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关关雎鸠——白腹秧鸡的爱情故事

    2020-08-05 16:50:28

      王克明(四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关雎》中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诗经》的第一句。雎鸠也成为诗经中第一个出场的动物。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两千多年来,对于这《诗经》第一句的释义大致如此,没有太多岐义。但是,对发出“关关”之鸣的“雎鸠”具体是哪一种鸟,自古有诸多学者研究,争论很多,说法不一,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解释。而“雎鸠”指的是什么?跟这首诗的内涵关系重大。

      近年来,青年学者林赶秋编著了《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一书,对《诗经》里提到的各种动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雎鸠”作过大量考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列举出祝鸠、雎鸠、鸬鸠、爽鸠、鹘鸠等“五鸠”,却没有用现代的生物命名法具体指明是哪一个鸟种。稍能代表其观点的是“你看古人多么会以简取胜:重言‘关关’既准确地模拟出了扁喙鸟禽的独鸣之声,也可被视作雌雄的唱和;既能不嫌于鸷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以之形容雎鸠,又可用来描述小巧的黄鸟。”

      近日,看了流沙河先生在微信平台《大家讲堂》里开讲,其中有一篇名为《读懂<诗经>所必需的动物学常识》。文中说到“关关雎鸠”句中“关关”是鸟叫的声音,就是“呱呱呱”,吵闹地叫。流沙河先生认为,这种“关关”鸣叫的水鸟就是古代蜀国的鱼凫,也就是鱼老鸦或称为“鸬鹚”的这种水鸟。古蜀人是中国最早一个把鱼老鸦养家用来捕鱼的部落,鱼凫也成为了部落名称。鱼老鸦捕鱼是很好看的——有时候几个渔民联合起来,把船聚在江中,几十只鱼老鸦围到一起放下去,这些鱼老鸦一扑下水的时候,全部“呱呱呱”地叫,所以就叫鱼老鸦。它叫的声音是“呱呱呱”,就是“关关关”……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关关”二字在诗中为拟声词,而拟声词不仅是摹仿自然的声音,还有很大的主观性。

      我们仔细观察,鸬鹚,鹈形目鸬鹚科和大型水鸟。常用于渔民捕鱼的普通鸬鹚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形如鸭子,喙长尖,有弯钩,而体较鸭子更长,在陆上行动笨拙,仅栖息于树枝、石头或船舷。鸬鹚又称“鱼老鸦”“鱼鹰”“乌鬼”“水老鸦”等,常成小群活动,在水中捕鱼为食。这种通体色黑,成群活动的大型食鱼游禽,鸣叫虽然近于拟声词“关关”,但它们不论是在捕鱼还是在栖息时,发出的“呱呱”声类似于鸭子的“嘎嘎”声。这种叫声都属粗重沙哑,节奏混乱,非常吵闹,无论是在东方文化传统中还是西方人的文化传统中都是不受欢迎的。与后半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妙意景更是难以产生联系。而另一种水鸟的鸣叫与生活习性却正合《关雎》所表现的爱情故事,那就是白腹秧鸡。

      白腹秧鸡又名白胸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是秧鸡科苦恶鸟属的水鸟。别名有苦恶鸟、豆仔鸟、吐血鸡、白水鸡,又名苦哇鸟、苦娃子。白腹秧鸡体长约33公分,背面从头顶至尾尖、两翼都呈灰绿色,下腹及尾下为橙红色,嘴及脚为土黄色,上喙基部则为红色,额、脸及腹皆为白色,与背面形成鲜明对比,主要生活在秧田里,形似半大的小鸡。其雏鸟体毛棕褐色,体型与家鸡非常接近,雏鸟鸣叫的“叽叽”声更与家鸡小雏鸣叫无异,故名白腹秧鸡。

      白腹秧鸡分布范围有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分布状况:亚种繁殖在中国北纬34°以南低地。越冬于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等地。偶见于山东、山西及河北等地,为适宜生存环境下的一般性常见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白腹秧鸡在成都地区是夏候鸟。

      这种水鸟体型似鹤而短健,瘦削修长,身材窈窕,轻盈灵动,形迹隐蔽。喜独来独往,常出现于水田边、近水竹林或湿地边缘,以小鱼虾、贝类、昆虫等为食。脚趾长,无蹼,可在水草及泥地行走,善走不善飞,偶尔在水中游走,行进时有翘尾羽的习惯。这种水鸟生性羞怯机警,遇警时会迅速奔入密丛,情急下会飞起,但飞不快,也飞不远,距离几十公尺后即落下。在成都平原,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水网密布,湿地池塘点缀期间。一到主要作物水稻生长期,则形成大面积的浅水稻田,正是白腹秧鸡夏季生活和繁殖最理想的家园。在都江堰灌区,白腹秧鸡主要在稻田里、荷塘边活动取食,当地人将它与其他秧鸡类水鸟并称之为“秧鸡子”。

