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梦里青山诚犹在 一笔一画总关情 ——读陈康木先生山水画

    2019-12-31 13:37:07

      卓慧

      青山逶迤,连绵不绝,远者含黛,云雾缭绕,天地难分;近者苍翠,草木葳蕤,一派葱茏。山脚村边,清清河水,缓缓流淌,俨然一幅岁月静好的样子。“既秀且丽,和睦安然”——面对这样的画面,除了这几个字,词汇贫乏的我,脑子里一时竟跳不出别的来。

      这是我品读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作《乐山乐水》时的直观感觉。不用说,这是典型的青绿山水图,浅花青打底,墨写树干石形,再以皴擦点染,设色敷彩,氤氲蔚成。画中的景,熟悉么?熟悉,任何一个四川人(高海拔地区的除外),可以说自小抬眼见到的就是这样的景。然而,熟悉是熟悉,要叫你说它是生活的照搬,要叫你说出它到底是表现的哪一处实景,却也并不能够一一说到底,它仍是写意,是画家心底里兀自勾勒、营造的青山。但它真的全然是画家自己凭空营造的青山?画作的创作者,画家陈康木先生可能会回答你,不,是为眼见之实景所触动,是在美的感召下,生发而成的。


    陈康木先生作品《母亲河上春正浓

      陈康木先生前半生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业,退休后却来了个华丽转身,将全副心血都投注到了书法和绘画上,作品参加全国性展赛,多次斩获奖项。先生的转身,看似有些突兀,却是其来有自。陈康木先生说,他生在秀美的川东广安,自幼对故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就很有感觉,很迷醉,萌发过要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展现给世人看的念头。读书时,他在美术老师指导下踏入了书画园地,从临摹《芥子园画谱》起,训练技艺,后来接触到魏紫熙、钱松喦、傅抱石等当代画家的作品后,他更是喜爱有加,心研手摩,反复品咂,吸取其间的营养。后因工作一度中断挥毫,却又因工作去四川教育学院进修,有幸亲得三峡画派画家黄纯尧先生的指点,重燃起对绘画的热情,从而开启了一有空就研习山水画,一有机会外出就去写生的习画模式。自然,有了这些铺垫,后来全身转投于此,也就顺理成章了。


    陈康木先生作品《西溪连大江》

      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童年时的生长环境、童年时的生活体验,对一个人性格、趣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譬如有些作家,早已寓居城市多年,却一生都在书写他童年时生活过的乡村,只因那是他最深刻的记忆,那里有他最熟悉、最浓厚的情感体验。用这个理论来观察陈康木先生的绘画创作,我认为不无道理。品读陈康木先生的《春深似海》《山乡巨变》《山青水秀四时春》《春坛》《岁月金秋熟》等作品,一眼看去,满目秀丽恬淡;细细品察,在在又婀娜多姿,各有妩媚。看吧,无论是“青山绿水绕”, 还是“山石林立,层林尽染”“小桥流水,溪流潺潺”,无论是富有层次的布局,还是细致的勾勒皴擦,清爽和谐的着色,画里氤氲的,画上落实的,宛然就一个字:“美” 。就仿佛,在美的朗照下,画家着了魔一般,被它迷惑着,充溢着,心心念念、笔笔划划、白天黑夜、梦里嘴上,都被它所控制,除了描摹它,展现它,还是描摹它,展现它。这就是“美”的魅力?在陈康木先生看来,毫无疑问,就是如比。对他生长、生活过的故乡广安的山川河流、山岩石壁,童年时他就认为美极了,美得令人陶醉。而今虽已移居成都,他仍不改最初的认知,仍认为故乡的山水美极了,他有责任、必须要去描画它、表现它,以至于尽管绘画园地很灿烂,门类众多,人物、花鸟、虫鱼,应有尽有,但陈康木先生却情有独钟,一直执着于在山水这方天地耕耘,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乍一看,似是川中实景,似在写实;认真品味,实又仍是写意,只不过,这种“意”,是以一种较为“实”的面目出现的。贺天健先生谈中国画创作时,曾说意境的营造很重要,而意境包含“实境”和“情境”这两个因素,“实境”即“实在境地”,“情境”则指“有人的感情的境地”。我以为,前述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作,就正是将这两种境涵而盖之了。并且,陈康木先生采用的技法,较为传统,笔触细腻,设色淡雅清新,表现出了一种古典的审美倾向。

