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豆沙关上

    2019-10-01 22:19:24

      杨雪

      云南盐津之豆沙关,乃千年古镇矣。余向往经年,终于于2019年夏末有机会前往考察,不甚感慨。

      地处乌蒙山脉之间深谷中段的豆沙关,亦称石门关,乃川滇结合部的交通要冲,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称谓。

      自秦开五尺道,隋建石门关城堡始,这里就是北上中原、南入云南的必经之途,其军事、政治、交通等意义不言而喻。唐天宝年间边陲少数民族叛乱,南诏闭石门关,从此之后四十年,南滇与中原大地因一关之隔,再无往来。所有经贸、文化、旅游、人员往返等活动悉数中断,严重阻碍了边地与中原大地的交融发展。四十年之后,即974年,南诏主动打开关门,接受唐朝的管理并归附。从此,豆沙关复又繁华兴盛,商贾行旅,马帮叮铃、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其时,唐朝派出重臣袁滋一行前往南诏册封,当袁滋一行千辛万苦来到豆沙关,或许深感此行任务之重大,或许感慨路途迢迢之艰辛,或许感叹国家统一后之地广物博……

      总之,他在关前徘徊良久,心中竟泛起感情的微澜,万千思绪,逐一梳理,至后来渐渐清晰,忍不住在崖壁题字。这就是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豆沙关唐朝袁滋摩崖题字,记录了领命册封南诏一事的过往。

      袁滋摩崖题字,其重大历史作用,令人尊崇。有关历史学家称其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其历史意义和价值纤毫毕现,令人感慨。

      一千多年后,我来到这里,在袁滋题字的摩崖旁,仍能感到当年唐朝官员的使命担当,在民族大义和国家统一发展面前,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否则,千辛万苦、万里迢迢、前往南诏册封又有何意义呢?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走到关前较为平整的地方,脚下是万丈深渊的峡谷,一江关河水无声静默地流向远方,面对刀削斧劈般的峭壁让人生畏。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即便放在今天亦有其特殊价值。可想在当时,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今铁路、国道从山脚穿山而过,而高速公路则从山顶飞跃而去,豆沙关及其古镇,则成了众多游客争看的旅游景点。古道幽幽、关山岁月,依旧在此流淌、飘逸,让人留恋、怀古、沉思。

      那关前关后秦五尺道上留存下来的许多马蹄印,让我们看到了马帮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血汗艰辛,那气喘吁吁的赶路人,为了幸福的梦想,一路南行奔向大昭通、昆明池的快乐,竟然把劳累抛向了九天云外。很难设想,今天我们乘车走高速路瞬间从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时,当年翻越豆沙关关隘的旅人,还在付出极度的艰辛赶路的场景,让人感慨万千。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实属不易,让人珍惜。

      听说豆沙关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说诸葛亮南征,要过豆沙关,守将敬佩其智慧和人品,不忍开战。只要答应一条件即可开关放行。说是关河沿岸有无数沙堆,沙堆里有无数黄豆,只要三天三夜里将黄豆清理出来并报上数,便可。听到此条件,众将士认为纯属刁难,莫说三天三夜,就是三年三月都完成不了。谁料孔明先生会心一笑计上心头,他让众将士连夜砍竹编筛子,一天一夜便将沙堆里的黄豆筛出,彻底折服守将顺利南行平叛。二是元朝守将名窦勺,念成谐音“豆沙”,久之,豆沙关名便流传下来,叫石门关的人反倒少了。

      但无论怎样,这两个传说包含的深意让人称道。无论是孔明还是窦勺,其智慧和忠贞是受多少人欢迎并让人认可的,特别是孔明,其忠贞智慧、胆略才识,在神州大地乃至国外,都备受推崇。在我故乡泸州,有一座山,名忠山,就是为纪念孔明而取的,至今未易名。我想,豆沙关的来历,无论是否与孔明、窦勺等良臣名相相连,其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山水已经融合成一个整体,让人赞叹,思之颔首。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豆沙关上

