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记忆犹新的供销社

    2021-06-23 17:27:49

      李永才(四川)

      说起供销社,而今仍记忆犹新。对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农民来说,供销社是他们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售卖农副产品离不开的地方。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是一个乡镇老百姓唯一的家底,不是想买就买,许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供销社不仅卖东西,也买东西。农民自产的麦子、茶叶、鸡蛋等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我的家乡位于涪陵珍溪长江边上的梨子坪,虽然偏僻闭塞,却距离周边的永安、双河、百胜、清溪等几个乡场都不远,不同的场镇,赶场日子不一样,所以几个场镇都经常去。那时候,毫无疑问,供销社是场镇的主角,一到赶场日子,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场镇,买一些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孩子们跟随父母赶场,主要是凑热闹。我常去珍溪场,那是附近场镇最大的,供销社的铺子也最多,有卖百货的,有卖农资的,有卖书籍文具的,有专门收购农副产品的。每次赶场,总能闻到一些诱人的气味从铺子里传来,那是供销社的糕点房正在制作食品,院内炊烟袅袅,香气飘飘。糕点房位于供销社东南角,院子里摆满一口口大瓦缸,缸内插以竹篓,四周装满熬制菜酱油的佐料,远远就可嗅到深褐色的菜酱油散发出浓郁的酱香。再向里走就是糕点房的加工间了。记得有一次,我同附近孩子们一起溜到那里,看师傅们开炉勾火,走锤压模,将划好的条酥放在铁盒中推入烘炉里烤制,烘炉里飘溢出来的气味,让我们远远地看着呆呆地咽着口水。

      从正街中间向右拐进一条街巷,就是供销社的五金日杂门市部,有卖犁头、钯子、风车等农具的;也有卖撮箕、箢篼、箩筐的。因为有草鞋匠常来这里卖草鞋,我母亲也经常来这里,卖一些从山坡上割回来的蓑草。蓑草又叫龙须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纤维细长有韧性,当地农村常用来编草鞋。门市部的对面是供销社的收购站,母亲有时也会去那儿,将自己翻山越岭挖来的野麦冬和麻玉子(生半夏)交到收购站换几个油盐钱。听母亲说,有一个远房亲戚叫王天云的,曾在供销社当主任,作为晚辈的我,只见过他几次,不是太熟悉。他女儿王荣芬与我同在弥勒小学读书,而且是同班同学。因她家条件好些,总有新衣服穿,而我们家太贫寒,穿得破旧,平时也就不好意思搭讪。

      供销社在公社的每个大队都有代销店,这些店铺所有权还是归大队集体所有,小时候常去的有绳子溪和梨子坪代销店。绳子溪因一条小溪汇入长江而得名,算是乡亲们三六九赶永安场途中的一个歇脚地。小溪岸边有一个推销店,店面不是太大,横于房屋中间是一条又长又宽的柜台,屋内充满着烟酒调料的混合气味。乡亲们所需的洋火、洋油、洋碱、洋瓷面盆都得到这里来购买。最让我难忘的是店里的泡粘糖和饼干,小时候,说起这些玩意儿就流口水。绕店一圈有许多圆树,有的地方叫桂圆,或龙眼。高大蓬松的枝叶,在扑面而来的秋风中絮语,远远望去,与川东常见的黄葛树别无二致。夏天挂在枝头的果子,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炫得我们心里发慌。

      梨子坪代销店位于我们大队庄屋的西边,开设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代销店的门面是腾退出来的一间大队办公室,店内陈设十分简单,比不得永安公社的供销社。在进门右侧的墙壁上订上几排木架子,上面摆放着从永安公社供销社赊回来的日用百货,比如糖果、糕点、洋碱、洋火、洋瓷盆子、牙膏牙刷以及一些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也有烟酒茶卖,酒主要是散装的红苕酒或者白汇一家老酒厂酿的高粱酒,偶尔也有涪陵的老牌子百花露酒。柜台内的地上摆着酱缸,打酱油、打菜油就在那里。我去推销店是没有可能买这些东西的,顶多也是看个热闹。最多的时候,是母亲让我去为家里买一块洋碱、一小袋洗衣粉,或者打一瓶洋油。有时也为我们学校的老师李旭光买的,他每天烧油炉子用。

      店里的售货员叫吴仁凡,是我们一个生产队的,在涪陵四中高中毕业后,就回乡了。仁凡在大队部开了这家小店,那时那境,应当说是有经济头脑的。可怜的是,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太穷困,除了在此购一些必不可少的油盐酱醋,就没有更多的商品需求,根本支撑不起一个专门的推销店,这个店到改革开放初期,就关闭了。但我在这里还是有所收获的,那时可以看到的课外书籍极少,而店里的仁凡老兄毕竟在外读过农中,能从城镇同学那里借到一些书籍,每次我去店里见到他在看小说,都会厚着脸皮找他借,晚上回家后就挑灯夜读,第二天,最多第三天就得归还,因他也是借来的。三生有幸,我当时借读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苦菜花》等小说,在我稚嫩的心田,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我的中学、大学作文都是班上的范文,常常被语文老师提出来阅读,或许与这个推销店的缘分有剪不断的关系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那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现在的供销社,时值“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发展阶段,供销社面向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记忆犹新的供销社

