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泸沽湖景区创新开发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0-03-27 16:02:08

      凉山州盐源县委常委 张文君

      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由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共辖,东距盐源县城118公里,距西昌市268公里;南距宁蒗县城72公里,距丽江市280公里。湖面海拔2690米,总面积58.8平方公里,分为“亮海”和“草海”两部分,三分之二的湖面和主要的景区景点均在四川。湖水水质总体保持国家地面水I类标准,是我国最清澈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四川泸沽湖景区是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以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文化和高原湖泊生态景观为主体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景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夏季避暑休闲、冬季阳光旅游的绝佳圣地。

      泸沽湖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泸沽湖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全县唯一的A级以上景区。泸沽湖拥有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省泸沽湖景区的发展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各界人士的关注,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大环境,目前泸沽湖的投资模式仍然是“国家—集体—企业—个体”外加农户的传统模式。在近些年的开发建设中,泸沽湖旅游景区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开发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四川泸沽湖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凉山州盐源县属于国定贫困县,经济建设起点低,自身资金累积不足,政府没有多余的资金对景区进行大规模的、高档次的开发。

      旅游交通滞后。在主要进出道路方面,目前,盐源只有348国道和221国道贯穿全境,并且等级较低,路窄弯急坡陡,从西昌、攀枝花到泸沽湖景区均需要6小时左右车程、到盐源县城需要3小时左右。在泸沽湖景区内,针对非自驾游旅游散客的旅游专线服务能力不够,部分景点道路与干线道路连接线技术标准低,随弯就弯,傍山临河,通行不畅。

      景区管理机制混乱。泸沽湖景区环境特殊,属于“景区+社区”的开放式景区,实行“州县共管、以县为主”,在景区内设立州摩泸管理局,负责景区整体管理工作,当地原住民归泸沽湖镇管理,景区旅游执法归县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权责交叉,“九龙治水”,机制混乱。

      多编重叠制约发展。泸沽湖一直以来在积极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但是受制于诸多因素,一直还在“路上”,最为明显的就是多编重叠,自然保护区跟风景名胜区对项目建设的准入性存在争议,导致在景区建设准入性上形成制约,多个项目手续不健全,迟迟不敢动工。

      旅游业态不够完善。从旅游要素来讲,旅游业态包含食、宿、行、游、购、娱六大类。泸沽湖景区旅游项目单一、档次低下,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特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旅游产品表象化,没有深挖摩梭文化内涵,仍停留在观光旅游型层面。据统计,游客在泸沽湖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天,不是在来的路上,就是在走的路上。

      收入主要依靠门票。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出游诉求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经历”的阶段。这一阶段,旅游者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是“可看、好看”。基于这种诉求而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就是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从2018年10月1日起,无论是从四川还是云南方向进入泸沽湖景区,门票价格将由100元/人降价为70元/人,半票价格将由50元/人降价为35元/人,降价幅度为30%;全年门票总收入4328.36万元,同比下降31%。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行,以后将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旅游方式,全域旅游、全域皆游。门票会成为是否选择出游的一个重要因素,门票价格下调是必然之举,完全依托景区门票收入在未来将难以为继。

      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2018年全县旅游人次363.42万人次,其中泸沽湖景区,全年旅游人次92.27万人次,同比下降20%;旅游收入9.85亿元,同比下降23.5%。泸沽湖声名在外,让诸多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望尘莫及,但是现存的发展模式确实是出现了问题,数据能最直观地展示景区发展的现状,现存的问题复杂多样,通过深入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

      市场投资主体过多。泸沽湖景区的开发管理由州、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又涉及到一些企业、个体户、农户,在参与过程中没有准入性的衡量标准,相互之间又有利益纠葛,各种短期的、小集体的行为纷纷冒头,标准参差不齐,最终影响开发,降低了档次,减少了收益。

      规划缺乏统一性、前瞻性。泸沽湖多个项目实施都是独立行为,缺乏科学规划,统一指导,比如游客服务中心、门禁系统、草海栈道等,在修建初期只考虑当时需要,投入了大量资金,后来因为政策、规划等原因,又花费巨大财力、人力整改,给以后的各项工作造成困难,此类缺乏长期性和统一性的表现还比较普遍。泸沽湖景区又属于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部分群众观念旧、意识差,在商业环境的冲击下,容易随波逐流,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杀鸡取卵”而不自知。

