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转角遇到诗

    2021-12-22 15:27:02

      文君(四川)

      在翻开王富祥《越过夏天的地界》诗稿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转角遇到诗”,心下愕然。再一想,这不就是他新浪博客诗庐的名字吗?时隔近二十年,那间小屋留给我的记忆依旧弥新。

      那是一篇名为《陌生的城市》的博文,一首《同事》,一首《四楼的邻居》,诗歌不长,短小精干,从平常生活里提炼出来的诗意,有着无以言说的悲怆和无奈。我翻读了两遍手中诗稿都没有找到这两首诗,但我还是固执地要从这篇博文进入,因为那是我真正意义上从诗文走进一位本地诗人内心的经历。

      见字如见人。文字所承载的个人信息,比如学识、性格、品德、气质、修为等,它们一样会在大千世界寻求同类,所以,这世间就有了那么多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派别的团体和作品。

      也就是在那篇博文里,在那两首诗有限的句子里,我嗅到了同类的气息,嗅到了以诗歌为凭,穿越而来寻找亲人的气息,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加了关注。

      其实,博里文字不多,那段时间王富祥似乎正忙于现实而疏于诗歌,总之,好长时间不见更新,不见有新的诗歌跳跃。

      诗庐沉寂,转角陷入沉睡,那些散发着灵性的诗句一如寒蝉,深藏泥土,一睡就是多年。

      而后,我的脚步也开始陷入人世奔波,不再去往博客,虽同在一座城市,彼此却失散在人世的嘈杂里,一如向左转向右转里的主角,近在咫尺却从不相交。

      2019年的一天,突然接到邀约,说是一位诗兄弟准备回归,诚邀茶叙。我马不停蹄奔去,才知是这位神交已久的兄弟,自然欣喜若狂,大街上赠送诗集,竟是以背为桌,签字画押,而倒扣在头上的那顶帽子,以及清癯的面容,自然天成的文人气质,更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想来,寒蝉在泥土里经过十七年的修炼,而后跃上枝头,那些忧伤的情歌便是沉寂多年后整个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天意,算来,从博里窥见那些诗句到彼此相认,也整整用了十七年时间。而此时的王富祥,也再次陷入了疯狂的创作,那些灵性的诗句、悲悯的情怀、强大的责任,全都通过诗意迸发出来,令人刮目。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已是成名诗人。作为中国林业新生代诗人的一员,来自生活底层的经历,注定了他诗歌的格调和人生的境界。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唯有来自底层的生活体验,才是旷达人生的根本。

      王富祥正是因了那些底层的阅历,加之十数年的沉淀,才有了今日井喷式的创作。王富祥的诗歌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灌州文坛,欣喜之余,我更是流连在那些作品里,汲取可贵的营养。

      随着作品的增多,王富祥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而他诗歌的魅力更是辐射出来,令人不敢轻慢。

      王富祥作品有一部分是早年创作的,有一部分是近期创作的。很明显,早年间的生活体验多一些,现今的作品思辨性占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从生活的提炼到思辨的贯通,王富祥是以自己切身的体验行进的,一步一步走来,既是人生的修炼,也是心性和灵魂的修炼。

      其实,作为归来的诗者,本身就肩负着创新与探索的使命,即在坚持新汉诗所倡导的意境美、含蓄美、张力美三大基本审美特征的要求下,探索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写作。或许正因为是多年的沉寂,如今的作品里所注入的元素和思想,正好契合了新汉诗发展的要求,整个作品透露出来的信息令人欣喜、欣然、欣慰。

      诗歌既是诗人灵魂的宣言,也是彼此相认的凭证,更是行走的脚印。读一个人的诗歌便是读他的经历,他的行踪,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悲欢离合,他的爱恨情仇。徜徉在王富祥的诗稿里,我仿佛跟随他一道行进在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这个世界一样的悲苦、纷争、阴暗,但也一样有阳光、希望、坚守,而且还有诗人灵魂里的道德标准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正是因为这些独有的内涵,这本诗集带给我们的更是不一样的感受。当我随着诗人抵达绿的深处,阳光、草原、土地、山林,都充满了生机,那是诗人内心的伊甸园。他要在这里绵延生息,所有的粮食和老物件,从历史深处走来又走去,与晚年的老父亲一样,等待一粒种子发芽。而后,在一杯热咖啡里加冰,生活里的苦涩,无论是从冬雪贴里漫出,还是来自病房里躺着的老者,都抵不过我们热爱过的句子。风一程雨一程,走过沿途的风和景,而后越过夏天的地界,回到转角处,与诗同行。

      一个一辈子不曾离开过文字的人,一个将自己的灵魂深埋在泥土里不停历练的人,或许,就为的是在这一刻跃上枝头,彻夜鸣唱,啼血而歌。

      那么,王富祥,你这是为谁鸣唱呢?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转角遇到诗

    2021-12-22 15:27:02

      文君(四川)

