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鹅叫声声醉农院

    2020-06-05 10:34:50

    廖天元(四川南充)

      母亲在电话里对我说,养的鸡被偷了。语气十分沮丧,说只赶场一个小时,回来就不见了。

      几只没长大的鸡,值不了多少钱。我劝慰母亲,咱不差那几个钱,你年纪大了,正好轻松一下。母亲心有不甘:“你们过年回来吃不成蛋了呀。”

      母亲爱养鸡,每年春天,她会张罗着换回“公鸡蛋”,把“抱鸡母”摁在蛋上。20天左右,小鸡破壳而出,老母鸡在院子里带着一群毛绒绒的小鸡四处觅食,啄得满院春光叽叽喳喳。我常见母亲从田地里薅一捆清草,在院子里站定,然后大声地呼唤:“鸡儿咯咯咯咯……”说来奇怪,小鸡们仿佛心有灵犀,一听母亲的召唤,四下飞奔过来,在母亲身边挤成一团。

      少时的我对家禽并不感冒,猪粪气味难闻,上厕所都得捏着鼻子。鸡随处拉屎,看上去很是恶心,一不小心,脚底还会踩上。我朝母亲喊:“把鸡全部杀了。”母亲回应我:“那你就读不成书了。”

      这个话让我无言以对。我知道父亲微薄的收入,是无法支撑一个家水流般的开支,母亲养鸡养鹅,卖蛋卖猪,是在用实际行动分解生活的沉重。

      曾有一只鹅,留在我记忆深处。大约我九岁那年,父亲捉回一群小鹅,最终成活了一只。这只鹅,长大后脖子细长灵活,鹅冠高凸嫩黄,羽毛洁白干净,目光清澈机灵……我放学归来,它会张开双翅朝我飞奔过来,先用长脖子在我裤腿上磨蹭打招呼,然后站于我两腿之间,于是,我拉着它的长脖子,佯装“骑”在它的身上,飞奔回家。可惜的是,这鹅最终还是老了,在我初三快毕业的一个晚上,母亲用报纸给我包了两个鹅腿送来,说鹅老死在水沟里,发现后炖了。我固执地认为是母亲杀死了它,一口也没品尝,第二天跑到山上刨了一个土坑,流着泪将鹅腿埋葬。之后我感冒了一周,把母亲急得唉声叹气。

      我对母亲由此有了深深的“隔阂”。后来很多事我也不能理解。比如,父亲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后,工资增了好大一截,母亲依然风里来雨里去,人累得又黑又瘦。逢年过节我给母亲买的衣服,从没见她穿过一次。我多次劝母亲到城里和我一起住,母亲一脸茫然:“家里那些鸡鹅怎么办?”

      老家的院子,只有母亲和父亲在坚守。小时候的邻居,四散开去,纷纷在繁华的城市扎下根来。我回去,满眼只见断壁残垣的寂寥。

      母亲依然养了一大群鸡,她一声吆喝,鸡群四下围拢,把院子里的阳光弹奏得抑扬顿挫。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呼唤,鸡群爱搭不理,母亲笑着说:“鸡哪里指挥得动。”

      母亲衣服很旧,我劝母亲:“人靠衣服马靠鞍,把买给你的衣服穿上呀。”母亲说:“天天劳动呢。”我说:“那么大的年纪,就不要去村里栽树挣钱了,这群鸡鸭都够你忙乎了。”母亲说:“不去,别人会以为你有了出息,我高傲了呢。”

      我愣住了,我压根不知道母亲的心里竟然有这样一个“小九九”。我这个算什么有出息呢。关键是,我一直以为一路的奋斗,带给他们的只会是荣光,想不到,母亲心头还有如此的思虑。

      母亲就这样多年来住在她自己的“城堡”里,养着她的家禽。我心疼她,拿钱给她,母亲坚决拒绝,说我才买了房,说孙儿又才上大学,说我开支那么大……那么多鸡,她随便卖些,就够用了。

      今年“五一”回家,看到母亲年前养的三只小白鹅,已出落得漂亮健壮。母亲说:“今天才怪,它们仿佛晓得你们要回家,已经来回打望了几次。”

      我带着儿子看鹅,鹅拥在母亲身边打着转转,伸长脖子“嘎嘎”地向我们问好。那一刻,我知道母亲并不孤单。傍晚我们开车离去,鹅声在耳旁响了很远很远。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鹅叫声声醉农院