      白腹秧鸡叫声嘹喨,特色鲜明。笔者长于成都平原西沿都江堰市青城山下,自小对鸟类兴趣很浓,喜欢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对这种鸣叫声很特别的鸟儿印象深刻。

      每到春暖花开,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后插秧时节到来时,特别是五月底六月初成都平原的土地都被都江堰的清流浇灌,秧苗在水田中翻绿时,白腹秧鸡就开始在池水清浅的河边湿地、荷塘、秧田中觅食鸣叫:“guān,guān,guān,guān”(关,关,关,关)或“guā,guā,guā,guā”(呱,呱,呱,呱),其节奏约在每分钟80-140声。夜晚则栖于树木或竹林茂密处长时间鸣叫,甚或通宵达旦。嘹喨的鸣叫声播里外。

      其声,或明或暗,有徐有疾,清晰明亮,楚楚凄凄;其行,则形只影单,踽踽独行,寻寻觅觅。以此形象来比兴窈窕淑女或翩翩少年,那是再好没有了。此景正印证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多时日,就会有另外一只秧鸡被“关关”之声吸引。若两情相悦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成对的亲鸟结伴徜徉在碧水绿茵间,“关关”相应,此起彼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继之,夜晚双鸟在栖息处对鸣。其声则大变:“ku-wa,ku-wa”(苦哇─苦哇)的嘈杂吵闹声夹杂着“关关”之鸣,所以有“苦恶鸟”“苦哇鸟”之称。其名之得,正如流沙河先生所说“其名自呼”也。这种和鸣不仅是嘈杂吵闹,还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时,大约已配对成功,进入筑巢交配期。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种鸣叫还有标示领地之意,若有第三只鸟进入其活动领地,则会有一场领土保卫战开打。一两周后,若当爱巢筑就,交配成功,则转入安静的孵卵和育雏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节奏明快的“关关”之声则由此前的声播里外,变为小心翼翼,轻声的呼唤。雏鸟出窝后,其声则有唯我可闻之轻——为避天敌追踪也。

      每到春暖花开,河水清浅,参差荇菜,秧苗下田时,白腹秧鸡的“关关”之声又在稻田里、荷塘边响起。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文旅
  • /
  • 副刊
  • /

    关关雎鸠——白腹秧鸡的爱情故事

    2020-08-05 16:50:28

      王克明(四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关雎》中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诗经》的第一句。雎鸠也成为诗经中第一个出场的动物。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两千多年来,对于这《诗经》第一句的释义大致如此,没有太多岐义。但是,对发出“关关”之鸣的“雎鸠”具体是哪一种鸟,自古有诸多学者研究,争论很多,说法不一,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解释。而“雎鸠”指的是什么?跟这首诗的内涵关系重大。

      近年来,青年学者林赶秋编著了《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一书,对《诗经》里提到的各种动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雎鸠”作过大量考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列举出祝鸠、雎鸠、鸬鸠、爽鸠、鹘鸠等“五鸠”,却没有用现代的生物命名法具体指明是哪一个鸟种。稍能代表其观点的是“你看古人多么会以简取胜:重言‘关关’既准确地模拟出了扁喙鸟禽的独鸣之声,也可被视作雌雄的唱和;既能不嫌于鸷鸟(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以之形容雎鸠,又可用来描述小巧的黄鸟。”

      近日,看了流沙河先生在微信平台《大家讲堂》里开讲,其中有一篇名为《读懂<诗经>所必需的动物学常识》。文中说到“关关雎鸠”句中“关关”是鸟叫的声音,就是“呱呱呱”,吵闹地叫。流沙河先生认为,这种“关关”鸣叫的水鸟就是古代蜀国的鱼凫,也就是鱼老鸦或称为“鸬鹚”的这种水鸟。古蜀人是中国最早一个把鱼老鸦养家用来捕鱼的部落,鱼凫也成为了部落名称。鱼老鸦捕鱼是很好看的——有时候几个渔民联合起来,把船聚在江中,几十只鱼老鸦围到一起放下去,这些鱼老鸦一扑下水的时候,全部“呱呱呱”地叫,所以就叫鱼老鸦。它叫的声音是“呱呱呱”,就是“关关关”……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关关”二字在诗中为拟声词,而拟声词不仅是摹仿自然的声音,还有很大的主观性。

