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15:46:39
崔加荣(广东惠州)
自从离开故乡,再也没有拥有过土地和菜园,对土地和菜园的长期渴望,驱使我不断搜寻种菜场所,阳台、工厂花坛、朋友的农庄等,或买来花盆,或利用旧桶破缸,总能见缝插针种上一些蔬菜,聊以自慰。
小区对面的山坡下,有人开垦了小片小片的菜园。禁不住瓜果蔬菜的诱惑,我经常在周日去逛逛。看别人侍弄菜地,和他们交流经验和心得,颇为悠然闲适。
岳父突然去世后,年事已高的岳母在乡下生活,我们放心不下,便把她接过来一起住。岳母长期在农村生活,对土地和庄稼有深厚的感情,住进高楼大厦后,和我一样没有了亲近土地的机会,失落之感溢于言表。考虑到她的身心健康,我决心要建一个楼顶菜园。
过了三月三,倭瓜葫芦地里钻。春耕时节,正好种菜。
得到小区管理处的默许后,我买来二十个比浴缸还大的聚乙烯胶盆作为菜地容器,花费三千块钱,邻居说我不划算,我笑而不答。
周日,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换上布鞋,扛着铁锨,拎着水桶或编织袋,去附近公园或郊外寻找优质土壤,一桶一桶、一袋一袋地拉回来,搬到十八楼顶,把菜盆一个一个填满。
或许,内心对一个物件或者人热爱太深,外表便会显露出相应的印痕。对土地的渴求,令我身上显露出深深的农民烙印。有一次,在外面转了一圈没找到好土壤,扛着铁锨空手而归,被小区新换的保安拦住,问我是哪个工地的。我一愣,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把我当成小区装修工了!近处没有好土,只好驱车到远处寻找,水桶、编织袋和铁锨,以及散落的泥土,成了车尾箱里的常见物品。皇冠车里常年放置着农具的,或许只有我一人,每当我蹭干净脚底的泥土,钻进汽车里,突然感觉到这就是我要的生活。
我自幼出身农村,对种庄稼种菜自是娴熟,岳母更是种田老手,俩人联合起来,很快便把二十个大盆种满各种蔬菜。周边的小花盆里,还种上了粗生的太阳花和黄花菜。晚风习习的傍晚,晚霞映红了整个楼顶,岳母直起腰来,抖落手上的泥土,一脸的安详。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到一个月,在泥土里种下的希望,便有了收获,韭菜开始分蘖,荆芥长出四指高,小茴香叶子细密嫩绿,藿香株株簇拥着像一篷伞儿。整个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惹得邻居阿姨也禁不住过来观摩,各自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老人之间的交流。
有一天,靠墙的盆里突然长出两棵南瓜苗,岳母问我是否种了南瓜,我否认后,她愈加感到奇怪,不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种下豆角怎么无缘无故长出南瓜来呢?我们迷惑之际,邻居阿姨又来参观菜园,她打了招呼直奔墙边那个菜盆,指着南瓜苗说:“出了,出了。”岳母和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她种下了南瓜。我担心盆小,不足以供给南瓜营养和水分,建议阿姨移栽别处。岳母坚持留下南瓜,自称勤浇水多施鸡粪,说不定能结果。
六月头,雨水阳光皆足,楼顶的小菜园已经是郁郁葱葱。下班后,无论多晚,我都会提着提灯去楼顶看看,亲近土地和蔬菜。岳母一盆一盆和我说经验和心得:韭菜长七个叶子就能割一茬;蚜虫可以撒草木灰杀死,土蚕白天钻土里,晚上才能捉住;荆芥要趁早吃,老了辣味重;小茴香煎饼吃了顺气,藿香叶子炖鸡最好;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头上种白菜;成熟的番茄是软的甜的,不成熟的东西大都是硬的酸的。我突然想起人性,真正成熟的人何尝不是谦和温暖的?在灯光下,岳母邀我视察她的成果,脸上洋溢着朴素和满足,又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与都市里的豪华环境相比,这或许是对老人最合适的关怀。
