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 17:25:18
唐雪元(四川)
十年之功,《诗映大唐:横笛韵飞扬》终于得以出版。书命与人同,十年坎坷十年风霜。凝视案前55万字的书卷,有一种宛若隔世之感。
时光啊,就这样匆匆流逝,在静静的流逝中,也将我的十年芳华带走。
一
看过许多谈论文章之“气”和语言文字关系的论述,总觉得没有说透。仔细琢磨了好久,忽然想起一个词:地气。
好文章都是气韵充沛、饱蘸着尘泥血泪的文章,字词句段,哪一个看起来都是恰切的、动人的。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曹丕,还有他的父亲曹操、弟弟曹植,诗文被称为“建安风骨”,是因为时代的战乱流离和生灵涂炭经他们情志孕化,被涂抹上了厚重的悲悯与沧桑的色彩。
今天频频谈到的语言问题,真的是语言的问题吗?我看还是语言背后的问题。
因为,许多作者远离了写作求“真”的初心,疏离了时代的场域,不能正确认识时代,也就无法正确反映时代,最终是背离了时代。这样的写作,能找到准确、生动、有力的语言吗?难!
如果再深入一点解释“地气”,我觉得就是时代的潮流与民心民意。时代就好像是乐器上的共鸣箱,作者个人创作行为就是弹拨琴弦,如果不能紧密依托共鸣箱,那是无法发声的。但共鸣箱从来都不限制琴弦弹拨出丰富多彩、技艺高妙的乐曲。
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是从时代的血脉里汩汩流出的。文学之弦,要通过时代的共鸣箱,才能发出引领风尚、教化人心的强音。真正的文学语言,都是从时代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
基于上述观点,人到中年的我,长期受文字浸染的我,向大家神侃了唐朝一众诗人们充满激情的人生。
“少年安得长少年”出自李贺的《啁少年》,他虽然寿命不长,可他短暂的人生自是不凡,他酷爱读书,勤于写作,就连出门骑在驴上的时候,也经常见他吟哦思考。母亲曾十分疼爱地责备“接地气”的他:“你一定要把心血呕出来才罢休吗?”
当时,一些贵族纨绔子弟,整日金鞍肥马,花天酒地,绫罗香衫,招摇过市。年轻的李贺非常看不惯,写了一首《啁少年》的诗,指出:“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殷切劝诫他们自爱惜时,规劝那些少年们不要虚度光阴。
你不正确对待生活,生活也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神童王勃,6岁能下笔成诗文,9岁看当时学者批注的《汉书》,当场写了本《指暇》,挑出10卷的错误。17岁进京赶考,授朝散郎。但天真的他因一篇文章被剥夺官身,赶出长安城。
我以看似调侃意味的现代语言,传达着诗人内心的狰狞和抱负,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我的笔下,诗人们都在大唐的世界里仿佛相互认识,就好像打开现在微信的朋友圈,每个诗人的微信动态都会一一展现在你的面前。
二
唐诗,应该没有人会感到陌生。
咿呀学语的孩童能背上几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很多诗说上句便呼之欲出下句,比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然而,“无诗不成唐”。在唐朝289年间,“无事不可入诗,无物不可入诗,无时不可入诗”,2000多位诗人近50000首诗,从皇帝到臣子,从翰林学士到一介村妇,都共同诉说着这个璀璨王朝的兴衰故事。这便是《诗映大唐》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诗及诗人和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书中徐徐展开。
大唐的诗人和他们的诗一样流芳百世,他们中很多人才情俱佳,但恃才傲物的脾性也大,多数人命运坎坷。最著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哪一个没有被贬过官,哪一个的诗作里没有几句壮志难酬的感叹。
许是读这三位诗人的佳作最多,总以为他们就是大唐诗人的典范。在此,我想着重笔墨写一写对这三位有着知遇之恩的另外两位诗人。
第一位便是那个归乡后写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他的一生可以堪称是大唐诗人的幸福教科书。
他在武则天证圣元年高中状元后,历经四朝,官居宰相高位并深得信任赏识。这样平稳顺遂的为官生涯让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八面玲珑谨小慎微的人,然而《唐才子传》说其“性旷夷,善谈论笑谑”,是个潇洒随性爱开玩笑的人,自号“四明狂客”,好喝酒,爱诗书。“好喝酒”的贺知章还和李白有一段“金龟换酒”的佳话。据说二人在寺中相遇,贺知章被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惊叹,盛赞“真谪仙人也”,这便有了李白谪仙的美号。后二人推杯换盏至月上柳梢,结账时才觉未带酒钱,贺知章遂解下腰间所佩皇上御赐金龟做抵,道明日来赎。
如果说李白的伯乐是贺知章,那么王维的恩公就是张九龄了。
唐朝盛产宰相,与贺知章同期的张九龄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然而历代诗集对张九龄的评价都相当高,称颂他是“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
张九龄罢相后,每当有人向玄宗推荐贤能,玄宗便以张九龄为圭臬,这就有了“曲江风度”一词以称赞气质高华、举止优雅的男人。
就是有着“曲江风度”的张九龄,不仅在诗风上影响了王维、孟浩然等人,在仕途上也确曾提拔过他们。尤其是对王维更是彰显了一代明相的风采与气度。王维20岁就高中状元,凭借着过人的音乐天赋得官太乐丞,后因手下犯禁连累遭贬,长久困顿后经张九龄帮忙才重新被擢升为右拾遗——要知道,当年内定的状元可是张九龄的亲弟张九皋,被王维横插硬夺了。如今王维向张九龄求助,他非但没有计较王维当年的夺魁之仇,还帮他打通官路,此等气度也就是曲江大人才有的吧!