      我们仔细观察,鸬鹚,鹈形目鸬鹚科和大型水鸟。常用于渔民捕鱼的普通鸬鹚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形如鸭子,喙长尖,有弯钩,而体较鸭子更长,在陆上行动笨拙,仅栖息于树枝、石头或船舷。鸬鹚又称“鱼老鸦”“鱼鹰”“乌鬼”“水老鸦”等,常成小群活动,在水中捕鱼为食。这种通体色黑,成群活动的大型食鱼游禽,鸣叫虽然近于拟声词“关关”,但它们不论是在捕鱼还是在栖息时,发出的“呱呱”声类似于鸭子的“嘎嘎”声。这种叫声都属粗重沙哑,节奏混乱,非常吵闹,无论是在东方文化传统中还是西方人的文化传统中都是不受欢迎的。与后半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妙意景更是难以产生联系。而另一种水鸟的鸣叫与生活习性却正合《关雎》所表现的爱情故事,那就是白腹秧鸡。

      白腹秧鸡又名白胸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是秧鸡科苦恶鸟属的水鸟。别名有苦恶鸟、豆仔鸟、吐血鸡、白水鸡,又名苦哇鸟、苦娃子。白腹秧鸡体长约33公分,背面从头顶至尾尖、两翼都呈灰绿色,下腹及尾下为橙红色,嘴及脚为土黄色,上喙基部则为红色,额、脸及腹皆为白色,与背面形成鲜明对比,主要生活在秧田里,形似半大的小鸡。其雏鸟体毛棕褐色,体型与家鸡非常接近,雏鸟鸣叫的“叽叽”声更与家鸡小雏鸣叫无异,故名白腹秧鸡。

      白腹秧鸡分布范围有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分布状况:亚种繁殖在中国北纬34°以南低地。越冬于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等地。偶见于山东、山西及河北等地,为适宜生存环境下的一般性常见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白腹秧鸡在成都地区是夏候鸟。

      这种水鸟体型似鹤而短健,瘦削修长,身材窈窕,轻盈灵动,形迹隐蔽。喜独来独往,常出现于水田边、近水竹林或湿地边缘,以小鱼虾、贝类、昆虫等为食。脚趾长,无蹼,可在水草及泥地行走,善走不善飞,偶尔在水中游走,行进时有翘尾羽的习惯。这种水鸟生性羞怯机警,遇警时会迅速奔入密丛,情急下会飞起,但飞不快,也飞不远,距离几十公尺后即落下。在成都平原,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水网密布,湿地池塘点缀期间。一到主要作物水稻生长期,则形成大面积的浅水稻田,正是白腹秧鸡夏季生活和繁殖最理想的家园。在都江堰灌区,白腹秧鸡主要在稻田里、荷塘边活动取食,当地人将它与其他秧鸡类水鸟并称之为“秧鸡子”。

      白腹秧鸡叫声嘹喨,特色鲜明。笔者长于成都平原西沿都江堰市青城山下,自小对鸟类兴趣很浓,喜欢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对这种鸣叫声很特别的鸟儿印象深刻。

      每到春暖花开,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后插秧时节到来时,特别是五月底六月初成都平原的土地都被都江堰的清流浇灌,秧苗在水田中翻绿时,白腹秧鸡就开始在池水清浅的河边湿地、荷塘、秧田中觅食鸣叫:“guān,guān,guān,guān”(关,关,关,关)或“guā,guā,guā,guā”(呱,呱,呱,呱),其节奏约在每分钟80-140声。夜晚则栖于树木或竹林茂密处长时间鸣叫,甚或通宵达旦。嘹喨的鸣叫声播里外。

      其声,或明或暗,有徐有疾,清晰明亮,楚楚凄凄;其行,则形只影单,踽踽独行,寻寻觅觅。以此形象来比兴窈窕淑女或翩翩少年,那是再好没有了。此景正印证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多时日,就会有另外一只秧鸡被“关关”之声吸引。若两情相悦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成对的亲鸟结伴徜徉在碧水绿茵间,“关关”相应,此起彼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继之,夜晚双鸟在栖息处对鸣。其声则大变:“ku-wa,ku-wa”(苦哇─苦哇)的嘈杂吵闹声夹杂着“关关”之鸣,所以有“苦恶鸟”“苦哇鸟”之称。其名之得,正如流沙河先生所说“其名自呼”也。这种和鸣不仅是嘈杂吵闹,还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时,大约已配对成功,进入筑巢交配期。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种鸣叫还有标示领地之意,若有第三只鸟进入其活动领地,则会有一场领土保卫战开打。一两周后,若当爱巢筑就,交配成功,则转入安静的孵卵和育雏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节奏明快的“关关”之声则由此前的声播里外,变为小心翼翼,轻声的呼唤。雏鸟出窝后,其声则有唯我可闻之轻——为避天敌追踪也。

      每到春暖花开,河水清浅,参差荇菜,秧苗下田时,白腹秧鸡的“关关”之声又在稻田里、荷塘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