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王舒琴)如果御风飞翔,从万米高空俯瞰中国西部大地,最壮美的莫过23000平方公里的绿色沃野成都平原。
“以前这里都是田坝,小时候我家的田就在这。”陈世群自小就生活在成都神仙树片区,她所说的那片早已消逝的田坝,正是现在繁华喧嚣的成都二环路。而此地,也恰是30年前成都高新区的起步区。
1988年,踏着时代改革脉动的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一年后,成都高新区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划定成都高新区位于南郊神仙树片区,先期启动2.5平方公里建设。
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缜密的思考与长远的规划。“这片区域离城市很近,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稍加延伸就能满足、容易开发,而且它离城区还有一定距离,有发展空间。这两点让它成为我们选择的最佳区域。”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学果介绍。
拓荒之旅如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异常艰辛。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部分是农田、农舍和荒地,很多村庄没有公路连接,遇到下雨天,“自行车都骑不进去”。
没有路,破土动工修。没有钱,向银行贷款,成立股份公司定向募集。没有什么能阻挡高新人前进的脚步,他们用智慧和拼搏为区域发展的未来铺平道路。
从无到有,阡陌变通途。1995年,成都高新区基本完成2.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自动化变电站、标准厂房、实业大厦、国际站贸中心街、中小学、写字楼等一系列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写入成都高新区血脉基因里的使命和担当。在起步区建设阶段,以地奥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企业,就开始在此扎根创业,蓬勃发展。自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不到4年时间里,2.5平方公里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经济社会建设强烈呼唤区域扩容。1996年,经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很快,芳草街、肖家河两个街道和桂溪、石羊场两个乡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平方公里。
拓荒之路迈上新的起点。成都高新区的园区生产、科研设施、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火车南站加工贸易区、起步区工业园、石羊工业园、天府软件园等10余个技工贸园区相继开建。
2010年,成都高新区南区区划再次调整,中和镇全部和华阳街道部分区域从双流县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空间格局跃升,城市风貌提升。此后,成都高新区朝着产城一体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迈进,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格局前景可期。
未来,就清楚写在成都高新区的天府大道上。30年前,这里只是普通的乡间小路。1998年,小路上突然扎堆起铲车、挖掘机和许多工人,这条6年后更名的天府大道破土动工,2002年顺利通车。
横空出世的大道震惊世人:路宽60余米,两侧绿化带20米,全长12.5公里,双向8车道。很多初次看到的人感叹:“这不是飞机跑道嘛!”
2012年,天府大道再次升级,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南北延伸,规划长度150公里,贯彻全域,气贯长虹。
从一条乡村小路拓展成世界最长城市主轴,天府大道远不止一条超级大道那么简单。它不仅是物理上的中轴,也是城市经济、交通、景观的中轴,更是聚集高端要素的重要载体。
2005年,成都天府软件园正式投入运营。这个中国最大的单体软件园区分布于天府大道两端,园区建筑包含空中连廊、地面步行走廊、下沉广场庭院,为6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员工和创业青年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
从成都天府软件园沿天府大道北行,在距离天府立交不满百米处有一座“网红”建筑:高新国际广场。因在2011年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出镜,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高新国际广场修建于2002年9月,5栋楼组成建筑群,如一颗宝石被切割成5块,中间的梭形建筑既像是宝石的核心,闪耀着创新之光,外形又如同一艘大船,朝着未来扬帆起航。一如它所在的成都高新区,30年来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敢想、敢为、敢闯。
从成都天府软件园沿天府大道南望,两个街口处就是那座气冲云霄的中国-欧洲中心。上下46层,塔高192米,建筑总面积约21.3万平方米,已有48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机构入驻。这个国内重要的对欧综合服务平台、欧洽会永久会址,每到夜幕降临,灯光从百米高空流转而下,为蓬勃发展的高新南区增添了许多光彩。
在天府大道两侧,还有以环球中心为标志的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以铁像寺水街为典型的生活综合体一一呈现,以菁蓉汇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载体加速成型。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园区快速发展,成都金融城等金融载体迅速涌现,桂溪生态公园等一众公园、绿地、湖泊、生态带相联通。
一路向南,活力还在不断增强。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两年多时间,这里已成为省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空间,一座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
时光如刀。30年专注于改革、开放、创新,当年的偏远村庄,如今已被雕刻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区域,高新南区也从最初单纯的产业开发区发展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
在高新西区,西芯大道-科新路与天府大道一样,见证了区域的蝶变与升级。
时间退回到2001年12月,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划入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区科技园的历史由此开启。
“当年我被派到成都,上网搜索这个地方还是荒地。”现任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英特尔封装与测试部总经理罗宾?马丁,是当年成都工厂的负责人。
英特尔公司看中了高新西区的发展潜力,2003年落户于此,此举成为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拐点,深刻影响未来全区乃至成都市、四川省产业发展的路径。
同年12月,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到35.5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紧随者英特尔的脚步,宇芯(成都)来了,成都芯源系统来了,莫仕连接器来了。几年间,它们相继落户在科新路旁。曾经鲜为人知的乡村,已然成为芯片产业的集聚高地。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十年高速发展,于2010年升级成为综合保税区。得天独厚的24小时通关运作制度,让综合保税区为成都高新区发展赢得了加速度。
2010年,清水河以南部分区域被划入高新西区,至此,高新西区面积拓展为43平方公里。
区域空间的拓展,为筑巢引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京东方、戴尔、富士康、德州仪器等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已成为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和引领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版图。
千禧年间还是机耕道的西芯大道,如今已撑起四川省外贸进出口产值的半壁江山,2018年上半年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综保区中位居第一。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2017年之前,绵延百里的龙泉山是成都市的外围生态屏障。时年,成都市总规修编,吹响“东进”战略的号角,龙泉山变为城市中央绿心。
千年城市格局,为之一变。作为“东进”战略的主阵地,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建设的宏伟画卷就此展开。
2017年4月,成都高新区正式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区域面积拓展至613平方公里。这个成都高新区新的发展增长点,朝着“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聚产业、十年立新城”的目标奋进。
“一年前我家住在村里,只能喝井水。现在搬进了镇上小区,不仅喝到了自来水,小区环境也特别好。”18岁的谢米华家住高新东区三岔镇,生活今昔对比令她感触很深,“看着周围热火朝天的建设,我相信家乡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共同作用的产物。空港新城的建设,在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中注入了“临空经济”的新元素。从启动建设至今,空港新城入库项目共246个,已签约及注册项目64个,协议总投资达1627.28亿元。
空港新城的最大标志性工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这一年多来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建设进展。项目施工如火如荼推进,一期工程计划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
未来,占地21平方公里的新机场预计实现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年飞机起降量达到32万架次。新机场将成为动力十足的经济枢纽,驱动产业投资、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开放能级,打造成为带动成都乃至全省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上半年,作为成都市东部新城建设的“双引擎”之一,成都天府奥体城基础设施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集中开工,为下一步举办国际超大型赛事奠定基础,也有利于相关产业生态的培育,有助于成都实现城市整体提能升级,未来将进一步塑造成都“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
改革开放40年,成都从一个内陆城市完美蜕变为国际化城市,成都高新区是其中重要的一极。过去30年的砥砺奋进,成都高新区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不断突破窠臼,革故鼎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绝佳样本。