    2019-10-01 22:19:24

      杨雪

      云南盐津之豆沙关,乃千年古镇矣。余向往经年,终于于2019年夏末有机会前往考察,不甚感慨。

      地处乌蒙山脉之间深谷中段的豆沙关,亦称石门关,乃川滇结合部的交通要冲,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称谓。

      自秦开五尺道,隋建石门关城堡始,这里就是北上中原、南入云南的必经之途,其军事、政治、交通等意义不言而喻。唐天宝年间边陲少数民族叛乱,南诏闭石门关,从此之后四十年,南滇与中原大地因一关之隔,再无往来。所有经贸、文化、旅游、人员往返等活动悉数中断,严重阻碍了边地与中原大地的交融发展。四十年之后,即974年,南诏主动打开关门,接受唐朝的管理并归附。从此,豆沙关复又繁华兴盛,商贾行旅,马帮叮铃、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其时,唐朝派出重臣袁滋一行前往南诏册封,当袁滋一行千辛万苦来到豆沙关,或许深感此行任务之重大,或许感慨路途迢迢之艰辛,或许感叹国家统一后之地广物博……

      总之,他在关前徘徊良久,心中竟泛起感情的微澜,万千思绪,逐一梳理,至后来渐渐清晰,忍不住在崖壁题字。这就是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豆沙关唐朝袁滋摩崖题字,记录了领命册封南诏一事的过往。

      袁滋摩崖题字,其重大历史作用,令人尊崇。有关历史学家称其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其历史意义和价值纤毫毕现,令人感慨。

      一千多年后,我来到这里,在袁滋题字的摩崖旁,仍能感到当年唐朝官员的使命担当,在民族大义和国家统一发展面前,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否则,千辛万苦、万里迢迢、前往南诏册封又有何意义呢?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走到关前较为平整的地方,脚下是万丈深渊的峡谷,一江关河水无声静默地流向远方,面对刀削斧劈般的峭壁让人生畏。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即便放在今天亦有其特殊价值。可想在当时,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今铁路、国道从山脚穿山而过,而高速公路则从山顶飞跃而去,豆沙关及其古镇,则成了众多游客争看的旅游景点。古道幽幽、关山岁月,依旧在此流淌、飘逸,让人留恋、怀古、沉思。

      那关前关后秦五尺道上留存下来的许多马蹄印,让我们看到了马帮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血汗艰辛,那气喘吁吁的赶路人,为了幸福的梦想,一路南行奔向大昭通、昆明池的快乐,竟然把劳累抛向了九天云外。很难设想,今天我们乘车走高速路瞬间从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时,当年翻越豆沙关关隘的旅人,还在付出极度的艰辛赶路的场景,让人感慨万千。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实属不易,让人珍惜。

      听说豆沙关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说诸葛亮南征,要过豆沙关,守将敬佩其智慧和人品,不忍开战。只要答应一条件即可开关放行。说是关河沿岸有无数沙堆,沙堆里有无数黄豆,只要三天三夜里将黄豆清理出来并报上数,便可。听到此条件,众将士认为纯属刁难,莫说三天三夜,就是三年三月都完成不了。谁料孔明先生会心一笑计上心头,他让众将士连夜砍竹编筛子,一天一夜便将沙堆里的黄豆筛出,彻底折服守将顺利南行平叛。二是元朝守将名窦勺,念成谐音“豆沙”,久之,豆沙关名便流传下来,叫石门关的人反倒少了。

      但无论怎样,这两个传说包含的深意让人称道。无论是孔明还是窦勺,其智慧和忠贞是受多少人欢迎并让人认可的,特别是孔明,其忠贞智慧、胆略才识,在神州大地乃至国外,都备受推崇。在我故乡泸州,有一座山,名忠山,就是为纪念孔明而取的,至今未易名。我想,豆沙关的来历,无论是否与孔明、窦勺等良臣名相相连,其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山水已经融合成一个整体,让人赞叹,思之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