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是文学,也是史学 ——读《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

    2020-07-29 17:08:01

      蒲光树(四川)


      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以明代十三个蜀王为经,以两任蜀王笔下的成都十景为纬,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中,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灵性,解读了龟城春色、浣花烟雨、市桥官柳、草堂晚眺、霁川野渡、墨池怀古、菊井秋香、閟宫古柏、岷山晴雪、昭觉晓钟等十景。每一章节的内容跨越千年,内容广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繁杂,幻灭与永恒,虚无与存在,失败与成功,消失与生长,仿佛一座历史博物馆,一面历史回音壁,讲述着成都建城以来文明进步的风云,每一章节都是老成都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的再现。

      如此浩繁,管窥蠡测断不可取,需要旁征博引,需要厘清来龙去脉,需要小心求证,更需要唤醒沉睡中的人、事、情、景。为此,作者用了两年多时间,查阅考证了众多史料,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用灵动的文字还原了悠远老成都的诗意美景,唤醒了“成都十景”的优美景致,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深情拥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的大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知,去融入,去记录。蜀王们用诗歌记录的成都十景,无疑是天地的大美,也是成都的大美。成都十景一直活在蜀王们的诗歌里,五百年来,一直等待人们去唤醒。今天,作者把她们唤醒了。醒来的成都十景,像贵妃微醺,如西施浣纱,似貂蝉拜月,还像采莲女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曼妙歌声里,明眸皓齿,顾盼生辉。

      作者皓首穷经、严谨治学的精神,闪烁在字里行间,随文字走进每一个读者心里,进而唤起人们对天府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更多关注,既寄托了作者的文化关怀,又给读者以丰富的文化启迪。

      历史与文学是人类永恒的记忆,留存着人类以往一切活动的屐痕。藉此,人们可以走进历史的沧桑与文学的墨痕,启动内心的联想与激情,寻觅顿悟,表达对国家以及人生命运的深情关怀。

      五百年前,蜀王们记录成都十景的诗歌,是文学,又是历史。五百年后,作者观书读史,潜心研读众多文献资料,引述传于史简的林林总总的诗文和轶闻、佳话、传说,展开垂天羽翼去联想与想象,带领我们走进成都十景的美丽图画。墨痕所到,上下贯通,左右勾联,珠联璧合。

      如“龟城春色”这一章,作者紧扣蜀王笔下的诗意,上溯到古蜀杜宇王朝,讲述了成都的建城史、成都被称为龟城的由来以及传说,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原来,蜀王笔下的“龟城春色”,写的就是成都内城春天的景象。

      再如“市桥官柳”,作者讲述的古蜀鱼凫王以柳树作为城墙的故事,诠释了温江叫柳城的来历。作者引用杜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佐证“市桥官柳”这个景致的历史很久远,在唐代就已成为胜景,走进了文人骚客的笔底。

      时移事易,“市桥官柳”已烟消云散,作者不无遗憾地写道,“如今,成都城区内并无叫市桥的桥梁,连地名都没有留下一个,实在忘记得干净利落。”值得庆幸的是,蜀王们爱柳如痴如醉的故事还在,讴歌柳树的诗还在,“市桥官柳”这一美景还活在诗词歌赋里,至今还能给后世许许多多想象与启示。

      “丹青难写是精神。”作者对蜀王笔下的成都十景的解读,不是做简单的复制,而是融入自己的参悟,引发哲学性的反思与叩问。如“墨池怀古”一章,作者详细考证了墨池遗迹,对湮没于商场民居之下的墨池,寄予了深深的惋惜:“墨池及其所代表的符号和文化,从成都彻底消失,岂不让人怅然乎?”“人文精神的长期存在,是植根在人心的,是浸润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的,是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融合在一起的。”“成都,因墨池书院而熠熠生辉。”

      作者以敏锐的现代眼光去观照、发掘和思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生活,既写历史的变迁,又写现实的发展,对成都十景给予全新的解读,并把这些解读融入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搏动着作者的心跳,融入了作者热爱成都的深情,包含着对历史的审视,对当下与未来的严肃思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读《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徜徉在蜀王描绘的画一样精美、梦一般空灵的成都十景里,感受到文学之美,又如行走在悠悠历史长河,经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作者的解读,既是对文学的鉴赏,又是在与历史交谈,包含着对历史创造性的思考与沟通。

