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站在瓦屑坝的斜阳里

    2020-10-14 20:58:13

      王建华(安徽)


      如同一只倦鸟停歇在瓦屑坝时,秋风乍起,斜阳在天。

      斜阳把长长的身影投在瓦屑坝,如同瓦屑坝漫长的历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近前,时而远去。

      眼前只剩下无数瓦屑陶片堆成的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坝,片片瓦屑散落在绿杨衰草之间,湖水风浪之中,昔日的荣华变成了遐想,变成了供人凭吊的遗址。眼前只剩下裹挟着瓦屑陶片的港湾湖叉,绿装翠盖变成季节的外衣,盈盈碧波变成斜阳的一面镜子,昔日无数船帆串起无数背井离乡的故事停泊在岁月深处。眼前只剩下一座当代人捐资建造的大理石牌坊,高大的牌坊无声诉说着西汉时期烧陶制瓦的盛况,诉说着洪武年间大移民的悲壮,诉说着沧海桑田、繁衍播迁的历史。

      瓦屑坝曾经是繁华的码头。

      从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四百多年时间里,江西几百万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聚,通过茫茫鄱阳湖进入滚滚长江,带着失落带着绝望驶向一个未知的远方。他们有的向东到达安庆府的桐城、怀宁、潜山、望江、太湖等地;有的向西进入黄州府的黄安、麻城、蕲州等地;有的甚至被遣送到更遥远的四川。安徽的泊湖、菜子湖、白荡湖浸染着移民的泪水,湖北的浠水、举水、蕲水也流淌着移民的泪水。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移民回乡念想。年长日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渐渐忘记了祖居地,然而,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却千百次出现在记忆中,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把对故乡的最后记忆定格在瓦屑坝。无论是入皖、鄂的移民,还是入巴蜀的移民,无论是天涯,还是海角,瓦屑坝蓝蓝天空上的一片片白云都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牵挂。

      瓦屑坝隶属鄱阳县,鄱阳县古称饶州,丰饶之地,鱼米之乡。可以想象,大量拖家带口的移民被集聚在这里,等待着背井离乡,该是何等悲戚。传说许多人在瓦屑坝砸破锅、碗,兄弟姐妹每人拿走一块锅片或者碗片,期待日后回乡凭借锅片或者碗片相认。这块锅片、碗片就是血脉相连的亲人相认的信物,这块锅片、碗片就是故土难离的凭证,这块锅片、碗片就是落叶对根思念的传家宝。

      瓦屑坝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对于失去家谱的移民祖先来说,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这是他们几百年来寻根问祖的起点,也是他们最后的陆地记忆。

      瓦屑坝是江南常见的一个小村庄,也是一个古老渡口,坐落在鄱阳县城西面约十公里的莲湖乡。“渔村绕水田,澹澹隔晴烟。”千百年来,清粼粼的湖水一派妩媚,富饶的村庄曲径通幽,曾是豪门望族集居的地方,也是出名的制陶工场。相传在遥远的西汉时期,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这里开窑制陶,使无数陶瓦进入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进入皇宫做宫廷之用。直到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来到鄱阳,姑苏陶人为避战乱,不得不弃场逃走,在经历兵燹之灾后,昔日繁华的制陶工地才变成一片废墟。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移民祖先当年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在各地繁衍生息,对“宽乡”的经济发展有再造之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他们把家乡的谷物种子带到了异乡,他们把家乡的耕作技术带到了异乡,他们把家乡的农具制作技术传播到了异乡,他们甚至把方言传播到了异乡。移民后裔中举人、进士、状元、将军、宰相、科学家、文学家等如群星璀璨。

      瓦屑坝是一个谜。

      说瓦屑坝是一个谜,不在于瓦屑坝本身,而在于江西移民后裔。

      在皖、鄂两省众多区域,各种不同姓氏的人只要问起祖先的“起根发由”之地,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江西瓦屑坝。”瓦屑坝被口口相传成碗屑坝、瓦集坝、瓦砌坝、瓦西坝、瓦基坝等,也许是读音的误差,写法千奇百怪。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官府强迫大移民,如果不移民就要被“挖心”。至于如今立于瓦屑坝上的那块牌子上写着“瓦燮坝”,是不是要跟郑燮扯上什么关系?有没有附庸风雅的意思?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欣逢盛世,各地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企图寻找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的遗迹,寻找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寻找心中千百年守候的精神故园。

      斜阳下的湖水依旧平静,平静的湖面上不时掠过“天外来客”俏丽的身影,这是世界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鸟类天使,像移民后裔一样又回到了鄱阳湖。作为世界闻名的湿地公园和候鸟保护区,被誉为一盆“清水”的“天鹅湖”,以及荡荡饶河派生出来的湖湾港汊,不仅是移民心中温暖的梦想故乡,也是百鸟来仪的福地天堂。

      斜阳下的瓦屑坝依旧安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古老码头,已经听不见当年那嘈杂、纷乱的脚步声,也看不见当年那穿梭如织的帆影。瓦屑坝褪去千年浮华,呈现于眼前的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斜阳下“移民圣地瓦屑坝”的牌坊依旧肃穆,一群南飞的大雁从牌坊上湛蓝的天空掠过,如同蓝天上一行无字天书。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站在瓦屑坝的斜阳里