王维曾有一首《献始兴公》极言赞美张九龄高风亮节,最后一句“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自愿跪下来请求做张九龄的一名随从,可见一斑。
然而,张九龄却没有贺知章那样的“好运气”,而杜甫也没赶上好伯乐,在权臣李林甫的“野无遗贤”里惨淡落榜。不禁感慨道,如果大唐能多几位有着“曲江风度”的贤臣,也许就少一些李白杜甫的悲剧了。
所以,读诗亦是读史。
三
在我笔下,我力争把一首首瑰丽壮美的诗歌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故事,一诗一故事连起整个唐史。大唐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那样的繁华,安史之乱、甘露之变那样的动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那样的患难,会昌中兴、黄巢起义那样的反复,终于在风雨飘摇中花谢水流了。
一路写来,为“初唐四杰”的时运不济感叹,也为“盛唐李杜”的才华横溢惊艳,在领略大唐才子佳人诗情画意的同时,也能学习“金龟换酒”“林下风致”“曲江风度”“玉燕投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四书五经,首位就是《诗经》,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而诗的鼎盛在唐朝,每每诵读唐诗,那种韵律的美妙,总能让人心旷神怡,如含珠嚼玉、满口余香。
不仅如此,当你能领略诗句优美的辞藻、诗中蕴含的哲理、诗后隐藏的故事时,又会有另一番人生感悟。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难得诗豪们的文采飞扬,但那一字一句中凝结的精华与迸发的气节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读诗学诗诵诗,亦是从诗中读出自己的人生。
唐朝的诗人们是遥远的,但他们笔尖的感触却是真实的,酌酒品诗,道尽了无数生命的真谛。
2022-07-06 17:25:18
唐雪元(四川)
十年之功,《诗映大唐:横笛韵飞扬》终于得以出版。书命与人同,十年坎坷十年风霜。凝视案前55万字的书卷,有一种宛若隔世之感。
时光啊,就这样匆匆流逝,在静静的流逝中,也将我的十年芳华带走。
一
看过许多谈论文章之“气”和语言文字关系的论述,总觉得没有说透。仔细琢磨了好久,忽然想起一个词:地气。
好文章都是气韵充沛、饱蘸着尘泥血泪的文章,字词句段,哪一个看起来都是恰切的、动人的。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曹丕,还有他的父亲曹操、弟弟曹植,诗文被称为“建安风骨”,是因为时代的战乱流离和生灵涂炭经他们情志孕化,被涂抹上了厚重的悲悯与沧桑的色彩。
今天频频谈到的语言问题,真的是语言的问题吗?我看还是语言背后的问题。
因为,许多作者远离了写作求“真”的初心,疏离了时代的场域,不能正确认识时代,也就无法正确反映时代,最终是背离了时代。这样的写作,能找到准确、生动、有力的语言吗?难!
如果再深入一点解释“地气”,我觉得就是时代的潮流与民心民意。时代就好像是乐器上的共鸣箱,作者个人创作行为就是弹拨琴弦,如果不能紧密依托共鸣箱,那是无法发声的。但共鸣箱从来都不限制琴弦弹拨出丰富多彩、技艺高妙的乐曲。
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是从时代的血脉里汩汩流出的。文学之弦,要通过时代的共鸣箱,才能发出引领风尚、教化人心的强音。真正的文学语言,都是从时代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
基于上述观点,人到中年的我,长期受文字浸染的我,向大家神侃了唐朝一众诗人们充满激情的人生。
“少年安得长少年”出自李贺的《啁少年》,他虽然寿命不长,可他短暂的人生自是不凡,他酷爱读书,勤于写作,就连出门骑在驴上的时候,也经常见他吟哦思考。母亲曾十分疼爱地责备“接地气”的他:“你一定要把心血呕出来才罢休吗?”