      美学研究认为,审美形成的基础是认知,即主体对客体最基本的认识。美是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形态等有所把握之后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一种形式。陈康木先生之痴迷于传统审美,我想跟他的审美认知不无关系,即既源于对故里山水、树木、屋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具象认知和把握,又源于他把它们抽象提炼出来后又返回去与之反复映照、验证,从而让之固化下来,作为了一种审美定势而存在、而创作。也因之,在很多画家都在追求大写意,尤其在一些商业性的、应酬性的现场创作时,可以凭借大写意创作“短、平、快”的手法,在短时间内就可快意淋漓地一挥而就交差的时代,陈康木先生仍不为所动,仍然操持中国传统画法,沉下心来,一笔一笔地描, 一点一点地染。我读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总感到有一股静气、睦气在画里悄然流淌,清新自然,让人有些沉醉。

      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在技法上也广约博取,也在努力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譬如他笔下一些巍峨耸立的山石,就有北派山水瘦硬劲挺的风姿;而一些苍润华茂的山林,又有些许黄宾虹先生的笔意。他的山水画,总体上似乎走的是传统的路子,然而,却又并非固守。如他的《川东无处不风景》《江山添新景》等作,画面虽以远近高低错落林立的岩石、青山为主,环绕的云烟河流为辅,但隐约置于其间的屋舍,却全然不是习见的飞檐瓦屋,而是现代化的、造型各异的水泥高楼,很有当代气息。自然,笔墨如何跟随时代,传统如何与现代接轨,是中国画创作的老话题。陈康木先生的这类创作,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当然,关于这,应该还能有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使作品如何既有传统之精妙,又有自己独特的辨识度等维度上,应该还很有空间。

      展读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看着画里那些熟悉的壁立青山、迢迢绿水,心上不由反复跳荡艾青先生的著名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卓慧,女,《四川文学》杂志副主编、知名作家)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梦里青山诚犹在 一笔一画总关情 ——读陈康木先生山水画

    2019-12-31 13:37:07

      卓慧

      青山逶迤,连绵不绝,远者含黛,云雾缭绕,天地难分;近者苍翠,草木葳蕤,一派葱茏。山脚村边,清清河水,缓缓流淌,俨然一幅岁月静好的样子。“既秀且丽,和睦安然”——面对这样的画面,除了这几个字,词汇贫乏的我,脑子里一时竟跳不出别的来。

      这是我品读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作《乐山乐水》时的直观感觉。不用说,这是典型的青绿山水图,浅花青打底,墨写树干石形,再以皴擦点染,设色敷彩,氤氲蔚成。画中的景,熟悉么?熟悉,任何一个四川人(高海拔地区的除外),可以说自小抬眼见到的就是这样的景。然而,熟悉是熟悉,要叫你说它是生活的照搬,要叫你说出它到底是表现的哪一处实景,却也并不能够一一说到底,它仍是写意,是画家心底里兀自勾勒、营造的青山。但它真的全然是画家自己凭空营造的青山?画作的创作者,画家陈康木先生可能会回答你,不,是为眼见之实景所触动,是在美的感召下,生发而成的。


    陈康木先生作品《母亲河上春正浓

      陈康木先生前半生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业,退休后却来了个华丽转身,将全副心血都投注到了书法和绘画上,作品参加全国性展赛,多次斩获奖项。先生的转身,看似有些突兀,却是其来有自。陈康木先生说,他生在秀美的川东广安,自幼对故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就很有感觉,很迷醉,萌发过要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展现给世人看的念头。读书时,他在美术老师指导下踏入了书画园地,从临摹《芥子园画谱》起,训练技艺,后来接触到魏紫熙、钱松喦、傅抱石等当代画家的作品后,他更是喜爱有加,心研手摩,反复品咂,吸取其间的营养。后因工作一度中断挥毫,却又因工作去四川教育学院进修,有幸亲得三峡画派画家黄纯尧先生的指点,重燃起对绘画的热情,从而开启了一有空就研习山水画,一有机会外出就去写生的习画模式。自然,有了这些铺垫,后来全身转投于此,也就顺理成章了。