周日早晨,我到楼顶浇水,突然发现靠墙壁的竹竿上,南瓜开出两朵鲜艳的橙黄花朵。一朵公花,一朵母花,在绿叶丛中格外显眼。一个深藏多年的记忆一下子浮现:给南瓜授粉。初中时代,我属于比较勤快的孩子,在读书之余,帮助父亲开垦半亩菜地,考虑到便于打理,种得最多的自然是南瓜。每天早晨上学路上,我必定到菜地巡视一番,看看豆角该不该上架,茄子要不要培土。遇到南瓜开花,我按照生物课上学来的知识,逐一进行人工授粉,掐下公花,把花粉涂抹到母花的花蕊上,有时索性把公花直接盖到母花上。人勤地不懒,经过我精心打理的菜园,南瓜结果数量都比邻居多,邻居自然是羡慕有加。来到城市工作、创业后,再没有机会拥有菜园,给南瓜人工授粉的乐趣也尘封心底,而此时它正再次被一株南瓜重新唤醒。
种菜,最头疼的是虫害。小小菜园里,几乎没有不生虫的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尤甚,萝卜、小青菜、包心菜等叶菜几乎是出苗就有虫来吃,一天捉两遍虫,叶子却仍然被咬得千疮百孔。更有甚者,是一种细小的剜芯虫,萝卜和青菜刚长出来四五个叶子,剜芯虫就钻到嫩芯里猛吃,捉又捉不到,好好的一棵菜,因为没有了芯芽,再也长不出来叶子。面对这种致命的虫害,只能扼腕叹息。红蜘蛛也是令人束手无策,细小难辨,等到发现叶子发白,它已经布满整个植株,抽干了叶子里的汁液。不像大青虫等虫子容易捕捉,虽然用手能捻死一些,但人手搓杀的速度根本无法超越其繁殖速度,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蔬菜衰亡。我常想:如此一片蔬菜,虫害已经令人应接不暇,大面积的蔬菜基地,不打农药,几乎不可能有收获。所以,市场上流传的无公害、无农药蔬菜,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只是农药残留不超标而已。或许,这种病虫害的泛滥,正是当下粮食蔬菜农药管制的技术瓶颈所在。
尽管菜园不断受到虫子侵扰,岳母和我仍然乐此不疲。
凭着斗虫智慧和速度,也把菜园打理得生机盎然,蔬菜和快乐兼收。自种蔬菜确保无农药无化肥,不但味美,安全也得到保障。周日闲暇时,掂着竹篮子到楼顶转一圈,摘一把小茴香和几枝藿香。小茴香细细地剁碎,摊鸡蛋煎饼,藿香配葫芦炖土鸡,味道鲜美无比,立刻找到儿时母亲的味道。若是到了春季,水嫩的香椿芽儿带着淡淡的酱紫色,摘几枝下来,用开水焯熟,配上小葱拌豆腐,色香味皆具。时不时从厨房里还传来喊声:去楼顶拔两棵葱下来,或者是:快摘一个辣椒下来。一派田园生活气息,跃然眼前。
源于对土地和院落的依恋,年迈的父母始终不肯随我南下,这也成了我心底的隐痛。楼顶有了一方菜园,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和我的距离也近了,每当我打电话问他种菜技巧,他总会兴致勃勃,声音里透露出掩饰不住的热情,其实父亲的经验早已刻在我脑海里:芫荽种子要用鞋底搓开两半才好出芽;韭菜要稠密,稠旺稀不长……但是我仍然不厌其烦去问他,我想感受他的高兴。
傍晚时分,岳母置身黄瓜和豆角藤蔓之间,绑瓜藤,薅杂草。白色蝴蝶从枝头穿梭,蜜蜂在耳边嗡嗡作响,落日余晖斜洒在菜园里,一片祥和,我一度恍惚,仿佛置身乡村田园。此时,笑我浪费的人们,或许能够理解我对土地的依恋,以及我对老人内心深处的洞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工作之余,我更愿寻求陶渊明自然闲适的世外生活,我愿意永远痴守方寸菜园,和老人同享田园之乐。寻求儿时返朴归真的乡村生活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
作者简介
崔加荣 男,1973年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惠州市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文艺家》《青年作家》《奔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中国乡土文学》等发表作品上百篇,出版小说集《又见槐花开》《梅家湾》、诗集《花开四季》《在路上》《流年》等。并有作品多次获奖并录入选集。