当时,一些贵族纨绔子弟,整日金鞍肥马,花天酒地,绫罗香衫,招摇过市。年轻的李贺非常看不惯,写了一首《啁少年》的诗,指出:“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殷切劝诫他们自爱惜时,规劝那些少年们不要虚度光阴。
你不正确对待生活,生活也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神童王勃,6岁能下笔成诗文,9岁看当时学者批注的《汉书》,当场写了本《指暇》,挑出10卷的错误。17岁进京赶考,授朝散郎。但天真的他因一篇文章被剥夺官身,赶出长安城。
我以看似调侃意味的现代语言,传达着诗人内心的狰狞和抱负,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我的笔下,诗人们都在大唐的世界里仿佛相互认识,就好像打开现在微信的朋友圈,每个诗人的微信动态都会一一展现在你的面前。
二
唐诗,应该没有人会感到陌生。
咿呀学语的孩童能背上几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很多诗说上句便呼之欲出下句,比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然而,“无诗不成唐”。在唐朝289年间,“无事不可入诗,无物不可入诗,无时不可入诗”,2000多位诗人近50000首诗,从皇帝到臣子,从翰林学士到一介村妇,都共同诉说着这个璀璨王朝的兴衰故事。这便是《诗映大唐》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诗及诗人和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在书中徐徐展开。
大唐的诗人和他们的诗一样流芳百世,他们中很多人才情俱佳,但恃才傲物的脾性也大,多数人命运坎坷。最著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哪一个没有被贬过官,哪一个的诗作里没有几句壮志难酬的感叹。
许是读这三位诗人的佳作最多,总以为他们就是大唐诗人的典范。在此,我想着重笔墨写一写对这三位有着知遇之恩的另外两位诗人。
第一位便是那个归乡后写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他的一生可以堪称是大唐诗人的幸福教科书。
他在武则天证圣元年高中状元后,历经四朝,官居宰相高位并深得信任赏识。这样平稳顺遂的为官生涯让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八面玲珑谨小慎微的人,然而《唐才子传》说其“性旷夷,善谈论笑谑”,是个潇洒随性爱开玩笑的人,自号“四明狂客”,好喝酒,爱诗书。“好喝酒”的贺知章还和李白有一段“金龟换酒”的佳话。据说二人在寺中相遇,贺知章被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惊叹,盛赞“真谪仙人也”,这便有了李白谪仙的美号。后二人推杯换盏至月上柳梢,结账时才觉未带酒钱,贺知章遂解下腰间所佩皇上御赐金龟做抵,道明日来赎。
如果说李白的伯乐是贺知章,那么王维的恩公就是张九龄了。
唐朝盛产宰相,与贺知章同期的张九龄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然而历代诗集对张九龄的评价都相当高,称颂他是“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
张九龄罢相后,每当有人向玄宗推荐贤能,玄宗便以张九龄为圭臬,这就有了“曲江风度”一词以称赞气质高华、举止优雅的男人。
就是有着“曲江风度”的张九龄,不仅在诗风上影响了王维、孟浩然等人,在仕途上也确曾提拔过他们。尤其是对王维更是彰显了一代明相的风采与气度。王维20岁就高中状元,凭借着过人的音乐天赋得官太乐丞,后因手下犯禁连累遭贬,长久困顿后经张九龄帮忙才重新被擢升为右拾遗——要知道,当年内定的状元可是张九龄的亲弟张九皋,被王维横插硬夺了。如今王维向张九龄求助,他非但没有计较王维当年的夺魁之仇,还帮他打通官路,此等气度也就是曲江大人才有的吧!
王维曾有一首《献始兴公》极言赞美张九龄高风亮节,最后一句“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自愿跪下来请求做张九龄的一名随从,可见一斑。
然而,张九龄却没有贺知章那样的“好运气”,而杜甫也没赶上好伯乐,在权臣李林甫的“野无遗贤”里惨淡落榜。不禁感慨道,如果大唐能多几位有着“曲江风度”的贤臣,也许就少一些李白杜甫的悲剧了。
所以,读诗亦是读史。
三
在我笔下,我力争把一首首瑰丽壮美的诗歌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故事,一诗一故事连起整个唐史。大唐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那样的繁华,安史之乱、甘露之变那样的动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那样的患难,会昌中兴、黄巢起义那样的反复,终于在风雨飘摇中花谢水流了。
一路写来,为“初唐四杰”的时运不济感叹,也为“盛唐李杜”的才华横溢惊艳,在领略大唐才子佳人诗情画意的同时,也能学习“金龟换酒”“林下风致”“曲江风度”“玉燕投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四书五经,首位就是《诗经》,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而诗的鼎盛在唐朝,每每诵读唐诗,那种韵律的美妙,总能让人心旷神怡,如含珠嚼玉、满口余香。
不仅如此,当你能领略诗句优美的辞藻、诗中蕴含的哲理、诗后隐藏的故事时,又会有另一番人生感悟。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难得诗豪们的文采飞扬,但那一字一句中凝结的精华与迸发的气节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读诗学诗诵诗,亦是从诗中读出自己的人生。
唐朝的诗人们是遥远的,但他们笔尖的感触却是真实的,酌酒品诗,道尽了无数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