      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一方面景区管理系统,专业人才匮乏,都是体制内人员流动,缺乏创造力和活力;另一方面,景区服务人员,多以当地老百姓为主,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各种相关人才的紧缺,严重限制了旅游开发的水平和收益。据统计,州摩泸管理局在职在编干部职工40余人,其中本科学历23人(含自考、函授),其余全为大专及以下学历。

      创新开发模式的思考

      2018年,盐源县全面推进“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着力全区域、全产业、全业态发展,以“3311”旅游工程为重点,全力实施旅游重点项目,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泸沽湖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作为全县全域旅游的排头兵,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2019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凉山调研,对泸沽湖AAAAA创建工作给文旅部作出重要批示,随后国家文旅部、四川省文旅厅相关领导和专家到泸沽湖实地调研,给予指导和支持,为泸沽湖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为加快泸沽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完善景区业态。随着人们旅游阅历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追求在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他们希望能够主动地走进旅游目的地,希望能够在旅游目的地更从容的留下,能够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中去。泸沽湖景区应该更加强调业态的完善,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完成摩梭文化体验内涵全面提升、游览路线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常态化展示布局,在泸沽湖景区内建立特色旅游商业区、旅游休闲生活区和摩梭文化深度体验区,让游客留下来,觉得“不虚此行”;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大型生态停车场、A级生态旅游厕所、标准化游步道(例如游览车跟生活农用车分离)等,改善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示范带动”原则,按照服务行业标准化要求,大力培育泸沽湖旅游景区核心要素,在“吃、住、购、娱”方面,提高服务标准和水平。

      转嫁门票收入。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其实质还在于没有打开视野,把旅游经济仅仅当成了门票经济。过分依赖门票经济的一个恶果就是,由于景区经营没有实现转型升级,旅游产品比较单一,许许多多费用不得不被打入成本之中,变成门票价格的一部分,转嫁到游客头上。而游客支出的负担逐渐大于旅游的乐趣,于是便把目标转向其他地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泸沽湖景区可以试着思考,不直接收取门票,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转嫁门票收入,实现盈利。一是学习借鉴丽江古城经验,通过州人大立法,制定泸沽湖保护条例,通过“条例”在景区内收取特定费用(比如生态环境修护费),替换门票收入;二是实施旅游精品化打造,“宜小不宜大”,一方面将主要景点圈起来创建生态旅游区,打造一个村寨一个旅游区模式,另一方面在精品景点创建省级重点旅游区或国家级重点旅游区,实行“小景点”收费,重新实现盈利;三是在景区内引进景区公交,实施游览必坐车,统一公交车费,补偿门票收入;四是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征税收,用于维护景区正常运行。比较成功的案例,免门票的西湖,竟成最赚钱景点,每年为杭州带来上千亿收入。

      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泸沽湖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混乱,主要原因是州、县、乡三级政府共同管理,权责交叉,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相互推诿。下一步,可以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参考学习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管理体制,对泸沽湖景区和泸沽湖镇实行“景镇合一”管理模式,在泸沽湖镇和景区中,用一套班子,一个规划,实现一个目标。将泸沽湖镇的职能、经费划给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实施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各村、组积极配合,对泸沽湖景区内存在的问题由管理局进行统一协调、疏导和处理,依法规范泸沽湖景区旅游市场,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探索泸沽湖景区创新开发模式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科学实践与产业经济活动,涉及内容纷繁复杂,跟泸沽湖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为推动中央和省、州党委的部署在盐源落地落实,始终坚持“农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不断巩固提升农业产业,重点突破第三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改革驱动,打造幸福盐源、产业盐源、畅通盐源、法制盐源、美丽盐源的“五个盐源”建设布局。因此,针对泸沽湖最适合的开发模式,只有在尊重当地民俗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基础上,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才能使旅游兴县,真正成为盐源县的朝阳产业,引领泸沽湖景区的旅游和经济得到可持续长足发展,驶入快车道。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泸沽湖景区创新开发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0-03-27 16:02:08

