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一个作家的时代担当 ——何石新近小说创作一瞥

    2020-09-11 22:12:22

      章罗生(湖南)

      何石最近在《湖南文学》《广西文学》《中华文学》《三月三》《精短小说》《芳草》《红豆》《湛江文学》《消费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审计报》等报刊发表了多篇扶贫与乡村振兴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不仅表现了其立足现实、热爱家乡的宽广情怀,而且紧跟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代主题,同时赋予退转军人这一特殊人群,在广阔农村的时代变革中,退伍不褪色,坚守初心的创新追求。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铁凝在《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一文中倡导: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作家是在场者、参与者,是满怀激情的书写者,秉承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与人民同心同行,去书写一部部讴歌历史伟业、凝聚人民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奋斗、民族奋进留下炽热而凝重的记录。

      何石就是这样的在场者、参与者,也是扎根一线的书写者。在这本《那山那村》的小说集里,可以窥见其缱绻的故乡情怀和对生养他的那方水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情怀,在他早期的小说《山那边的那边》《小渡风流》中就能发现,那个萦怀于梦的“泥湾渡”“大顶岭”“八里山”“千秋寨”,一直贯穿于他新近的小说《泥湾渡脸谱》《千秋寨寨王竞夺记》《那山那村》等作品中,构成了他那山、那河、那渡、那村的主基调。

      何石关注家乡的农村生活,应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的他只是个从农村刚步入军营的小战士,刊发于《广西文学》的《山那边的那边》,写一个封闭保守的山村女青年,因不满父亲为她安排的“倒插门”婚姻,而不惜冲破重重阻力,与同族有为青年私奔南方,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以后,又举家回归原乡,在镇上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最后设法把原来的“招郎公”招进自己的厂里……通过一波三折的世事沧桑,反映旧农村、旧思维在时代更迭中破茧重生的艰难蜕变。

      著名作家关仁山说:“认知新时代,首先要懂得新时代的特征。”显然,何石是熟知新时代当下农村现实的。他可圈可点的四个中篇小说《那山那村》《将心比心》《掰腕》《千秋寨寨王竞夺记》是新时代特征最明显的现实题材作品,他把笔触瞄准了当下的扶贫和乡村振兴。有人把扶贫主体简单地分为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而新时代乡村人与人的关系已没有固定的模式,被时代淘洗得五彩缤纷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光照下,已经变得丰富而立体,圆滑而多变起来。他笔下的张清平、陈松柏、许仲英、王德海、刘松林、曹劲松、黄平华、黄大牛,符处长、“唐调”、汪祥夫、刘世亨等相对应和关联的矛盾体,在塑造这些新时代人物形象时,既不失审美理想,又具备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

      总之,这些小说,整体上是成功的,而且是充满文化气息和明显地域标杆的。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它们不但是作者家乡崀山的人事,而且紧扣扶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反映了乡亲们在脱贫致富路上的奋斗英姿、成败得失与行进步伐。与此相连,作品紧扣崀山的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这方面,除夫夷江、将军石、八角寨、天一巷、骆驼峰与杨再兴、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等崀山风景和历史人物等外,尤其是突出了“百里脐橙连崀山”等品牌产业,及以旅游带动观光产业发展的改革思路与主攻方向等。

      其次,在手法形式上,作者不但“以人为本”,而且以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为主;不但写了扶贫路上的众多感人故事,而且抓住人物特点,从人生、家庭与情爱等角度,注重突出其精神与个性呈现。如《那山那村》在写脐橙示范村支书陈松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时,不但细致地描述了他与妻子刘梅兰的无私奉献,而且穿插了他们与张清平、徐秋菊夫妇之间的“恩怨情仇”及其人生故事;《将心比心》在写石泥村女支书许仲英的扶贫事迹时,通过她在身患癌症后签“生死状”的感人之举,突出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与伟大精神;《掰腕》在写退伍军人、养殖专业户黄大牛的脱贫事业中,每当遇到棘手的人事时,常运用自己在部队中练就的绝招,与人比试“掰腕”,从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也足见其构思与视角的独特、巧妙。此外,《千秋寨寨王竞夺记》通过旅游点千秋寨寨王竞选,引发矛盾与纷争,让正反人物纷纷登场,让思想与智慧、善恶忠奸相互碰撞,构思巧妙,引人入胜;《泥湾渡脸谱》(扶贫短章)中写对扶贫对象李小缺、麂霸、鹿先生等人的帮扶,以及《山那边的那边》与《小渡风流》等,均是这样:都见出其重人物、抓特点,接地气、近民情;既讲究故事情节又不忘人性“探微”等。

      再次,赋予了退转军人特殊的舞台,一批有情怀、有作为的退转军人形象跃然纸上。因为何石先生本人曾经的军旅生涯,使他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有退转军人的出现,并且大多是主人公或主要人物。这些人物群像,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出“部队是大学校”“锻造特殊素质”等综合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备受青睐的正面信息。

      总之,这些小说不失为顺应时代、书写时代的好作品。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一个作家的时代担当 ——何石新近小说创作一瞥