2020-01-10 15:46:39
崔加荣(广东惠州)
自从离开故乡,再也没有拥有过土地和菜园,对土地和菜园的长期渴望,驱使我不断搜寻种菜场所,阳台、工厂花坛、朋友的农庄等,或买来花盆,或利用旧桶破缸,总能见缝插针种上一些蔬菜,聊以自慰。
小区对面的山坡下,有人开垦了小片小片的菜园。禁不住瓜果蔬菜的诱惑,我经常在周日去逛逛。看别人侍弄菜地,和他们交流经验和心得,颇为悠然闲适。
岳父突然去世后,年事已高的岳母在乡下生活,我们放心不下,便把她接过来一起住。岳母长期在农村生活,对土地和庄稼有深厚的感情,住进高楼大厦后,和我一样没有了亲近土地的机会,失落之感溢于言表。考虑到她的身心健康,我决心要建一个楼顶菜园。
过了三月三,倭瓜葫芦地里钻。春耕时节,正好种菜。
得到小区管理处的默许后,我买来二十个比浴缸还大的聚乙烯胶盆作为菜地容器,花费三千块钱,邻居说我不划算,我笑而不答。
周日,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换上布鞋,扛着铁锨,拎着水桶或编织袋,去附近公园或郊外寻找优质土壤,一桶一桶、一袋一袋地拉回来,搬到十八楼顶,把菜盆一个一个填满。
或许,内心对一个物件或者人热爱太深,外表便会显露出相应的印痕。对土地的渴求,令我身上显露出深深的农民烙印。有一次,在外面转了一圈没找到好土壤,扛着铁锨空手而归,被小区新换的保安拦住,问我是哪个工地的。我一愣,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把我当成小区装修工了!近处没有好土,只好驱车到远处寻找,水桶、编织袋和铁锨,以及散落的泥土,成了车尾箱里的常见物品。皇冠车里常年放置着农具的,或许只有我一人,每当我蹭干净脚底的泥土,钻进汽车里,突然感觉到这就是我要的生活。
我自幼出身农村,对种庄稼种菜自是娴熟,岳母更是种田老手,俩人联合起来,很快便把二十个大盆种满各种蔬菜。周边的小花盆里,还种上了粗生的太阳花和黄花菜。晚风习习的傍晚,晚霞映红了整个楼顶,岳母直起腰来,抖落手上的泥土,一脸的安详。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到一个月,在泥土里种下的希望,便有了收获,韭菜开始分蘖,荆芥长出四指高,小茴香叶子细密嫩绿,藿香株株簇拥着像一篷伞儿。整个菜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惹得邻居阿姨也禁不住过来观摩,各自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老人之间的交流。
有一天,靠墙的盆里突然长出两棵南瓜苗,岳母问我是否种了南瓜,我否认后,她愈加感到奇怪,不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种下豆角怎么无缘无故长出南瓜来呢?我们迷惑之际,邻居阿姨又来参观菜园,她打了招呼直奔墙边那个菜盆,指着南瓜苗说:“出了,出了。”岳母和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她种下了南瓜。我担心盆小,不足以供给南瓜营养和水分,建议阿姨移栽别处。岳母坚持留下南瓜,自称勤浇水多施鸡粪,说不定能结果。
六月头,雨水阳光皆足,楼顶的小菜园已经是郁郁葱葱。下班后,无论多晚,我都会提着提灯去楼顶看看,亲近土地和蔬菜。岳母一盆一盆和我说经验和心得:韭菜长七个叶子就能割一茬;蚜虫可以撒草木灰杀死,土蚕白天钻土里,晚上才能捉住;荆芥要趁早吃,老了辣味重;小茴香煎饼吃了顺气,藿香叶子炖鸡最好;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头上种白菜;成熟的番茄是软的甜的,不成熟的东西大都是硬的酸的。我突然想起人性,真正成熟的人何尝不是谦和温暖的?在灯光下,岳母邀我视察她的成果,脸上洋溢着朴素和满足,又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与都市里的豪华环境相比,这或许是对老人最合适的关怀。