    2020-10-14 20:58:13

      王建华(安徽)


      如同一只倦鸟停歇在瓦屑坝时,秋风乍起,斜阳在天。

      斜阳把长长的身影投在瓦屑坝,如同瓦屑坝漫长的历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近前,时而远去。

      眼前只剩下无数瓦屑陶片堆成的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坝,片片瓦屑散落在绿杨衰草之间,湖水风浪之中,昔日的荣华变成了遐想,变成了供人凭吊的遗址。眼前只剩下裹挟着瓦屑陶片的港湾湖叉,绿装翠盖变成季节的外衣,盈盈碧波变成斜阳的一面镜子,昔日无数船帆串起无数背井离乡的故事停泊在岁月深处。眼前只剩下一座当代人捐资建造的大理石牌坊,高大的牌坊无声诉说着西汉时期烧陶制瓦的盛况,诉说着洪武年间大移民的悲壮,诉说着沧海桑田、繁衍播迁的历史。

      瓦屑坝曾经是繁华的码头。

      从元末明初到清嘉庆年间四百多年时间里,江西几百万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集聚,通过茫茫鄱阳湖进入滚滚长江,带着失落带着绝望驶向一个未知的远方。他们有的向东到达安庆府的桐城、怀宁、潜山、望江、太湖等地;有的向西进入黄州府的黄安、麻城、蕲州等地;有的甚至被遣送到更遥远的四川。安徽的泊湖、菜子湖、白荡湖浸染着移民的泪水,湖北的浠水、举水、蕲水也流淌着移民的泪水。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移民回乡念想。年长日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渐渐忘记了祖居地,然而,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却千百次出现在记忆中,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把对故乡的最后记忆定格在瓦屑坝。无论是入皖、鄂的移民,还是入巴蜀的移民,无论是天涯,还是海角,瓦屑坝蓝蓝天空上的一片片白云都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牵挂。

      瓦屑坝隶属鄱阳县,鄱阳县古称饶州,丰饶之地,鱼米之乡。可以想象,大量拖家带口的移民被集聚在这里,等待着背井离乡,该是何等悲戚。传说许多人在瓦屑坝砸破锅、碗,兄弟姐妹每人拿走一块锅片或者碗片,期待日后回乡凭借锅片或者碗片相认。这块锅片、碗片就是血脉相连的亲人相认的信物,这块锅片、碗片就是故土难离的凭证,这块锅片、碗片就是落叶对根思念的传家宝。

      瓦屑坝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对于失去家谱的移民祖先来说,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这是他们几百年来寻根问祖的起点,也是他们最后的陆地记忆。

      瓦屑坝是江南常见的一个小村庄,也是一个古老渡口,坐落在鄱阳县城西面约十公里的莲湖乡。“渔村绕水田,澹澹隔晴烟。”千百年来,清粼粼的湖水一派妩媚,富饶的村庄曲径通幽,曾是豪门望族集居的地方,也是出名的制陶工场。相传在遥远的西汉时期,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这里开窑制陶,使无数陶瓦进入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进入皇宫做宫廷之用。直到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来到鄱阳,姑苏陶人为避战乱,不得不弃场逃走,在经历兵燹之灾后,昔日繁华的制陶工地才变成一片废墟。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移民祖先当年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在各地繁衍生息,对“宽乡”的经济发展有再造之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他们把家乡的谷物种子带到了异乡,他们把家乡的耕作技术带到了异乡,他们把家乡的农具制作技术传播到了异乡,他们甚至把方言传播到了异乡。移民后裔中举人、进士、状元、将军、宰相、科学家、文学家等如群星璀璨。

      瓦屑坝是一个谜。

      说瓦屑坝是一个谜,不在于瓦屑坝本身,而在于江西移民后裔。

      在皖、鄂两省众多区域,各种不同姓氏的人只要问起祖先的“起根发由”之地,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江西瓦屑坝。”瓦屑坝被口口相传成碗屑坝、瓦集坝、瓦砌坝、瓦西坝、瓦基坝等,也许是读音的误差,写法千奇百怪。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官府强迫大移民,如果不移民就要被“挖心”。至于如今立于瓦屑坝上的那块牌子上写着“瓦燮坝”,是不是要跟郑燮扯上什么关系?有没有附庸风雅的意思?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欣逢盛世,各地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企图寻找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的遗迹,寻找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寻找心中千百年守候的精神故园。

      斜阳下的湖水依旧平静,平静的湖面上不时掠过“天外来客”俏丽的身影,这是世界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鸟类天使,像移民后裔一样又回到了鄱阳湖。作为世界闻名的湿地公园和候鸟保护区,被誉为一盆“清水”的“天鹅湖”,以及荡荡饶河派生出来的湖湾港汊,不仅是移民心中温暖的梦想故乡,也是百鸟来仪的福地天堂。

      斜阳下的瓦屑坝依旧安静,“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古老码头,已经听不见当年那嘈杂、纷乱的脚步声,也看不见当年那穿梭如织的帆影。瓦屑坝褪去千年浮华,呈现于眼前的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斜阳下“移民圣地瓦屑坝”的牌坊依旧肃穆,一群南飞的大雁从牌坊上湛蓝的天空掠过,如同蓝天上一行无字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