    2020-09-11 22:12:22

      章罗生(湖南)

      何石最近在《湖南文学》《广西文学》《中华文学》《三月三》《精短小说》《芳草》《红豆》《湛江文学》《消费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审计报》等报刊发表了多篇扶贫与乡村振兴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不仅表现了其立足现实、热爱家乡的宽广情怀,而且紧跟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代主题,同时赋予退转军人这一特殊人群,在广阔农村的时代变革中,退伍不褪色,坚守初心的创新追求。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铁凝在《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一文中倡导: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作家是在场者、参与者,是满怀激情的书写者,秉承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与人民同心同行,去书写一部部讴歌历史伟业、凝聚人民力量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奋斗、民族奋进留下炽热而凝重的记录。

      何石就是这样的在场者、参与者,也是扎根一线的书写者。在这本《那山那村》的小说集里,可以窥见其缱绻的故乡情怀和对生养他的那方水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情怀,在他早期的小说《山那边的那边》《小渡风流》中就能发现,那个萦怀于梦的“泥湾渡”“大顶岭”“八里山”“千秋寨”,一直贯穿于他新近的小说《泥湾渡脸谱》《千秋寨寨王竞夺记》《那山那村》等作品中,构成了他那山、那河、那渡、那村的主基调。

      何石关注家乡的农村生活,应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的他只是个从农村刚步入军营的小战士,刊发于《广西文学》的《山那边的那边》,写一个封闭保守的山村女青年,因不满父亲为她安排的“倒插门”婚姻,而不惜冲破重重阻力,与同族有为青年私奔南方,在外面闯出一番天地以后,又举家回归原乡,在镇上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最后设法把原来的“招郎公”招进自己的厂里……通过一波三折的世事沧桑,反映旧农村、旧思维在时代更迭中破茧重生的艰难蜕变。

      著名作家关仁山说:“认知新时代,首先要懂得新时代的特征。”显然,何石是熟知新时代当下农村现实的。他可圈可点的四个中篇小说《那山那村》《将心比心》《掰腕》《千秋寨寨王竞夺记》是新时代特征最明显的现实题材作品,他把笔触瞄准了当下的扶贫和乡村振兴。有人把扶贫主体简单地分为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而新时代乡村人与人的关系已没有固定的模式,被时代淘洗得五彩缤纷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光照下,已经变得丰富而立体,圆滑而多变起来。他笔下的张清平、陈松柏、许仲英、王德海、刘松林、曹劲松、黄平华、黄大牛,符处长、“唐调”、汪祥夫、刘世亨等相对应和关联的矛盾体,在塑造这些新时代人物形象时,既不失审美理想,又具备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

      总之,这些小说,整体上是成功的,而且是充满文化气息和明显地域标杆的。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它们不但是作者家乡崀山的人事,而且紧扣扶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反映了乡亲们在脱贫致富路上的奋斗英姿、成败得失与行进步伐。与此相连,作品紧扣崀山的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这方面,除夫夷江、将军石、八角寨、天一巷、骆驼峰与杨再兴、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等崀山风景和历史人物等外,尤其是突出了“百里脐橙连崀山”等品牌产业,及以旅游带动观光产业发展的改革思路与主攻方向等。

      其次,在手法形式上,作者不但“以人为本”,而且以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为主;不但写了扶贫路上的众多感人故事,而且抓住人物特点,从人生、家庭与情爱等角度,注重突出其精神与个性呈现。如《那山那村》在写脐橙示范村支书陈松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时,不但细致地描述了他与妻子刘梅兰的无私奉献,而且穿插了他们与张清平、徐秋菊夫妇之间的“恩怨情仇”及其人生故事;《将心比心》在写石泥村女支书许仲英的扶贫事迹时,通过她在身患癌症后签“生死状”的感人之举,突出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与伟大精神;《掰腕》在写退伍军人、养殖专业户黄大牛的脱贫事业中,每当遇到棘手的人事时,常运用自己在部队中练就的绝招,与人比试“掰腕”,从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也足见其构思与视角的独特、巧妙。此外,《千秋寨寨王竞夺记》通过旅游点千秋寨寨王竞选,引发矛盾与纷争,让正反人物纷纷登场,让思想与智慧、善恶忠奸相互碰撞,构思巧妙,引人入胜;《泥湾渡脸谱》(扶贫短章)中写对扶贫对象李小缺、麂霸、鹿先生等人的帮扶,以及《山那边的那边》与《小渡风流》等,均是这样:都见出其重人物、抓特点,接地气、近民情;既讲究故事情节又不忘人性“探微”等。

      再次,赋予了退转军人特殊的舞台,一批有情怀、有作为的退转军人形象跃然纸上。因为何石先生本人曾经的军旅生涯,使他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有退转军人的出现,并且大多是主人公或主要人物。这些人物群像,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出“部队是大学校”“锻造特殊素质”等综合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备受青睐的正面信息。

      总之,这些小说不失为顺应时代、书写时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