周日早晨,我到楼顶浇水,突然发现靠墙壁的竹竿上,南瓜开出两朵鲜艳的橙黄花朵。一朵公花,一朵母花,在绿叶丛中格外显眼。一个深藏多年的记忆一下子浮现:给南瓜授粉。初中时代,我属于比较勤快的孩子,在读书之余,帮助父亲开垦半亩菜地,考虑到便于打理,种得最多的自然是南瓜。每天早晨上学路上,我必定到菜地巡视一番,看看豆角该不该上架,茄子要不要培土。遇到南瓜开花,我按照生物课上学来的知识,逐一进行人工授粉,掐下公花,把花粉涂抹到母花的花蕊上,有时索性把公花直接盖到母花上。人勤地不懒,经过我精心打理的菜园,南瓜结果数量都比邻居多,邻居自然是羡慕有加。来到城市工作、创业后,再没有机会拥有菜园,给南瓜人工授粉的乐趣也尘封心底,而此时它正再次被一株南瓜重新唤醒。
种菜,最头疼的是虫害。小小菜园里,几乎没有不生虫的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尤甚,萝卜、小青菜、包心菜等叶菜几乎是出苗就有虫来吃,一天捉两遍虫,叶子却仍然被咬得千疮百孔。更有甚者,是一种细小的剜芯虫,萝卜和青菜刚长出来四五个叶子,剜芯虫就钻到嫩芯里猛吃,捉又捉不到,好好的一棵菜,因为没有了芯芽,再也长不出来叶子。面对这种致命的虫害,只能扼腕叹息。红蜘蛛也是令人束手无策,细小难辨,等到发现叶子发白,它已经布满整个植株,抽干了叶子里的汁液。不像大青虫等虫子容易捕捉,虽然用手能捻死一些,但人手搓杀的速度根本无法超越其繁殖速度,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蔬菜衰亡。我常想:如此一片蔬菜,虫害已经令人应接不暇,大面积的蔬菜基地,不打农药,几乎不可能有收获。所以,市场上流传的无公害、无农药蔬菜,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只是农药残留不超标而已。或许,这种病虫害的泛滥,正是当下粮食蔬菜农药管制的技术瓶颈所在。
尽管菜园不断受到虫子侵扰,岳母和我仍然乐此不疲。
凭着斗虫智慧和速度,也把菜园打理得生机盎然,蔬菜和快乐兼收。自种蔬菜确保无农药无化肥,不但味美,安全也得到保障。周日闲暇时,掂着竹篮子到楼顶转一圈,摘一把小茴香和几枝藿香。小茴香细细地剁碎,摊鸡蛋煎饼,藿香配葫芦炖土鸡,味道鲜美无比,立刻找到儿时母亲的味道。若是到了春季,水嫩的香椿芽儿带着淡淡的酱紫色,摘几枝下来,用开水焯熟,配上小葱拌豆腐,色香味皆具。时不时从厨房里还传来喊声:去楼顶拔两棵葱下来,或者是:快摘一个辣椒下来。一派田园生活气息,跃然眼前。
源于对土地和院落的依恋,年迈的父母始终不肯随我南下,这也成了我心底的隐痛。楼顶有了一方菜园,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和我的距离也近了,每当我打电话问他种菜技巧,他总会兴致勃勃,声音里透露出掩饰不住的热情,其实父亲的经验早已刻在我脑海里:芫荽种子要用鞋底搓开两半才好出芽;韭菜要稠密,稠旺稀不长……但是我仍然不厌其烦去问他,我想感受他的高兴。
傍晚时分,岳母置身黄瓜和豆角藤蔓之间,绑瓜藤,薅杂草。白色蝴蝶从枝头穿梭,蜜蜂在耳边嗡嗡作响,落日余晖斜洒在菜园里,一片祥和,我一度恍惚,仿佛置身乡村田园。此时,笑我浪费的人们,或许能够理解我对土地的依恋,以及我对老人内心深处的洞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工作之余,我更愿寻求陶渊明自然闲适的世外生活,我愿意永远痴守方寸菜园,和老人同享田园之乐。寻求儿时返朴归真的乡村生活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
作者简介
崔加荣 男,1973年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惠州市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文艺家》《青年作家》《奔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中国乡土文学》等发表作品上百篇,出版小说集《又见槐花开》《梅家湾》、诗集《花开四季》《在路上》《流年》等。并有作品多次获奖并录入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