    2021-06-23 17:27:49

      李永才(四川)

      说起供销社,而今仍记忆犹新。对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农民来说,供销社是他们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售卖农副产品离不开的地方。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是一个乡镇老百姓唯一的家底,不是想买就买,许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供销社不仅卖东西,也买东西。农民自产的麦子、茶叶、鸡蛋等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我的家乡位于涪陵珍溪长江边上的梨子坪,虽然偏僻闭塞,却距离周边的永安、双河、百胜、清溪等几个乡场都不远,不同的场镇,赶场日子不一样,所以几个场镇都经常去。那时候,毫无疑问,供销社是场镇的主角,一到赶场日子,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场镇,买一些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孩子们跟随父母赶场,主要是凑热闹。我常去珍溪场,那是附近场镇最大的,供销社的铺子也最多,有卖百货的,有卖农资的,有卖书籍文具的,有专门收购农副产品的。每次赶场,总能闻到一些诱人的气味从铺子里传来,那是供销社的糕点房正在制作食品,院内炊烟袅袅,香气飘飘。糕点房位于供销社东南角,院子里摆满一口口大瓦缸,缸内插以竹篓,四周装满熬制菜酱油的佐料,远远就可嗅到深褐色的菜酱油散发出浓郁的酱香。再向里走就是糕点房的加工间了。记得有一次,我同附近孩子们一起溜到那里,看师傅们开炉勾火,走锤压模,将划好的条酥放在铁盒中推入烘炉里烤制,烘炉里飘溢出来的气味,让我们远远地看着呆呆地咽着口水。

      从正街中间向右拐进一条街巷,就是供销社的五金日杂门市部,有卖犁头、钯子、风车等农具的;也有卖撮箕、箢篼、箩筐的。因为有草鞋匠常来这里卖草鞋,我母亲也经常来这里,卖一些从山坡上割回来的蓑草。蓑草又叫龙须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纤维细长有韧性,当地农村常用来编草鞋。门市部的对面是供销社的收购站,母亲有时也会去那儿,将自己翻山越岭挖来的野麦冬和麻玉子(生半夏)交到收购站换几个油盐钱。听母亲说,有一个远房亲戚叫王天云的,曾在供销社当主任,作为晚辈的我,只见过他几次,不是太熟悉。他女儿王荣芬与我同在弥勒小学读书,而且是同班同学。因她家条件好些,总有新衣服穿,而我们家太贫寒,穿得破旧,平时也就不好意思搭讪。

      供销社在公社的每个大队都有代销店,这些店铺所有权还是归大队集体所有,小时候常去的有绳子溪和梨子坪代销店。绳子溪因一条小溪汇入长江而得名,算是乡亲们三六九赶永安场途中的一个歇脚地。小溪岸边有一个推销店,店面不是太大,横于房屋中间是一条又长又宽的柜台,屋内充满着烟酒调料的混合气味。乡亲们所需的洋火、洋油、洋碱、洋瓷面盆都得到这里来购买。最让我难忘的是店里的泡粘糖和饼干,小时候,说起这些玩意儿就流口水。绕店一圈有许多圆树,有的地方叫桂圆,或龙眼。高大蓬松的枝叶,在扑面而来的秋风中絮语,远远望去,与川东常见的黄葛树别无二致。夏天挂在枝头的果子,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炫得我们心里发慌。

      梨子坪代销店位于我们大队庄屋的西边,开设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代销店的门面是腾退出来的一间大队办公室,店内陈设十分简单,比不得永安公社的供销社。在进门右侧的墙壁上订上几排木架子,上面摆放着从永安公社供销社赊回来的日用百货,比如糖果、糕点、洋碱、洋火、洋瓷盆子、牙膏牙刷以及一些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也有烟酒茶卖,酒主要是散装的红苕酒或者白汇一家老酒厂酿的高粱酒,偶尔也有涪陵的老牌子百花露酒。柜台内的地上摆着酱缸,打酱油、打菜油就在那里。我去推销店是没有可能买这些东西的,顶多也是看个热闹。最多的时候,是母亲让我去为家里买一块洋碱、一小袋洗衣粉,或者打一瓶洋油。有时也为我们学校的老师李旭光买的,他每天烧油炉子用。

      店里的售货员叫吴仁凡,是我们一个生产队的,在涪陵四中高中毕业后,就回乡了。仁凡在大队部开了这家小店,那时那境,应当说是有经济头脑的。可怜的是,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太穷困,除了在此购一些必不可少的油盐酱醋,就没有更多的商品需求,根本支撑不起一个专门的推销店,这个店到改革开放初期,就关闭了。但我在这里还是有所收获的,那时可以看到的课外书籍极少,而店里的仁凡老兄毕竟在外读过农中,能从城镇同学那里借到一些书籍,每次我去店里见到他在看小说,都会厚着脸皮找他借,晚上回家后就挑灯夜读,第二天,最多第三天就得归还,因他也是借来的。三生有幸,我当时借读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苦菜花》等小说,在我稚嫩的心田,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我的中学、大学作文都是班上的范文,常常被语文老师提出来阅读,或许与这个推销店的缘分有剪不断的关系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那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现在的供销社,时值“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发展阶段,供销社面向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