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王大芳的幸福之家

    2020-01-03 14:06:45

      张萃勇(四川遂宁)

      在以舍得酒而闻名的四川省射洪市,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感动了全市人民,这个家庭与普通的农村人家不一样,他们由两个爸爸和一个女儿组成,却没有妈妈。这个家庭为什么没有妈妈呢?这还得从三十七年前说起。

      1982年那个寒冬,在一个雪花乱舞的上午,射洪市明星镇何应文家来了一位善良的邻居太婆,原来太婆在山上的破庙中捡了一个婴儿,于是将婴儿送到山下何应文家讨奶吃,太婆知道何家媳妇正在坐月子,她希望何家收下这个孩子一起养。何应文夫妇本想收养这个女婴,可自己已经有两个女儿了,而且小女儿已经超生了,实在无力再养一个孩子了!

      何应文想到自己有两个没有成家的舅舅,如果他们愿意收养这个女婴的话,一来孩子交给了可靠人家,二来两个舅舅老了也有个依靠。只是他很纳闷:舅舅家这么穷,即使愿意收养,又拿什么去养育呢?何应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立即打着雨伞,踏着积雪,到舅舅家征求意见。两位心地善良的老舅,50来岁了,没想到突然从天上掉下个女儿来,自然乐意收养这个女婴,他们迫不及待去外甥家看“女儿”。老人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亲了又亲,爱不释手,给她取名王大芳。舅甥仨约定:大芳在外甥家生活一段时间,断奶后,再送到舅舅家抚养。两位老人符合收养子女的条件,王大芳的户藉顺利落到舅舅家,两个舅舅从没分过家,于是王大芳突然就有了两个爸爸。

      虽然没有妈妈,但是在两个爸爸外加“表哥”一家人的悉心照顾和老师同学们的关心下,王大芳得以健康成长。王大芳从小聪明懂事,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期期都有奖状捧回家。1999年7月,不足17岁的王大芳初中毕业,以实际行动考上射洪师校。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王大芳高兴之余更多是惆怅:家徒四壁,巨额报名费从何而来?她知道两个年迈的养父已经山穷水尽,只好噙着泪花向“表哥”何应文求助。

      可不巧的是,前不久何应文母亲生病住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实在拿不出钱。何应文没有拒绝“表妹”,一再安慰她说,莫着急,办法是想出来的,无论如何,这书肯定要读。

      开校了,何应文拿着借到的钱,将王大芳送进了射洪师校,并向学校领导保证,大芳欠下的费用,他一定想办法找齐,绝不当“老赖”。王大芳终于坐进窗明几净的教室,开始了愉快而艰辛的求学生涯……

      国庆,王大芳放假回到家,噙着泪花向镇民政办递交困难补助申请,相关部门积极想办法,希望帮助大芳完成学业。我是那天才知道这件事的,于是,我连夜赶写了一篇《两孤老18年育弃婴演绎人间真情》的通讯,文章被《遂宁日报》刊登,很快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极大关注。明星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2000年1月起,由镇民政办每月按时资助王大芳生活费,直到毕业。我又到射洪师校代王大芳向校长求助,学校又免除了王大芳三年的学杂费。师校附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老人,每月按时向王大芳提供学习费用……

      2000年元旦,王大芳在“表哥”何应文的陪同下,到明星镇小学来向我致谢。看到女孩那么阳光,笑得那么灿烂,我心里既高兴又酸楚。看见她衣服单薄陈旧,我毫不犹豫带她到服装店给她买了羽绒服、运动鞋、袜子等。

      2002年7月,王大芳从师校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读中师的王大芳找工作就困难了。整个暑假,我都在为王大芳顺利登上讲台而绞尽脑汁。我带着她到有关部门找门路,碰了不少壁,吃了不少闭门羹,个中滋味一言难尽。最后,在大家的关心下,王大芳终于成为涪西镇小学教师……

      春去秋来,时间又过了18年。王大芳已经是太乙镇小学一名优秀骨干教师。也成了家,生了两个乖巧伶俐的女儿,在县城买了房,夫妻恩爱,日子过得甜蜜而充实。王大芳对两个爸爸王可义、王可德更是孝顺有加,年年添制新衣服,有空就回家看望老人,嘘寒问暖。她更忘不了“表哥”何应文一家人的似海深情,她是吸吮“表嫂”甘甜的乳汁长大的啊!