      凉山州盐源县委常委 张文君

      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由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共辖,东距盐源县城118公里,距西昌市268公里;南距宁蒗县城72公里,距丽江市280公里。湖面海拔2690米,总面积58.8平方公里,分为“亮海”和“草海”两部分,三分之二的湖面和主要的景区景点均在四川。湖水水质总体保持国家地面水I类标准,是我国最清澈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四川泸沽湖景区是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以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文化和高原湖泊生态景观为主体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景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夏季避暑休闲、冬季阳光旅游的绝佳圣地。

      泸沽湖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泸沽湖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全县唯一的A级以上景区。泸沽湖拥有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省泸沽湖景区的发展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各界人士的关注,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大环境,目前泸沽湖的投资模式仍然是“国家—集体—企业—个体”外加农户的传统模式。在近些年的开发建设中,泸沽湖旅游景区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开发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四川泸沽湖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凉山州盐源县属于国定贫困县,经济建设起点低,自身资金累积不足,政府没有多余的资金对景区进行大规模的、高档次的开发。

      旅游交通滞后。在主要进出道路方面,目前,盐源只有348国道和221国道贯穿全境,并且等级较低,路窄弯急坡陡,从西昌、攀枝花到泸沽湖景区均需要6小时左右车程、到盐源县城需要3小时左右。在泸沽湖景区内,针对非自驾游旅游散客的旅游专线服务能力不够,部分景点道路与干线道路连接线技术标准低,随弯就弯,傍山临河,通行不畅。

      景区管理机制混乱。泸沽湖景区环境特殊,属于“景区+社区”的开放式景区,实行“州县共管、以县为主”,在景区内设立州摩泸管理局,负责景区整体管理工作,当地原住民归泸沽湖镇管理,景区旅游执法归县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权责交叉,“九龙治水”,机制混乱。

      多编重叠制约发展。泸沽湖一直以来在积极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但是受制于诸多因素,一直还在“路上”,最为明显的就是多编重叠,自然保护区跟风景名胜区对项目建设的准入性存在争议,导致在景区建设准入性上形成制约,多个项目手续不健全,迟迟不敢动工。

      旅游业态不够完善。从旅游要素来讲,旅游业态包含食、宿、行、游、购、娱六大类。泸沽湖景区旅游项目单一、档次低下,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特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旅游产品表象化,没有深挖摩梭文化内涵,仍停留在观光旅游型层面。据统计,游客在泸沽湖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天,不是在来的路上,就是在走的路上。

      收入主要依靠门票。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出游诉求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经历”的阶段。这一阶段,旅游者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是“可看、好看”。基于这种诉求而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就是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从2018年10月1日起,无论是从四川还是云南方向进入泸沽湖景区,门票价格将由100元/人降价为70元/人,半票价格将由50元/人降价为35元/人,降价幅度为30%;全年门票总收入4328.36万元,同比下降31%。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行,以后将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旅游方式,全域旅游、全域皆游。门票会成为是否选择出游的一个重要因素,门票价格下调是必然之举,完全依托景区门票收入在未来将难以为继。

      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2018年全县旅游人次363.42万人次,其中泸沽湖景区,全年旅游人次92.27万人次,同比下降20%;旅游收入9.85亿元,同比下降23.5%。泸沽湖声名在外,让诸多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望尘莫及,但是现存的发展模式确实是出现了问题,数据能最直观地展示景区发展的现状,现存的问题复杂多样,通过深入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

      市场投资主体过多。泸沽湖景区的开发管理由州、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又涉及到一些企业、个体户、农户,在参与过程中没有准入性的衡量标准,相互之间又有利益纠葛,各种短期的、小集体的行为纷纷冒头,标准参差不齐,最终影响开发,降低了档次,减少了收益。

      规划缺乏统一性、前瞻性。泸沽湖多个项目实施都是独立行为,缺乏科学规划,统一指导,比如游客服务中心、门禁系统、草海栈道等,在修建初期只考虑当时需要,投入了大量资金,后来因为政策、规划等原因,又花费巨大财力、人力整改,给以后的各项工作造成困难,此类缺乏长期性和统一性的表现还比较普遍。泸沽湖景区又属于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部分群众观念旧、意识差,在商业环境的冲击下,容易随波逐流,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杀鸡取卵”而不自知。