    2020-06-05 10:34:50

    廖天元(四川南充)

      母亲在电话里对我说,养的鸡被偷了。语气十分沮丧,说只赶场一个小时,回来就不见了。

      几只没长大的鸡,值不了多少钱。我劝慰母亲,咱不差那几个钱,你年纪大了,正好轻松一下。母亲心有不甘:“你们过年回来吃不成蛋了呀。”

      母亲爱养鸡,每年春天,她会张罗着换回“公鸡蛋”,把“抱鸡母”摁在蛋上。20天左右,小鸡破壳而出,老母鸡在院子里带着一群毛绒绒的小鸡四处觅食,啄得满院春光叽叽喳喳。我常见母亲从田地里薅一捆清草,在院子里站定,然后大声地呼唤:“鸡儿咯咯咯咯……”说来奇怪,小鸡们仿佛心有灵犀,一听母亲的召唤,四下飞奔过来,在母亲身边挤成一团。

      少时的我对家禽并不感冒,猪粪气味难闻,上厕所都得捏着鼻子。鸡随处拉屎,看上去很是恶心,一不小心,脚底还会踩上。我朝母亲喊:“把鸡全部杀了。”母亲回应我:“那你就读不成书了。”

      这个话让我无言以对。我知道父亲微薄的收入,是无法支撑一个家水流般的开支,母亲养鸡养鹅,卖蛋卖猪,是在用实际行动分解生活的沉重。

      曾有一只鹅,留在我记忆深处。大约我九岁那年,父亲捉回一群小鹅,最终成活了一只。这只鹅,长大后脖子细长灵活,鹅冠高凸嫩黄,羽毛洁白干净,目光清澈机灵……我放学归来,它会张开双翅朝我飞奔过来,先用长脖子在我裤腿上磨蹭打招呼,然后站于我两腿之间,于是,我拉着它的长脖子,佯装“骑”在它的身上,飞奔回家。可惜的是,这鹅最终还是老了,在我初三快毕业的一个晚上,母亲用报纸给我包了两个鹅腿送来,说鹅老死在水沟里,发现后炖了。我固执地认为是母亲杀死了它,一口也没品尝,第二天跑到山上刨了一个土坑,流着泪将鹅腿埋葬。之后我感冒了一周,把母亲急得唉声叹气。

      我对母亲由此有了深深的“隔阂”。后来很多事我也不能理解。比如,父亲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后,工资增了好大一截,母亲依然风里来雨里去,人累得又黑又瘦。逢年过节我给母亲买的衣服,从没见她穿过一次。我多次劝母亲到城里和我一起住,母亲一脸茫然:“家里那些鸡鹅怎么办?”

      老家的院子,只有母亲和父亲在坚守。小时候的邻居,四散开去,纷纷在繁华的城市扎下根来。我回去,满眼只见断壁残垣的寂寥。

      母亲依然养了一大群鸡,她一声吆喝,鸡群四下围拢,把院子里的阳光弹奏得抑扬顿挫。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呼唤,鸡群爱搭不理,母亲笑着说:“鸡哪里指挥得动。”

      母亲衣服很旧,我劝母亲:“人靠衣服马靠鞍,把买给你的衣服穿上呀。”母亲说:“天天劳动呢。”我说:“那么大的年纪,就不要去村里栽树挣钱了,这群鸡鸭都够你忙乎了。”母亲说:“不去,别人会以为你有了出息,我高傲了呢。”

      我愣住了,我压根不知道母亲的心里竟然有这样一个“小九九”。我这个算什么有出息呢。关键是,我一直以为一路的奋斗,带给他们的只会是荣光,想不到,母亲心头还有如此的思虑。

      母亲就这样多年来住在她自己的“城堡”里,养着她的家禽。我心疼她,拿钱给她,母亲坚决拒绝,说我才买了房,说孙儿又才上大学,说我开支那么大……那么多鸡,她随便卖些,就够用了。

      今年“五一”回家,看到母亲年前养的三只小白鹅,已出落得漂亮健壮。母亲说:“今天才怪,它们仿佛晓得你们要回家,已经来回打望了几次。”

      我带着儿子看鹅,鹅拥在母亲身边打着转转,伸长脖子“嘎嘎”地向我们问好。那一刻,我知道母亲并不孤单。傍晚我们开车离去,鹅声在耳旁响了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