    陈康木先生作品《西溪连大江》

      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童年时的生长环境、童年时的生活体验,对一个人性格、趣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譬如有些作家,早已寓居城市多年,却一生都在书写他童年时生活过的乡村,只因那是他最深刻的记忆,那里有他最熟悉、最浓厚的情感体验。用这个理论来观察陈康木先生的绘画创作,我认为不无道理。品读陈康木先生的《春深似海》《山乡巨变》《山青水秀四时春》《春坛》《岁月金秋熟》等作品,一眼看去,满目秀丽恬淡;细细品察,在在又婀娜多姿,各有妩媚。看吧,无论是“青山绿水绕”, 还是“山石林立,层林尽染”“小桥流水,溪流潺潺”,无论是富有层次的布局,还是细致的勾勒皴擦,清爽和谐的着色,画里氤氲的,画上落实的,宛然就一个字:“美” 。就仿佛,在美的朗照下,画家着了魔一般,被它迷惑着,充溢着,心心念念、笔笔划划、白天黑夜、梦里嘴上,都被它所控制,除了描摹它,展现它,还是描摹它,展现它。这就是“美”的魅力?在陈康木先生看来,毫无疑问,就是如比。对他生长、生活过的故乡广安的山川河流、山岩石壁,童年时他就认为美极了,美得令人陶醉。而今虽已移居成都,他仍不改最初的认知,仍认为故乡的山水美极了,他有责任、必须要去描画它、表现它,以至于尽管绘画园地很灿烂,门类众多,人物、花鸟、虫鱼,应有尽有,但陈康木先生却情有独钟,一直执着于在山水这方天地耕耘,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乍一看,似是川中实景,似在写实;认真品味,实又仍是写意,只不过,这种“意”,是以一种较为“实”的面目出现的。贺天健先生谈中国画创作时,曾说意境的营造很重要,而意境包含“实境”和“情境”这两个因素,“实境”即“实在境地”,“情境”则指“有人的感情的境地”。我以为,前述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作,就正是将这两种境涵而盖之了。并且,陈康木先生采用的技法,较为传统,笔触细腻,设色淡雅清新,表现出了一种古典的审美倾向。

      美学研究认为,审美形成的基础是认知,即主体对客体最基本的认识。美是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形态等有所把握之后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一种形式。陈康木先生之痴迷于传统审美,我想跟他的审美认知不无关系,即既源于对故里山水、树木、屋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具象认知和把握,又源于他把它们抽象提炼出来后又返回去与之反复映照、验证,从而让之固化下来,作为了一种审美定势而存在、而创作。也因之,在很多画家都在追求大写意,尤其在一些商业性的、应酬性的现场创作时,可以凭借大写意创作“短、平、快”的手法,在短时间内就可快意淋漓地一挥而就交差的时代,陈康木先生仍不为所动,仍然操持中国传统画法,沉下心来,一笔一笔地描, 一点一点地染。我读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总感到有一股静气、睦气在画里悄然流淌,清新自然,让人有些沉醉。

      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在技法上也广约博取,也在努力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譬如他笔下一些巍峨耸立的山石,就有北派山水瘦硬劲挺的风姿;而一些苍润华茂的山林,又有些许黄宾虹先生的笔意。他的山水画,总体上似乎走的是传统的路子,然而,却又并非固守。如他的《川东无处不风景》《江山添新景》等作,画面虽以远近高低错落林立的岩石、青山为主,环绕的云烟河流为辅,但隐约置于其间的屋舍,却全然不是习见的飞檐瓦屋,而是现代化的、造型各异的水泥高楼,很有当代气息。自然,笔墨如何跟随时代,传统如何与现代接轨,是中国画创作的老话题。陈康木先生的这类创作,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当然,关于这,应该还能有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使作品如何既有传统之精妙,又有自己独特的辨识度等维度上,应该还很有空间。

      展读陈康木先生的山水画,看着画里那些熟悉的壁立青山、迢迢绿水,心上不由反复跳荡艾青先生的著名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卓慧,女,《四川文学》杂志副主编、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