      所以,《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既是文学的,也是史学的。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是文学,也是史学 ——读《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

    2020-07-29 17:08:01

      蒲光树(四川)


      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以明代十三个蜀王为经,以两任蜀王笔下的成都十景为纬,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中,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灵性,解读了龟城春色、浣花烟雨、市桥官柳、草堂晚眺、霁川野渡、墨池怀古、菊井秋香、閟宫古柏、岷山晴雪、昭觉晓钟等十景。每一章节的内容跨越千年,内容广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繁杂,幻灭与永恒,虚无与存在,失败与成功,消失与生长,仿佛一座历史博物馆,一面历史回音壁,讲述着成都建城以来文明进步的风云,每一章节都是老成都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的再现。

      如此浩繁,管窥蠡测断不可取,需要旁征博引,需要厘清来龙去脉,需要小心求证,更需要唤醒沉睡中的人、事、情、景。为此,作者用了两年多时间,查阅考证了众多史料,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用灵动的文字还原了悠远老成都的诗意美景,唤醒了“成都十景”的优美景致,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深情拥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的大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知,去融入,去记录。蜀王们用诗歌记录的成都十景,无疑是天地的大美,也是成都的大美。成都十景一直活在蜀王们的诗歌里,五百年来,一直等待人们去唤醒。今天,作者把她们唤醒了。醒来的成都十景,像贵妃微醺,如西施浣纱,似貂蝉拜月,还像采莲女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曼妙歌声里,明眸皓齿,顾盼生辉。

      作者皓首穷经、严谨治学的精神,闪烁在字里行间,随文字走进每一个读者心里,进而唤起人们对天府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更多关注,既寄托了作者的文化关怀,又给读者以丰富的文化启迪。

      历史与文学是人类永恒的记忆,留存着人类以往一切活动的屐痕。藉此,人们可以走进历史的沧桑与文学的墨痕,启动内心的联想与激情,寻觅顿悟,表达对国家以及人生命运的深情关怀。

      五百年前,蜀王们记录成都十景的诗歌,是文学,又是历史。五百年后,作者观书读史,潜心研读众多文献资料,引述传于史简的林林总总的诗文和轶闻、佳话、传说,展开垂天羽翼去联想与想象,带领我们走进成都十景的美丽图画。墨痕所到,上下贯通,左右勾联,珠联璧合。

      如“龟城春色”这一章,作者紧扣蜀王笔下的诗意,上溯到古蜀杜宇王朝,讲述了成都的建城史、成都被称为龟城的由来以及传说,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原来,蜀王笔下的“龟城春色”,写的就是成都内城春天的景象。

      再如“市桥官柳”,作者讲述的古蜀鱼凫王以柳树作为城墙的故事,诠释了温江叫柳城的来历。作者引用杜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佐证“市桥官柳”这个景致的历史很久远,在唐代就已成为胜景,走进了文人骚客的笔底。

      时移事易,“市桥官柳”已烟消云散,作者不无遗憾地写道,“如今,成都城区内并无叫市桥的桥梁,连地名都没有留下一个,实在忘记得干净利落。”值得庆幸的是,蜀王们爱柳如痴如醉的故事还在,讴歌柳树的诗还在,“市桥官柳”这一美景还活在诗词歌赋里,至今还能给后世许许多多想象与启示。

      “丹青难写是精神。”作者对蜀王笔下的成都十景的解读,不是做简单的复制,而是融入自己的参悟,引发哲学性的反思与叩问。如“墨池怀古”一章,作者详细考证了墨池遗迹,对湮没于商场民居之下的墨池,寄予了深深的惋惜:“墨池及其所代表的符号和文化,从成都彻底消失,岂不让人怅然乎?”“人文精神的长期存在,是植根在人心的,是浸润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的,是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融合在一起的。”“成都,因墨池书院而熠熠生辉。”

      作者以敏锐的现代眼光去观照、发掘和思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生活,既写历史的变迁,又写现实的发展,对成都十景给予全新的解读,并把这些解读融入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搏动着作者的心跳,融入了作者热爱成都的深情,包含着对历史的审视,对当下与未来的严肃思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读《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徜徉在蜀王描绘的画一样精美、梦一般空灵的成都十景里,感受到文学之美,又如行走在悠悠历史长河,经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作者的解读,既是对文学的鉴赏,又是在与历史交谈,包含着对历史创造性的思考与沟通。

      所以,《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既是文学的,也是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