      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一方面景区管理系统,专业人才匮乏,都是体制内人员流动,缺乏创造力和活力;另一方面,景区服务人员,多以当地老百姓为主,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各种相关人才的紧缺,严重限制了旅游开发的水平和收益。据统计,州摩泸管理局在职在编干部职工40余人,其中本科学历23人(含自考、函授),其余全为大专及以下学历。

      创新开发模式的思考

      2018年,盐源县全面推进“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着力全区域、全产业、全业态发展,以“3311”旅游工程为重点,全力实施旅游重点项目,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泸沽湖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作为全县全域旅游的排头兵,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2019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凉山调研,对泸沽湖AAAAA创建工作给文旅部作出重要批示,随后国家文旅部、四川省文旅厅相关领导和专家到泸沽湖实地调研,给予指导和支持,为泸沽湖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为加快泸沽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完善景区业态。随着人们旅游阅历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追求在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他们希望能够主动地走进旅游目的地,希望能够在旅游目的地更从容的留下,能够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中去。泸沽湖景区应该更加强调业态的完善,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完成摩梭文化体验内涵全面提升、游览路线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常态化展示布局,在泸沽湖景区内建立特色旅游商业区、旅游休闲生活区和摩梭文化深度体验区,让游客留下来,觉得“不虚此行”;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大型生态停车场、A级生态旅游厕所、标准化游步道(例如游览车跟生活农用车分离)等,改善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示范带动”原则,按照服务行业标准化要求,大力培育泸沽湖旅游景区核心要素,在“吃、住、购、娱”方面,提高服务标准和水平。

      转嫁门票收入。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其实质还在于没有打开视野,把旅游经济仅仅当成了门票经济。过分依赖门票经济的一个恶果就是,由于景区经营没有实现转型升级,旅游产品比较单一,许许多多费用不得不被打入成本之中,变成门票价格的一部分,转嫁到游客头上。而游客支出的负担逐渐大于旅游的乐趣,于是便把目标转向其他地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泸沽湖景区可以试着思考,不直接收取门票,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转嫁门票收入,实现盈利。一是学习借鉴丽江古城经验,通过州人大立法,制定泸沽湖保护条例,通过“条例”在景区内收取特定费用(比如生态环境修护费),替换门票收入;二是实施旅游精品化打造,“宜小不宜大”,一方面将主要景点圈起来创建生态旅游区,打造一个村寨一个旅游区模式,另一方面在精品景点创建省级重点旅游区或国家级重点旅游区,实行“小景点”收费,重新实现盈利;三是在景区内引进景区公交,实施游览必坐车,统一公交车费,补偿门票收入;四是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征税收,用于维护景区正常运行。比较成功的案例,免门票的西湖,竟成最赚钱景点,每年为杭州带来上千亿收入。

      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泸沽湖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混乱,主要原因是州、县、乡三级政府共同管理,权责交叉,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相互推诿。下一步,可以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参考学习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管理体制,对泸沽湖景区和泸沽湖镇实行“景镇合一”管理模式,在泸沽湖镇和景区中,用一套班子,一个规划,实现一个目标。将泸沽湖镇的职能、经费划给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实施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各村、组积极配合,对泸沽湖景区内存在的问题由管理局进行统一协调、疏导和处理,依法规范泸沽湖景区旅游市场,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探索泸沽湖景区创新开发模式是一项非常严肃的科学实践与产业经济活动,涉及内容纷繁复杂,跟泸沽湖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为推动中央和省、州党委的部署在盐源落地落实,始终坚持“农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不断巩固提升农业产业,重点突破第三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改革驱动,打造幸福盐源、产业盐源、畅通盐源、法制盐源、美丽盐源的“五个盐源”建设布局。因此,针对泸沽湖最适合的开发模式,只有在尊重当地民俗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基础上,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才能使旅游兴县,真正成为盐源县的朝阳产业,引领泸沽湖景区的旅游和经济得到可持续长足发展,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