娘,你看你说的,哪有欠我肉钱啊。”时,又再次让读者进入了谜面的扑朔迷离中。所以作者最后还是让老奶奶在生命最垂危的时刻“记……住……恩情……”的遗言作为推进故事的润滑剂。最后在小舅爷的不断回忆中终于道出了老奶奶的心事:要他们记住“因为柱子家天灾贫困,马山很多年前不肯收一斤瘦肉钱”的事情。

      故事就在这么一波三折中进行着,到最后才解开了谜底——原来柱子奶奶希望在临死前要还掉马山多年前不肯收的那一斤廋肉的钱,并一再嘱托后人记住这份恩情。进而升华了柱子奶奶的人性光辉和传统美德。理所当然这是通过作者精心构筑的戏剧性结局来实现的。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三点,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探视奶奶的故事而引出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并吸引着读者找寻解读谜面的“关键匙”。或许这正如美国著名的文学家悉德·菲尔德所说“天赋是上帝的礼物:你可能有或者没有。但是写作是件个人的事——你或者写,或者不写。”对于崔加荣他确实是用了这件最好的礼物,辛勤地写作出了不少文学作品。尤其是构筑了他许多成功的小说,如他另外几篇小说《风雪》《过年》《老钱的心思》等,都是写得非常成功的农村题材小说。他的许多小说却始终是从人性的光辉描述了现当代农民的生存现状、爱情故事。而我更看重他笔下小人物的光辉,就如这篇《心事》揭示出中国农民的朴实、真诚、感恩等的人性光辉一样。作为读者和评家,我们应该有理由为这样的优秀小说鼓与呼!

      作者简介

      李建毅(笔名) 男,苗族,真名李德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散文与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惠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惠州市大亚湾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150万多字。发表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神州》《作品》《散文百家》《小作家选刊》《参花》《读书文摘》《西南商报》《南方工报》《惠州日报》《中山日报》等五十多种公开出版刊物。出版有作品集《爱的谶言》《故乡远逝的记忆》《科日故事》《多维度阅读》等。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小处落笔墨 人性闪光辉 ——评崔加荣小说《心事》

    2019-08-16 17:00:26

      李建毅

      我在《让爱永驻人间》中说“人类总在幸和不幸之中穿行……我们除了从生活中看到人们的喜悦和幸福,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苦难和悲惨。”而从作家的角度来说,所能做的就是呼吁人们热爱慈善,还有另一种职责就是挖掘人性的光辉。崔加荣的《心事》无疑是一次对人性光辉的最好切入。而这种对人性的光辉的切入和讴歌则是作者通过他的巧妙构思与写作而获得。

      首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连环动作,极度地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情境。《心事》这篇只有短短2300多字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平凡到再不能平凡的普通百姓家——以在外地打工的柱子的奶奶作为写作的主要人物。而柱子的奶奶则是一个和绝大多数老年人一样经历过贫苦时代的典型农村妇女。也许这样说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可当我们打开小说,从作者一开头就渲染紧张的气氛,所有的字行里都透露着紧张、焦虑和人性的本来面目时,我们很快被这篇小说吸引住了。

      作者一开头就用了“接到电话”“柱子心急如焚”“赶快请假”“便匆匆忙忙赶去车站”“买票,上车”等一系列接二连三的动作表现了时间的紧迫性。而后面的“飞奔下车”“赶到”“劈头就问”等语汇则再次推高了故事的紧张情境。可以说这一段的文字和布局都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是作者使用了模糊的注脚“肉”字,并使其成为整个故事推进的线索的“关键匙”,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悬念。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作者采用了如电影线索中的“关键匙”方法,展现了柱子的奶奶在“坏的时候只剩下呼吸,好的时候就反复说一个字:肉。”而正是奶奶口中吐出的“肉”字让柱子的母亲、大姑等亲人产生了各种联想。如“妈妈接过话茬:这么多年,我伺候得好不好,都看得到,临终了还一直叫肉,好像我没给她吃肉……大姑继续说:一辈子好吃肉,上午好那一阵子,我买了一个卤鸡腿放她眼前,她看一眼,头一歪,闭上眼睛,眼泪汪汪的。过一会儿,还是叫肉……”