      在翻开王富祥《越过夏天的地界》诗稿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转角遇到诗”,心下愕然。再一想,这不就是他新浪博客诗庐的名字吗?时隔近二十年,那间小屋留给我的记忆依旧弥新。

      那是一篇名为《陌生的城市》的博文,一首《同事》,一首《四楼的邻居》,诗歌不长,短小精干,从平常生活里提炼出来的诗意,有着无以言说的悲怆和无奈。我翻读了两遍手中诗稿都没有找到这两首诗,但我还是固执地要从这篇博文进入,因为那是我真正意义上从诗文走进一位本地诗人内心的经历。

      见字如见人。文字所承载的个人信息,比如学识、性格、品德、气质、修为等,它们一样会在大千世界寻求同类,所以,这世间就有了那么多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派别的团体和作品。

      也就是在那篇博文里,在那两首诗有限的句子里,我嗅到了同类的气息,嗅到了以诗歌为凭,穿越而来寻找亲人的气息,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加了关注。

      其实,博里文字不多,那段时间王富祥似乎正忙于现实而疏于诗歌,总之,好长时间不见更新,不见有新的诗歌跳跃。

      诗庐沉寂,转角陷入沉睡,那些散发着灵性的诗句一如寒蝉,深藏泥土,一睡就是多年。

      而后,我的脚步也开始陷入人世奔波,不再去往博客,虽同在一座城市,彼此却失散在人世的嘈杂里,一如向左转向右转里的主角,近在咫尺却从不相交。

      2019年的一天,突然接到邀约,说是一位诗兄弟准备回归,诚邀茶叙。我马不停蹄奔去,才知是这位神交已久的兄弟,自然欣喜若狂,大街上赠送诗集,竟是以背为桌,签字画押,而倒扣在头上的那顶帽子,以及清癯的面容,自然天成的文人气质,更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想来,寒蝉在泥土里经过十七年的修炼,而后跃上枝头,那些忧伤的情歌便是沉寂多年后整个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天意,算来,从博里窥见那些诗句到彼此相认,也整整用了十七年时间。而此时的王富祥,也再次陷入了疯狂的创作,那些灵性的诗句、悲悯的情怀、强大的责任,全都通过诗意迸发出来,令人刮目。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已是成名诗人。作为中国林业新生代诗人的一员,来自生活底层的经历,注定了他诗歌的格调和人生的境界。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唯有来自底层的生活体验,才是旷达人生的根本。

      王富祥正是因了那些底层的阅历,加之十数年的沉淀,才有了今日井喷式的创作。王富祥的诗歌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灌州文坛,欣喜之余,我更是流连在那些作品里,汲取可贵的营养。

      随着作品的增多,王富祥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而他诗歌的魅力更是辐射出来,令人不敢轻慢。

      王富祥作品有一部分是早年创作的,有一部分是近期创作的。很明显,早年间的生活体验多一些,现今的作品思辨性占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从生活的提炼到思辨的贯通,王富祥是以自己切身的体验行进的,一步一步走来,既是人生的修炼,也是心性和灵魂的修炼。

      其实,作为归来的诗者,本身就肩负着创新与探索的使命,即在坚持新汉诗所倡导的意境美、含蓄美、张力美三大基本审美特征的要求下,探索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写作。或许正因为是多年的沉寂,如今的作品里所注入的元素和思想,正好契合了新汉诗发展的要求,整个作品透露出来的信息令人欣喜、欣然、欣慰。

      诗歌既是诗人灵魂的宣言,也是彼此相认的凭证,更是行走的脚印。读一个人的诗歌便是读他的经历,他的行踪,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悲欢离合,他的爱恨情仇。徜徉在王富祥的诗稿里,我仿佛跟随他一道行进在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这个世界一样的悲苦、纷争、阴暗,但也一样有阳光、希望、坚守,而且还有诗人灵魂里的道德标准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正是因为这些独有的内涵,这本诗集带给我们的更是不一样的感受。当我随着诗人抵达绿的深处,阳光、草原、土地、山林,都充满了生机,那是诗人内心的伊甸园。他要在这里绵延生息,所有的粮食和老物件,从历史深处走来又走去,与晚年的老父亲一样,等待一粒种子发芽。而后,在一杯热咖啡里加冰,生活里的苦涩,无论是从冬雪贴里漫出,还是来自病房里躺着的老者,都抵不过我们热爱过的句子。风一程雨一程,走过沿途的风和景,而后越过夏天的地界,回到转角处,与诗同行。

      一个一辈子不曾离开过文字的人,一个将自己的灵魂深埋在泥土里不停历练的人,或许,就为的是在这一刻跃上枝头,彻夜鸣唱,啼血而歌。

      那么,王富祥,你这是为谁鸣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