      这个特殊家庭,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幸福人家。他们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真情故事,在射洪人民中口口相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也许这也是一种舍得文化吧!当然,王大芳也没有忘了我,更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我还听说她现在常常带着孩子做公益帮助别人呢!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王大芳的幸福之家

    2020-01-03 14:06:45

      张萃勇(四川遂宁)

      在以舍得酒而闻名的四川省射洪市,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感动了全市人民,这个家庭与普通的农村人家不一样,他们由两个爸爸和一个女儿组成,却没有妈妈。这个家庭为什么没有妈妈呢?这还得从三十七年前说起。

      1982年那个寒冬,在一个雪花乱舞的上午,射洪市明星镇何应文家来了一位善良的邻居太婆,原来太婆在山上的破庙中捡了一个婴儿,于是将婴儿送到山下何应文家讨奶吃,太婆知道何家媳妇正在坐月子,她希望何家收下这个孩子一起养。何应文夫妇本想收养这个女婴,可自己已经有两个女儿了,而且小女儿已经超生了,实在无力再养一个孩子了!

      何应文想到自己有两个没有成家的舅舅,如果他们愿意收养这个女婴的话,一来孩子交给了可靠人家,二来两个舅舅老了也有个依靠。只是他很纳闷:舅舅家这么穷,即使愿意收养,又拿什么去养育呢?何应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立即打着雨伞,踏着积雪,到舅舅家征求意见。两位心地善良的老舅,50来岁了,没想到突然从天上掉下个女儿来,自然乐意收养这个女婴,他们迫不及待去外甥家看“女儿”。老人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亲了又亲,爱不释手,给她取名王大芳。舅甥仨约定:大芳在外甥家生活一段时间,断奶后,再送到舅舅家抚养。两位老人符合收养子女的条件,王大芳的户藉顺利落到舅舅家,两个舅舅从没分过家,于是王大芳突然就有了两个爸爸。

      虽然没有妈妈,但是在两个爸爸外加“表哥”一家人的悉心照顾和老师同学们的关心下,王大芳得以健康成长。王大芳从小聪明懂事,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期期都有奖状捧回家。1999年7月,不足17岁的王大芳初中毕业,以实际行动考上射洪师校。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王大芳高兴之余更多是惆怅:家徒四壁,巨额报名费从何而来?她知道两个年迈的养父已经山穷水尽,只好噙着泪花向“表哥”何应文求助。

      可不巧的是,前不久何应文母亲生病住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实在拿不出钱。何应文没有拒绝“表妹”,一再安慰她说,莫着急,办法是想出来的,无论如何,这书肯定要读。

      开校了,何应文拿着借到的钱,将王大芳送进了射洪师校,并向学校领导保证,大芳欠下的费用,他一定想办法找齐,绝不当“老赖”。王大芳终于坐进窗明几净的教室,开始了愉快而艰辛的求学生涯……

      国庆,王大芳放假回到家,噙着泪花向镇民政办递交困难补助申请,相关部门积极想办法,希望帮助大芳完成学业。我是那天才知道这件事的,于是,我连夜赶写了一篇《两孤老18年育弃婴演绎人间真情》的通讯,文章被《遂宁日报》刊登,很快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极大关注。明星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2000年1月起,由镇民政办每月按时资助王大芳生活费,直到毕业。我又到射洪师校代王大芳向校长求助,学校又免除了王大芳三年的学杂费。师校附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老人,每月按时向王大芳提供学习费用……

      2000年元旦,王大芳在“表哥”何应文的陪同下,到明星镇小学来向我致谢。看到女孩那么阳光,笑得那么灿烂,我心里既高兴又酸楚。看见她衣服单薄陈旧,我毫不犹豫带她到服装店给她买了羽绒服、运动鞋、袜子等。

      2002年7月,王大芳从师校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读中师的王大芳找工作就困难了。整个暑假,我都在为王大芳顺利登上讲台而绞尽脑汁。我带着她到有关部门找门路,碰了不少壁,吃了不少闭门羹,个中滋味一言难尽。最后,在大家的关心下,王大芳终于成为涪西镇小学教师……

      春去秋来,时间又过了18年。王大芳已经是太乙镇小学一名优秀骨干教师。也成了家,生了两个乖巧伶俐的女儿,在县城买了房,夫妻恩爱,日子过得甜蜜而充实。王大芳对两个爸爸王可义、王可德更是孝顺有加,年年添制新衣服,有空就回家看望老人,嘘寒问暖。她更忘不了“表哥”何应文一家人的似海深情,她是吸吮“表嫂”甘甜的乳汁长大的啊!

      这个特殊家庭,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幸福人家。他们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真情故事,在射洪人民中口口相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也许这也是一种舍得文化吧!当然,王大芳也没有忘了我,更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我还听说她现在常常带着孩子做公益帮助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