      理所当然,从昏迷不醒的奶奶口中吐出的“肉”字,一再成为大家各种猜测和解释理由的时候,也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谜面。当读者读到此处也不免展开各种联想。这才是小说的奇妙之处。而当我们读到“泪水顺着奶奶眼角的褶皱里流下,她突然看着小舅爷,手臂慢慢抬起来,指着窗外:肉……山……”这一段话时,作为线索“关键匙”的事物眼看就开了一个口。我们读者会屏住呼吸——似乎等待的结果就要出现了——然而结果始终没有出现,而是在“奶奶急促地呼吸着,终于没有说出话来,手臂也在小舅爷的手里慢慢垂下来。”这种描述中落下了帷幕。这意味着作为线索“关键匙”的“肉”很可能失去“钥匙”本身的意义,这才是悬念所在。不过这次与前面单独的“肉”字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山”字。进而产生了新的“关键匙”。小说的其他人物正是通过“肉”与“山”的关联找到了“马山肉铺子”,进而期待从中揭示答案。而这正是为升华一个贫困老人,和作为淳朴的农村妇女的优良传统——感恩、诚信和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所埋下的伏笔。

      其三是,作品戏剧性的结局,成为作者构筑小说故事的重要构件之一,从而增加了戏剧的可读性。由于作者在故事的前半部分推进中设置了一个“肉”的注脚,故而看到这个“关键匙”是如何解开谜底成为读者最为关注的视点之一。因而整个后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直至与“肉”字关联的注脚“肉……山……”作为新的线索“关键匙”。同时大家把看似毫不关联的人物“马山”请出场,让他成为揭示答案的关键人物时,于是再次给人们揭开谜底找到新的希望。可作者并没有马上满足读者的要求,当马山弯下腰,低声说:“二大娘,你看你说的,哪有欠我肉钱啊。”时,又再次让读者进入了谜面的扑朔迷离中。所以作者最后还是让老奶奶在生命最垂危的时刻“记……住……恩情……”的遗言作为推进故事的润滑剂。最后在小舅爷的不断回忆中终于道出了老奶奶的心事:要他们记住“因为柱子家天灾贫困,马山很多年前不肯收一斤瘦肉钱”的事情。

      故事就在这么一波三折中进行着,到最后才解开了谜底——原来柱子奶奶希望在临死前要还掉马山多年前不肯收的那一斤廋肉的钱,并一再嘱托后人记住这份恩情。进而升华了柱子奶奶的人性光辉和传统美德。理所当然这是通过作者精心构筑的戏剧性结局来实现的。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三点,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探视奶奶的故事而引出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并吸引着读者找寻解读谜面的“关键匙”。或许这正如美国著名的文学家悉德·菲尔德所说“天赋是上帝的礼物:你可能有或者没有。但是写作是件个人的事——你或者写,或者不写。”对于崔加荣他确实是用了这件最好的礼物,辛勤地写作出了不少文学作品。尤其是构筑了他许多成功的小说,如他另外几篇小说《风雪》《过年》《老钱的心思》等,都是写得非常成功的农村题材小说。他的许多小说却始终是从人性的光辉描述了现当代农民的生存现状、爱情故事。而我更看重他笔下小人物的光辉,就如这篇《心事》揭示出中国农民的朴实、真诚、感恩等的人性光辉一样。作为读者和评家,我们应该有理由为这样的优秀小说鼓与呼!

      作者简介

      李建毅(笔名) 男,苗族,真名李德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散文与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惠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惠州市大亚湾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150万多字。发表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神州》《作品》《散文百家》《小作家选刊》《参花》《读书文摘》《西南商报》《南方工报》《惠州日报》《中山日报》等五十多种公开出版刊物。出版有作品集《爱的谶言》《故乡远逝的记忆》《科日故事》《多维度阅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